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必修二教案2.6.4《黑八月》1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模板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一起看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黑八月》基本解读
这首诗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译诗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
诗歌首先写到了“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
诗人想象太阳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拟人化的太阳是非常有性格的,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
面对这样一个迟迟不露面的太阳,诗人没有抱怨,反而说“我爱你”;而且,“慢慢学会”、“爱这阴暗的日子”。
第六节中,太阳终于出来了,这是诗的高潮所在。
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繁花的额”、“雨的珠帘”等,表达出诗人见到太阳的欣喜无比的心情。
诗的结尾是诗意的升华,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给人安慰,而是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
精华鉴赏:
诗歌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
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人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2019-2020年粤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2单元导读本单元是五个必修模块中唯一的现代诗歌单元,是学生全面接触中外现代诗的一个窗口。
“基本阅读”为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毛泽东诗词”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诗人与诗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认识毛泽东诗词的伟人气象,领会诗是诗人个性产物的道理;“中国现代诗歌”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自由体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突破和内容上的新面貌,不同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外国诗歌”侧重于比较中外诗的异同,领会本单元选编的几位外国诗人的个性风格,感悟他们的诗情诗意。
“扩展阅读”为中国现代诗歌和歌词。
作为“扩展阅读”的歌词,是诗歌学习的延伸。
通过诗歌朗诵会、配曲歌唱等方式,让学生领会歌词的抒情特点和表达方式。
“推荐阅读”是推荐亚洲第—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
可结合另外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者,做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专题讲座。
本单元选入的中外诗歌十九首主要内容如下:《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忆秦娥·娄山关》写出了红军战士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刚强坚毅的品格,同时也写出了伟大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沉着的革命精神。
《死水》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
《再别康桥》通过独特的意象,抒写了理想破灭的惆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具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对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要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温暖祖国苦寒大地的希望。
《热爱生命》中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6.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一、重点、难点与对策《致大海》作于1824年。
这一年,普希金遭到流放。
在此之前,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
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
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
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我一无所求》,题目为编者所加,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
《底片》从小处着眼,以小显大,以一个小小的“底片”为写作对象,引发人深深的思考。
《黑八月》抒写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日子,现在也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日子;诗歌意象鲜明突出,情感态度明确坚定。
学习重点:1.领会本单元选编的几位外国诗人的个性风格,感悟他们的诗情诗意。
2.初步认识中外诗歌的不同风貌。
学习难点:理解“大海”这一诗歌意象;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把握《底片》一诗富有哲理和思辩的诗意;感悟《黑八月》所呈现的宽厚的人生胸襟。
学习策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
学生可借助网络平台,作一点课外延伸,进一步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二、基础与能力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闪烁sh uò 絮xù 语迷惘mǎng 喑yīn 哑B.峭qiào 壁倔jué强喋dié喋薄bó 雾C.柔嫩nèn 嗡wēng 嗡湿shī 婆钏chuàn 镯D.体谅liàng 寂jì 静一摞luó 啜chuò饮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下乡体验生活期间,他住在一间风雨飘摇的土屋里,衣着打扮也很土气,俨然一位典型的乡巴佬。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4、毛泽东词两首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词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领悟、感受、讨论学法指导1、课前自读,扫除文字障碍;通过诵读,理清写作思路;反复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和默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学习《沁园春长沙》一、导入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1925年是中国革命异常激烈的年代。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
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
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教师范读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本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体验情感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的1.领会*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
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
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属于文赋。
2.背景*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一)第1段: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黑八月》学案
一、重点、难点与对策
《黑八月》抒写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日子,现在也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日子;诗歌意象鲜明突出,情感态度明确坚定。
【学习难点】
感悟《黑八月》所呈现的宽厚的人生胸襟。
【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
学生可借助网络平台,作一点课外延伸,进一步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一课一得】
鉴赏诗歌的方法(二):要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想像是一种以创造图像为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阅读作品时,想像的作用就是将作家用文字描写的客观生活、客观事物的情形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来。
因诗的语言极为凝练,客观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常隐藏在文字背后,必须借助想像把我们补充出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从而逐步进入诗中的境界。
联想则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我们读诗可由诗人的体验想到自己的曾有过的体验,这就是联想。
想像帮我们进入诗境,联想给我们带来启迪,二者都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
【达标演练】
给下列字注音
泛滥()啜饮()涉及()薄雾()
汩汩()钏镯()喋喋不休()塑造()
桂冠()迷惘()喑哑()缚住()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1、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课文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六、总结七、课堂阅读《母亲杨沫》(《读者》2006年第6期)八、亲情作业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2、冰心:巴金这个人……教学目标1、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2、激发每一位同学关注和袒露自己友情的勇气和积极性;3、探讨一些关于友情的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友情观。
一、预习安排二、导入三、感知把握:四分析研讨:(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黑八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被誉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的创作风格。
2.透过诗歌的语言来理解其内涵。
3.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2)导语
群岛环绕的加勒比海最东端,在一串珠链般的小安的列斯群岛里有一个地图上不易找到的岛国圣卢西亚。
199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圣卢西亚诗人德勒克·沃尔柯特 (Derek Walcott) ,标志着这个 12 万人口的岛国文化进入了世界诗歌名作之林。
二、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即德勒克•沃尔柯特 (Derek Waleott) 。
圣卢西亚人,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 ( 本地土语 ) 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
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1979 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沃尔柯特的诗,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定位的。
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指出,授奖给沃尔柯特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沃尔柯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他的文化环境定了位,并通过它们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
沃尔柯特是一个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难”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
《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沃尔柯特尊崇希腊诗的古典传统,在他诗中,古希腊的意象屡见不鲜。
然而这不只意味着沃尔柯特从古希腊汲取灵感,更主要的是他希望像古希腊诗人一样开创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文化。
他笔下的爱琴海实际上是热带风光的加勒比海,他笔下的荷马与希腊英雄则是印第安巫师与加勒比渔夫。
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这是由诗歌语言、音乐因素、绘画因素的交织共同构成的。
在语言上他吸收伊丽莎白时代古典诗的富丽与巧妙,而西印度群岛的驳杂的语言背景更增其丰富色彩;在音乐性上,他在格律诗已经过时的 20 世纪使用格律 ( 因变体而现代化了的格律 ) 写诗,并大量采用半韵、偏韵和谐声;沃尔柯特自己又是一位画家,以水彩画见长,他的诗与画一样充满了热带色彩与形象,使读者仿佛漫步于印象派的画廊。
沃尔柯特从 18 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起,至今已出版诗集和长诗 15 部,包括《海难余生》
(1965 年 ) 、《海葡萄》 (1976 年 ) 、《星苹果王国》 (1979 年 ) 、《幸运的旅客》(1984 年 ) 、《仲夏》 (1986 年 ) 、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半》 (1973 年 ) 和史诗体叙事长诗 ( 荷马 ) (1990 年 ) 等。
三、学生自读,小组内讨论
1.诗中的“雨季”和“太阳”象征什么?
2.如何理解“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
四、小组交流
1.诗中的“雨季”和“太阳”象征什么?
可以是多元的理解。
“雨季”和“太阳”是对立的意象,可理解为是人生的灰暗和人生的阳光;是生活中的挫折和转机;是社会的黑暗和光明;是内心情绪的忧郁和开朗等。
2.如何理解“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
理解一:诗的结尾“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是诗意的升华,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给人安慰,而是以宽广深厚的态度接受生活,坦然面对生活的逆境,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
理解二:我盼望太阳的出现,而当她出现时,“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我已习惯黑暗,而习惯黑暗的眼睛会对光明熟视无睹,这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严峻考验。
理解三:“我将已学会爱黑暗的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爱黑的雨白的山,而从前,/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
”丰盈的心灵充满宁静、厚实感,它与天空、大地、人群甚至生命中无法逃避的黑暗友好地相处。
因为内心的丰盈,诗人的诗歌世界变得十分坚定,任何我们称为“黑暗”的事物都无法对诗人构成威胁。
丰盈的心灵,它敏感、开阔,能随时随地接纳身外的悸动,满怀欣喜地在一个朴素的环境中享受风暴之后的宁静。
五、师生对话:这首诗有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1.诗歌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
“黑八月”、“肿胀的天”、“黄房间”、“山岭冒烟”“、河流泛滥”、“繁花的额”、“黑的雨白的山”等等,是由诗歌语言、绘画因素的交织共同构成的。
2.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人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诗歌首先写到了“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一切东西都进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
诗人想象太阳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拟人化的太阳是非常有性格的,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
“哪管雷/像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用视觉写听觉,形象地描绘雷声。
面对这样一个迟迟不露面的太阳,诗人没有抱怨,反而说“我爱你”;而且,“慢慢学会”、“爱这阴暗的日子”。
第六节中,太阳终于出来了,这是诗的高潮所在。
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繁花的额”、“雨的珠帘”等,表达出诗人见到太阳的欣喜无比的心情。
3.诗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
六、扩展阅读
读沃尔柯特的作品《海上遇难者》,分析诗的含义,鉴赏其美学特征。
海上遇难者
饥饿的眼睛吞没了一小片帆
海景。
地平线无穷地穿过它。
行为增加狂乱。
我躺下,
飘过一株棕榈树的影子,
唯恐我自己的脚印增加。
吹动的沙,细如烟缕,
厌烦,移动沙丘。
拍岸浪花如儿童厌倦它的城堡。
盐的绿藤带着黄色喇叭花,
一张网,缓慢移过虚无。
虚无:用来充满白蛉之头的狂怒。
一个老人的快感:
早晨:沉思的流露,思考着
枯叶,自然的详图。
阳光下,狗粪
结壳,如同珊瑚发白。
我们在土地中结束,从土地中开始。
起源,在我们自己的脏腑里。
如果我倾听,我就能听见珊瑚肉在建筑,沉默被两片海浪拍击。
劈开一只海虱,我就劈开雷霆。
神一般被消灭的神的头颅,艺术
与自我,我放弃
死去的暗喻:杏树那叶片一般的心,如同一只黄色坚果的腐朽的成熟大脑孵化出
它那海虱、白蛉和蛆虫的喧哗,绿酒瓶的真理被沙堵塞,
贴上标签,一艘遇难的船,
抓攫钉住的海木,白得像一个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