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目诊病
- 格式:doc
- 大小:13.16 KB
- 文档页数:2
引用望面诊病图解之-望眼诊病《黄帝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
肝开窍于目。
目的营养主要是肝血的供应。
眼睛也是人体脏腑的反射区,可以反映人体脏或器官的病变。
如果人体哪些脏腑或器官有病变,就会在眼睛上所对应的区域显示出来。
眼睛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如下:一。
望眼诊病法1. 双目大小不一明显者[图2-2(a)],提示此人有家族性脑血管病史。
建议此人进入50岁之后应积极防治脑出血发生,应戒烟禁酒,勿过分劳累,保持心情开朗,控制情绪波动。
一目是单眼皮,一目是双眼皮[图2-2(b)],提示此人有家族遗传性脑出血史。
建议此人进入45岁后预防高血压,禁烟酒,忌大怒,及大便干燥,以防诱发脑卒中发生。
2. 双目巩膜(白晴)上经常有出血片,提示脑动脉硬化信号(图2-3)3. 眼部外眦有较粗大血管弯曲,色深,提示易头晕,失眠,心律不齐信号。
4. 眼睛上部有色深,弯曲的血管,提示颈项痛信号(图2-5)5. 双面黑晴有较大的紫色斑块出现,提示实质性脑出血史。
色素斑在左眼,反映原出血点病灶在脑左侧;在右目,反映原出血点在脑右侧。
图2-6为一44岁男性右眼眼像,该病人曾患有右脑枕叶出血。
6. 双目靠鼻梁侧白晴有一条波浪状毛细血管走向黑晴,,提示此人患有颈椎增生,眩晕,血压偏低或血压不稳定。
见图2-7,图2-87. 双目正上方如钟表12点处有一两条毛细血管走向黑晴,且末端有如火柴头样黑点着,提示此人头部或身体某部位有受伤史。
见图2-9,图2-108. 双眼黑晴上方有较重的毛细血管直捣黑晴(图2-11),提示肩关节疼痛信号。
9. 双面正下方如钟表6点处有毛细血管走向黑晴,或末端有火柴头样黑点者,均提示慢性胃疾,多见于胃溃疡。
见图2-12,图2-13 。
治脾胃病辩证须知:胃伤则饮食不化而厌食欲吐。
脾伤则大便泄泻而四肢困倦乏力。
10. 双眼球白晴下正中有静脉怒呈青色者,提示胃癌先兆。
如呈红色者,提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严重(图2-14)望面诊病图解之-望眼诊病(2)11. 双眼上方如钟表12点白晴处有“U”形毛细血管扩者(图2-15),多为肠,胃,肝恶变病先兆。
古代中医诊病和治病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积累而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
望诊(目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舌质、脉象等,以及其他身体外观特征,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厚重可能与湿痰有关。
闻诊(听闻):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闻患者的体味,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咳嗽声中带有湿性可能表示有湿痰。
问诊(询问):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对话,询问症状、病史、身体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情况。
中医重视病因与症状的关系,会问及饮食、睡眠、排泄、情绪等方面的细节。
切诊(切脉):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及判断脉象的变化,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数脉等,以及判断脉搏的位置和状态。
基于上述诊断方法的信息,中医会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药治疗:使用草药、植物、动物组织等天然物质,制成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使用细针或其他手段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流动,平衡阴阳,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特定的身体部位,以调理气血、舒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
食疗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的选择,以滋补强身、调理脏腑功能,辅助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体态、面色、舌苔、舌脉等特征,以及听诊、闻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下面是一些涉及到望诊的名词解释:
1. 脉诊:中医中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病情变化等。
2. 面色: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红色、苍白、黄色等,以及局部的色斑、斑点、黄疸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表现。
3. 舌相:观察患者的舌象,如舌色、舌形、舌苔的颜色、形态及厚薄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病机、病理变化以及脏腑功能情况的信息。
4. 口唇色泽:观察患者的唇色,如红润、苍白、发青等,以及口唇的湿润度,可了解到患者的气血、体液等方面的情况。
5. 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巩膜、晶状体等部位的变化,如发黄、充血、眼底出血等,来判断患者的肝经、心经、肾经等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望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四诊之一,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摘要】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目诊的理论依据是目为五脏六腑的缩影,目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眼分五轮八廓,分属于脏腑;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的进一步支撑.中医目诊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中医的望、问、切诊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分区望诊法、虹膜诊断法、及眼底图像分析法等借助现代诊断设备的方法.【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10【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中医;目诊;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作者】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2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简单易行、诊断明确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经不断的经验积累而发展。
目前,目诊已应用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乙型肝炎、肝癌、子宫肌瘤、大肠癌、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断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1.1目是五脏六腑的缩影“五脏六腑,目为之候”(《灵枢·五癃津液别》),由于目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因此脏腑发生病理变化时皆可反映于目。
脏腑之中,目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
”《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等,皆说明目与肝至为关联。
观目诊病
观目诊病昨天看广东卫视。
有瑶医第十三代传人、北京瑶医医院院长覃迅云做的瑶医系列健康节目“长寿乡的
养生秘诀”。
想起1991年,我在湘潭买了一本《观目诊病》,李彤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实践一下,效果很好。
曾经把其中的眼睛诊病图贴在我的博客里,一方面我
可以随时查看,一方面可以和朋友们分享。
今天上网查。
网上说,李彤1966生于广西桂林灌阳县,广西民族医院副
主任医师,著有《观目诊病》、《中国瑶医学》。
覃迅云
大夫的节目更加直观,生动。
上网查找,没有找到广东卫视的视频,只找到北京卫视去年的视频。
整理出主要内容,放在我的博客中,供我以后学习用。
瑶医中有一种诊法
具有早期预测疾病的功能。
它能在极早时期,甚至在其他任何体征尚未出现之前就探查出器质性的病变,尤其重要的是,它能预测出10-15年后可能发展成无法康复的慢性疾病。
在临床上这种诊法可以判断150种病症,且准确率高达80%
以上。
这就是医学上的目诊。
目诊是瑶医诊法中最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
目诊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身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
目诊的部位有巩膜、球
结膜、虹膜和眼睑、眉毛等,传统医学将这些部分称为五轮,即白睛(巩膜、球结膜)属肺,称气轮;黑睛(虹膜)属肝、称风轮;眼睑属脾胃,称肉轮;目眦属心,称血轮。
通过观察相应部位即可诊断全身病变。
目诊在瑶族还被用来诊断身体上的损伤。
它能在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眼睛来诊断受伤的部位、疼痛的性质等。
五轮观诊法白晴诊法正常眼睛的图示U字形呈怒张状怒张状图示黄斑说明体内有蛔虫预测癌症的六项白晴讯号(一) 预测癌症的六项白晴讯号(二) 血管开叉的图示黑点代表报伤点白晴诊定位原则(1)白晴诊定位原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