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13
第9课可爱的班集体(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班级集体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人物动态和表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人物特点,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班级集体的概念及意义2. 人物动态和表情的表现方法3. 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在人物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人物动态和表情。
2. 难点:人物动态和表情的观察、分析及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示范作品等。
2. 学具:铅笔、橡皮、水彩笔、图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班级集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人物动态和表情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特点。
3. 示范讲解:教师现场示范,展示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在人物画中的应用。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班级集体的人物画。
六、板书设计1. 可爱的班集体2. 内容:班级集体的概念、人物动态和表情的表现方法、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在人物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一幅表现班级集体的人物画。
2. 作业要求:作品需体现出班级集体的特点,人物动态和表情生动、自然。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班级集体的概念,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作品展示,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氛围是否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良好,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向上。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 线条:线条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等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
例如,粗线条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细线条可以表现出柔和的情感。
2. 色彩:色彩是美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
例如,暖色调可以表现出温暖、热烈的感觉,冷色调可以表现出冷静、安详的感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彩色粉笔、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彩色铅笔、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线条、色彩表现感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的运用技巧。
3. 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的运用技巧,指导他们如何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4.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践,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五年级美术下册知识点1、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1.中国美术作品通过服装造型、面部表情、身体动态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2.《流民图》作者蒋兆和,作于1943年,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华期间人民遭受空前灾难的悲剧场面,被称为“中国现在绘画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
作者通过中国画独特的长卷形式和中国画独特的技法(简练概括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3.《说唱佣》通过雕塑的形式,运用造型的特征来变现人物风趣幽默的情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表现了一位民间的说唱艺人,他一手抱鼓一手举槌,边敲边唱,唱到动人之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作者抓住了最动人的瞬间,将一位乐观向上、诙谐幽默的鼓书艺人变现的十分传神。
2、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1.外国美术作品主要通过人物造型、动态、表情,运用油画色彩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2.《萨布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作者列宾(俄罗斯)。
3.列宾是俄罗斯是现实主义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执着于对社会现实与历史事件的描绘。
4. 《加莱义民》罗丹雕塑群5.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
3、浩气长存1、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有中轴线的对称、庄严肃穆、与环境融合。
2、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为纪念11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正门牌坊以花岗石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
中心建筑纪功坊由72块青石垒成,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理想。
3、武昌起义(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952傅天仇1911年(农历辛亥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标志着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全面爆发。
浮雕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所雕人物形体饱满,前呼后应,气势磅礴。
4、广州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气势雄伟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是中国近代建筑跨度最大的会堂。
鲁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9课叶子上的小“血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9课叶子上的小“血管”》是鲁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叶子的脉络(即“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叶子的图片,以及不同风格和技法的脉络描绘,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宽思路,发挥创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颜色和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叶子的结构和脉络的描绘,可能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细节,理解脉络的结构,并教授相应的绘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和脉络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用线条和颜色描绘叶子脉络的绘画技巧。
3.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叶子脉络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和描绘叶子的脉络。
2.难点:用线条和颜色表现脉络的形态和结构。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叶子的脉络,理解其结构和特点。
2.演示法: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独立创作叶子脉络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种叶子的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参考。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展示用的白板和板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多种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和脉络。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叶子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叶子的结构和脉络的特点,示范如何用线条和颜色描绘脉络。
引导学生注意脉络的走向和形态,以及如何运用线条和颜色表现脉络的立体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尝试绘画叶子脉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绘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再次绘画叶子脉络,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和颜色。
教师继续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创作叶子脉络作品,可以尝试不同的构图和风格。
小学二年级美术课优秀教学说课稿3篇低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色彩基础感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进展,但在留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亮,精彩好玩的课件有助于美术课的教学。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美术课说课稿3篇,希望可以共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美术课说课稿一《蜻蜓飞飞》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蜻蜓飞飞》。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大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蜻蜓飞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课。
是一节绘画课,属于美术学习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本课以学生熟识的蜻蜓为绘画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觉察蜻蜓的美,用形式多样的工具表现蜻蜓的美。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宠爱大自然的奇妙情感。
二、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致78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昆虫有深厚的兴趣,对于材料的使用也充满好奇,对物象的观看与表现有着剧烈的表现欲望,这对于上好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
三说教学方法:本课我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观看法、演示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看蜻蜓,觉察蜻蜓的美;并让学生在愉悦主动的参与体验中觉察美、表现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看蜻蜓,抓住其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蜻蜓。
五、说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的有关学问,仔细观看蜻蜓,了解对称对于翱翔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抓住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蜻蜓。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良好的观看习惯,并在欣赏和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关心疼惜小动物,爱惜生态环境。
六、说教学流程:(一)组织教学(二)谜语导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
低飞雨,高飞晴。
气象预报它内行。
(谜底:蜻蜓)猜猜我是谁,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猜出后,再问:大家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小蜻蜓的。
让学生进入学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难忘的朋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的第9课,课题为《难忘的朋友》。
教材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描绘自己难忘的朋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和范例,便于学生参考和模仿。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描绘朋友的形象和特点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学会描绘朋友的外貌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情感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朋友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4.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描绘朋友的外貌和特点,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情感。
2.难点:观察和描绘朋友的内在品质,创造性地表现难忘的朋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和描绘难忘的朋友。
2.示范法:教师示范描绘朋友的方法,学生跟随模仿。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绘画心得和技巧。
4.鼓励法: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难忘的朋友》相关内容。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参考图片:学生和朋友们一起的合影或照片。
4.教学课件:相关的人物描绘技巧和作品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难忘的朋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学生的合影或照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朋友的外貌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描绘朋友的方法,学生跟随模仿。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绘画心得和技巧。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其他人物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朋友的内在品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难忘的朋友。
第9课诗情画意(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
本课以我国经典古诗词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环节,了解和掌握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融入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达古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和绘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将其融入绘画创作中。
2. 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古诗词的意境,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词资料、绘画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古诗词意境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诗情画意。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课的主题——《诗情画意》,讲解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展示多幅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是如何表现古诗词意境的。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拓展:对本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诗情画意》2. 教学目标:了解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境,运用绘画语言表达。
4. 教学过程:欣赏、分析、创作、展示、评价。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绘画创作。
2. 课后作业:收集并欣赏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作品,写一篇欣赏心得。
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9课动物明星(一)》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9课动物明星(一)》这一课是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动物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动物的形象,如猴子、熊猫、兔子等,以及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的运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方法,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动物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他们可能在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动物形象感到难以把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点,简化绘画步骤,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了解和认识各种动物的形象特点,掌握基本的绘画方法,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主观观察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绘画方法,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点,简化绘画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绘画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动物明星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动物的形象特点,演示绘画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点。
3.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动物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动物,进行绘画创作。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9课《天然的纹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天然纹理的独特美感,掌握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纹理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然界的多样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纹理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的纹理,如树皮、叶子、石头等。
2. 纹理的表现:教授学生如何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现不同纹理的特点。
3.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纹理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和描绘天然纹理,掌握表现纹理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将观察到的纹理转化为艺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然纹理样本(如树叶、石头等)、PPT演示文稿、绘画工具。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天然纹理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讨论:分发纹理样本,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纹理的特点。
3. 技巧教授:演示如何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现纹理,学生跟随实践。
4. 创意实践:学生自由选择纹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天然的纹理》提纲:1. 纹理的认识2. 纹理的表现3. 创新设计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种天然纹理进行描绘,并尝试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其特点。
提交方式:下节课带来课堂展示。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表现纹理的技巧,作品是否体现出对纹理的深入观察和创新表现。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调整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观察样本和创作指导。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和掌握知识。
在本课《天然的纹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在观察、讨论、实践和创作中深入理解纹理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表现。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9课《亮眼睛》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亮眼睛》这一课是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的第9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眼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眼睛的图片,以及一些绘画眼睛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绘画眼睛的基本技巧,并能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眼球作品。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善于观察和表达。
但同时,他们对于绘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眼睛的形状、结构和特点,掌握绘画眼睛的基本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眼球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和描绘眼睛的形状、结构和特点,掌握绘画眼睛的基本技巧。
2.难点: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眼球作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示范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示眼睛的图片,以及一些绘画眼睛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教师提供实物眼睛,供学生观察和描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眼睛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绘画眼睛的基本技巧,并进行示范。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神情和表情,以及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眼睛。
3.学生动手实践: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自行绘制眼睛,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绘画眼睛的技巧。
5.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赣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9课秋冬的色彩》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秋冬的色彩》这一课是赣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第9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秋冬时节的自然景色,了解和掌握秋冬色彩的运用。
教材以秋冬的自然景观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变化,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认知和绘画基础,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于色彩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但学生在表现秋冬色彩时,往往难以把握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容易过于鲜艳或暗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秋冬色彩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现秋冬景色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秋冬色彩的特点,学会运用色彩描绘秋冬景色,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秋冬色彩的运用,学会描绘秋冬景色。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秋冬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使作品具有秋冬的特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师生互动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冬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冬的色彩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秋冬景色的图片,分析秋冬色彩的运用,引导学生了解秋冬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
3.实践指导:教师示范秋冬色彩的运用,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独立创作秋冬景色作品。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欣赏、评价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5.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教学设计二、课程新授1、教师出示多幅照片,请学生找出看到的线条。
2、总结线条的种类3、展示名家作品,了解艺术家在画面中如何表现线条。
4、闯关游戏2:我说词语你画线条。
5、总结不同的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
6、闯关游戏3:剪一剪。
听音乐,根据音乐所带来的感觉在彩色小卡上自由的画线条,并把线条剪下来。
7、展示同一个画家的两幅作品,初步了解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
8、展示名家作品,了解艺术家在画面中如何利用色彩表现感觉。
9、闯关游戏4:我说词语你选合适的颜色。
10、总结不同的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
1、讨论看到的线条,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线条的种类。
3、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线条的在画中的感觉。
4、完成词语联想游戏。
5、讨论总结不同线条表达的不同感受。
6、听音乐,剪出不同的线条。
7、认识色彩带来的不同感觉。
8、在欣赏名家作品过程中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表达。
9、完成闯关游戏,选择合适的颜色。
10、讨论总结不同的色彩表达的不同感受。
通过欣赏、讨论、动手、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线条和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创作与展示1、闯关游戏5:听音乐完成立体构成作品,教师提出创作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1、合作讨论完成一个用线条色彩表现感觉的立体构成作品。
通过合作完成作品,,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想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进生生互动。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或纠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