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2课 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2 KB
- 文档页数:3
热空气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事实并尝试解释的能力。
3.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搜集丰富的事实,并且进行解释。
教具、学具准备:1.演示材料:图片。
2.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纸蛇、塑料条、酒精灯、蜡烛、火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使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把手放在上方,自上而下细心体会,有什么感觉?生分组实验(提醒手慢慢移动,注意安全。
)生汇报实验结果1.如果有学生提到有热空气向上升、顶手。
教师板书 "热空气",导入新课。
2.如果学生提到有东西顶手、热。
谈话:你认为顶手的东西是什么?(板书:热空气)讲述: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热空气。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搜集和热空气有关的事实讲述:为了研究热空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研究,看看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生分组实验(1)如果学生用塑料袋实验,发现塑料袋飘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怎样让塑料袋升的更高?怎样让塑料袋在短时间内升高?"。
(2)如果学生只是利用酒精灯实验,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蜡烛试一试?"。
2.指导学生整理事实资料谈话:说一说,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生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倾听、补充,充分描述,并且引导学生详细描述塑料袋从上升到下降的全过程。
)3.指导学生研究事实资料谈话: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你怎么解释呢?生分组讨论生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并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
)谈话:那么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出现这么多现象呢?(希望学生发现都是因为热空气轻,会上升。
)(板书:热空气轻会上升)三、巩固应用谈话:哪些地方应用到热空气这个性质呢?1.如果学生想到热气球,师出示热气球图片。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能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水蒸气凝结现象。
对水蒸气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气”是水蒸气。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白气”是怎么形成的是十分必要的重点难点(1)学生能根据实验中“白气”的成因推想雾的成因。
(2)推想云的成因,且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建立模型.(3)锻炼学生的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云和雾的形成一、提出问题1、从生活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蒸汽熨斗,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是电熨斗,里面有水,通电后,我按动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冒出“白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白气”现象?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与“白气”有关的知识,如烧水、浴室等,认识到“白气”的产生与水有关系。
] 二、实验探究(一)猜测“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猜想“白气”是什么?交流、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
大部分学生会说是水蒸气,这时提问什么是水蒸气?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 使学生初步得出水蒸气是无色的,“白气”是白色的,从而对“白气”到底是什么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下面的探究活动会更加积极、有效。
](二)实验分析“白气”形成的原因。
1、制造“白气”,初步推理“白气”可能是什么?(1)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圆底烧瓶、胶塞、喷管、矿泉水瓶罩、酒精灯、火柴、黑纸等。
[ 通过介绍实验器材使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为了防止喷管的水喷出烫伤学生,教师特别设计了一个透明塑料罩,塑料罩的下面的水槽可以接着喷出的水,而且“白气”喷出,受冷后在塑料罩的内壁上就会挂满小水珠,为后面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变成水设下了伏笔。
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受重庆雾景之奇,体验雾的成因,讨论摘掉“雾都”帽子的办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德育目标: 树立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志向。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于重庆的地理环境不是很清楚,了解不够。
缺乏动手和观察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雾的成因。
教学难点:雾的成因及治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活动:
1.多媒体出示下题连线
冰城哈尔滨
水城苏州
春城昆明
岛城青岛
雾城重庆
2.请同学们仔细辨别一下,屏幕左侧的名称分别是哪个城市的别称?请生连线。
2【导入】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感知重庆的地理位置及为什么叫“雾都”。
课件出示知识点:重庆多雾,素有“雾都(雾重庆)”之称。
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
云和雾的自然教案教案名称:探究云和雾的自然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探索云和雾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云和雾对地球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空,询问学生是否见过云和雾。
2.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云的形成和类型(30分钟)1.讲解云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却后凝结形成云。
2.组织学生进行云的分类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并记录特点。
3.引导学生总结各种云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云的形成原理。
三、雾的形成和类型(30分钟)1.讲解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地面上的空气饱和度过高导致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雾。
2.组织学生进行雾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雾并记录特点。
3.引导学生总结各种雾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雾的形成原理。
四、云和雾的重要性(20分钟)1.讲解云和雾对地球的重要性,包括调节气温、降水、防止地面辐射等作用。
2.引导学生讨论云和雾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
五、实验探究(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2.提供适当的实验材料和步骤,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云和雾形成的规律。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云和雾的定义、形成原因、类型和重要性。
2.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学手段:1.多媒体展示:用图片和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理解。
2.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实验探究: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教学资源。
2.实验材料:如玻璃杯、热水、冷水等,用于实验探究。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云和雾的形成”,属于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
教材通过云和雾的形成的探究,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理解云和雾的成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界中的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于云和雾的形成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雾的成因,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云和雾的成因的理解。
2.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媒体。
2.实验器材:水、烧杯、热水、冷水等。
3.纸和笔,用于记录和绘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云和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云和雾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烧杯,一个装热水,一个装冷水,观察热水蒸气在冷水中凝结成雾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与天气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云和雾与天气的关联。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云和雾的成因以及与水循环的关系。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云和雾的形成》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课的内容。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要学习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详细的文字描述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理。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关于云和雾的常识,但对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可能还不太清楚。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受到天气现象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和雾是由水蒸气冷却而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云会变成雨或雪,以及雾的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探究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云海图片,引起学生对云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云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新课导入:介绍云和雾的形成过程,解释云是由水蒸气冷却而成的,雾是由水蒸气凝结在空气中形成的。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云会变成雨或雪?”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总结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并拓展一些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云和雾的形成》教学分析一、引言《云和雾的形成》是初中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大气层中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雾的过程。
本文将对该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其教学意义和教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1. 云的形成过程云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冷遇凝结核时,就会形成水滴,这些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云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水汽凝结、凝结核的作用和气流的运动等。
2. 雾的形成过程雾是一种低悬浮在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水滴,主要是由于地面的气温降低导致水汽凝结形成的。
雾的形成过程与云的形成过程类似,都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
3. 云和雾的分类根据云和雾的形状和高度不同,可以将云和雾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层状云、积云、雨云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云和雾在大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天气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三、教学意义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进修《云和雾的形成》这一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现象的认识。
2. 增强环境认识云和雾的形成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通过进修这一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大气中水汽的循环和影响,增强环境认识,提高对环境珍爱的重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修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雾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3. 互动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云和雾的形成原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结论通过对《云和雾的形成》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内容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提高他们的进修效果。
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云、雾和雨
(一)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教学技术
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
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1.打开杯盖我:
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
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
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
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2.讨论:我们知道了算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雾又是怎么散去的呢
4.教师播放雾形成的视频资料。
(四)认识云的形成
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雾是怎么形成的,在天空中还有什么和“白气”
2.讨论:云是怎么形成的?
(五)认识雨的形成
教师提问:小水滴是怎么变成大水滴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