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15.00 KB
- 文档页数:23
20古代诗歌五首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初中语文课:古代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研究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并能够理解其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
三、教学准备
1. 教案;
2. 课件;
3. 相关诗词资料;
4. 实物或图片等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准备一些简单易懂的古代诗词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其含义,引起他们的兴趣。
呈现与讲解(15分钟)
1. 使用课件,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格律、意境等。
2. 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解读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案例分析(20分钟)
1. 分发课件上的案例分析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等,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创作实践(15分钟)
1. 提供一些诗词的开头或结尾,让学生自主完成诗词的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总结(5分钟)
1. 请几组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创作,展示他们的成果。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古代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并给予书面评价。
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背景。
2. 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解读古诗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
2. 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大声朗读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思考和兴趣。
2. 学生就所听到的古诗表达感受,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呈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显示图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幅古代文人墨客形象,介绍其背景和重要作品。
2. 学生观看图片,尝试从形象中获取与古诗文相关的信息,并作简要记录。
三、分析(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登鹳雀楼》一诗,并简单介绍杜甫的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
2. 学生配合教师的指导,分析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和意蕴。
3. 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生活经验,讨论《登鹳雀楼》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四、互动(25分钟)1. 学生自由交流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带领学生针对一首诗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归纳(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点明学生在熟悉古代文学作品方面的不足之处。
2.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带领学生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美与思考。
2.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阅读一篇古文,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促进班级内部的学习交流。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考试说明》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想】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一、考点解析: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
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为《山水田园诗鉴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评价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2. 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田园诗。
2. 讲解:(1)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分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实践:(1)展示一首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例题讲解:(1)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2)鉴赏李白的《庐山谣》。
5. 随堂练习:(1)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2)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背景与发展2. 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3. 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4.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艺术特色;(2)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答案:(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描绘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边塞风光,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古诗词的深层意境。
2.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古诗词材料。
2. 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古诗词。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或黑板,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示例:展示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欣赏诗句的韵律美。
2. 教学内容与活动(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古诗词。
活动1: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特点教师以《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如韵脚、对仗等。
活动2:解读古诗词的意象教师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引导学生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如瀑布、云烟等。
活动3:品味古诗词的情感教师以《登鹳雀楼》为例,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情感,如喜悦、壮观等。
3. 实践与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鉴赏其他古诗词。
示例:学生分组讨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示例:总结古诗词鉴赏的三个要点:关注结构、解读意象、品味情感。
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在课后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写在日记中。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活动4: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教师以《春晓》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声律和谐,感受其音乐美。
2024年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山水田园诗歌”,详细内容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作者苏轼。
通过对本诗的深入解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苏轼的诗歌意境;2. 掌握山水田园诗歌的基本特点,能够分析并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及表现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情感、艺术特色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西湖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苏轼及诗歌背景,指导学生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3. 诗歌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结合实践情景进行讲解;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山水田园诗歌进行赏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鉴赏,教师点评并指导;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饮湖上初晴后雨》2. 作者:苏轼3. 章节内容:山水田园诗歌4. 诗歌解读:意象、情感、表现手法5. 例题:一首山水田园诗歌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诗歌解读的深度;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深入鉴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结构化和要点突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要求;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古代诗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欣赏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古代诗歌元素创作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流派。
2. 分析和欣赏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3. 运用古代诗歌元素创作个人诗歌作品。
三、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a. 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体裁特点b. 唐宋诗人的代表作品欣赏c.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的欣赏和分析2. 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欣赏a. 杜甫《月夜忆舍弟》b.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c. 苏轼《赤壁赋》d. 李白《静夜思》e.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f. 王之涣《登鹳雀楼》3. 运用古代诗歌元素创作个人诗歌作品a. 学生根据所学的古代诗歌元素,运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b.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并反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演变和影响。
2. 欣赏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创作法: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元素和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并提供反馈指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首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进行课堂讨论。
2. 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包括韵律、格律、体裁等方面。
3. 欣赏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逐一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的表达。
4. 学生个体活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古代诗歌元素,创作一首诗歌作品。
5. 学生互相分享并进行反馈指导,提供改进和提升的建议。
6. 汇总学生的诗歌作品,展示并进行欣赏。
六、教学评价1.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流派。
2. 能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能够运用古代诗歌元素创作个人诗歌作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