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贡植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汇总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划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下注解】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14、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地域文化断层的思考作者:聂好金玉雯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12期摘要:地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區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
20世纪末至今,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地域文化,这也是重庆铜罐驿古镇衰落的原因。
该古镇现存的文保建筑,具有挖掘历史文化、复兴旧城的潜力。
本文以重庆铜罐驿古镇为例,采用田野考察、文献阅读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镇的地域文化资源,指出铜罐驿古镇地域文化的断层导致了地方偏远化和人口空心化的危机。
接着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分析古镇衰落的原因,最后针对古镇衰落的原因,对地域文化断层的问题做出思考,并提出解决地域文化断层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断层;铜罐驿古镇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人文环境的差异性。
人文环境是一个由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文化在一定的地域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包括文物古迹、革命活动地、艺术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景观,它们的呈现方式各有特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青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因为缺乏活力导致地域文化面临断层的危机。
重庆铜罐驿古镇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古镇原本流传着一系列奇妙的神话传说,集千年码头驿站文化、抗战文化、戏曲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身,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和文化研究价值。
但随着水驿的废止和城市建设发展,古镇上的原生住户逐渐搬离此地,多数建筑因年代久远又无人修护,如今危房遍布,衰草寒烟,与昔日的“不夜城”判若云泥。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地部分居民丧失了文化自信,缺乏文化认同感,地域文化有断层的趋势,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铜罐驿古镇的地域文化(一)神话传说20世纪50年代,曾在铜罐驿附近的冬笋坝出土过战国时期巴人船棺墓群,墓葬的发现为人类探索巴文化打开了大门。
当地流传着“冬笋坝”“龙脑山”除妖等美丽的传说故事。
[清] 明代周氏进士名录(附籍贯)洪武四年辛亥科(1371)周子谅二甲14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儒籍,授工部主事周潼三甲87名,浙江严州府淳安县儒籍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周弼二甲79名,福建莆田县,官刑科给事中、迁御史。
周同生二甲97名,福建晋江县人, 京卫知事-周文通二甲102名,福建邵武县周原二甲107名,直隶太平府繁昌县人。
字彦广,辰州府推官、磁州同知'周丹三甲75名,浙江永嘉县周尚文三甲130名,广东香山县人,字质善,选龙岩丞,官至御史。
周从善三甲147名,江西吉水县人。
仙游知县周成三甲157名,陕西韩城县周宗起三甲177名,福建漳浦县人。
官大理寺丞周月华浙江松阳县! M)周宗义浙江东阳县补阙周同安福建晋江县?周同仁福建晋江县?.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1388)周思政三甲52名,浙江青田县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1394)周钧二甲25名,陕西乾州周铨三甲7名,江西清江县周绶三甲8名,浙江于潜县周恩三甲19名,浙江临海县周祖政三甲23名,广西柳城县周伯康三甲27名,江西玉山县洪武三十年丁丑科(1397)春榜周铎三甲7名,江西清江县建文二年庚辰科周铨二甲31名,直隶怀远县周述(榜眼)江西吉水县人,字崇述,号东墅,官至左庶子周孟简(探花)江西吉水县人,周述从弟,名伟,以字行。
授编修,在翰林二十年,始迁詹事府丞,出为襄王府长史。
孟简性情谦退不伐,生平无睚眦于人。
宣德五年(1430年)卒,年53。
有《竹磵集》、《翰林集》、《西垣诗集》。
周忱二甲10名,江西吉水县人,(1381~1453),字恂如.正统五年(1440),进工部左侍郎。
六年命兼理湖州、嘉兴二府税粮。
十四年迁户部尚书,后改工部。
景泰二年(1451)致仕。
周文二甲13名,浙江仁和县周佑二甲72名,直隶当涂县周文源三甲19名,浙江青田县周远三甲55名,浙江缙云县周益三甲71名,广东茂名县,官司常太寺博士周冕三甲120名,直隶繁昌县周楫三甲121名,河南杞县县周贵三甲190名,湖广大冶县周英三甲203名,江西建昌县周玉三甲253名,浙江山阴县周霖三甲267名,直隶上海县周尚义三甲299名,湖广石首县周英三甲312名,广东合浦县周文郁三甲362名,直隶长洲县永乐四年丙戌科(1406)周炜二甲4名,江西进贤县;周仲举二甲27名,江西吉水县周岐后三甲22名,广东博罗县周珏三甲37名,江西新喻县永乐九年辛卯科(1411)周宗保二甲10名,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周文襃二甲15名,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周健三甲26名,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永乐十年壬辰科(1412)周常三甲27名,直隶凤阳府定远县永乐十三年乙未科(1415)周崇厚二甲62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军籍周敏学二甲86名,江西吉安府吉水人,礼科给事中周叔逵三甲8名,浙江宁波府慈溪县周泰亨三甲60名,江西九江府彭泽县周英三甲62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周彝三甲79名,湖广永州府道州永明人,官雷州、琼州知府周贵三甲112名,浙江处州府丽水县周安三甲246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庶吉士,工部侍郎.周济可三甲251名,浙江宁波府奉化县西坞镇庙后周永乐十六年戊戌科(1418)周叙二甲1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翰林院编修,仕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懋昭二甲12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周礼二甲18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周得琳二甲34名,浙江处州府遂昌县周礼三甲71名,应天府句容县周铨三甲90名,江西广信府玉山县周鐩三甲115名,直隶苏州府长洲县周贤三甲128名,江西广信府上饶县永乐十九年辛丑科周升二甲21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周凤三甲33名,广西平乐府平乐县周弘三甲110名,福建上杭县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1424)周南巽二甲19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周宁三甲82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周益友二甲7名,直隶安庆府望江县正统元年丙辰科(1436)周旋(状元)浙江温州府永嘉县鹿城横渎周岙人,(1395-1454),字中规,号畏庵。
贵州历史人物征文1000字一、孙应鳌一代帝师贵州有哪些历史名人?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
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
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
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二、杨龙友诗书画三绝贵州有哪些历史名人?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
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
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
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
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
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
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
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
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
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三、周渔璜黔中诗帅贵州有哪些历史名人?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
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
京华名士沪上趣人作者:苗德岁来源:《科学》2019年第02期有人深思并探求过你的真谛,他们很了不起;我聆听且捕捉了你玩耍的音乐,我好惬意。
——泰戈尔(苗德岁译)2018年11月9日是周明镇院士100周年冥诞,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在安徽合肥举办第16届年会,主题之一是纪念该学会主要创建人周明镇先生。
作为先生的学术后辈及忘年小友,笔者有幸应邀回国参会并在会上做了简短发言,追忆先生给我印象至深的往事之一鳞半爪。
现撰写这篇小文,以飨读者。
江南才子 ;沪上趣人周先生1918年11月9日出生于江蘇南汇(现归属上海),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动荡不安的近代中国历史也即将揭开新的一幕。
这段历史自然也就决定了他曲折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周家是浦东的名门望族、殷实之家,先生的父亲周培(号翰澜,1896—1966)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且有留学经历,早年曾被黄炎培聘为上海浦东中学的数学老师,后来担任过大学教授,授业弟子包括施士元、王淦昌等著名科学家。
先生的母亲张瑾如则是知书识礼的新女性。
生长于这样的书香之家,先生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进的是西式新学堂,后又先后就读于浦东中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等江南名校。
在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先生邂逅大家闺秀柴梅尘(1917—1993),并相识相恋。
先生1934年毕业于杭高。
抗战伊始,先生辗转逃亡到战时大后方的陪都重庆,并于1939年考进重庆大学地质系。
战时的重庆大学地质系汇聚了当时中国地质学界的卓彦大家,朱森先生兼任系主任,聘请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学者任教,包括李四光与杨钟健等。
周先生的同班同学与好友、已故著名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曾告诉我:“当年的周明镇,不仅英气逼人,而且才气逼人,深受我舅父(即朱森)以及系里教授们的赏识,也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才思敏捷、中英文都好,是班上的学习尖子。
更令我们不解的是,他看起来并不那么十分用功(呵呵),而且在校期间已经有了家室,大二时就做了爸爸(大笑)。
周姓的历史名人及主要成就
周姓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姓氏,有许多历史名人和主
要成就。
1. 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第一
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外交事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周文王(约前11世纪-前1043年):周朝的建立者,他通过巧妙
的外交手段和政治策略,成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最为长久的封建王朝之一。
3. 周公(约前11世纪-前1086年):周太王姬繄的弟弟,是周文王
的重要谋士和辅佐者。
他负责制定了许多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和法律,为周朝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周云蓬(约公元9世纪):唐朝文学家,他以其诗文的丰富性和优
雅性著称。
他的作品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影响了
后世文学的发展。
5. 周瑜(175年-210年):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赤壁
之战中力挽狂澜,成功阻止了曹操大军的南下进攻,为孙刘联军赢得
了重要的胜利,被誉为“赤壁之擎天柱”。
这些历史名人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
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后世人民所敬仰和传承。
83金 睿Jin Rui【文章编号】 1674-2508(2018)40-0083-04【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金睿,男,学士,重庆市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修改日期】2018-03-29“金剑山头寒雨歇,铜罐驿前朝望通。
天转山移回合异,春添江色浅深同。
巴农麦陇层云上,楚客枫林返照中。
水底鲤鱼长尺半,寄书好到锦江东。
”这首诗为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赞美了当时铜罐驿地区的美丽山水风貌。
铜罐驿镇,位于九龙坡区西南部,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扼渝州三峡之第一峡金剑山大茅峡即猫儿峡入口,石壁峭立、峡势雄峙、风光如画,文人墨客时有赞颂。
其东接江津区,西、南与九龙坡区西彭镇相连,北靠陶家镇,属于西彭工业园区拓展区,也是九龙西城建设的主战场(图1)。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铜罐驿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巴人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是古代巴人重要的聚居地和商品交换地。
文献记录显示自宋代开始隶属巴县,历代相传为了降龙治水,有民谣“金剑斩龙脑、铜罐煨仔鸡”,铜罐驿由此得名。
自明清时代开始在铜罐驿设水驿。
民国时代,县以下乡级政区曾先后改为场、里、乡等,铜罐地区也先后称铜罐场、铜罐里、铜罐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罐驿的隶属关系有多次调整,1995年从巴县划归九龙坡区,2002 年1 月,铜罐驿镇进行村级区划调整,自此,铜罐驿镇辖 7个行政村和2个居民委员会,至今未变(图2)。
图1铜罐驿全景图2 铜罐驿镇城市风貌84(二)历史文化价值铜罐驿镇集千年码头驿站文化、柑橘田园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于一身,历史文化底蕴浓郁,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主要体现在:一是千年码头驿站文化:古代巴人因对长江航运的掌握而形成了团结互助、勇敢尚武的精神,再加上善酿酒和巴渝舞等集体活动,自秦代开始对后世的生活形式和艺术活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饮酒模式、工作模式(在各种劳工号子的指挥下合作、袍哥组织等)、花鼓调、川剧邦腔等,是铜罐驿千年码头文化、驿站文化的历史渊源。
植氏家族的简介植氏家族是一支古老的家族,历史悠久,家族成员众多。
他们的祖先是中国南方的一位贤者,传说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控制自然、安抚鬼神。
因此,他被尊称为“植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族成为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家族,享有盛誉。
家族成员的职业各异。
他们中有的是著名的政治家、武将,有的是学者、艺术家和商人。
他们的成就与家族的荣耀紧密相连。
在历史上,植氏家族有许多伟大的成就,让人铭记于心。
他们曾经有一位杰出的祖先叫做植物,他是我国隋朝的一位大臣,与杨广皇帝十分亲密。
植物在政治上极为明智,国家运筹帷幄。
他不仅为国家做出了许多的贡献,还用自己的财产修建了一些地方的建筑和道路。
因此,他被后人称为"植公",成为植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植氏家族还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叫做植彦博,他是一位性格坚毅、机智干练的人。
在抗击外敌的战争中,他曾带领数以千计的士兵,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为国家保住了领土。
他的勇敢和智慧,被后人所铭记。
植氏家族中还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做植知勇。
他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对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他曾经研究并创新地发明了太阳历,为后代研究历法奠定了基础。
植氏家族的成员还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例如,植扬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自己的家国情怀。
植人建则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音乐成就为植氏家族增添了一份文化色彩。
植氏家族的商人也不可忽视,他们曾经创办一些知名企业,成为商业头领。
在现代,植氏家族企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光是一项企业的资产就已达数十亿,是中国家族企业中的佼佼者。
植氏家族的座右铭是“植确古道、时有丽谋”,意思是说家族的人必须紧扣始祖的教诲,并不断创新,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植神的教诲是植氏家族的精神,他们在传承祖训的同时,创新创业,不断迈向成功的道路。
总之,植氏家族是一支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家族。
重庆农民运动的先躯——周贡植2011年05月04日 11:15:22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Email推荐:提交】周贡植,重庆市九龙坡铜罐驿陡石坎人。
1919年夏,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次年8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秋,周贡植回国后,在重庆的中法大学四川分校任教。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周贡植任执委,领导各地农民运动。
将一些党、团员排到巴县、南川、涪陵、丰都、大足等地去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
1927年8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建立,周贡植负责组织工作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8年初,四川省临委秘密举办了“暴动训练班”,由周贡植等讲课,传授有关农民暴动的知识,为各地的武装暴动准备干部。
1928年2月,四川临委选举产生中共四川省第一届省委,周贡植任组织部长。
1928年3月9日,周贡植在重庆兴隆巷8号被敌特逮捕。
4月3日,周贡植在重庆朝天门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投身革命1920年8月7日。
“呜”—汽笛长鸣,一艘轮船缓缓驶出朝天门码头。
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站在船头上。
他面容清瘦,两眼有神,望着灰暗的天空,破烂的吊脚楼,心潮起伏。
他叫周贡植,是巴县铜罐驿乡人,他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无限的希望,离开祖国,到法国勤工俭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周贡植初到巴黎,生活费等靠华法教育会接济。
三个月后,华法教育会突然断绝了经济资助,濒临绝境的留学生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这时,一个戴着眼镜,面目清瘦的同学大声讲道“同学们,我们是来留学的,准备学成后报效国家。
可是,我们没有经费,怎么学习?”这个同学周贡植认识,名叫赵世炎,疾恶如仇,是一个热心人。
“是呀,生活都不能保障,怎么读书?”“同学,我们来到异国他乡,只有去公使馆请愿,要求救助。
”“对,到公使馆去!”留学生齐声赞同,向公使馆走去。
公使馆的人见这么多留学生赶来,立即关大门,周贡植冲上前去,但大门还是关上了。
留学生聚在公使馆门前,高呼口号:“我们要读书!我们要生存!”虽然请愿没有结果,但周贡植的表现给赵世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管是下工还是放学回来,周贡植都要抓紧时间看书。
这天,他正躺在床上,门突地被小声地推开,同学袁庆云轻轻走了进来。
“贡植,还没睡?”“没睡,我在看书。
”“这书给你,拿去看。
”这是一本小册子,周贡植轻声念道:“共产……”袁庆云把手指放在唇边,周贡植立即把话嚥进肚里。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周贡植知道这些书曾在留学生中流传,没想到今天自己也有了机会。
他如饥似渇捧着书本,看得热血沸腾,彻夜难眠。
以后,袁庆云经常给他一些进步书籍,如《国家与革命》《资本论》以及《人道报》《向导》等革命书刊。
周贡植读得十分认真,在他看过的书上,划满了圈点,并注上自己的心得。
他把自己亲身经历和书中的道理结合起来,一下明白了许多道理,一些想不明白的事,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
一天,袁庆云悄悄对周贡植说:“贡植,我带你去参加一个聚会,认识一些朋友。
”“什么时候?”“明天。
”“好的。
我一定去。
”周贡植合上书,十分爽快地答应了。
周贡植知道,赵世炎和袁庆云等一些留学生经常在一起搞活动,他虽然不十分清楚活动的内容,但从他们身上,感觉到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
第二天下午,袁庆云和周贡植来到巴黎市郊的一间小屋子,推开门,屋里已有十多个人。
里面有赵世炎、周恩来、刘伯坚等。
袁庆云一一向周贡植作了介绍。
赵世炎说:“这是周贡植,读了许多革命书籍,思想进步,向往革命,表现也不错。
我和袁庆云介绍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周恩来笑着说:“欢迎欢迎,我们又多了一个新同志!”大家和周贡植一一握手。
周贡植十分激动地说:“今后,只要组织有什么需要,我一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不久,周贡植转为中共党员。
在赵世炎、周恩来,刘伯坚等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革命道路。
农运先锋1925年,根据中国革命发层的需要,周贡植奉命回到重庆,在中法大学——四川分校任教,教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法语等。
这所大学是我们党筹办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由各地党组织选送的革命骨干。
在课堂上,周贡植向学生们揭露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反动本质,灌输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他联系中国人民受压迫剥削的实际,传播革命理论。
他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1926年,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代行四川省委职权﹚周贡植任委员,和杨闇公、刘伯承、冉钧等在同一个支部。
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四川临时执行委员会改组,中共重庆地方执委抽调大批党的骨干到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左派﹚各部委,周贡植被抽调到农业部作秘书,杨闇公为农业部部长。
周贡植具体领导各地的农民运动,处理日常工作。
周贡植来到农业部后,陆续派出党员骨干,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农民协会很快在一些地方成立。
周贡植抽出时间,去合川,宜宾、南充等几个地方,就急匆匆赶回农业部,来到杨闇公的办公室。
“闇公,农民运动在很多地方都开展起来了,但我发现,由于缺乏农运干部,有些地方完全不知该怎办。
”杨闇公说:“是啊,我们急需大量的干部。
周贡植说:“闇公,我还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说出来大家商量。
”“我想在中法大学办一个农民运动研究会,培养农运干部。
”杨闇公一听,十分赞同:“我们急需大批农运干部,在学校成立研究会这办法好,易组织,见效快!我们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这么办。
”“没条件的,可以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办培训班。
”“贡植,这想法好!通知各地党组织,尽快实施。
”但是,周贡植的家乡巴县的农民运动,却不断遭到团阀的破坏,工作极为困难。
周贡植对此十分重视,亲自领导“集思镇留渝同学会”回乡开展宣传活动。
他还多次和袁川民回到铜罐驿,发展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支部。
接着建立了乡农会和区农会,迅速打开了局面。
1926年,巴县农会终于成立。
杨闇公和周贡植参加了成立大会。
周贡植主持大会。
他说:“今天,巴县农会成立,可喜可贺!我们要把更多受苦受难的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
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农民武装!”闇公在会上向大家通报中国革命现状,四川农运形势,指出农运的方针和目标。
杨闇公和周贡植还被聘为巴县农会的顾问。
随着全省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中共重庆地方执委会颁布了《农民自卫组织大纲》,周贡植开始抓建立农民武装的工作。
布置各地用合法的方式,将农村中的地主武装——团阀夺取过来。
在綦江,南川、宜宾、荣县,郫县,川南等地区,建立起了农民自卫军,在农会组织领导下,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铜罐火种1926年2月16日,正是腊月二十八。
这天,铜罐驿赶场。
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抹肩擦背,热闹非常。
忙着置办年货们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从陶家到铜罐驿,有一个岚垭叫李家垭口,旁边有一家榨油的作坊。
上午十点钟,从垭口上走来两个年轻人。
这两人与众不同,一个西装革履,打一条蓝色领带;一个身着长衫,脚下穿一双布鞋。
二人气宇轩昂,与众不同。
特别是那西装革履者,身高1.7米以上,相貌英俊,天堂饱满,一对剑眉,两眼炯炯有神。
那穿长衫者,举止文雅,看似教书先生。
这两人,一个是受党派遣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到重庆,参加革命工作的周贡植。
另一个则是在江北治平中学教师的中共党员袁川民。
周贡植是铜罐驿陡石塔村周家大湾人,字文楷,又名周孔崇。
幼年时在家乡读私塾,与胡子昂,周钦岳,谢陈常等就读于巴县中学。
1920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邓小平等一道赴法勤工俭学。
在此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经赵世炎,袁庆云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刘伯坚、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
1925年受党派遣回到重庆。
中共重庆地方执委会成立后任地方执委会委员。
周贡植除了负责全川的农运工作外,还经常回到家乡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发展党员。
“先生,买烟吗?”从黄桷树后,走出一个农民模样的人。
他走近周贡植,低声说:“今天街上情况有些不对,有一些可疑的人四处乱窜。
”周贡植略一沉思了,说:“那你去找一只船,再通知其他的人……。
”卖烟人吆喝着走了。
周袁二人沿着石板路朝街头走去。
街上十分拥挤,茶馆店铺,也全是人。
茶馆内走出几个人来,其中一个尖嘴猴腮,“喂,你两位是……”腰间斜挎着一支手枪,一双贼眼骨碌碌地转,上下打量着周贡植和袁川民,周贡植不慌不忙地说“我们来这里喝茶。
”“喝茶?人都满了你喝什么茶?”“这岷江楼紧靠长江,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江上的景色。
”“哦,你们还有这等雅兴?”“是呀,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贡植诗兴大发,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
这时,一个人偷偷拉拉瘦猴的衣服,在他耳边嘀咕。
“什么?他是龙头舵爷周——?”瘦猴立刻满脸堆笑,对周贡植说:“哦,原来是周公子,有眼不识泰山,得罪得罪。
”周贡植略显不快,冷冷地说:“没什么,以后眼睛睁大一点。
”“是是是,周公子——里边请。
”“怎么,不盘查了吗?”袁川民不屑地说。
“不敢不敢!刚才是误会,周公子不要多心,小弟也是奉命行事,嘿嘿,奉命行事。
”周贡植看着他们走远,才和袁川民顺着石梯,来到长江边。
这时,从上游划来一只木船,靠了岸。
从船上下来一个力伕,搭上跳板,周贡植和袁川民上了船。
船又慢慢向下游划去,不一会,船离开岸边,停在江中。
周贡植环视下大家,说:“同志们,根据组织决定,中国共产党铜罐驿支部,今天正式成立了。
”大家都十分激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他接着宣布:“上级决定,牟万宗同志任铜罐驿支部书记,袁川民和罗正立二同志为支部委员。
”大家做了个鼓掌的动作。
周贡植说:“我们是巴县第一个农村支部。
今后,我们的工作,一是发展组织,壮大革命队伍。
我们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贫苦农民,水木工人中发展党团员。
二是团结更多的劳苦大众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铜罐驿支部的的成立,象一粒革命的火种,给生活在黒暗中的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不久,西彭,元明,陶家,跳磴,福寿等乡,也相继建立了党的支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群众抗粮抗捐,反团阀军阀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周贡植在狱中1928年3月9日下午,天上下着毛毛细雨。
在神仙口兴隆巷八号屋里,陆续来了八九位年轻人。
他们有的身着西装,有的穿着长衫,有的一身中山服。
其中一人,20多岁。
少年英俊。
高个,方脸,浓眉大眼,约显清瘦。
此人就是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长兼巴县县委书记周贡植。
这伙年轻人,今天就要在这里召开中共巴县县委成立会议。
会议主持人是四川省委书记傅烈。
会议刚开始不久,忽然门外有人在大声咳嗽。
原来这次会议被国民党反动派发觉了。
听到门外警戒同志发出的信号,傅烈、周贡植将会议文件藏匿起来。
然后若无其事地打起了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