慢性肾衰患者血清Fe、Ferr及CRP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8.33 KB
- 文档页数:1
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及血红蛋白在高血压肾衰竭水平及临床意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的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功能衰竭。
在高血压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这三个指标的意义、相关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高血压肾脏疾病的认识。
一、血清胱抑素C在高血压肾衰竭中的意义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小分子蛋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更为敏感的肾功能指标,其受患者年龄、性别、肌肉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多项研究表明,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血清胱抑素C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可以更早地发现肾脏损害。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钙代谢调节激素,通常在细菌感染或感染性疾病时显著升高。
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由于肾功能受损,降钙素原水平可能会升高。
一些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的升高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一种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它的水平通常反映了患者的贫血程度。
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患者常常伴有贫血,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到肾脏功能的受损、慢性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
血红蛋白水平的监测在评估高血压肾脏疾病患者的贫血程度、肾功能受损程度以及疾病进展情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缺铁性贫血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也较为常见,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临床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早期发现并干预高血压肾脏疾病的发展,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这些指标及其在高血压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高血压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的提高。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钙磷代谢的相关性孔亚玲;毕光宇;陈蕊【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及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56例CKD 5期患者(CKD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水平,以及CKD组患者的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血磷、血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分析CKD 5期患者铁调素水平及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血清铁调素水平为(22.69±18.5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6±8.02) mg/L(P <0.05).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磷、ALP及PTH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TIBC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铁、血钙、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磷、PTH、铁蛋白水平是CKD 5期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KD 5期患者的钙磷代谢异常和高铁调素水平密切相关.【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6(038)008【总页数】3页(P1095-1097)【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铁调素;钙代谢障碍;磷代谢障碍【作者】孔亚玲;毕光宇;陈蕊【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肾内科,扬州市225000;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肾内科,扬州市225000;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肾内科,扬州市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5有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尤其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增高[1],而炎症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其主要机制[2-3]。
但炎症因子、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清铁调素水平间的关系并不一致[1-2],推测有其他机制导致CKD患者高血清铁调素现象。
有研究表明,钙磷代谢紊乱与C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有关[4-5],而炎症可致血清铁调素水平升高,因此,推测血清铁调素可能与CKD患者钙磷代谢有关。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慢性肾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功能逐渐减退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
CKD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明显增加,是导致CK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CKD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一、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评估:(1)高血压:高血压是CKD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情况以及血压波动情况。
(2)高血脂:高血脂可以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需要评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3)糖尿病: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CKD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需评估病史、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
2.肾功能评估:(1)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评估肾功能的程度。
(2)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3)评估尿蛋白定量。
3.炎症指标评估:(1)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4.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血压控制:(1)药物治疗:对高血压的CKD患者,可选择适当的抗高血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
血液透析患者CHr与CRP及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者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CHr)、CRP及铁参数如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肾衰患者同时补充铁剂和红细胞生成素(EPO)后,测定其CRP、CHr、低色素红细胞百分比(%Hypo)、血清铁蛋白、TS等参数的测定,将C-RP与CHr、铁蛋白、%Hypo 之间及CHr与%Hypo、TS、血清铁蛋白之间进行相关性比较。
血清铁蛋白、TS、%Hypo、CHr在高CRP值(≥8 mg/L)和低CRP值(<8 mg/L)时的两两比较。
结果:CRP对数与CHr呈明显的负相关(rho= -0.085,P<0.001),而与铁蛋白呈明显的正相关(rho=0.52,P<0.001);与%Hypo呈正相关(rho=0.23,P<0.001)。
CHr与%Hypo呈明显的负相关(rho=-0.31,P<0.001);与TS呈明显的正相关(rho=0.28,P<0.05);与血清铁蛋白无相关性(rho=0.96,P>0.05)。
以CRP的均值(8 mg/L)为界值分别将参数分为两组(CRP≥8mg/L组和CRP<8 mg/L组)进行比较,用两样本的u检验,血清铁蛋白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S、%Hypo及CHr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当炎症存在时,CHr 受到严重影响,体内的贮存铁很难达到理想水平。
【关键词】血液透析;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院的透析患者85例,均为慢性肾衰患者。
男40例,女45例,平均年龄(49±15)岁。
检测数据:内生肌酐清除率(45±13)ml/min;C-反应蛋白(32.5±28.7)mg/L;EPO使用剂量50~100 U/(kg·次);补铁每周2~3次,使血红蛋白量维持在110~160 g/L;血清铁蛋白(350±280)ng/L;转铁蛋白饱和度(21.4±9.6)%;%Hypo(8.6±7.5)%;CHr(30.8±2.3)pg。
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及血红蛋白在高血压肾衰竭水平及临床意义【摘要】高血压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和血红蛋白在高血压肾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血清胱抑素C可影响血管张力和细胞凋亡,降钙素原参与血压的调控,而血红蛋白对血液氧合和远程器官功能有影响。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高血压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因此对其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血压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这些生物标志物可能成为高血压肾衰竭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血红蛋白、高血压、肾衰竭、发病机制、临床意义、研究方向、临床应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肾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它是由血压长期不受控制引起的肾功能受损的一种病理状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规律化,高血压肾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肾衰竭的认识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挑战和困难。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和血红蛋白在高血压肾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从而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肾衰竭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血压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 探究血清胱抑素C在高血压肾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为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3. 研究降钙素原在高血压肾衰竭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为预防高血压肾衰竭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4. 探讨血红蛋白在高血压肾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其与肾功能损伤的关系,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和血红蛋白在高血压肾衰竭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CRP的影响LI的研究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效果及对CRP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8例CRF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金水宝胶粪辅助治疗。
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3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RP、血清肌Sf(Scr). 尿素氮(BUN)、尿酸(UA)等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o结论金水宝胶囊治疗CRF的效果良好且比较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金水宝胶囊;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如何利用药物治疗控制和延缓CRF病情的进展,一直是肾脏病领域积极寻找和探索的方向[1・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 年1月〜2012年6月本科采用金水宝胶囊治疗CRF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98例,男51例,女47例;年龄26〜74岁;病程1.6〜10年;病因构成:慢性肾小球肾炎46例,糖尿病肾病22例,高血压肾病15 例,慢性肾盂肾炎11例,多囊肾4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CRF的诊断标准[3]。
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功能异常及有紧急透析指征的患者。
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饮食疗法(优质低蛋白、高热量、低磷)、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控制高血压、抗凝治疗(双卩密达莫等)及控制感染。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临床路径一、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1fai1ure,CRF)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ICD-10:N18.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个月。
所谓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
2.不明原因的或单纯的GFR下降<60m1∕min(老年人GFR<50m1∕min)超过3个月。
3.在GFR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坚持病因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2.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
3.血管通路建立。
4.血液透析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IoT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02CP)、血糖、Ccr,血型、输血系列、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抗GB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RP、ASO、RF、ESR、iPTH);(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电解质、尿肌肝、尿红细胞位相、尿白细胞分类、尿渗透压或自由水清除(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前臂血管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1)NGA1.KIM-hI1-18、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2)血和尿轻链定量、血培养、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3)双肾动静脉彩超、同位素骨扫描、同位素肾功能测定、逆行性或下行性肾盂造影、肾血管造影、CT、MRI;(4)骨髓穿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