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肌学
- 格式:docx
- 大小:180.48 KB
- 文档页数:8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肌学张桢第二章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肌学作为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骨骼肌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解剖学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骨骼肌的解剖结构,包括肌腹、肌腱、血管、神经等。
2. 掌握骨骼肌的起止点、作用和支配神经。
3. 提高解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细致观察和动手能力。
4. 增强对肌肉功能与人体运动关系的理解。
三、实训内容1. 观察骨骼肌标本:通过观察骨骼肌标本,了解其形态、结构和分布。
2. 手绘骨骼肌:根据观察结果,绘制骨骼肌的解剖图。
3. 分析骨骼肌的起止点、作用和支配神经。
4. 模拟肌肉收缩:通过实验操作,模拟肌肉收缩过程,了解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四、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在实验前,我们预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熟悉了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骨骼肌的解剖结构。
3. 记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4. 实验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实验结果,总结了经验教训。
五、实训成果1. 成功观察了骨骼肌的解剖结构,包括肌腹、肌腱、血管、神经等。
2. 掌握了骨骼肌的起止点、作用和支配神经。
3. 提高了解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细致观察和动手能力。
4. 增强了对肌肉功能与人体运动关系的理解。
六、实训心得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2. 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是完成实验的重要保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 解剖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解剖学素养。
七、总结本次人体解剖肌学实训,使我们受益匪浅。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肌学张桢第二章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肌学要点1: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和功能斜方肌位于项背部。
该肌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
如肩胛骨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背阔肌位于背下部。
此肌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臂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竖脊肌又称骶棘肌,位于前述浅肌群的深面、脊柱两侧的沟中。
如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并使头后仰。
要点2:胸大肌的位置和功能胸大肌位于胸廓前壁的上部,呈扇形。
该肌可使上臂内收、旋内和前屈。
如上肢上举固定,可引体向上。
要点3:膈的3个裂孔的名称和穿行结构(1)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椎体前方,通行主动脉和胸导管。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置较高,约平第8胸椎,在主动脉孔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通过。
要点4:腹肌的名称和腹肌形成物(腹直肌鞘、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管)腹肌包括:腹真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物:腹真肌鞘、腹股沟管。
要点5: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胸锁乳突肌位于颈前两侧,一侧收缩,头向同侧侧屈,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头后仰。
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的肌性标志,受副神经支配。
要点6: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穿行结构斜角肌为颈深部外侧肌群,它们起于上部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由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
间隙内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穿行。
要点7: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咀嚼肌主要有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均由三叉神经支配。
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可上提下颌骨。
翼内肌和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前和侧方运动。
颞肌后部纤维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后。
要点8: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1)三角肌:位于肩部,可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使其伸和旋外。
由腋神经支配。
(2)肱二头肌:位于臂肌前群,可做屈肘关节运动。
1.3肌学
肌学总论
(一)肌的形态
分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二)肌的构造
1■肌腹由肌纤维组成,有舒缩功能。
2■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无收缩功能
3.腱膜阔肌的腱呈薄片状,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
起点:运动时相对固定的的一端。
止点:运动时移动的一端。
(四)肌的作用
肌的作用是在神经支配下进行收缩。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
肌张力:运动单位轮流收缩,使肌处于一种轻度
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肌力。
(五)肌的辅助装置
包括: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滑膜囊
腱鞘
籽骨
作用: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
1■筋膜遍布全身,分浅、深筋膜。
(1)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淋巴结等(2)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包被肌肉等,形成肌间隔。
2■滑膜囊为内含滑液的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腱鞘
是包围在肌腱外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作用:固定腱的位置,减少摩擦。
腱鞘构造分两部分:(1)腱纤维鞘:位于外层
(2)腱滑膜鞘:位于纤维鞘内。
二、头颈肌
(一)头肌
面肌:起自颅骨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颅顶肌:额枕肌
眼轮匝肌:环绕眼裂,使眼闭合。
口轮匝肌:环绕口裂,使口闭合。
咀嚼肌: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的外面。
颞肌:起自颞窝骨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翼内肌: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侧面。
三肌的作用:上提下颌骨,使咬合。
翼外肌:协助张口
(二)颈肌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半;止点:乳突 作用:两肌收缩,头向后仰;单侧收缩,头歪向 同侧,面向对侧。
舌骨上、下肌群
作用:使舌骨和喉固定,或使它们上、下移动,以配合吞咽和发音。
作开 口和参与
咀嚼肌动作。
三、躯干
躯干「背肌
颈肌 胸肌 膈 腹肌 会阴肌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全身最大扁肌,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提肩胛骨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拉肩胛骨向前下方;上提肋助
吸气 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 胸固有肌助间外肌
T 肋
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I 胸横肌
背肌浅层I ■斜方肌
- r 背阔肌 肩胛提肌 L 菱形肌 深层竖脊肌 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膈■中心腱
肌纤维I ■胸骨部'
•肋部 腰部 腰肋三角和胸肋三角
主动脉裂孔 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第10胸椎水平,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第8胸椎水平,通过下腔静脉
后群 腰方肌
腰大肌
三、 上肢肌
1. 上肢带肌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
2. 臂肌前群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
肱三头肌
3. 前臂肌 前群(屈肌群):共9块。
作用为屈腕、屈指、旋前。
① 浅层(6块):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 尺侧
腕屈肌。
② 深层(3块):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后群(伸肌群):共10块。
作用为伸腕、伸指、旋后。
③ 浅层(5块):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 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④ 深层(5块):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食指伸肌 4. 手肌
终止于中心腱
腹肌 前外侧群 腹直肌.
腹外斜肌[肌部 .
腱膜 腹内斜肌 腹横肌
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
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稳定;降肋助呼气; 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五)下肢
下肢: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髋肌前群髂腰肌
阔筋膜张膜
-后群L臀大肌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维持躯体平衡
T臀中肌使髂关节外展
臀小肌使髋关节外旋
大腿肌前群缝匠肌
股四头肌股直肌
股内侧肌伸膝关节
股外侧肌
股中间肌
内侧群耻骨肌髋关节内收
长收肌
股薄肌均起自闭孔周围和坐骨结节,止于股骨粗线
短收肌
L大收肌
后群「半腱肌]小腿内旋
一伸髋屈膝
股二头肌小腿外旋
前群「胫骨前肌使足内翻
T 拇长伸肌伸趾 _趾长伸肌 外侧群腓骨长肌
-*■
腓骨短肌
后群■■浅层[小腿三头肌[腓肠肌
比目鱼肌
Y 深层「趾长屈肌
T 胫骨后肌
拇长屈肌
小腿肌 足跖屈和屈膝关节
悅肌(问寂)
苗那(展机科)尺调拓观軒
髓赏崔机
站琨届肌
强诡越肌
嚴閒力軒
况卸桅识钟和It恻屍俎卅机
菇的肌
小菇聊肌尺谒施倂軒
衣珞机
列机乐軒
钩担聊机
拇愧卅輕
赤油养肌
剧嘴机
5 (鴉聊峠)
上康机
网T肌
小闖肌
V扎赴賂
焉料(什飙畔)
幷侧幷
内傀科
和年
瞄二头机
前料(晶和薛)
零脈肌
脑肌
脑三头恥
弭理康飙
拇理晶飙
强部为芋机
拇罠飙
小1&犧飙
小据时字肌
期菽飙
計旳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