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住宅改良版
- 格式:ppt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33
史密斯住宅简介史密斯住宅是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一幢历史建筑,建于1893年,是芝加哥地区著名的建筑大师马修斯及他的合伙人路易斯·斯伯格恩的杰作之一。
它的地址是211 Greenwood Avenue, Wilmette, IL 60091。
史密斯住宅的建筑风格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复兴式,它是一幢两层高的砖结构建筑,面积约为5,800平方英尺,内部共有18个房间。
它的拱门入口和双层花园门廊彰显了该建筑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大门处还有一个露天阳台,可以看到美丽的花园和小路的风景。
内部设计十分舒适,可以体验到当时美国上流社会生活的奢华。
从宽敞高大的客厅到壁炉和书房,到晚餐厅,到充满玻璃的花房,史密斯住宅以其宽阔、尊贵和独特的设计和装饰特点,使客人们感到温暖、舒适、自由和轻松。
它的外围设计和内部装饰都非常奢华,显然花了大量的资金,从木制天花板到大理石柱子,到宝石饰品和雕刻的家具,每个细节都显示着琳琅满目的美学品味。
在该建筑中,所有的细节都被照顾到,使它成为当时最美丽的豪宅之一。
这座建筑是为美国商人兼发明家,厂长史密斯和他的妻子玛丽·史密斯而建,他们在芝加哥商界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众所周知的慈善家。
史密斯住宅深深体现了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社区的贡献。
在他们的领导下,该房子成为了一个社区的中心,多次成为了派对、会议和慈善活动的场所。
该建筑还位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中,有一个美丽的池塘、雕塑和各种花卉和树木,为住宅增添了色彩和特色,让它成为了一个绿色、安详和充满生命力的空间。
总的来说,史密斯住宅是一座美丽、富有和充满生命力的建筑,代表了美国上流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美学范畴,同时还代表了史密斯夫妇对家庭、社区和慈善事业的贡献,也是芝加哥建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外旧住宅区改造的经验国外旧住宅区改造的经验2011-04-14 22:18:5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关于城市旧住宅区改造政策,各国政府在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具体问题,出台与之相对应的住宅政策。
由于各国的体制和面临的社会问题不一样,政府采取的政策手段和实行的改造政策也各有特点。
德国对于旧住宅改造的政策主要是体现在法律法规和政府资助方面。
英国城市旧住宅区改造结合城市规划手段,设立特殊的改造区,制定相应的住房改造政策。
法国采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利用政府行政力量调动民间改造的积极性两种方式来推动城市旧住宅区改造并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荷兰住宅政策主要集中于物质干预、社会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
日本的住房政策主要采用立法方式,政府相继制定了住宅品质确保促进法、住宅性能表示制度以及住宅瑕疵担保责任条例等法规以保障住宅供给质量。
通常来说,各国制定的旧住宅区改造政策和改造措施都具有明确的改造目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由于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随着时代演变,政府的责任/工作的侧重点在发生变化,各自的工作目标和政策也随着调整,这是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如德国柏林“谨慎城市更新”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城市更新的社会性,主张城市更新应该物质改造与社会网络维护两者兼顾。
而英国基于不同改造区的不同的改造目的,分区制定旧房改善政策。
以英国工党政府1974年制定的“破旧房整治区”政策为例,其目的为了纠正住宅整体改善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改善基金确实用于急需整治的破旧房屋。
1975-1980年,法国开展以改善居住条件的“再居住工程”政策不仅在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旨在创造城市中不同的居住环境,鼓励多种方式的居住形式,限制都市里的区域隔离、社会各阶层的空间隔离等现象。
荷兰住宅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日本的“团地再生”就是对功能、设施已经严重落后的集合住宅进行翻新.以及对所在区域进行改造,使居住质量得到提高、价值得以提升的一种城市规划活动。
芝加哥建筑学派芝加哥建筑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兴起的一股建筑运动,它对美国建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起源和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芝加哥建筑学派的起源和背景芝加哥建筑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美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时期。
芝加哥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了美国工业的中心,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和城市扩张。
同时,芝加哥也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市,商业活动突飞猛进。
这些都为建筑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资源,启发了他们对新建筑形式的探索。
二、芝加哥建筑学派的主要特点1. 创新的结构设计:芝加哥建筑学派在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创新。
他们引入了钢铁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使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
Iconic的芝加哥天际线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 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芝加哥建筑学派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设计应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并追求最佳的空间利用。
这一理念也使得建筑师们开始关注公共设施和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芝加哥建筑学派摒弃了传统的装饰性元素,追求简洁和现代感。
他们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通过线条、比例和空间来营造独特的美感。
同时,他们也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建筑融入城市景观,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三、芝加哥建筑学派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芝加哥,它对整个美国以及世界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芝加哥建筑学派在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他们引领了钢铁和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为后来的建筑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
其次,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功能主义理念开启了现代建筑的大门。
他们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建筑与使用者的互动,这一理念对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芝加哥建筑学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突破为后来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借鉴。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目录1. 欧州成功案例 (3)1.1 英国伦敦里维尔城改造案例分析 (3)1.1.1 背景概述 (4)1.1.2 改造方案设计 (5)1.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7)1.2 瑞士苏黎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8)1.2.1 背景概述 (9)1.2.2 改造方案设计 (10)1.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1)1.3 法国巴黎马雷区改造案例分析 (13)1.3.1 背景概述 (14)1.3.2 改造方案设计 (15)1.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7)2. 美洲成功案例 (18)2.1 美国纽约下城酒吧街改造案例分析 (19)2.1.1 背景概述 (21)2.1.2 改造方案设计 (21)2.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3)2.2 巴西里约热内卢老城改造案例分析 (24)2.2.1 背景概述 (26)2.2.2 改造方案设计 (27)2.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8)2.3 墨西哥墨西哥城历史城中心改造案例分析 (29)2.3.1 背景概述 (30)2.3.2 改造方案设计 (32)2.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33)3. 亚洲成功案例 (34)3.1 韩国首尔兴京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36)3.1.1 背景概述 (38)3.1.2 改造方案设计 (39)3.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0)3.2 新加坡莱佛士初创区改造案例分析 (41)3.2.1 背景概述 (43)3.2.2 改造方案设计 (44)3.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5)3.3 日本东京神田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46)3.3.1 背景概述 (48)3.3.2 改造方案设计 (49)3.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50)4. 总结与展望 (52)4.1 国外旧改成功经验总结 (53)4.2 对中国旧改的启示 (54)4.3 未来发展展望 (55)1. 欧州成功案例汉堡市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国外的老旧小区面临着破旧不堪、设施陈旧等问题。
为了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许多国外城市都进行了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国外老旧小区改造案例:1. 美国纽约公园谷小区改造纽约公园谷小区改造工程是美国政府为了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
该小区原本是1950年代兴建的经济适用房,如今已经破旧不堪。
改造工程中,政府对小区建筑进行了全面翻新,修补了外立面、更换了老旧的窗户和门,增加了绿化和公共休闲区域,提升了小区的整体环境。
2. 英国伦敦东区奥运村改造英国伦敦东区奥运村是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建的临时住宅,赛后被改造成永久性住宅。
改造工程中,住宅单元被重新设计,增加了更多的阳台和绿化区域,提升了居民的居住体验。
此外,改造工程还建造了新的商业中心、学校和医疗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3. 法国巴黎贫民窟改造法国巴黎的贫民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贫民区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犯罪率高、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法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贫民窟改造工程。
改造中,政府拆除了老旧的建筑,建造了现代化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并增加了社区服务中心、职业培训机构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
4. 澳大利亚墨尔本老旧小区改造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改造中,政府注重节能环保,增加了太阳能电池板、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了小区的能源效率。
此外,政府还改善了交通和公共交通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
5. 德国柏林东部老旧小区改造柏林东部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中,政府对小区的建筑外立面进行修复,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小区的绿化和公共空间建设,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和社区活动场所,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6. 加拿大温哥华老旧小区改造加拿大温哥华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注重社区参与。
芝加哥湖滨水岸案例解读
摘要:
一、芝加哥湖滨公寓简介
二、建筑特点及设计理念
三、公寓内部设计与居住体验
四、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五、总结
正文:
芝加哥湖滨公寓,位于美国芝加哥密歇根湖畔,始建于1948年,竣工于1951年。
这座被誉为早期高层建筑代表作的公寓,由著名建筑师密斯设计。
它由两幢26层高的方形建筑组成,全部采用钢和玻璃标准件构建,成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典范。
建筑特点及设计理念
芝加哥湖滨公寓以其简洁的线条、纯净的方形造型和现代主义设计理念而著称。
密斯在设计这座建筑时,秉持着“少即是多”的原则,力求在简洁中展现卓越。
公寓的外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住户可以尽享密歇根湖的美景。
同时,方形的建筑结构也保证了室内空间的灵活性。
公寓内部设计与居住体验
芝加哥湖滨公寓的内部设计充满灵活性,大空间可由住户随意进行隔断。
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应用,使得室内空间明亮、宽敞。
此外,公寓还配备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停车场等,为住户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体
验。
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芝加哥湖滨公寓的成功,使其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
它推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影响了无数建筑师。
其简约的设计风格、高效的空间利用和优质的居住体验,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总结
芝加哥湖滨公寓是美国建筑师密斯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建筑不仅展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魅力,同时也为高层住宅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国内外经典住宅更新案例
哇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国内外那些超经典的住宅更新案例!
先来说说国外的那个“玻璃屋”。
嘿,你能想象住在一个几乎全是玻璃打造的屋子里是什么感觉吗?就好像自己完全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中!那简直是太神奇啦!住在里面,感觉就和大自然亲密无间,白天阳光洒进来,哇,那叫一个温暖明亮!晚上还能躺在床上看星星呢!(就像睡在野外一样,多酷啊!)
再看看国内的一个老街区改造案例。
原本那些破旧的老房子,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居然变成了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走在那些小巷子里,感觉时光都倒流了。
原本可能要被遗忘的老地方,摇身一变,成了大家都爱去打卡的热门地!(这变化,不就像是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吗?)。
居民们开心地在新家里笑着闹着,多幸福呀!
还有那个国外依山而建的住宅,顺着山势建得错落有致。
从外面看就像是和山融为一体了,住在里面不就是每天都在享受山林的拥抱嘛!那感觉,肯定超棒的!(这不就像是住在童话里的小木屋一样吗?)。
每一个住宅更新案例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它们不是简单的房子改造,而是给人们生活带来质的变化!它们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些案例难道不是让人惊叹不已吗?我们能从中学到好多东西呢,关于设计的巧思,关于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说呀,这些经典住宅更新案例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欣赏,它们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品呀!。
改造老屋编辑:马海金文:Sam图片:Marc Andre Plasse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疏于对长年积累的收纳打理,伴随着房子的老化,原本紧促的空间会变得更加拥挤混乱。
一般这种情况下,对其重新改造是人们惯于采取的途径之一。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Nature Humaine建筑事务所受到委托的这座老房改造,业主正是希望借此旧屋换新颜的方式,改变拥挤昏暗的居住现状,以适应当前生活对娱乐的要求,恢复井然有序的生活状态。
起初,业主希望Nature Humaine在他既有的约74平米的单层小屋上加盖二层,但当设计师在对项目进行考察评定的过程中却发现,原有地基根本无法承受加建带来的重量。
失望的设计团队继而试图在后院建造新的建筑结构,但又不幸遭遇当地社区条例的限制:新建筑结构不允许超过既有建筑高度,同时地下岩层的存在又使地基的开挖成本过高。
在碰了诸多钉子之后,设计师最终在原有的空间中找到了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
除了为空间做减法,化零为整,打掉那些已老化的让空间零碎的隔墙,为混乱物品器具量身定制出合理的收纳空间之外,让原有空间发生本质改变的关键是:改造地板高差,以错层的方式分隔不同功能空间的多向布局。
这种错层设计方案不仅创造了开敞明亮的挑高餐厅,丰富了空间层次,最重要的是优化了原本无序杂乱的空间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仅74平米的面积下,客厅、厨房、餐厅、书房、音乐室、卧室、衣帽间等主辅空间一应俱全,且各司其职。
位于居所中心的厨房是房屋改造的重点,获得主人的同意后,设计师将原有的隔断和陈旧的橱柜全部拆除,让两端的门厅和餐厅连为一体,居室瞬间阔亮起来,也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感。
为各种电器和器具量身定制的收纳空间与既有结构紧密契合,台面下白色橱柜门与白色的墙面背景融为一体,避免了空间的局促感。
这里,带着原木斑驳痕迹的白色格栅状天花板是整个居室中队原有石棉水泥天顶的唯一改造部分。
这就犹如画一张素描,重点区域着重刻画,笔墨浓重直至跳出纸面,背景区域则轻描淡写,点睛之笔不能多,画面才会层次分明,整体和谐。
一家五口的摩登大宅,改造前是个小教堂
这儿以前是芝加哥的一个小教堂,现在它变成了一对美国夫妇和他们三个孩子的家。
整个房屋的总面积为 510 平米,由于教堂的层高关系,它看上去比实际面积更大。
一楼的客厅、餐厅和厨房
一楼是一个偌大的开放空间,客厅、厨房和餐厅散落在不同位置又似乎彼此互动。
极简的设计和装饰让屋子显得干净利落。
从地面延伸到屋顶的壁炉以及垂吊的灯饰有效地利用了 7.6 米的层高,让房间显得宽敞的同时不那么空洞。
教堂原来的窗户几乎都被保留了下来。
充足的光线从窗外洒满房间,原本有些冰冷单
调的简约空间也一下子多了些色彩和趣味。
厨房
餐厅
进门处的彩窗和门
沿着木质的楼梯上到二楼就是家庭放映室和洗衣房。
此外,这里共有 7 个卧室和 6 个卫生间!
二楼主卧
浴室和卫生间
浴室
男孩们的房间在男孩子的房间里有一面袖珍攀岩墙。
攀岩墙女孩子的房间则更加公主风。
女孩的房间
女孩房间的浴室
婴儿房
充满童趣的洗衣服房
而这个可爱的房子以前是长这样的教堂。
改造前的教堂图片来源:Lincthelen Design, Design Milk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以前。
在20世纪初,大多数国外城市的住宅建筑都是由砖木结构或石灰石建成,这些建筑物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开始出现老化和损坏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老旧小区的拆迁和改造问题愈发凸显。
国外政府开始关注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并逐渐制定了相关政策。
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更新概念开始出现。
英国是最早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国家之一。
该计划旨在通过完全拆除老旧的住宅建筑,建造新的现代化住宅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种全面拆除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居民的流失和社区的破坏。
随着对全面拆迁方式的反思,国外的城市更新重心逐渐转向了保护和修复老旧建筑。
这一概念主张在保留老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同时提高建筑的功能和环境适应性,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更新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不仅仅是住宅建筑,商业和工业用地也成为改造的对象。
此外,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再仅限于对建筑物的改造,还包括对公共交通设施、绿化环境和文化设施的改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了以社区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旨在通过合作与协商的方式实现改造目标。
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改造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并提高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21世纪初,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兴起,国外的老旧小区改造开始注重建筑的能源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概念被纳入到改造设计中,使得老旧小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如今,国外的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有些国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些国家注重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有些国家注重改善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全面拆除到保护修复、由建筑物改造到社区改造,从单纯追求功能性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芝加哥:屋顶修花园成新潮
新华网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美国芝加哥市政厅从街上望去是一幢普通的新古典主义大楼,但若从空中俯视,楼顶的绿色花园让它与众不同。
【总页数】1页(P107)
【作者】新华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712
【相关文献】
1.屋顶修花园种花种草种土豆 [J], 黄珊珊
2.芝加哥市政厅的"屋顶花园" [J], 基忠
3.今夏,修个屋顶花园 [J], 姜远志
4.城市农业的避风港美国芝加哥的屋顶花园 [J],
5.屋顶花园中佛甲草的速繁成坪试验初报 [J], 王军利;张菁;邢保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