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表面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2.34 MB
- 文档页数:1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变迁》中的第1课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
先借助摸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
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
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二、学习目标●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四、教学准备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当然是太平洋啊!那喜马拉雅山上怎么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4.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奥秘。
6.揭示课题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
教学准备:课件、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
教学过程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
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
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
2、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
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
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
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
)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
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
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
2、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交流:缺水的原因。
(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
)4、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
5、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会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表面形状,并认识其特点。
2.学会做地表模型,绘制地表模型平面图,初步认识地图。
3.培养信息收集能力,意识到利用地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表面形状,并认识其特点。
难点:绘制地表模型的平面图教学资源:7组电脑连接网络塑料小盆沙土若干带有网格的明胶片学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1.出示三个小动物关于地表形状的争辩。
(小猴:专门简单,我觉得地球上差不多上连绵起伏的高山,那儿有吃不完的野果;青蛙:不对不对,地球上到处差不多上田地和池塘,我们蛙声一片,生活美满;海龟:呵呵,你们说的都不对,地球上到处差不多上海洋,我游来游去都望不到边。
)2.学生交流:它们的争辩有道理吗?什么缘故?3.过渡:看来地球表面形状有各种各样,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今天用网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三个小动物的争辩问题。
揭题板书。
二、上网搜索并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1.教师黑板上出示不同地势文字:阿尔卑斯山别桥罗布泊浙西大峡谷崇明岛青藏高原贵州梯田自由2.任务:各组每人利用谷歌地球软件,每人搜索一个地势,下载上传到百度云盘,相互讨论自己搜索到地势有什么特点,简要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3.学生分组搜索地势并下载上传,讨论地势特点。
4.大组交流:打开云盘,请同学介绍自己搜索的地势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典型地势特点:平原:低平而宽广。
(课件)盆地:周围山地、高原围绕,中间地势较低。
(课件)山地:地势高而坎坷,峰峦高耸。
(课件)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课件)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课件)5.小结出示视频:千姿百态的地势特点。
二、制作地表模型,绘制地势图。
1.谈话:地球的表面真是千姿百态,赞扬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我们如何样记住或利用这些不同的地势呢?(做模型画图)2.介绍材料:今天我们就各组带来的泥土、花草、树叶在塑料盆中做小组喜爱的模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是学生对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特点,掌握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形地貌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和地貌,了解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探究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
难点: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学生观察、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学生了解地形和地貌的分类。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
4.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外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外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全册PPT2(地球的外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外表的根本情况;了解地球外表多种多样的地形;了解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搜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打算:搜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赏地球外表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奇妙。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外表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观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同意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刚,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洋,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
3.能够描述大气层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4.能够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和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大气层和大洋的构成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大洋的重要作用和长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图片“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表面。
2. 讲解地球的表面特征(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
2.通过图片展示大陆、海洋等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构成。
3. 讲解大气层(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介绍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和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4. 讲解大洋(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洋的认识,介绍大洋的结构和特征。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洋的作用和影响。
5. 活动:使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2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地图软件,搜索世界地图。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地理的认知者。
6. 总结归纳(5分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及其特征和大气层、大洋的作用。
五、作业请学生们设计一份海洋保护手册,介绍如何保护大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课题为《地球的表面》,教材来源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将通过PPT讲解和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引出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的事实。
3. 学生可用地理仪器测量全球范围不同地表的卫星图并比较它们。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涉及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平原、山脉、森林、草地等。
2.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个别地形如火山、沙漠及海洋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3. 在介绍过程中,需要突出以其它星球的地形和地貌的对比。
三、实践环节(20分钟)1. 教师将地球表面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的卫星图纸张贴在墙上,让学生分类贴标签。
2. 指引学生观察本地图形,比照卫星地图,为不同地形和地貌创立标签。
3.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地形和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并在讨论结果后汇报给全班。
四、课堂回顾(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口语测验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各组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五、课堂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作业,答题反映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知道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学会用地理仪器去测量不同地表的高低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PPT 讲解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