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01 考点解读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
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2 考查方式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03 技巧点拨【提分妙招】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
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
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多角度比较。
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包括唐诗宋词等诸多经典作品。
在2024年的高考中,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以古代诗歌为主题,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水平。
一、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其基本特点包括:1.韵律优美:古代诗歌注重韵律和音乐美,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更为优美动听。
2.意境深远: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深邃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手法。
3、情感真挚:古代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二、唐诗与宋词的比较鉴赏唐诗和宋词都是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1. 唐诗的比较鉴赏唐代诗歌以五言、七言诗为主,其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其特点包括:(1)丰富的意象:唐诗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如在《春晓》中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2)平易近人:唐诗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表达直接,能够深入人心。
(3)抒情性强:唐诗常常表达诗人的内心真情实感,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2. 宋词的比较鉴赏宋词以婉约、婉约、婉约著称,其代表作品有《声声慢》《水调歌头》等。
其特点包括:(1)婉约多情:宋词以婉约、婉约、婉约见称,借助婉约的语言表达深情的内心世界。
(2)蕴含哲理:宋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境。
(3)音乐美:宋词强调音乐美,常常配以美妙的乐曲,更具有动人的韵味。
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在高考中的意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培养文学素养: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通过比较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增强综合能力: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不仅要求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等进行准确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之内容、情感异同比较答题方法与练习答案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内容、情感异同比较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边练边悟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秋斋独宿【赏析】: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十分斟酒致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 有孤舟。
戎马关J 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
结合 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1、(1)同: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沏的失意、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2 分)⑵异:①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 怨愤。
(2分)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 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题老学庵壁陆游【注】此诗为陆游晚年垫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 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6分)2.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 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 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
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 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评分参考:每答出 一点给2分。
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此生生计愈萧然, 万卷古今消永日, 太平民乐无愁叹, 唤得南村跛童子, 架竹苫布只数椽。
一窗昏晓送流年。
衰老形枯少睡眠。
煎茶扫地亦随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艾可叔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成浮四年进士,宫至史中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含答案)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知识回顾:一、形象异同比较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词语比较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目录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 知识通关演练(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
“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
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教学目标】1、学习做诗歌比较鉴赏类题解题思路与应对策略
2、通过诗歌比较鉴赏,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在诗歌中得到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比较鉴赏点的选择、确定,明确比较方向。
【课前预习】通过对下列题目的练习,明确诗歌的比较点。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
“意”就是作者的情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身份,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①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___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二)不同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
【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三)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