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肌学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38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一.填空题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可产生纤维和基质。
2.在骨骼肌纤维中,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明带+暗带+ 1/2 明带,是肌原纤维的构造和功能单位。
3.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局部,它们分别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产生。
4.突触是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或神经原与非神经原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5.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 m。
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了血红蛋白。
6.在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具有分泌骨质有机成分的功能,破骨细胞具有很强的重吸收骨的能力。
7.运动神经末梢有两种,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脏运动神经末梢,均属于化学性突触。
8.椎间盘是由周围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9.从侧方观察脊柱,可见它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4个生理性弯曲。
10.隔上有3个裂孔,分别称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和腔静脉孔。
11.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12.骨盆借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的界限分为上、下两局部。
13.子宫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别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和子宫颈阴道上部。
子宫颈下端被阴道壁环抱。
14.阴道上端与子宫颈阴道部之间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
其中以后穹最深,它与直肠子宫陷窝之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
15.椎弓分为椎弓根和推弓板两局部。
椎间孔由椎弓根上切迹和椎弓根下切迹围成,有血管和脊神经通过。
16.唾液腺包括腮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三对。
17.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后侧壁,是胆总管和胰腺导管的共同开口。
18.结肠和盲肠的三个形态特征是具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19.男性腹膜腔的最低处是直肠膀胱陷凹,女性腹膜腔的最低处是直肠子宫陷凹。
20.胃底腺主细胞的超微构造特征是:细胞基底部及核周围有丰富的粗面质网、和核上方有兴旺的高尔基复合体、游离端胞质有大量的酶原颗粒,它们都是与合成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
大一解剖学期末考试题[人体组织与胚胎肌组织肌组织x]组织学与胚胎学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学与胚胎学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肌组织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
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因此,又叫做肌纤维。
肌细胞是特殊分化的细胞,能进行舒缩运动。
肌细胞的细胞膜称为肌膜,细胞质称肌浆,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称为肌质网。
肌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肌丝,这是其能够进行舒缩运动的物质基础。
在肌细胞之间,有散在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根据肌纤维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将肌组织分为三类,即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图1)。
骨骼肌和心肌纤维都具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平滑肌没有横纹。
骨骼肌主要附着于骨骼上,也有少数不附着骨骼上(如食管壁上段的肌肉)。
心肌分布在心脏。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
图1三种肌组织骨骼肌骨骼肌的基本组成成分是骨骼肌纤维。
每条肌纤维的外面包绕有薄层的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
许多肌纤维组成一条肌束,其外包有结缔组织膜,称为肌束膜。
每块肌肉又有许多肌束组成。
整块肌肉的外面包着一层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即肌外膜。
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互相连接,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穿行其中(图2)。
(1)一块骨骼肌模式图(2)骨骼肌纤维纵横切面图2骨骼肌与周围结缔组织膜(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光镜下可见,骨骼肌纤维是细长圆柱状、有横纹的多核细胞。
细胞的直径约为10~100μm,长度不一,短者仅有几个毫米,长的可达3~4厘米。
细胞核呈扁椭圆形,位于细胞周边(图1、2)。
细胞质中含有与肌纤维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之间有大量的线粒体、糖原及少量脂滴。
肌原纤维很细,直径约1~2nm,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
在一个肌纤维内,由于各条肌原纤维的明、暗带都排在同一平面上,故在光镜下可见明暗交替的横纹,并由此得名横纹肌。
明带又称I带,其中央有一条较深的细线称为Z线。
暗带又称A带,其中有一浅淡的窄带称为H 带。
H带的中央还有一条较深的线,称为M线。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生和生物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涉及了人体解剖结构和组织发育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列举一些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主要知识点:
1. 解剖学知识点:
- 人体器官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
- 人体器官:包括大脑、心脏、肺、肝、胃、肾、肌肉、骨骼等。
- 人体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腱、神经、血管、淋巴等。
2. 组织胚胎学知识点:
- 细胞学:包括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细胞器、细胞功能等。
- 组织学: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血液组织等。
- 胚胎学:包括胚胎发育过程、胚胎器官形成、胚胎组织分化等。
除了上述的知识点外,还有一些常见器官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了解,以及组织胚胎学的染色体结构、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知识也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重要内容。
人体解剖与组胚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编写人: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人体解剖与组胚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5.5总学时:88 理论学时:76 实验(上机)学时:12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临床课等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人体解剖与组胚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3门课程。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及其位置毗邻的形态科学;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的发生、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
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
学习该门课程的任务是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大体形态结构及其位置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的微细结构、发生发育规律的知识,为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人体解剖与组胚学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微细结构。
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将书本上基础理论与标本模型相结合,加深对人体基本结构的理解与掌握,并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学时安排说明根据专业需要及教学大纲要求选做本专业12学时的实验课。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人体解剖学实验实验项目:一、骨学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骨的构造。
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特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胸骨角、肋弓的概念。
颅骨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颅囟的概念。
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骨的分类。
胸骨的分部,肋的组成,肋骨的形态特点。
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下颌骨的形态特点,颅底内、外面的主要形态结构,眶与骨性鼻腔的形态结构。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课后章节习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内皮:衬于心血管、淋巴管的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闰盘:心肌纤维互相连接处形成特殊的连接称为闰盘。
二、填空
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2.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3.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4.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5. 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三、单项选择
1.D
2.D
3.B
4.C
5.B
6. D
7. C
四、简答题
1.比较纤毛与微绒毛的异同。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6分参考学时:总学时:96理论学时:66 课内实践学时:30 实训学时:适用对象: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
只有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才能充分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发展过程,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是根据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医科类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医学的有关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课程总课时78学时,理论为68学时、实践为10学时。
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安排表二、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本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