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用线条、色彩画感觉
- 格式:ppt
- 大小:7.69 MB
- 文档页数:29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 线条:线条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等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
例如,粗线条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细线条可以表现出柔和的情感。
2. 色彩:色彩是美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
例如,暖色调可以表现出温暖、热烈的感觉,冷色调可以表现出冷静、安详的感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彩色粉笔、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彩色铅笔、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线条、色彩表现感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线条、色彩在表达感觉方面的基本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的运用技巧。
3. 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的运用技巧,指导他们如何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4.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践,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 画感觉 | 苏少版 (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不同的感觉(如冷、热、快乐、悲伤等)。
2. 学生能够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来表现自己的感觉。
3. 学生能够创作一幅表达个人感觉的画作。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活动,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2. 学生通过合作和分享,提高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表达个人感觉,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感觉的认识:介绍不同的感觉(如冷、热、快乐、悲伤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每种感觉的特点。
2. 美术元素与感觉表达:介绍如何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来表现不同的感觉。
3. 创作活动:学生根据个人感受,运用所学的美术元素,创作一幅表达个人感觉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并表达不同的感觉。
2. 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来表现感觉。
难点1. 将抽象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美术表现。
2. 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表达感觉的画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PPT课件。
2. 学具:画纸、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笔、颜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的感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感觉的兴趣。
2. 新授:介绍感觉的基本概念和美术元素与感觉表达的关系。
3. 示范: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展示如何运用美术元素来表现感觉。
4. 创作:学生根据个人感受,运用所学的美术元素,进行创作活动。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画感觉2. 重点内容:感觉的认识、美术元素与感觉表达、创作活动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创作一幅表达个人感觉的画作。
2. 家庭作业: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作品,解释创作思路和所表达的感觉。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苏少版美术二下《画感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画感觉》是苏少版美术二下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段,将感觉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感觉的分类、感觉的表现方法以及感觉与绘画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绘画技巧,对线条、色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感觉的分类和表现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部分学生对绘画自信心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感觉的分类,学会通过观察和感受,将感觉转化为视觉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段,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感觉的分类和表现方法。
2.将感觉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能力。
3.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段,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互动教学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共同提高。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绘画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感觉分类的图片素材。
4.投影仪、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素材,展示不同的感觉(如触觉、视觉等),引导学生了解感觉的分类。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感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将感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如以触觉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线条、色彩表现柔软、粗糙等触感。
在示范过程中,讲解绘画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五年级美术下册知识点1、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1.中国美术作品通过服装造型、面部表情、身体动态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2.《流民图》作者蒋兆和,作于1943年,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华期间人民遭受空前灾难的悲剧场面,被称为“中国现在绘画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
作者通过中国画独特的长卷形式和中国画独特的技法(简练概括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3.《说唱佣》通过雕塑的形式,运用造型的特征来变现人物风趣幽默的情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表现了一位民间的说唱艺人,他一手抱鼓一手举槌,边敲边唱,唱到动人之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作者抓住了最动人的瞬间,将一位乐观向上、诙谐幽默的鼓书艺人变现的十分传神。
2、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1.外国美术作品主要通过人物造型、动态、表情,运用油画色彩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2.《萨布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作者列宾(俄罗斯)。
3.列宾是俄罗斯是现实主义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执着于对社会现实与历史事件的描绘。
4. 《加莱义民》罗丹雕塑群5.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
3、浩气长存1、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有中轴线的对称、庄严肃穆、与环境融合。
2、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为纪念11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正门牌坊以花岗石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
中心建筑纪功坊由72块青石垒成,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理想。
3、武昌起义(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952傅天仇1911年(农历辛亥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标志着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全面爆发。
浮雕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所雕人物形体饱满,前呼后应,气势磅礴。
4、广州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气势雄伟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是中国近代建筑跨度最大的会堂。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了解不同物体的质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丰富的线条、色彩和肌理表现物体的质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物体的质感特征2. 运用线条、色彩和肌理表现物体的质感3. 创作练习:画出自己熟悉的物体,表现其质感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物体的质感特征,学会用线条、色彩和肌理表现质感。
2. 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肌理生动地表现物体的质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绘画材料等。
2. 学具:绘画本、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物体的质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物体的质感特征,展示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质感。
3. 示范:示范如何用线条、色彩和肌理表现物体的质感,讲解绘画技巧。
4. 练习:学生动手实践,画出自己熟悉的物体,表现其质感特征。
5. 展示: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质感特征2. 线条、色彩、肌理表现3. 动手实践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表现物体质感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绘画体会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物体质感特征的了解和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 学生绘画兴趣和创作能力是否得到激发。
4.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示范环节补充和说明:一、示范前的准备1. 选择合适的示范作品:示范作品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物体质感特征的表现手法。
2. 准备示范材料:根据示范作品的选择,准备相应的绘画材料,如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3. 确定示范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示范环节需要展示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小学美术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画感觉》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认识、体验各种感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
通过欣赏,了解不同的点、线、形、色彩与不同感觉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体验,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来表现各种感觉。
情感目标:体验美术造型的乐趣,画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精神,丰富感觉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及综合的评价能力。
2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缺乏抽象概括能力,一般会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内心的感觉,而感觉是内心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感觉在哪里”。
本课要求学生根据感觉,选择点线面色的绘画语言进行综合表现,知识点比较多,要让学生掌握“怎样画感觉”。
小学生对这类“随意”的作业比较喜欢,但是容易迷失抽象画的作用和意义。
需要让学生建立学习背景——“为何画感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如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来表现各种感觉。
提高学生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感知与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
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且会欣赏他人的作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游戏导入:(找感觉)
1、唱歌引出课题(感觉)
想不想听老师唱歌?歌词: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这首歌叫《跟着感觉走》什么是感觉?(出示课题)
学生答对感觉的理解,师出示课件解释感觉
2、,欣赏生活中的感觉。
教案名称: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画感觉》|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学习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表现自己的感觉。
2. 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表现自己的感觉。
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
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1. 讲解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
2. 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现自己的感觉。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感觉主题(如快乐、悲伤、激动等)。
2. 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感觉。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板书设计:1. 《画感觉》2. 主要内容:线条、色彩、构图3. 重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感觉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以“我的感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创作过程和感受的短文。
课后反思:1. 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如何?2. 学生是否能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觉?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
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5课画感觉》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画感觉》是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绘画实例,以及一些绘画技巧的指导。
通过这些实例和指导,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画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对于线条和色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他们对于如何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画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能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画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和实践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绘画实例和绘画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画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画作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画家是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这些感觉的?2.新课教学:讲解和示范如何通过观察和体验,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表达。
3.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
我会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的帮助和指导。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评价。
描写画线描的句子唯美短句(篇一)1. 线条在纸上舞动,勾勒出一幅幅绝美图景。
2. 细细的线条在画面中交织,呈现出一种宛如音符的美妙感觉。
3. 线条的轻重变化勾勒出深浅交错的画面,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流转。
4. 如同天鹅舞动的舞姿,线条在画纸上舞动,勾勒出一幅优雅的图画。
5. 线条犹如诗人的笔触,在画布上跳跃出一首首唯美的诗篇。
6. 细微的线条串联着一幅又一幅细腻的画面,化繁为简,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7. 线条的交错勾勒出一幅夜幕降临时城市的美景,灯光闪烁如星辰般璀璨。
8. 线条的恰到好处的弯曲勾勒出一种优美的姿态,仿佛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技巧与灵感。
9. 线条的细腻勾勒出各种细微而又生动的表情,仿佛可以听到它们低语的声音。
10. 线条的变化恰如人生的起伏,展示出一种宛如诗意的情感细腻。
11. 线条纵横交错,勾勒出一种虚实交融的美感,仿佛可以让人沉浸其中。
12. 线条的神奇勾勒出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仿佛可以看到它们从画面中走出来。
13. 线条的细腻变化勾勒出一种宛如水墨画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14. 线条如诗如画,勾勒出一种简约而又温暖的美感,让人心驰神往。
15. 线条的优美流畅勾勒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形状,仿佛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16. 线条的流动仿佛一条柔软的丝带,倾泻而下,展示出一种温柔的美。
17. 线条的碰撞交错勾勒出一幅幅勃发生机的图画,仿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动。
18. 线条的折射勾勒出一种错综复杂又神秘的美感,让人无法自拔。
19. 线条的叠加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图案,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小世界在其中蕴藏。
20. 线条的延伸勾勒出一种宽广无边的画面,仿佛可以让人融入其中。
21. 线条的弯曲与交错勾勒出一种宛如舞蹈的美感,让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22. 线条的变化仿佛一道道涟漪,勾勒出一种宁静而又动人的美感。
23. 线条的细腻呈现出一种近乎逼真的效果,仿佛可以触摸到画面中的物体。
24. 线条的弯曲勾勒出一种曲线美的韵律,仿佛可以让人沉醉其中。
创作题(五年级下册)1、画一幅有玻璃杯、陶瓷瓶、4个水果在一起的静物画。
要求:用明暗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2、和平是世界的主题。
和平是美好的、和平是安定的、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保证,是值得人们赞美和珍惜的。
请以和平为主题,描绘和平的景象,表达人们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要求:①紧扣主题,表现和平的景象;②构图饱满、色彩和谐。
3、画一个黑白色的渐变。
4、任选一题完成作品①漫画刷牙②童眼看世界③奇思妙想④呼唤环保的小海报⑤开平雕楼⑥家乡的桥5、绘画题:(任选一题完成作品)①我们爱和平②做个胸卡送老人③用线条、色彩画感觉④重复与渐变6、请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进行绘画创作。
①重复;②用线条、色彩画感觉。
7、运用所学到的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设计手提袋。
8、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以蔬菜、水果为主题构图。
9、设计一幅重复排列的画面,要求画面饱满、色彩丰富、装饰性强、富有创意。
10、请你用重复或者渐变的方法装饰下面的手提袋。
要求:装饰性强、富有创意。
11、实践操作题:请用艺术字体的形式表现“知识的力量”这五个字。
12、任选一题(作画使用的工具不作要求):①选一件你熟悉的物体,表现出物体的表面特征。
要求:构图饱满;表面特征突出;画面整洁。
②画一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笔袋等,然后请运用重复或渐变的构成原理装饰学习用品。
要求:构图饱满;装饰美观、大方;画面整洁。
13、画一幅《重复与渐变》的画。
要求:构图大方、线条丰富、绘画认真14、请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进行绘画创作。
①表现物体表面的特征;②我们爱和平;③用线条、色彩画感觉。
15、请以和平为主题,描绘和平的景象,表达人们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要求:①紧扣主题,表现和平的景象;②构图饱满、色彩和谐。
16、实践操作题:请用艺术字体的形式表现“知识的力量”这五个字。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画感觉|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不同的感觉,通过绘画形式展现个人的情感体验。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精神。
教学内容1. 感觉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并识别不同的感觉,如快乐、悲伤、激动等。
2. 绘画技巧的教授:指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达特定的感觉。
3. 个人作品的创作:学生将选择一种感觉,创作一幅表达这种感觉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准确表达个人感受。
2.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抽象的感觉转化为具象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感觉表达示例作品、绘画工具。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表达不同感觉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识别各种感觉。
2. 技能讲解:讲解并演示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表达特定的感觉。
3. 学生实践:学生选择一种感觉,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性化建议。
板书设计1. 画感觉2. 重点内容:感觉的认知、绘画技巧、作品创作3. 示例作品:展示不同感觉的绘画示例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表达特定感觉的绘画作品。
2. 家庭作业:学生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解释作品表达的感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感觉表达的理解和绘画技能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不同的感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绘画这一形式,学生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起注意的重要步骤。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教学设计二、课程新授1、教师出示多幅照片,请学生找出看到的线条。
2、总结线条的种类3、展示名家作品,了解艺术家在画面中如何表现线条。
4、闯关游戏2:我说词语你画线条。
5、总结不同的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
6、闯关游戏3:剪一剪。
听音乐,根据音乐所带来的感觉在彩色小卡上自由的画线条,并把线条剪下来。
7、展示同一个画家的两幅作品,初步了解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
8、展示名家作品,了解艺术家在画面中如何利用色彩表现感觉。
9、闯关游戏4:我说词语你选合适的颜色。
10、总结不同的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
1、讨论看到的线条,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线条的种类。
3、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线条的在画中的感觉。
4、完成词语联想游戏。
5、讨论总结不同线条表达的不同感受。
6、听音乐,剪出不同的线条。
7、认识色彩带来的不同感觉。
8、在欣赏名家作品过程中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表达。
9、完成闯关游戏,选择合适的颜色。
10、讨论总结不同的色彩表达的不同感受。
通过欣赏、讨论、动手、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线条和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创作与展示1、闯关游戏5:听音乐完成立体构成作品,教师提出创作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1、合作讨论完成一个用线条色彩表现感觉的立体构成作品。
通过合作完成作品,,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想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进生生互动。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或纠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