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之肌学
- 格式:doc
- 大小:12.78 KB
- 文档页数:12
解剖学肌学重点总结肌(muscle):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均属横纹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所以又称为骨骼肌或随意肌。
第一节总论一、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分类:长肌:收缩时运动幅度大(四肢)。
1、按形态分短肌:小而短,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小(背部深层)。
扁肌(阔肌):扁而阔,起运动和保护功能(胸腹壁)。
轮匝肌:环形肌纤维,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关闭(口裂、眼裂周围)。
头颈肌:面肌、咀嚼肌;颈肌浅层、舌骨上下肌群、颈肌深层;2、按部位分躯干肌:背肌、胸肌、腹肌、膈、会阴肌;四肢肌:上、下肢肌。
(二)构造:肌腱与肌腹构成。
1、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收缩和舒张功能。
肌束膜多个肌束外包肌外膜肌纤维外包肌内膜肌束肌(小血管随膜走行)2、肌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肌性两端,附着于骨;无收缩功能,抗张力强;长肌为腱,阔肌为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1、起止点:1)起点(定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四肢靠近近侧的称附着点。
2)止点(动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由于运动多样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置换。
2、配布: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四)辅助装置:保护、减少摩擦。
1、筋膜:分为浅、深两种遍布全身。
1)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大多含脂肪。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血管、神经、肌肉与肌肉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骨筋膜鞘、支持带、血管神经鞘等。
2、滑膜囊:包括滑液囊和粘液囊。
3、腱鞘:是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作用:1、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
2、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纤维层(腱纤维鞘):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结构用。
滑膜层(腱滑膜鞘):纤维鞘内,由滑膜构成,分两层。
脏层:包于肌腱的表面。
两层间含少量滑液壁层:纤维层内面和骨面(腱滑膜腔)第二节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会阴肌一、背肌1)浅层:斜方肌(trapezius)、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肩胛提肌和菱形肌①斜方肌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点:锁骨的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
解剖学肌学的知识点总结一、肌肉结构1.肌肉类型:根据肌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是骨骼系统中的肌肉,主要用于人体运动和保持姿势。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器官中,参与呼吸、消化、循环等功能。
心肌是心脏内的特殊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肌肉结构:肌肉由肌肉纤维构成,而肌肉纤维又由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内含有许多肌纤维,而肌纤维内又包含有肌小丝,肌小丝中则包含有肌原丝。
肌原丝由肌纤维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3.肌肉结构的层次:肌肉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肌肉纤维层次、肌束层次、肌肉(肌腱)层次和肌群层次。
肌肉纤维层次是最基本的层次,是组成肌肉的最小单位。
肌束层次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束状结构,而肌肉层次则是由肌束组成的肌肉组织。
肌腱连接肌肉和骨骼,是肌肉与骨骼之间的连接器。
肌群层次是由肌肉组成的肌肉群,参与人体不同部位的运动功能。
二、肌肉功能1.运动功能:肌肉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体的运动。
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可以驱动骨骼系统实现各种运动,包括行走、跑步、举重等。
不同肌肉通过协调配合实现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功能。
2.姿势维持功能:肌肉还可以维持人体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躺姿等。
通过肌肉的紧张和松弛,可以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姿势。
3.内脏功能:平滑肌和心肌参与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活动,包括呼吸、消化、循环等。
平滑肌可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控制血液循环;心肌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驱动血液循环。
4.热能产生功能:肌肉通过代谢作用可以产生热量,维持人体的体温平衡。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会产生热量,帮助人体维持稳定的体温。
三、肌肉运动原理1.肌肉收缩原理:肌肉收缩是肌肉基本功能之一,实现肌肉运动的基础。
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纤维中的肌原丝与肌球蛋白发生结合,导致肌肉纤维的缩短。
2.神经控制原理:肌肉收缩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实现的。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导物质,向肌肉发送信号,控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人体解剖学之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作用:减少腱活动时与骨面间的摩擦。
肌学总论肌的作用是在神经支配下进行收缩。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
肌张力:运动单位轮流收缩,使肌处于一种轻度 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肌力。
(五) 肌的辅助装置 包括:筋膜浅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籽骨 作用: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
1 .筋膜 遍布全身,分浅、深筋膜。
(1) 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淋 巴结等(2)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 构成。
包被肌肉等,形成肌间隔。
2 .滑膜囊 为内含滑液的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 作用:固定腱的位置,减少摩擦。
腱鞘构造 分两部分:(1)腱纤维鞘:位于外层 (2)腱滑膜鞘:位于纤维鞘内。
头颈肌(一)头肌面肌:起自颅骨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颅顶肌:额枕肌眼轮匝肌:环绕眼裂,使眼闭合。
口轮匝肌:环绕口裂,使口闭合。
1.3肌学(一)肌的形态分长肌、 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肌的构造由肌纤维组成,有舒缩功能。
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无收缩功能 阔肌的腱呈薄片状,称腱膜。
1. 肌腹2. 肌腱3. 腱膜肌的起止(二) 起点: 运动时相对固定的的一端。
运动时移动的一端。
肌的作用咀嚼肌: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的外面。
颞肌:起自颞窝骨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翼内肌: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侧面。
三肌的作用:上提下颌骨,使咬合。
翼外肌:协助张口(二)颈肌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半;止点:乳突 作用:两肌收缩,头向后仰;单侧收缩,头歪向 同侧,面向对侧。
舌骨上、下肌群作用:使舌骨和喉固定,或使它们上、下移动,以配合吞咽和发音。
作开 口和参与咀嚼肌动作。
三、躯干背肌 颈肌 胸肌 膈 腹肌 会阴肌胸上肢肌 胸大肌 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r 胸小肌拉肩胛骨向前下方;上提肋助吸气 ;前锯肌胸固有肌躯干 背肌斜方肌背阔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深层竖脊肌浅层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全身最大扁肌,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提肩胛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使脊柱后伸和仰头胸肌 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胸横肌膈r 中心腱肌纤维 胸骨部肋部 丿要部终止于中心腱腰肋三角和胸肋三角主动脉裂孔 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第10胸椎水平,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第8胸椎水平,通过下腔静脉腹肌 前外侧群 腹直肌. 腹外斜肌」肌部.腱膜腹内斜肌 腹横肌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稳定;降肋助呼气; 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1. 2. 后群 腰方肌 _腰大肌上肢肌 上肢带肌 三角肌、肩胛下肌、 臂肌前群后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肱三头肌 前臂肌 前群(屈肌群):共9块。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肌学要点1: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和功能斜方肌位于项背部。
该肌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
如肩胛骨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背阔肌位于背下部。
此肌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臂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竖脊肌又称骶棘肌,位于前述浅肌群的深面、脊柱两侧的沟中。
如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并使头后仰。
要点2:胸大肌的位置和功能胸大肌位于胸廓前壁的上部,呈扇形。
该肌可使上臂内收、旋内和前屈。
如上肢上举固定,可引体向上。
要点3:膈的3个裂孔的名称和穿行结构(1)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椎体前方,通行主动脉和胸导管。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置较高,约平第8胸椎,在主动脉孔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通过。
要点4:腹肌的名称和腹肌形成物(腹直肌鞘、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管)腹肌包括:腹真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物:腹真肌鞘、腹股沟管。
要点5: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胸锁乳突肌位于颈前两侧,一侧收缩,头向同侧侧屈,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头后仰。
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的肌性标志,受副神经支配。
要点6: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穿行结构斜角肌为颈深部外侧肌群,它们起于上部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由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
间隙内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穿行。
要点7: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咀嚼肌主要有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均由三叉神经支配。
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可上提下颌骨。
翼内肌和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前和侧方运动。
颞肌后部纤维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后。
要点8: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1)三角肌:位于肩部,可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使其伸和旋外。
由腋神经支配。
(2)肱二头肌:位于臂肌前群,可做屈肘关节运动。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肌学肌(muscle)根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分为平滑肌(smooth muscle)、心肌(cardiac muscle)和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器官及血管壁,舒缩缓慢而持久;心肌为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骨骼肌主要位于躯干和四肢,收缩迅速有力。
心肌与平滑肌受内脏神经调节,不直接受人的意志管理,属于不随意肌(involuntary muscle);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称为随意肌(voluntary muscle)。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骼肌与心肌具有横纹,都是横纹肌(striated muscle)。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肌,骨骼肌在人体分布极为广泛,有600余块,约占体质量的40%。
肌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受神经的支配,执行其特定的功能,所以每块肌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状和构造骨骼肌包括肌腹(muscle belly)和肌腱(tendon)两部分。
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组成,色红而柔软。
肌的外面被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肌外膜包被,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肌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结缔组织称为肌束膜。
肌束内的每条纤维还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为肌内膜。
供应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沿着这些结缔组织深入肌内。
骨骼肌有红肌与白肌之分。
红肌主要由红肌纤维组成,较细小,收缩较慢,作用持久;白肌则主要由白肌纤维组成,较粗大,收缩较快,能迅速完成所需的动作,作用不持久,每块肌肉大都含有这两种纤维。
一般来说,保持身体姿势的肌肉,含红肌纤维多;快速完成动作的肌肉,含白肌纤维多。
腱性部分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位于肌性部分的两端,其抗张强度约为肌的112~233倍。
肌借腱附着于骨骼。
当肌受到突然暴力时,通常肌腱不致断裂而可能使肌腹断裂,或肌腹与肌腱结合处,或是肌腱的附着处被撕开。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肌学张桢第二章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作用:减少腱活动时与骨面间的摩擦。
第二节头肌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面肌又称表情肌,位于面部即颅顶。
多数起自于颅骨,止于皮肤。
收缩时,可以改变面部皮肤外形,出现皱纹,形成各种表情。
1、枕额肌由两个肌腹之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2、眼轮匝肌位于睑裂周围,呈环形,收缩时使睑裂闭合。
3、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围,呈环形,收缩时使口裂闭合。
4、颊肌位于面侧部,收缩时协助咀嚼和吸吮。
二、咀嚼肌咀嚼肌位于颞下颌关节周围,收缩时,参与咀嚼运动。
1、咬肌长方形,位于下颌支外面。
2、颞肌扇形,位于颞窝内。
3、翼内肌位于颞下窝内,下颌支内面。
4、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
第三节颈肌颈肌分为浅、深两群。
一、浅群1、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内,薄而宽阔,有紧张颈部皮肤和下拉口角的作用。
2、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颈阔肌深面。
3、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和下颌骨之间,由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頦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有甲状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4、舌骨下肌群位于舌骨和胸骨之间,颈前正中线两侧。
二、深群颈肌深群肌主要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第四节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一、背肌背肌位于躯干背部,分为浅、深两群。
浅群肌连于躯干与上肢之间,深群肌位于棘突两侧的沟内。
(一)浅群肌1、斜方肌位于项背上部,单侧呈三角形,双侧合起来呈斜方形。
2、背阔肌位于背下部,为全身最大的扁肌。
(二)深群肌深群肌主要由竖脊肌,又称骶脊肌,位于棘突两侧的沟内,上窄下宽,从骶骨的后面向上一直延伸到枕骨。
收缩时,可使头后仰,并可后伸脊柱。
二、胸肌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两部分。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收缩时使上肢产生运动。
胸固有肌位于各类间隙内,又称肋间肌,参与构成胸壁,只要有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位于胸廓前上部,呈扇形,宽而厚,起自锁骨、胸骨和上位数肋的前面,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使臂内收、旋内和前屈;当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剧烈运动时,可辅助呼吸。
2、胸小肌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
起自于第3~5肋前面,止于肩胛骨的喙突。
作用:向前下方牵拉肩胛骨。
3、前锯肌位于胸廓侧壁,宽大扁肌。
起自于上位8肋的外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何下角。
作用:上部肌束收缩,可使肩胛骨向前紧贴胸廓;下部肌束收缩,可助臂上举;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深吸气。
(二)胸固有肌(肋间肌) 1、肋间外肌肌束由外上斜向内下,可提肋,使胸廓容积扩大,助吸气。
2、肋间内肌技术由外下斜向内上,可降肋,使胸廓容积缩小,助呼气。
三、膈膈位于胸、腹腔之间的一块扁肌。
中部向上隆起,呈穹窿形;肌性部在周围,腱膜在中央成中心腱。
四、腹肌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构成腹壁。
腹肌分为两群:腹前外侧群和腹后群。
(一)腹前外侧群腹前外侧群由三层扁肌和腹直肌组成。
1、腹外斜肌为腹前外侧群最表层的扁肌。
2、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3、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
肌纤维横行向前内侧,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
4、腹直肌位于腹前正中线的两侧,为上宽下窄的长带状。
被腹直肌鞘所包围。
(二)腹后群腹后群包括腰大肌(见下肢肌)和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长方形。
后面与竖脊肌通过深筋膜相隔。
(三)腹肌的局部结构 1、腹直肌鞘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形成的包裹于腹直肌表面的纤维性鞘。
2、白线为腹前壁正中线上的一条纤维腱性结构。
3、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管韧带内侧半稍上方,为腹壁三层扁肌及腱膜间的斜行间隙,长4~5cm。
腹股沟管是腹壁的薄弱区,是易发生疝的部位。
五。
盆底肌盆底肌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全部肌肉的总称。
主要有肛提肌、尾骨肌、会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男性)或尿道阴道括约肌(女性)等 1、肛提肌呈漏斗形,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有上提肛门,承托盆腔脏器,紧缩肛门的作用。
2尾骨肌位于肛提肌后方 3、盆膈有两侧的肛提肌和尾骨肌及其上、下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构成。
作为盆腔的底,其中部有肛管通过。
4、会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男性)或尿道阴道括约肌(女性),位于盆膈下方的前部。
5、尿生殖膈有会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男性)或尿道阴道括约肌(女性)及其上、下的尿生殖膈上筋膜和尿道生殖膈下筋膜构成。
第五节上肢肌依其所在部位,上肢肌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肩肌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作用于肩关节的肌,都起自于上肢带骨,止于肱骨。
1、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包围肩关节,使肩部呈圆隆形。
2、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斜方肌深面,使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使肩关节外旋。
4、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使肩关节外旋。
5、大圆肌位于肩胛骨下角的背面,小圆肌的下方,使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6、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窝内,使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二、臂肌臂肌配布于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
(一)前群1、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部浅层。
2、喙肱肌位于肱骨中上部前面,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深面使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肱肌位于肱骨中下部前面,肱二头肌下半部深面,作用为屈肘关节。
(二)后群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部。
起点有三个头:长头起自关节盂下方,外侧头起自肱骨背面上部外侧,内侧头起自肱骨背面下部内侧,三个头向下会合成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鹰嘴。
三、前臂肌前臂肌配布在尺骨、桡骨周围,分前、后两群。
(一)前群前群位于前臂前面,为屈肌和前臂的旋前肌,除肱桡肌起自外上髁外,其余均起自内上髁和桡、尺骨上端的前面。
1、第一层有5块肌。
由桡侧内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2、第二层只有指浅屈肌。
3、第三层有2块,为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
4、第四层只有旋前方肌,位于尺桡骨前面远端。
(二)后群后群位于前臂背面和桡侧,为伸肌和前臂的旋后肌。
全部起自外上髁和桡、尺骨上端的背面,共有10块,可分为深、浅两层。
1、浅层有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
2、深层有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四、手肌手肌多数短小,主要分布与手的掌侧,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一)外侧群又称鱼际,位于手掌拇指侧,共4块,分为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
(二)中间群位于手掌中间部分,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三)内侧群又称小鱼际,位于手掌小指侧。
包括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肌。
第六节下肢肌由于人的直立行走,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有力。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一、髋肌髋肌配布于髋关节周围,作用于髋关节的肌,起自骨盆,止于股骨。
分为前、后两群。
(一)前群1、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2、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下方腱膜增厚,形成髂胫束。
(二)后群 1、臀大肌位于臀部最浅层,为臀部最大的肌,略呈方形。
2、臀中肌位于臀部外上方,大部分被臀大肌遮盖。
3、臀小肌在臀中肌深面,完全被臀中肌遮盖。
4、梨状肌位于臀中肌内下方,臀大肌深面,可是髋关节旋外。
二、大腿肌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一)前群1、缝匠肌为长带状,是人体最长的肌从外商斜向内下方。
2、股四头肌为全身最粗大的肌,起点有四个头,分别为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
(二)内侧群内侧群位于大腿内侧,有5块,分别为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和大收肌。
(三)后群后群位于大腿后部,主要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1、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外侧,有长、短两头。
2、半腱肌位于大腿后内侧,居皮下,腱细长,约为肌长的一半。
3、半膜肌位于半腱肌深面,起端腱为膜状,约为肌长的一半。
三、小腿肌小腿肌分布于胫骨、腓骨周围,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一)前群前群位于小腿的前外侧,有三块肌,分别为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和拇长伸肌。
(二)外侧群外侧群位于小腿外侧。
有两块肌,分别为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三)后群后群位于小腿后面。
分浅、深两层。
1、浅层只有小腿三头肌,由浅表的腓肠肌和深面的比目鱼肌构成。
2、深层有三块长肌,有内测向外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较薄弱,包括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
2、足底肌与手肌配布相近,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第七节全身重要的肌性标志在人体某些部位的肌肉,常在人的体表形成较明显的隆起或凹陷,临床上常作为定位等应用,称为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1、咬肌位于下颌支的外面,咬紧牙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与颧弓下方之间可摸到较坚硬的条块状隆起。
2、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当头转向一侧时,可看到明显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