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7.42 MB
- 文档页数:6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专家共识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血症状的开始时间、程度、频率等。
2.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的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3.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查体、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二、血常规检查:1.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评估出血的程度。
2.检查凝血功能,特别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
三、内镜检查:1.内镜检查是确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关键步骤,可通过直视出血部位、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来指导治疗。
2.内镜检查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
四、支持性治疗:1.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包括给予输血、纠正贫血、补充血浆和凝血因子等。
2.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适当的液体复苏和补充电解质。
五、止血治疗:1.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等。
2.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止血、内镜下注射和内镜下热凝等,根据出血部位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外科手术: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无法实施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六、并发症的处理:1.再出血的处理:对于再次出血的患者,应重新评估病因、加强支持性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再次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2.感染的处理:如发生感染,应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七、病因治疗:1.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分析,对病因进行明确诊断,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2.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等。
在诊治流程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第一步。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可以了解出血症状的特点和程度,初步判断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血常规检查是评估出血程度的重要手段,可以确定贫血程度和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内镜检查是确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关键步骤。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配合及护理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配合方法及护理。
方法内镜下对91例上消化道出血行局部注射、钛夹止血、APC止血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止血,给予密切的配合及护理。
结果成功止血89例,有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良好的医护配合,精心的护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的技术是内镜下成功止血的保证标签: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配合;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为5%—12%。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止血效果明显,速度快,可减轻病人痛苦、缩减住院时间和费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止血,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配合及護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配合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1例,男性67例,女性2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8例,食道静脉曲张出10例,贲门撕裂出血8例,息肉切除后迟发性出血15例,症状多为呕血或黑便,生命体征平稳,均在内镜下止血治疗。
1.2器械准备奥林巴斯260电子胃镜、奥林巴斯注射针、ERBE高频电刀、奥林巴斯止血夹、钛夹推送器、电热钳、8%去甲肾冰盐水、一次性注射器、盐酸肾上腺素、氩气导管,各种物品摆放合理,利于操作。
1.3配合方法:使用奥林巴斯260电子胃镜常规进镜,先用生理盐水反复冲吸,充分暴露创面,找到出血部位,明确诊断后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止血:1.3.1局部注射法:将抽有1m盐酸肾上腺素+9ml生理盐水混合液的注射器连接奥林巴斯注射针,沿活检孔道伸出胃镜前端,对准出血灶中央及周围后伸出针尖,选择2—4个点注射,每个点的注射量为0.5~2ml,直到肌体中的出血点显苍白、肿大现象,注射完一定要先把针尖收回导管内方可退出注射针,否则,针尖会将胃镜管道内壁刺破。
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评价
消化内镜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治疗方法,它可以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它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因此及时并有效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消化内镜治疗由于其微创、准确、高效的特点,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对其在临床中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消化内镜治疗的原理
消化内镜治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引导下的微创治疗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和治疗上消化道疾病。
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消化内镜准确地定位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溃疡修复等治疗,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出血的目的。
消化内镜还可以用于检查上消化道的病变、取活组织检查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病变部位和疾病类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二、消化内镜治疗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四、消化内镜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消化内镜治疗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通常来说,消化内镜治疗适用于各种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包括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肿瘤出血等。
禁忌症主要包括出血量过多无法控制、心脏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内镜检查、严重的循环不稳定等情况,对于这些患者一般不宜进行消化内镜治疗。
消化内镜治疗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食管痛、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轻微出血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和积极干预。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论文)2000字简介: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诊断1. 病史采集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用药史以及饮食习惯等情况,尤其要询问上消化道疾病的既往历史。
需要关注的症状包括呕血、黑便、口腔、鼻腔出血等,同时需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有需要进一步鉴别。
此外,还需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呕血量、呕血频率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腹部压痛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
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肝脾大小、肝区压痛等症状,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解暴素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指标的检查。
这些检查的结果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出血量。
4.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可以直接观察出血源和病变部位,建议在患者稳定后进行检查。
内镜检查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检查范围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道、胰腺等,可以诊断出多种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等。
5.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胃肠道造影、CT扫描、MRI等多种方法,可以协助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变部位、严重程度以及相关病变。
二、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干预、预防、止血三个阶段。
干预阶段:及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等药物控制酸性胃液分泌,以减轻胃肠道出血的病情。
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检查和止血【适应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原因不明者,在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稳定病情后均可接受紧急内镜检查和止血治疗。
【禁忌证】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2.疑有消化道急性穿孔。
3.不能耐受内镜检查或不能配合者。
【术前准备】术前半小时给予山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
急性大出血时,由于胃内积血过多,影响观察。
可先行冰盐水洗胃,但往往收效不大。
急诊镜检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于末次哎血或柏油便后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多。
【操作方法及程序】先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方法找到出血原因,然后止血。
1.局部喷洒药物止血溃疡出血或粘膜病变出血,先清除血凝块,暴露出血灶,然后用冲洗管自钳道内插入,在直视下对出血灶喷洒止血,常用的止血药有凝血酶和1:1000肾上腺素。
2.硬化剂注射止血主要适用于食管和(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亦可用于溃疡出血或糜烂出血。
常用硬化剂有1%乙氧硬化醇和5%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等。
内镜直视下,于出血静脉内及其周围分别注射硬化剂,每次总量20~30ml。
3.高频电凝止血适用于溃疡出血、糜烂出血及血管畸形出血。
内镜下先冲洗清除病灶表面血凝块,然后用电凝探头接触出血灶,用凝固电流通电数秒。
烧灼时出血灶组织及血管凝固发白,出血停止。
必要时可反复电凝止血。
4.激光光凝止血主要适用于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溃疡的止血等。
内镜下发现出血灶后,根据不同激光类型,采用接触病灶或非接触病灶方式,应用适当功率行激光止血治疗,但血管应避免激光功率过大,以免发生炭化甚至出血。
5.氩气血浆凝固止血(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APC是通过非接触型高频凝固装置,从特殊的附件中放出氩气的同时,高频电流装置放电产生等离子光束进行凝固。
对组织深部的凝固作用小,对组织的侵袭也小,所以对壁薄的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粘膜面的弥漫性出血有效。
本法器械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使用时应注意:过量氢气会使消化道扩张。
202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4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主要包括出血病因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大出血,造成呕血和/或黑便。
病因多样,可能包括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消化道血管畸形等。
此指南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基本的临床评估和治疗原则,以及根据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临床评估:-快速整体评估病情是否稳定,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红蛋白水平。
- 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Rockall评分或Blatchfor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利用内镜检查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出血原因,可以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或结肠镜检查。
2.治疗原则:-确保病人的气道通畅,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快速进行血液输注,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输血需求情况决定输血量。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胃酸抑制治疗,可以减少溃疡病变的继续出血。
-确定出血病因和根据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可以选择内镜止血、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3.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止血。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推荐进行内镜止血和PPI维持治疗。
4.再出血的处理:-重新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血压和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确认再出血的原因和位置,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再次内镜止血、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的主要内容。
该指南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原则的明确,为医生提供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王俊仁【摘要】目的:分析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61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治疗后有无再发性出血分为对照组(120例未再出血)与观察组(41例再出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再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出血量、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计数、血尿素氮水平、恶性肿瘤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镜下活动性出血、病灶喷射样出血、PPI 后续治疗缺失、入院时休克是导致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恶性肿瘤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镜下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计数、病灶喷射样出血及出血量是导致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后存在诸多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做好再出血的预防与控制.【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15)013【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预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作者】王俊仁【作者单位】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32【正文语种】中文First-author’s address: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igang City,Guigang 537132,China在消化内科临床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科医师开始应用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但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且病情更为危险,患者死亡率随之升高[1]。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希望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现作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61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90例,女71例;年龄23~64岁,平均(43.3±5.4)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0例,胃溃疡38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2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0例,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10例,食管中下段溃疡9例。
2023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消化道出血。
由于其症状突然、出血量大、病情危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2023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一、诊断标准1. 主要症状及体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黑便、鲜红色便血和贫血等。
体检时可触及腹痛、腹塌等症状。
2. 诊断方法(1)放射学检查:包括胃肠道X线检查、CT血管造影和射血流动力学检查等。
(2)内镜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腹腔镜和直肠十二指肠镜检查等。
3.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放射学或内镜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二、治疗原则1.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出血的程度和患者的一般状况,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程度。
轻度出血可自行止血,中度出血需要介入治疗,重度出血需要紧急手术。
2. 控制出血(1)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忌烟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药物治疗: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如止血药物、负压吸引等。
(3)内镜治疗:通过内镜介入止血,如电凝、激光光凝、血管内注射等。
3. 预防并发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伴发休克、贫血等并发症,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水平稳定。
三、注意事项1. 术前准备若经过评估后决定进行手术治疗,需要准备术前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2. 术中操作术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尽量减少创伤,掌握合适的止血方法,并及时处理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
3. 术后处理手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效果,按照术后护理要求进行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问题解答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常见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克罗恩病等。
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哪些可能的并发症?可能的并发症包括休克、贫血、感染等。
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1. 胃酸抑制剂,对于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
剂或H2受体拮抗剂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溃疡表面的侵蚀,促进溃疡愈合。
2. 凝血功能药物,对于出血量较大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来
促进凝血,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二、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措施。
1. 内镜止血,对于溃疡、静脉曲张等出血部位,可以通过内镜下注射止血剂、
电凝止血、激光止血等方式进行止血治疗。
2. 血管介入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大出血或难以定位的出血部位,可
进行血管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在出血血管内进行栓塞或注射止血药物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手术治疗。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部分患者,尤其是出血量较大或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 溃疡切除术,对于溃疡引起的大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可
进行溃疡切除术来彻底治愈出血病灶。
2. 血管结扎术,对于胃食管静脉曲张等出血病灶,可通过手术方式进行血管结
扎术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