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主义到立体主义_艺术批评家罗杰_弗莱与阿波利奈尔
- 格式:pdf
- 大小:105.09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
(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
)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
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
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透纳和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
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
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
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
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
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
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
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简析福尔曼的先锋派戏剧理念文/黄艳春摘 要:美国著名戏剧家理查德·福尔曼,曾以独特的“歇斯底里”表演盛行一时。
其反戏剧、反传统、反文化的先锋派戏剧理念秉承的是斯泰因的美学观,基于的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本体论:“存续的当下”“当下瞬间的知觉”便是现实的本质、世界的本体。
因此戏剧之美就在于上演这样的现实,而且首先要以“存在写作”取代传统的“认同写作”:剧作家涂写下自己当下自然流露的杂乱意识、内省和激奋,并充当导演把这样的剧作刻板地搬上舞台。
如此反常的病态表演,目的就是要冲击观众的感知,唤醒他们回归自己的内心和自性,达到佛教禅宗般的心理治疗效果。
福尔曼以此自说自话、“现身说法”的戏剧,暴露了现代美国人的精神危机,“物极必反”似地表达一种独特深刻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福尔曼;戏剧理论;先锋派;“歇斯底里”;“存续的当下”;“存在写作”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14ZDB088)阶段性研究成果。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eman, 1937~)的先锋派戏剧盛行于1960-1970年代的美国。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反文化运动中,戏剧界的先锋派是从宽阔的社会舞台转移到剧场本身,进行各种戏剧实验和创新,以反戏剧、反传统、反文化的形式,甚至用赤身裸体的表演,引领人们冲破社会对个人的束缚。
福尔曼便是当时盛行的先锋派戏剧的开创者和突出代表。
他的戏剧以多元自我、反常诡异为重要特征,刻意打破传统的创作、表演和欣赏常规,片面追求戏剧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新奇怪诞,以“歇斯底里”的病态表现反叛现实、反叛理性、挖掘内心为己任。
其中有着独特的戏剧思想与理念,吻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阿波利奈尔是未来派的重要诗人,虽然他的诗歌创作提倡形式创新,但是并没有完全摒弃对于传统形式的运用。
无独有偶,在立体主义画派中,毕加索同野兽主义马蒂斯一样,被非洲雕刻所透露出来的魅力以及原始情趣深深地折服,被视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亚威农少女》(如图1)以及其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对于原始非洲雕刻元素的运用。
82ART RESEARCH美术研究197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理论概览詹姆斯·艾尔金斯 (James Elkins) [1]陶 铮 译 沈语冰 校 [校者按]2009年5月,我在北京召开的“中际论坛”上有幸结识芝加哥艺术学院艾尔金斯教授,蒙其不弃,答应我就值得翻译的西方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的著作为我提供咨询,并撰写有关西方艺术理论与批评发展的最新趋势的文章,作为我正在主编的“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的序言之一。
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版本的缘由。
适值国内某刊物约我主持一个“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的栏目,请我邀约国际知名学者撰稿。
我再约艾尔金斯教授,于是有了眼下这个扩展了的版本。
出乎意料的是,该杂志以本文更像一个书单,而不像一篇专业论文为由拒绝发表。
我意识到此文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国内美术史、美术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向导作用。
而艾尔金斯教授的慷慨善意,也决没有辜负之理。
于是,借《美术研究》杂志予以刊出,以示文献信息之重要,不敢自秘也。
我希望本文对我国美术研究者(特别是研究外国美术史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当然,文中的观点与视角都是个人的,这一点自不待我多言。
这是一篇特别的文章,并非通常发表的那种。
我以为无法用任何一门西语在3千字以内写出概述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潮流的文章。
一本叫做《简明艺术史导论》(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的书有3万字,还有一些艺术术语词典。
在英语世界里,人们使用《艺术史关键词》(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即便它没有收录任何亚洲艺术批评的词条而受到日本学者Shigemi Inaga的批评。
[2]学生们可以查阅几本词典,它们提供一些专有名词的释义,诸如符号学、精神分析批评和性别研究等,但并不是艺术史意义上的。
[3] 现如今没有这样一篇文章面世,其基本原因或许是,没有人会信任任何一个单独作者所写的东西。
论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观在西方,形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形式主义来源于形式。
后来形式美这一概念被柏拉图提出来,他认为艺术的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形与色。
从广义上说,形式主义是指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不是内容上的重视。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重在强调块面的均衡、明暗的变化、色彩的协调、形体、空间、文字等组合关系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它对观者的心理和生理起作用。
形式主义者强调美的本质来是来源于形式的,他们不会或比较少的关注到作品的内容及其深层含义,而是把艺术作品的创作特点、表现技法和风格流派等作为了关注的焦点,以来强调作品形式的重要性。
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虽同作为同一时代的形式主义者,但是所持观点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罗杰弗莱虽然在早期思想中过分重视形式,但是在他后期的理论他逐渐摆脱这种教条的思想,开始辩证的看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贝尔似乎是极端的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绝对的把内容与形式分割开来。
罗杰弗莱作为艺术家和美学家他主要的观点是把艺术作品的形式作为艺术作品最本质的东西,认为人的审美愉悦感能从艺术作品的形式中被激发出来,并且不会马上消失。
在《艺术与生活》中他提到在科学和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中我发现了某些相似性,科学已将它的手段交还给人性,开始调查人性的基本要求;而艺术也将其目光返回到自身,开始为人的审美需求而工作。
他赋予了形式更加深层丰富的蕴含。
他认为应该从一个创作品展示的形式中去理解它,这样可以大致避免因为作品体现的内容而使观者对作品产生的一种不满与偏见。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的本身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
克莱夫贝尔1914年发表了《艺术》,其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经典论述。
贝尔在这方面,主张的是完全脱离开现实生活背景的,纯形式的艺术,把艺术作品的形式独立出来。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对形式的敏感度有所不同,贝尔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对形式没有敏感度,那说明他缺少深刻的审美经验。
从罗杰·弗莱的艺术批评看塞尚的绘画语言作者:杨雨丝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罗杰·弗莱提出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为切入点,围绕塞尚画面中造型、色彩和轮廓等形式因素分析塞尚绘画中的语言表达,从而探讨现代艺术中关于形式、色彩和结构的表现方式。
同时结合罗杰·弗莱对于“有意味的形式”的思考,以及他对塞尚的绘画作品的解读,分析罗杰·弗莱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罗杰·弗莱塞尚绘画语言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32-03一、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艺术批评罗杰·弗莱,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和美学家,被誉为“形式主义之父”以及“现代艺术批评之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通过先后两次关于“马奈与后印象派画家”的策展和多次对后印象派进行的文章辩护,罗杰·弗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审美趣味,将“形式”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美学高度,构建了形式主义相关的概念体系,这也奠定了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
他所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着重于将艺术纯粹化,强调艺术本身的形式美,反对艺术作品重复再现现实。
通过阅读罗杰·弗莱出版的书籍,他的观点中对于艺术的纯粹性问题进行了强调。
“只要艺术家依赖于对他所描绘事物的联想,他的作品就不会是完全自由和纯粹的,因为浪漫主义的联想至少包括了一种想象的实践行为”。
联系20世纪的人文历史背景,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现代艺术运动,提倡非写实绘画、抽象艺术和众多表现形式。
在当时,现代艺术批评受此影响也是以理想批评为主。
艺术批评讨论的重点就是非写实主义艺术。
在罗杰·弗莱所著的艺术批评理论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即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线条、颜色、体积的排列,把画面构成间秩序与多样性融合在一起,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和“有表现力的形式”,而不仅仅是生活“实录”,或是靠文字等意识形态的形式去表达。
从结构主义到形式主义理解现代西方美术史一、结构主义谈及形式主义必要简要评述结构主义的美术理论,从本质上说,结构主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或者是一种发展。
在其初阶段,结构主义就是作为形式主的一种延伸而出现的。
将构主义作为工具用以对艺术作品行研究的做法首先20年代的德语国家中展起来。
其中特别重要的人物吉多·冯·卡施尼·魏因贝格(18901958)。
他创性地使用了结构分析的法。
虽然在强调单纯描及其整体论观点方面,的结构主义美术史研究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是颇有意思是,这几乎与法国的结构主义代表物、人类学家列维·斯特斯的非历史性方法的、能主义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时出现。
卡施尼茨·魏因贝最早是对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进研究,他强调史前艺术是所的意大利晚期艺术的关键,并将自关于结构的概念与大利艺术的区域连续性结合起。
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所的“结构”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现的表面形式之的全部设原则,特别是在雕塑中更是如此。
试图分析出艺术作品最基本形式本质,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细。
他将形式从内容、图、或者功能中挑选出。
这样他仅从形式的角度对古埃及术与古希腊艺术作了比。
对在不同文化中创造出的作品之设计本质的传递过作出描述时。
二、形式主义在西方美术史学研究包含着两个主要方:一是就造型艺术作本身的一些因素,要是形式因素进行检查;一是将艺作品的内容、意义等因素作为主要察对象。
西方的一学者一般将这两种方向简要地括为“内在的”和“在的”美术史研究。
“内在的”术史非军事化主要把注意中心集中在艺术家艺术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术研究则倾向于对艺术家、艺作品和艺术创作与生理、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关系进行察。
通过西方美术史学的发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由“在”到“外在”,而内在与外在相融合样几个阶段。
形式主义在方美学和文学艺术论中是一股强大和持久的潮流,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渊源。
浅析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如何介入高中美术教学一、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罗杰·弗莱是世界公认的形式主义美学创始人之一,而形式主义美学是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
在后期他对自己的观点做了另一种阐述,认为:“绘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形式,由线条和色彩的排列构成的一种形式,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
”这种愉快感受不同于再现性内容引起的感情,后者会消失,而形式引起的愉快感永远不会消失和减弱。
他在《论美感》中提出,一幅好的作品必备的两个方面是秩序感和多样化。
作为一个具有完美形式的作品,应该具有统一而不单一的形式。
它能帮助我们看到每幅作品的整体。
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点,作为观者我们的焦点就会很混乱,无处落脚。
这两个要点是作品形式美的两条基本準则,目的是让观者能感受到整个作品的形式感,对画面中的形式表达都有平等的关注。
然而画面的统一感十分重要,它能够将画面中的各个部分自然的链接在一起,不突出任何一个,让观者对美术作品能有一个整体的欣赏。
二、形式主义美学介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意义为了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式,新课程标准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感悟能力,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和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美术被认为对实践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
而美术欣赏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欣赏课形式较单一,如教师单靠一本教材资料,在教学时,很多情况教师是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学生一味在接受,一堂课下来,老师累的够呛,学生也听得糊涂,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有时候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课堂上却采用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使得本该生动活泼的欣赏课课堂气氛变得枯燥乏味;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欣赏一幅作品的美,但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它的美和价值。
70美学2019/0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出生于法国,以图画诗的成就在19世纪的法国诗坛名噪一时。
阿波利奈尔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这在当时的法国乃至世界都可以说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尝试。
并且他和先锋派作家阿·雅里以及立体主义画家巴博罗·毕加索交往甚密。
法国的蒙马特地区的洗衣船曾是众多艺术文学爱好者的聚集地,塞尚、德加、马蒂斯这些在画史上可圈可点的大人物都曾在这儿留下生活以及创作的足迹。
众多的艺术文学思想也开始在这里慢慢互相融合渗透,艺术领域逐渐酝酿出形色各异的绘画风格。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阿波利奈尔和毕加索除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外,他们之间也在彼此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成就上因为之间的紧密关系而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并且也是阿波利奈尔本人将崭露头角的立体主义艺术介绍给世人,可以说阿波利奈尔是发现立体主义的伯乐。
一、立体主义与阿波利奈尔的关系毕加索在艺术史上无疑是一位大师级人物,92岁高龄才与世长辞的他在世间留下了约3.7万件作品,作品题材风格跨越了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以及辉煌的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同后期崛起的艺术商业巨星安迪·沃霍尔一样,毕加索得以在生前享受到艺术创作带来的至高荣誉,除了比常人更懂得营销自己之外,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人物就是阿波利奈尔,虽然其以诗人以及评论家的身份从未踏足过绘画领域,但是其给立体主义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比之下,同在蒙马特地区共同坚守奋斗过的艺术家们未必都如此幸运,其中就不能完全否认阿波利奈尔在早期对于毕加索艺术作品的推动。
在立体主义的早期,毕加索以及勃拉克等立体主义画家受到来自四面八方评论者的冷嘲热讽以及其他攻击,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阿波利奈尔仍然坚定不移地为毕加索的艺术风格辩护,为维护毕加索的艺术形象和名誉而奔波。
有趣的是阿波利奈尔对于根本不参与这种新兴艺术的画家们也喜欢不起来,他曾经大肆地讽刺谴责同期的凡·东根以及弗拉芒克的艺术作品。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一、弗莱批评理论的形成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中,弗莱的艺术批评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
弗莱的艺术批评理论是在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反思中形成的。
他通过对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批判,重新阐释了西方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和文学提出了新的看法。
可以说,他的批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某种发展。
同时,他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分析又继承和发展了西方传统文学批评,并且在对西方艺术史和文学的深入分析中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整体意识,因而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二、对弗莱批评理论的反思1. 文化研究的视角文化研究作为当代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体系,旨在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纳入到一个系统整体中去考虑,以便揭示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在弗莱的艺术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文学与文化、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将文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形式,并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来审视文学艺术及其价值。
弗莱对艺术的界定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面,这就体现了他的文化批评观念。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的艺术批评就是一种文化批评。
2. 整体观和历史意识整体观和历史意识是弗莱批评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的整体观既体现在他对艺术史和文学史的分析中,也体现在他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
他认为艺术史和文学史是一个整体,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
同时,他也认为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是一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果。
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弗莱也特别注重作品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对作品的解读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不能孤立地看待作品中的某一形象或某一情节。
同时,他也认为对作品的解读应该考虑到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和文化环境来解读作品。
三、弗莱批评理论的启示1. 传统经典作品的再评价弗莱的艺术批评理论涉及到对西方传统经典作品的重新评价。
罗杰·弗莱形式批评的源流及影响作者:赵黎畅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摘要:罗杰? 弗莱的艺术思想被评价为形式主义美学,与同样作为后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的柯林伍德和克莱夫?贝尔相比,弗莱的艺术主张与前后的美学家有何异同?他们之间的思想源流如何?影响如何?又应该怎样评价?本文旨在理清这一问题。
关键词:罗杰? 弗莱;形式批评;美学一、形式美学与后康德主义相对于休谟(Hume)的自然主义美学,康德(Kant)的美学思想被评价为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m)。
18 世纪的美学焦点围绕着休谟的品味(taste)和康德的审美判断(aesthetical judgement)之间的辩论主要是针对着主体客体展开。
美学(Aesthetics)这一概念也在这一时期(1750 年)由鲍姆加登(A. G. Baumgarten)提出。
康德的美学理论相比于休谟的理论,产生了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Hegel)实际上没有继承发展康德美学的思想,他对于艺术的观点更多地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相合,倾向于艺术更接近知识。
他认为由于艺术家内在的触动,让艺术成为历史的一串密码,而媒介的发展使得这一串密码的组合更加理想化。
因此,进入19 世纪后,在黑格尔观点的影响下,美学出现了四点重要的转变。
[1]1. 区别艺术美与自然美:美学思想开始分别谈论艺术美与自然美,黑格尔认为一切自然美最终都是艺术美;2. 艺术作为人的表达(Human expression):艺术不再限于模仿,技巧不再重要,强调作为艺术家的主体,结束了统治西方两千年的艺术再现论;3. 艺术的历史性:将艺术放在历史的脉络里谈论,与社会、政治、经济结合起来,艺术变成了艺术史;4. 探讨艺术媒介(media):将表现艺术的不同介质区分开来独立探讨,不再一概而论。
此前,康德提出的“纯粹美”(The Pure Beauty)、“无功利”(dis-interestedness)等观点,使得他的美学思想被评价为“形式主义美学”。
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美学在建筑环境设计的中的体现与融合作者:李承瑞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罗杰·弗莱,一个从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形式主义美学的奠基人。
弗莱初习绘画时,印象派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盛行,可是此时的弗莱对这种秩序混乱的绘画形式甚是恐慌;于是转而钻研传统古典艺术,作为文物鉴定专家而闻名;直到塞尚、高更的出现,弗莱在这些画家身上看到了对对形式美的清晰把握,弗莱意识到,这就是他追寻的秩序感,一场艺术的革命要开始了。
联想到我的专业——建筑环境设计,我尝试在形式主义美学和建筑设计之间追寻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罗杰.弗莱;形式主义;后印象派;建筑设计;秩序杰出的艺术批评家罗杰 ·弗莱以策划“后印象派”画展而被艺术爱好者所熟知,他提出的形式主义美学已经观成为现代美学史的主导思想。
作为现代艺术的开山人,每每提及他时候,人们总是默认他是个先锋派。
但是当我们翻查罗杰.弗莱生平的相关文献时,作为现代艺术的开山人,早年的弗莱同样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研究方面有很高威望,所以在起初,观众愕然于弗莱对现代艺术的推崇,毕竟在这次画展之前,对古典艺术价值的认可是整个欧洲艺术界不可动摇的根基。
但是弗莱曾在“后印象派”画展时提出,他对现当代艺术作品的赞是基于古典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
在古典艺术依然占据艺术的话语权的二十世纪初,弗莱用他系统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批评理论体系,改变了今后艺术发展的走向,将艺术从单调的客观再现中解脱出来。
在艺术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弗莱就是那个游走在古典与现代的矛盾体。
1形式主义美学的诞生也正是在这两届画展时期,弗莱发展了他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般观念。
从可查的资料中我们也会发现,罗杰·弗莱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形式主义的人,但他却被认定为“形式主义之父”,是因为他将形式分析上升到了一种美学理论的高度。
在古典主义时期,除了画面本身的叙事内容,并不能了解到除此以外的其他信息,尤其当人们面对一幅陌生的作品时往往会不知道怎么欣赏。
一、研究背景沈语冰曾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罗杰·弗莱系统地发展了始于德奥及意大利艺术史学派中的形式分析传统,并且将形式分析上升到美学理论的高度,奠定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基础”[1],也确立了塞尚“现代艺术之父”的地位。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的罗杰·弗莱,不仅开创了形式主义现代艺术批评的先河,并且使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巅峰。
英国美学家奥斯本认为,弗莱的艺术批评是“当代艺术理论中最令人满意”的一种。
艺术史家雅各布·罗森博格在《论艺术的质量:优秀的今昔准则》中更是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弗莱给人的启示具有典范作用,他通过对形式组织与技巧手段的深入分析,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
弗莱正是以此方法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塞尚的艺术精神境界,同时扩展了我们对现代艺术的理解。
”[2]罗杰·弗莱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出发,建立了一整套形式主义批评的话语体系。
他以塞尚绘画为基点,把文艺复兴与现代艺术放到了一起进行比较,进而把艺术表现自然、情感的方式问题作为批评的切入点,围绕造型、色彩、轮廓、线条等形式因素进行艺术批评,不仅奠定了塞尚“现代绘画之父”的地位,也开创了现代艺术批评的先河。
二、罗杰·弗莱论塞尚的“造型”与“色彩”在众多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中,最受弗莱推崇的就是塞尚。
弗莱在对塞尚的工作方式进行探究时,不仅仅是从一个批评家和艺术史家的角度,更是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对塞尚的心理与情感、风格与构图等方面进行了描写与分析。
沈语冰在翻译弗莱的著作《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时,就在“译者导序”中引用了美国学者维切尔的话对此作出评价:“透过弗莱的文本,人们看到了一个英雄般的几乎存在主义式的形象,尽管弗莱专注于对早年塞尚的大量心理刻画。
他用来描写或分析其作品及其形式、色彩和构图的措辞,常常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塞尚的态度。
对塞尚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的描写,呈现了他对画家的强烈同情,并暗示了他甚至已经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处境。
罗杰.弗莱--结构易英弗莱是怎样将构成画面的基本因素按照秩序和结构的要求来分析的呢?1结构无论是哪一个画种,构图是最基本的问题。
人物、景物和静物总要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在画面上,构图就体现出诸种物象在画面上的秩序,物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建筑式结构是直接作用于观众审美感受的首要条件。
弗莱把结构的基本条件排出了一个系列:a线的节奏。
绘画的线是记录一种姿态,而姿态又是通过艺术家传达给我们的感情来调整的;b体积。
当物体被表现为我们所认识的惯性时,我们感觉到一种抵制和传递的力量,我们对这种物体的感情反应受到日常生活中此类经验的制约;c空间。
同样尺寸的两件物体,比例不变的话,既可以表现几寸高的体积,也可以表现几丈高的体积,我们的反应也是按比例变化的;d明暗。
同样色度的物体在不同亮度的背景下,感觉会完全不同;e色彩。
对感官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这个构成绘画的系列也就是建立在我们生理、心理反应基础上的感情因素。
在弗莱开列的这个清单中,当然有把复杂的构图规律简单化的倾向,关键还在于他是从这个结构出发来探索形式构成和感觉过程的对应关系。
按照弗莱的观点,在我们一般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在绘画承担着宗教和文学的义务时,形式的结构关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环境道具显现出来,形式结构体现出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内在要求,而内容则是体现内在要求的媒介。
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弗莱得出结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形式结构才能深刻体现大自然严谨完整的秩序,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画家本人的个性。
因此,他格外推崇乔托、马萨乔、乌切洛和弗兰切斯卡的艺术。
反之,他认为英国绘画缺乏的正是这个传统,在分析荷加斯的作品时,他提出了“间隔”这个概念,即画面人物在构图上相互之间的位置和距离。
荷加斯关心的是各个人物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注意人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构图的整体效果。
他分析了荷加斯的《浪子生涯》,“我们看到的是对形式关系如此冷漠。
人物几乎是以同等间隔一个挨一个地穿过台阶,而无意将彼此分散的人物通过组织构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整体。
«,&c。
一。
二一ln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438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Academy o f Fine A rts,Shanghai 200438摘要:在当今的美术圈,经常可以听到艺术家对批评家的指责,还有关于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系的辩论。
本文将从艺术家和 批评家两种视角运用一些具体事例,来阐述艺术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两者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存在的问题。
Abstract: In today’s art circle,it is often heard that artists criticize critics,and there are debat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critics.This article will use some specific examples fro m the perspective o f artists and critics to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c ritic s,and re fle ct on the problem s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关键词:艺术家;批评家:关系;形式;意义;色彩Keywords: artist,critic,relationship,fo rm,significance,colour―、何为艺术作品在正式谈论主题之前,我想先阐述一下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潘诺夫斯基在《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中提到艺术品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类:第_类,就像是帕特农神庙。
在现在看来,其设计在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当时更多用作为祭拜。
所以我们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类艺术品可以称为“器械”;而另一类,就如油画〈0808年5月3日:枪杀马德里起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