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29
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环评报告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之一,该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将为榆林地区的热电厂提供便捷、高效的能源供应,同时也将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确保该项目的可行性和环境友好性,在项目建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们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将穿越多个县区,涉及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方面。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评估了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对环境的影响。
在土地利用方面,该项目将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但对农田和生态保护区的影响较小,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来减少土地占用。
在水资源方面,铁路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对周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水质不受明显影响。
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将采取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等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人口和社会经济方面,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然后,我们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和预防。
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土壤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风险。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营和环境安全。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确保项目的环境影响在允许范围内。
同时,我们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将注重环境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榆林西南热电铁路专用线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和环境友好性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和预防措施,我们将确保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最小化,并为榆林地区的热电厂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建铁路山西永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铁路专用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项目概况1。
1项目地理位置及建设意义项目位于山西省安泽县境内,包括府城镇、和川镇和唐城镇,自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安泽站西端引出,沿蔺河北上,止于安泽县唐城煤焦化工业园区.正线长度24。
368km,安泽站至桃曲线路所疏解线长度为4。
007km.工程建设对于支撑山西永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节约运输成本,对于促进唐城煤焦化工业园区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拉动安泽县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沿线煤炭资源开发,对支撑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煤碳来源、提高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集约化运输,扩大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对腹地辐射影响力,对于完善区域路网都具有重要意义。
1。
2 主要工程内容(1)路基区间路基长9。
528km,占线路总长度33。
6%。
路基工点类型主要有:边坡防护路基、高路堤、陡坡路基、浸水路基、深路堑、顺层路堑、膨胀土路基、黄土路基和危岩落石路基.(2)站场新建、改建车站各1座。
其中,安泽站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的中间站,同时也是本工程的接轨站,唐城站为终点站。
(3)桥涵正线新建双线中桥0。
029km/1座,单线特大桥1.829km/3座,单线大中桥2.029km/10座,框架6397m2/3座、涵洞2249.4m/66座,桥梁占比13。
7%,小桥涵占比(扣除桥隧长)4。
16座/km.桥梁、涵洞设计洪水频率均为1/100。
(4)隧道新建隧道8座,总长度为7975m,占线路总长度28.1%,均为单线隧道.全线最长隧道为李恒河隧道,长3990m。
(4)工程土石方总量土石方总量为657。
28×104m3,其中填方257。
73×104m3,挖方399.55×104m3(含取土12。
47×104m3),工程设计中经土石方调配后,挖方中利用245。
26×104m3,弃土141。
82×104m3.(5)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全线总占地面积为206.86hm2,其中永久占地147.5hm2,临时站地共59.36hm2。
铁路线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引言铁路线路改造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全面评估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背景铁路线路改造项目旨在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缩短行程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该项目计划改造既有线路,包括轨道、道岔、信号设备等,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旅客和货物运输需求。
3.环境评价方法3.1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铁路线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音和振动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为了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我们收集了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地观察,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4.环境影响评价结果4.1 大气环境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以及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气体排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封闭管理,采取湿法施工等措施来控制扬尘;推动使用清洁能源列车,减少尾气排放。
4.2 水环境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我们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4.3 噪音和振动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周边居民的主要噪音来源是列车行驶过程中的轮轨噪音和运营设备的噪音。
为了减少噪音和振动对居民的影响,我们建议在新线路设计中考虑隔音措施,加装噪音屏障,调整车辆运行速度等。
4.4 生态环境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动植物迁徙、生境破坏等。
我们建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措施,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5 社会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周边居民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温州市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录1工程概况 (1)1.1概况 (1)1.2功能定位 (1)1.3建设规模、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 (1)1.4主要技术标准 (4)1.5轨道 (4)1.6车站建筑 (5)1.7供电 (6)1.8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6)1.9行车组织 (7)1.10征地拆迁及工程占地 (8)1.10.1工程征占地 (8)1.10.2拆迁安置 (10)1.11工程投资 (10)1.12总工期安排 (10)2工程分析 (11)2.1环境敏感性分析 (11)2.2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11)2.2.1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13)2.2.2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15)3环境影响评价小结 (20)3.1生态环境 (20)3.2声环境 (21)3.2.1现状评价 (21)3.2.2预测评价 (22)3.3振动评价 (23)3.4水环境评价 (25)3.5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26)3.6地下水环境影响 (26)4环保措施与环保投资估算 (29)4.1施工准备阶段的环保措施建议 (29)4.2施工期的环保措施建议 (29)4.3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32)4.4运营期环保措施建议 (34)4.4.1土地利用与城镇规划建议 (34)4.4.2噪声治理措施 (34)4.4.3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35)4.4.4电磁辐射防治措施 (36)4.4.5污水治理措施 (37)5公众参与 (37)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9)1工程概况1.1概况项目名称:温州市市域铁路一期(铁路温州南站-机场-灵昆)项目项目性质:新建建设单位: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铁投”)1.2功能定位1)从其主要技术参数与服务对象分析,温州市市域铁路S1线为采用国铁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
S1线主要技术标准采用国铁制式,主要表现在车辆选型、供电方式、行车指挥系统、列控系统等方面。
同时,S1线主要解决都市区两大中心组团间旅客交流和主中心内部中短距离城市客流出行,因此在线路布局、敷设方式、车站设置及客运设备等具有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特点。
《新建铁路玉林至铁山港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精)》新建铁路玉林至铁山港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工程概况新建铁路玉林至铁山港线,自黎湛线玉林站Ⅱ场南端接轨后,线路随即由东北走向西南,依次经过玉林市的玉州区、福绵管理区、陆川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的合浦县,至在建铁山港铁路支线tdk3+800止,正线长度约130.569km。
该工程为新建项目,按速度目标值160km/h标准建设,单线,采用电力牵引;牵引质量4000t,近期客车3对/日,货车10对/日。
主要工程数量:全线建筑长度129.1正线公里,路基长86.8km,占建筑长度的67.24%;工程土石方总量1517.2×104m3,其中填方696.9万方,挖方820.3万方,弃方339.3万方,取土量192.1万方;大中桥梁26.217km/76座,占正线全长的20.31%;隧道16.081km/29座,占全长的12.45%;新征永久用地469.1hm2,临时用地229.3hm2;拆迁房屋11.4×104m2;本工程定员380人,新建生产及生活房屋26385.5m2,新建牵引变电所4座;工程总投资502312.44万元,工程计划于202x年开工,总工期36个月。
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玉林至铁山港铁路沿线为丘陵、平原、河谷阶的地貌。
沿线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间杂低矮灌丛、草丛等,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水土流失程度主要为轻度侵蚀。
评价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线路所跨水域区段无渔场、鱼类产卵场、越冬场和饵料场分布。
2、声环境现状评价本工程沿线噪声敏感点大致可分为2类。
一类为学校类特殊敏感点,共有要岭小学和关塘小学2处;另一类为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的村庄,共有新村等40处;另外还有1处噪声敏感点受既有铁路噪声影响。
沿线设置43个监(预)测断面,共47个监(预)测点位。
现状监测值昼间为50.2~56.9dba,夜间为40.6~51.3dba。
新疆顺天五彩湾煤炭运销有限责任公司顺天煤炭铁路专用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一) 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新疆顺天五彩湾煤炭运销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煤炭外运的需求建设配套工程——顺天煤炭铁路专用线,本线为企业铁路只运送煤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境内。
本项目位于昌吉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昌吉州东北部,距离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206 公里。
项目区地理坐标介于N44°46'50"~42°52'24" ,E89°8'54" ~89°7'12"之间。
顺天煤炭铁路专用线自乌准铁路准东北站北咽喉Ⅱ道尾部( SDK7+700=DK0+000)引出,与神华准东煤矿专用线环形装车线平行引出约2km 后,继续向北延伸,沿神华准东矿区排土场东侧至神东天隆五彩湾露天煤矿,在神东天隆煤矿工业广场东侧约1km 处设装车环线,线路全长 11.6km。
自环形装车线之前专用线正线上出岔,设块煤装车场一处,线路全长1.8km;全线线路总长度为13.4km,本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总额为16385.75 万元,技术经济指标 1097.36 万元 / 铺轨公里。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特大型整装煤田,规划确定基地面积 110 平方公里,目前准东已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第十四个能源基地,成为大规模实施煤炭资源转化战略禀赋独特、优势显著、条件完备的重要区域。
准东煤田分为五彩湾矿区、大井矿区、将军庙矿区、西黑山矿区、老君庙矿区五个矿区,是新疆据乌鲁木齐最近的大型煤矿,可以充分利用新疆首府的资金、技术、管理、物流、人才等优良资源,承接乌鲁木齐的产业转移。
截止 2011年底,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入住企业 56 家,在建项目 26 个,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煤电、煤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
本煤炭专线的修建将改善当地的货物交通和能源环境,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建铁路新乡至月山铁路新建第二双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工程概况新乡至月山铁路新建第二双线工程含新建电气化双线铁路79.876km,以及既有新月线新乡至焦作段线提速改造54.147km,线路等级为国铁I级。
工程永久用地4903亩,临时用地739亩(另有727亩取土场临时占地),拆迁房屋153297m2。
全线新建跨京广线等特大桥6座共21989延长米,土石方总量为711.8×104m3,其中填方703.2×104m3,挖方8.6×104m3。
新双线为货运专线铁路,设计行车速度120km/h;既有新月线为客货共线铁路,新乡西(不含)至待王(不含)段客车提速改造至160km/h,待王(含)至焦作(含)区段客车提速至120km/h,货车不提速。
工程总投资46.5亿元,预计2009年中开工建设,工期2.5年,2011年底建成通车。
2008年9月,铁道部与河南省签订了《加快河南铁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合作新月增建第二双线等工程,争取2009年开工建设。
铁道部会同河南省政府于2008年11月17日以“铁计函[2008]1352号”文下发了《关于新乡至月山铁路增建第二双线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铁路网建设规划。
2 环境质量现状(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区生物类群以人工生态系统的农作物、农田林群、绿色通道、村落林群、果园、菜地等为主,各种群落类型交替连接,物种数量较少、生物多样性不丰富。
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生态稳定性及功能完整性。
评价区域内未见野生植被和大型的野生动物,没有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种类,也没有国家或省级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二)声环境现状(1)铁路边界既有新月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边界测点,昼、夜间铁路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68.4~68.6dB和66.5~66.8dB,昼夜均能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90)昼夜70/70dB限值要求。
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前言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是针对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的影响所进行的评估报告,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环境管理计划等方面。
该报告书的编写旨在保护和改善铁路建设区域的环境质量,提高建设过程的环保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背景及项目概述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是批准建设的重点工程,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该铁路线路起点为中卫市,终点为兰州市,全长约1100公里。
整个项目拟建设25座车站、2座大型车站和5个客运专线联络线。
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将有力缩短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时间,方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环境影响评价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对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重点评估铁路建设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评价结果显示,新建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建设将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轻和控制这些影响,确保项目的环保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
四、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为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确保建设过程中环保目标的实现,本报告书提出了以下环境保护目标:1. 监测空气、水质、噪音、振动、土壤等环境因子,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迹象,确保环境质量不受不利影响;2. 采用环保型施工技术,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污染;3. 加强固废、废水、废气的处理和管理,确保废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4. 增加绿化面积、保护生态环境,使建设区域生态更加和谐。
为实现以上环保目标,本报告书提出了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1. 严格施工管理,控制建筑噪音、振动和扬尘;2. 投资建设环保设施,对污水、废气、固废进行有效处理和处置;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绿化面积;4. 对环境风险进行预评价,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环境安全。
铁路建设环评报告一、项目基本信息1.1 项目名称:铁路建设项目1.2 项目地点:(省、市、区)1.3 项目申报单位:(单位名称)1.4 项目主要内容: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铁路,连接两个城市,总长度为××公里。
二、项目背景2.1 经济发展需求(这一部分介绍要建设铁路的背景,包括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交通需求等。
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支持论述)2.2 环境保护意义(这一部分阐述铁路建设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包括减少道路交通压力、降低尾气排放、节约能源等。
可以引用相关研究报告或统计数据)三、环境影响评价3.1 评价目标(这一部分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包括评价范围、评估指标等)3.2 评价方法(这一部分说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如生态调查、社会影响评估、风险评估等)3.3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这一部分根据实际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描述,包括对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四、环境保护措施4.1 建设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这一部分列举在建设阶段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土地保护、植被保护等)4.2 运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这一部分列举在铁路运营阶段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噪音控制、固体废物处理、水资源保护等)五、社会经济效益评估5.1 项目投资效益(这一部分分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带动就业、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的影响)5.2 社会效益评估(这一部分分析该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提高交通效率、缩短时间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六、结论与建议(这一部分对整个环评报告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该铁路建设项目的积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附录:1. 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2. 环境影响评价资料3. 其他相关材料以上为本次铁路建设环评报告的主要内容,旨在全面评估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希望能对您的决策提供参考,感谢您对本次报告的关注与支持。
铁路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铁路交通的建设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
然而,铁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进行评价和缓解。
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土地使用方面。
铁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包括基建工程、站点设施等。
这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其次是水资源的影响。
铁路建设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调整和引流。
这不仅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还可能对周边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铁路建设还会带来大量的噪声和震动。
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会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震动则有可能对附近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
不仅如此,铁路建设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烟气等。
这些污染物的释放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解决铁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对铁路建设前、中、后各个阶段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需要对项目选址进行评估。
合理的选址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后期治理成本。
其次,要对施工过程和项目运营阶段进行评估。
通过对施工工艺和设备的优化,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
此外,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最后,要对铁路建设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调整和保护、噪声和震动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研究和评估,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方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为了缓解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在选址阶段,要尽量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避免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敏感区域的破坏。
铁道部成渝城际高铁环评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地区的交通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铁道部计划修建一条连接成都和重庆的城际高铁。
本报告就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二、项目规模该城际高铁全长约430公里,起自成都,止于重庆。
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共设有6个车站,每10-15公里设置一个支线车站。
该高铁线路为复线电气化铁路,设计运营期限为50年。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果1.自然环境影响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城际高铁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主要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修建高铁需要大量土地,可能导致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然而,在选址和规划过程中,会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高铁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能对当地水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确保对当地水环境的最小化破坏。
-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际高铁可能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如破坏或切断动植物的迁徙通道。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2.社会经济影响城际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主要包括:-交通拥堵改善:修建城际高铁将有效缓解成渝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交通运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就业机会增加:城际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将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包括建设工人、运营人员和相关服务人员等。
四、环境保护措施为减少城际高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下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选址与规划:在选址和规划方面,将优先选择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区域,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水资源保护:采取节水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对当地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生态恢复与保护:对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
-噪音控制:采取有效的噪音隔离、吸声材料等措施减少噪音污染。
新建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1建设项目概述1.1工程概况新建铁路宁启线南通至启东段工程地处长江北岸、江苏省东部,是宁启铁路的一部分。
线路自南通站引出,沿途经过南通技术经济开发区、通州区、海门市和启东市,至启东吕四终止,线路都在南通市境内。
新建线路从宁启线南通东站接轨引出,其中正线从南通东至启东站70.27km,从启东至吕四23.3km,共新建线路93.57km。
南通地区相关工程:南通站西侧至南通东站16.42km为既有线,本次工程主要是提速电气化改造。
全线包括既有站2座,南通站维持既有,南通东站进行改建;新建车站4座,分别海门北站、临江站、启东站、吕四站。
新建牵引变所2座。
1.2主要工程内容新建线区间路基长度29.29km,其中地基处理长度16.7km,路基土石方276.6万m3;路基加固防护圬工24.94万m3;地基处理275.3万延米。
全线永久征地4540亩。
全线拆迁房屋数量359077m2。
工程设置取土场5处,不另设弃土场。
全线特大桥14座,大桥0座,中桥21座,小桥32座,涵洞230座。
其中,南通东~启东段特大桥9座,中桥12座,小桥21座,涵洞185座;启东~吕四段特大桥5座,中桥9座,小桥11座,涵洞45座。
本工程新建海门北、启东共2座牵引变电所。
工程总投资为495162.11万元。
2沿线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本线位于第四系长江下游河口全新世海陆交互相冲海积平原,地貌单元单一。
沿线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1.5~3.5m之间,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2~2.5m,地势呈西高东低趋势,河流密布、水系发达,高等级公路网初具规模,有多条省道通过,公路及水路交通发达。
本地区雨量充沛,地面河网交错,湖泊星布。
沿线河流水系较发育,主要河流有通启运河、新江海河、浒通河、圩角河、大新河、三和港河、久隆河、漫河、红阳河、蒿枝港等,河床宽20~100m,河水水深1~6m,岸堤高1.0~3.0m。
京张高铁环评报告1. 引言京张高铁是我国重要的高速铁路项目之一,旨在加强北京与河北省张家口市之间的交通联系。
本报告旨在对京张高铁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2. 项目背景京张高铁全长约17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重要交通枢纽。
该项目的建设将大大缩短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交通时间,并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产生积极影响。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为对京张高铁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3.1 资料收集和分析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数据,我们对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以便对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估。
3.2 现场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组织了专业团队对京张高铁沿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
通过与当地政府、专家和居民的交流,我们了解了项目所引发的可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3.3 模型建立和模拟分析为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分析。
通过考虑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我们评估了高铁建设对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3.4 风险评估我们通过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了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有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
4.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根据我们的评估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环境影响评价结果:4.1 生态环境京张高铁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项目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对水资源、土壤质量和大气环境带来潜在影响。
然而,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影响,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4.2 社会经济京张高铁的建设将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项目的运营将提高当地的交通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铁路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铁路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安全的交通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为确保铁路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进步,进行铁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本报告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铁路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改进建议。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为某条新建铁路线路的建设,线路起点为XX城市,终点为XX城市,全长XXX公里。
项目计划采用XX方式进行铺设,预计工期为XX年。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交通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出行的需求,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评价方法为确保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本次环境评价采用了XXX方法,该方法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环境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项目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评估,确定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果通过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得出以下环境影响评价结果:1. 大气环境影响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包括施工机械的尾气排放和露天爆破产生的颗粒物等。
但通过合理的施工管理和排放控制措施,可将对大气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 水环境影响铁路建设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废水排放,如材料清洗废水、车辆冲洗废水等。
为减少这些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项目将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采用可行的水资源回收措施。
3. 土壤环境影响铁路线路的修建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开挖和填方工程,可能导致土壤质量的变化。
为减少对土壤环境的不利影响,本项目将采用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如土壤覆盖、植被恢复等。
4. 噪声影响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
为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将采取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同时调整列车运行时刻表,减少夜间列车运行对居民休息的影响。
五、环境管理措施针对以上评价结果,本报告提出以下环境管理措施:1. 施工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机械的排放标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京沈高铁环评报告书1. 引言京沈高铁是中国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高速铁路线路,连接北京市和沈阳市,全长约700公里。
本文档为京沈高铁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该铁路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建议。
2. 项目概述2.1 项目背景京沈高铁是中国国家铁路局计划的一项重要工程,旨在提高沈阳市与北京市之间的交通效率,并促进两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条高铁线路将穿越多个省份和城市,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项目目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缩短北京与沈阳之间的行程时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发展;•优化现有铁路网络,提升运输能力。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为了科学评估京沈高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步骤:3.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和整理项目所涉及的地理、气象、水文、生态等方面的数据,包括现场调查、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
3.2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京沈高铁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利用、空气污染、噪音、生态系统破坏等。
3.3 模型建立和预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预测京沈高铁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进行评估和分析。
3.4 环境风险评估评估京沈高铁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系统破坏、水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4.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4.1 土地利用变化京沈高铁项目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包括农田、林地等。
通过评估和规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4.2 水资源利用高铁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能对当地水资源供应产生影响。
在项目规划中,应考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确保供应的可持续性。
4.3 空气污染和噪音高铁列车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废气和噪音,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可以减少污染和噪音的排放。
目 录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地点 (1)1.2 相关背景 (1)1.3 主要建设内容 (4)1.4 本次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原批复的落实情况 (15)1.5 主要设计方案变化原因及环境合理性分析 (17)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1)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现状质量 (31)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32)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3)3.1 工程污染源分析 (33)3.2 环境保护目标 (36)3.3 声环境影响评价 (39)3.4 环境振动影响评价 (39)3.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40)3.6 水环境影响评价 (41)3.7 生态影响评价 (45)3.8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55)3.9 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55)3.10 环境风险分析评价 (56)3.11 环境保护措施及投资 (56)3.1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59)3.13 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59)4 公众参与 (61)4.1 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 (61)4.2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次数和形式 (66)4.3 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67)4.4 公众意见归纳分析,对公众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处理情况的说明 (68)4.5 从合法性、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等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总结 (72)5 结论 (73)6 联系方式 (74)1 建设项目概况1.1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1.2 相关背景1.2.1 原环评报告的编制及批复情况2010年9月,中铁四院编制完成了《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1年1月25日,环境保护部以环审[2011]37号对《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下达批复意见。
1.2.2 补充环境影响评价任务委托根据2012年11月中铁四院完成的《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局部线路方案及主要技术标准发生变化,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铁道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12]13号)及要求,工程发生两项重大变动。
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二○○七年八月成都目录前言1 总论 (2)1.1编制依据 (2)1.2编制目的和指导思想 (3)1.3环境要素选定与评价范围 (3)2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5)2.1工程概况 (5)2.2工程分析 (7)3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10)3.1自然环境 (10)3.2生态环境 (12)3.3社会环境 (13)3.4环境质量现状 (16)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7)4.1评价内容 (17)4.2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 (17)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4.4 工程与城市规划协调性分析 (5)4.5 水土保持方案 (6)5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5.1 声环境影响评价 (7)5.2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8)5.3水环境影响评价 (11)5.4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5)5.5 固体废物和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16)6 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及投资估算 (19)6.1 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19)6.2 环保投资估算 (24)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5)7.1本项目收益 (25)7.2损失部分 (25)7.3效益总和 (26)7.4无法量化的社会效益 (27)7.5小结 (28)8评价结论 (29)8.1线路方案合理性分析结论 (29)8.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29)8.3环境影响评价及措施 (30)附件:1、《关于新建铁路渝利线工程穿越玉峰山森林公园征求意见函》(中铁二院环工函[2007]214号);2、《关于请求同意渝利铁路通过龙溪河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函》(中铁二院环工函[2007]22号);3、《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渝利铁路建设拟通过龙溪河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有关环保问题的复函》(长寿府函[2007]46号)前言工程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西起重庆市江北区,向东途经重庆市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和石柱县,止于湖北省利川市,正线长度259.264 km,投资297.3亿元。
本项目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沪-汉-蓉客运通道的西段,沪-汉-蓉客运通道自上海起,途经南京、合肥、武汉、宜昌、重庆至成都,横跨沪、苏、皖、鄂、川、渝等六省市,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最重要的横向铁路通道。
全线贯通后,可将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南地区、人口稠密的成渝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对我国实施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成都、重庆的城市综合力,进而使川渝地区逐步成为我国又一大经济增长区域,对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推动“西三角”的早日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相应的运输能力保障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腹地物资集疏运的顺畅,对进一步密切沿线各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沿线各地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联合和弱势互补,确保未来小康社会的旅客出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线途经渝东、鄂西地区,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比较缓慢,扣除线路经过的重庆市所属3个市中区经济指标外,2005年沿线人均GDP仅703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4%。
本线的建设将大力促进沿线国土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沿线交通闭塞状况,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基础设施。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依据铁计[2006]1号文附件《2006年铁路勘察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项目组评价工作人员分期完成了涪陵至利川段和重庆至涪陵段的现场踏勘和初步调查,在资料收集和公众意见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最新资料编制完成了本报告书。
1 总论1.1编制依据1.1.1环境评价遵循的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实施);(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实施);(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年1月1日实施);(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实施);(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实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实施);(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月实施);(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实施);(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实施);(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实施);(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实施);(1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8月18日实施);1.1.2环境评价遵循的地方法规(1)《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1991年7月29日实施);(2)《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01年6月26日修正实施);(3)《重庆市水功能区划》(2002年11月11实施);(4)《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1998年1月1日实施);(5)《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湖北省政府鄂政函〔2003〕101号);(6)《湖北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12月2日实施);(7)《湖北省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1987年04月01日实施);(8)《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2001年1月1日实施)。
1.1.3环境评价有关技术规定(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2)《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4)《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与准》(HJ/T10.3-1996);(5)《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年);(7)《交流电气化铁道机车运行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15708-1995)。
1.1.4项目有关技术文件《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可行性研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6月)1.2编制目的和指导思想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结合工程建设区域环境影响特征,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拟建铁路走向及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预测和评价该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拟建铁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对策,使本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达到铁路建设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该项目的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管理以及沿线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及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3环境要素选定与评价范围1.3.1环境要素选定及评价重点根据本工程的建设特点及建设规模,通过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和因子筛选,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素为生态、噪声、振动、水、固体废物、电磁、空气、社会经济。
施工期评价重点以生态为重点,运营期以声、振动和水环境要素为评价重点。
1.3.2评价等级根据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的调查和对当地相关部门的咨询结果,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技术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工程新增用地面积592hm2,小于20km2,以人工种林地、荒地和耕地为主。
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007)中的相关规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确定为二级。
(2)声环境评价等级本项目为新建铁路,根据当地环保部门规划,其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为2类和4类;项目实施后沿线两侧区域环境噪声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达到3~5dB以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规定,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一级评价。
(3)水环境评价等级根据设计规模,本次工程中各车站新增污水排放总量除重庆北站外均小于1000m3/d,重庆北站污水处理后排放城市污水管网;各站污水受纳水体为小型排灌功能水体和城市污水管网。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环境》(HJ/T2.3-93)的规定,本次地面水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其中线路跨越长寿区境内的龙溪河段为二级水源保护区,该段水环境影响做二级评价。
(4)振动环境评价等级依据《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中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建设特点及振动敏感点分布情况,本次环境振动评价按二级评价深度要求进行。
(5)评价范围内分布有较多的无线电视接收用户。
根据《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II级。
(6)环境空气、固体废物本项目采用电力机车牵引且各车站不设锅炉,运营期没有空气污染源,空气环境影响评价仅对施工期空气污染进行分析。
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和旅客列车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给出垃圾产生量的分析。
1.3.3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可行性研究》中方案研究范围即为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范围:——重庆北(含)至凉雾站(含),里程范围:C1K0+000~C1K273+249.17(相应于宜万线DK344+100),正线长度259.264 km,——重庆枢纽相关配套工程:2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2.1工程概况2.1.1地理位置线路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西起重庆市江北区,向东途经重庆市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和石柱县,止于湖北省利川市。
2.1.2项目技术标准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限制坡度:9‰,加力坡18.5‰。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
最小曲线半径:一般4500m,困难地段3500m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双机880m。
牵引种类:电力。
闭塞类型:机车类型:客机SS9、电动车组;货机SS J3建筑限界: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班列建筑限界要求。
2.1.3建设工期可行性研究文件中建议2007年底开工,2012年3季度竣工,建设总工期4年。
2.1.4设计年度及客货列车对数项目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