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总供给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86.00 KB
- 文档页数:21
总供给函数定义总供给函数(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也称为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是宏观经济学中描述总体经济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或数学表达式。
它表示在特定时间段内,经济体内所有企业和生产者对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总产出量的愿意供给程度。
用途总供给函数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工具,用于分析和预测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
通过研究总供给函数,可以了解价格变动对经济产出、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影响,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
工作方式总供给函数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和理论框架,其中最常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总供给函数通常被分为三个阶段:短期总供给曲线、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在短期内,企业可以调整劳动力和生产规模等生产要素以应对价格变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通常是一个上倾的曲线,表示价格上升时,企业对产出的供给愿意增加。
这是因为在短期内,企业面临着固定成本和价格粘性等因素的影响。
2.中期总供给曲线(Medium-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在中期内,企业可以逐渐调整生产要素以适应新的价格水平。
–中期总供给曲线通常是一个相对平坦的曲线,表示价格变动对产出的影响较小。
这是因为在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要素来适应新的价格水平。
3.长期总供给曲线(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在长期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信号进行全面调整和重组。
–长期总供给曲线通常是一个垂直的直线,在长期内,价格变动不会对产出造成影响。
这是因为在长期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信号进行全面调整和重组,使得经济达到最大潜力产出。
总供给函数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会影响总供给函数。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
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
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
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
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
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
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
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总供给曲线3.总供给曲线(AS)(下)3.4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黏性工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工资黏性是导致SA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在介绍这一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讨论的重点转向了工资。
回到生产函数上去:Y=F(L,K)短期内,资本要素不可变,只有劳动要素可变。
因此,总供给Y只和劳动要素投入有关。
为此,我们需要讨论劳动力市场,讨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以及由它们决定的均衡工资。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讨论过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当中,劳动要素的价格——工资(率)可以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随时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完美。
我们知道,找到工作之后要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之中规定了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名义工资(没有考虑物价水平的波动)。
这就使得名义工资不会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由波动。
这种情况直到改换新的劳动合同之后才会改变。
除此之外,劳动合同的交错签订也是导致工资黏性的一个原因。
举个栗子。
甲公司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连续招聘了三批应届毕业生,与每位入职员工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
到2023年,2020年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应当基于2023年的价格水平签订新合同;2024年,2021年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应当基于2024年的价格水平签订新合同…以此类推,每年的工资标准都有所不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
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造成了工资黏性。
总之,长期的劳动合同限制了名义工资的灵活波动。
但是,聪明的打工人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W,还取决于物价水平P。
“什么都涨价,只有工资不涨”实在令广大劳动者不爽。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劳动者关心的是扣除物价波动之后的实际工资:W/P。
如果物价P以外上涨到了预期价格P^ⅇ之上,而工资W因为工资黏性而不能及时变化,那么实际工资W/P就会下降到工人预期的实际工资W/P^e之下。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众多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
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
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一、经济周期的衡量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被认为是衡量总体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
GDP的增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
我们由GDP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DP=C+I+G+NX。
因此,GDP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GDP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
短期经济繁荣的时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上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GDP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函数: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3%-2×失业率的变动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通常下降2%。
短期中,失业率和GDP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过研究GDP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
在GDP核算中,我们知道GDP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的分析中,GDP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
二、短期经济的假设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上。
宏观经济学假设,在长期,经济中的价格是具有弹性的,很灵活,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3.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与劳务量。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鼓励消费支出。
②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投资支出。
③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真实汇率贬值,鼓励净出口支出。
(2)总需求曲线会移动的原因是:①消费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多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更多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三种总供给曲线及政策含义学习笔记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产出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的是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上,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
一般来说,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或者说走势与所考察对象的时间的长短有关,这个时间就是说工资和价格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
经济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呈现出垂直的形状,而短期则呈现出向右上方倾向的形状。
其相关经济理论如下:(1)古典总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原因是: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调整,从而使实际工资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相应的总产出也就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且不受价格的影响。
此假设换句话说就是就业、产量等真实变量与价格等名义变量无关。
原本,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走势是一致的,即是一条垂直线,但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即使不是在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直线,所以,在此假设下,古典总供给曲线既可以看作是长期总供给曲线,也可以看做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增加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甚至是通货膨胀。
只有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才可能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即自然产出水平的变动。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社会已经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需求增加不但不会增加产量,而且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就其分析假设来说,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具有水平形状的假设是: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或者说具有粘性,货币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非常缓慢或者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所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都能按照既定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或国民收入,即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