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与工笔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21
工笔和白描的名词解释工笔和白描是中国绘画中的两种常见技法,它们在中国绘画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工笔和白描不仅代表了不同的绘画方式和风格,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不同追求和表现手法。
工笔绘画,又称精密写实画,是一种注重细节、细腻和精确表达的绘画方式。
这种绘画技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的绘画作品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细节和环境背景。
工笔绘画强调对事物的形态、纹理和光影的准确表现,使用有色的颜料以及勾边、填色的方法来描绘形象。
工笔绘画的材料通常选用高质量的宣纸和优质的颜料,比如蚕蛹、矿石等。
艺术家们运用细腻的笔法和严谨的构图来表现自然景观、花鸟虫鱼等主题。
工笔绘画的绘画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每一个细节,所以画面通常显得精密、细致、工整。
著名的工笔画家王鑫泉、吴冠中等,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精美而受人赞赏。
与工笔绘画不同的是白描,白描是一种以线条来描绘事物形态的绘画方式。
这种画法追求表现事物的轮廓和形态,注重无色彩的表达。
白描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唐代的画家张僧繇的作品中就能看到白描的影子。
白描的特点是通过线条勾勒描绘事物的轮廓和纹理,通过线条的粗细、弯曲的变化来表现形态、色彩和空间。
白描通常使用黑色或深灰色的颜料,在纸上表现出类似铅笔勾画的效果。
艺术家们通过精确的线条、疏密有致的勾画来表达形态和细节,不需要使用色彩来增加表现的层次。
与工笔绘画相比,白描更注重形态的表达,更强调艺术家笔触的自由和灵活性,它与工笔画相比更为简约、灵动。
在白描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常运用各种线条的粗细和变化来描绘事物的形体,通过线条的交错和勾勒来表现事物的体积感和质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主义绘画中,工笔和白描也常常结合运用。
艺术家们会在使用工笔描绘细节的同时,运用白描来表现更广阔的空间感和自由的笔触。
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总之,工笔和白描是中国绘画中两种常见的绘画技法。
诗歌工笔与白描的区别
白描:修辞方法之一,主要是指不用任何修饰语,“原生态”的语言,只是写出事物的特点,通过朴实的语言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种自然美。
粗笔勾勒:指的是对事物描写出大概的“轮廓”,不作细节的描写,就像美术中的铅笔稿,很模糊的概念,但不失真实,同时可以把事物描写清楚。
区别:白描工笔比粗笔勾勒更细致,它可以有细节的描写,甚至细致如入微,而粗笔勾勒只是写出大概。
联系:都是没有修饰成分的写作方法,体现诗歌的自然美,更加真实,但可能有失形象性~。
中国工笔人物画白描的研究与分析作者:李蕾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国画人物的基础造型主要以白描为主,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白描主要以具有书写性的线为主,不单单是一条线,它还有其自己的意义,白描主要靠线的虚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在古代时白描技法就已发展成熟,留下很多名作供后世学习和研究,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等,白描是学好国画的基本功,每条线都蕴涵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白描;虚实关系;技法;性感性一、以线为主的白描造型1、线的主要关系(虚实性、装饰线、结构线、笔顺关系)白描中的线具有虚实性。
在工笔人物画中主要以线的虚实、深浅关系来表现人物的结构,把人物的立体感和结构表现出来。
在何家英的《秋冥》中,从这幅画的整体来看,人物面部的线条要比衣服的线要浅,这样才能表现出人物脸部皮肤的质感和通透感;单就其五官的用线来说,也要细分线的深浅变化。
如画眉毛时,墨色不能都是一样的浓度,要注意墨色浓淡变化,这样画出的眉毛才灵动传神,眼睛、鼻子、嘴的勾线也一样需要注意变化,虚实结合表现出人物的神韵。
画身体结构时要注意线和形体结构的关系,一般来说表现形体结构的线要实。
白描中的线有结构线和装饰线之分。
在作品《秋冥》中,画中女性的背部线条就属于结构线;她抱紧双臂趴在腿上,虽然穿着裙子看不出里面的腿,但是画家通过主观处理把腿和裙子的线条相结合,表现出腿部的存在,因为腿部是立起来的,膝盖处于最高点,必定会产生裙褶,画家利用裙褶来凸显出膝盖。
堆在地上的裙褶很多,不能按部就班的全部画出来,除了与人体结构相关的结构线以外,其他的线可称为装饰线,这需要画家的主观处理,从画面的整体来看画中缺少什么样的线,是横线、竖线、直线、还是曲线?装饰线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画面看起来和谐统一,不变中求变,对立中求统一,装饰画面的美感。
白描中的线具有笔顺关系和书写性特点。
白描与工笔的不同风格与特点绘画是一门细致而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而白描和工笔是绘画中两种常见的技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就白描和工笔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绘画技法。
一、白描的风格与特点白描是一种以线条和轮廓为主导的绘画形式,注重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结构。
在白描中,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线条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能够表现出形体的变化和纹理的特点。
此外,白描通常以素净的线条为主,着重于形式的表现,追求简约而富有张力的效果。
白描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用笔,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状和轮廓。
画家需要准确地把握对象的比例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特点。
此外,白描也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线条的运用来传达出画面的节奏与动感。
另一个特点是侧重于形象的表达。
白描作品通常用简单明了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外形,只注重形象的描绘,而不太关注细节和纹理的刻画。
这种简约与精确的表达方式使得白描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张力,给人以清晰而生动的视觉感受。
二、工笔的风格与特点工笔是一种注重细腻和精细表现的绘画技法,强调色彩的层次与细节的描绘。
在工笔中,画家采用细小的笔触和稠密的色彩覆盖,以逐渐增加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
工笔作品常用的颜料是颜料块,能够更好地控制颜色的鲜艳度和均匀度。
工笔的特点之一是绘画的细腻性。
通过精确的笔触和色彩叠加,工笔作品可以展现出丰富的细节和纹理,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物体的质感与立体感。
同时,工笔着重于色彩的准确描绘,追求真实而生动的效果。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光影的表现。
在工笔作品中,画家通过精细的色彩和明暗对比来表现光影的效果,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逼真感。
这种细致的描绘和精确的色彩运用使工笔作品具有细腻而华丽的视觉效果。
三、白描与工笔的异同白描和工笔作为两种绘画技法,在风格与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
白描着重于线条的描绘,注重形态的表达,追求简约而富有张力的效果;而工笔则注重色彩的表现,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叠加来描绘细节和纹理,强调真实与细腻。
白描和工笔的区别诗歌鉴赏
白描和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种不同的绘画技巧,它们在诗歌鉴赏中也有一些区别。
白描是一种用线条勾勒出物象轮廓的画法,它不求细致的描绘,只注重物象的神韵和形态。
在诗歌鉴赏中,白描手法通常用来表现简洁明快的画面,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简单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寂静的夜晚,明月高照,诗人思乡的情景。
工笔则是注重对物象的细致刻画,用浓墨重彩表现物象的细节和质感。
在诗歌鉴赏中,工笔手法通常用来表现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通过对雨后清晨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关切之情。
总的来说,白描和工笔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在于,白描更注重简洁明快的画面感,而工笔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
浓妆淡抹总相宜——工笔与白描工笔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
工笔描写法是指文学作品中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一般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使人或景物的形象生动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这段话首先写年纪,运用头发“花白”与“全白”的对比,表明了祥林嫂的头发白得快,四十上下的人的头发为什么白得这么快呢?老的快的原因是受到了残酷的压迫和摧残。
第二写神态运用了“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比喻。
这一比喻突出的显现了她痴呆的形象,也进一步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呢?第三写配物,“竹篮”“破碗”“竹竿”特别“破碗”是“空的”这一定语,按常规应放在“破碗”之前,但是作者却把它放在“破碗”之后,这是运用倒装修辞法。
目的无非是要强调“破碗”之“空”,说明祥林嫂得不到鲁镇人民的同情,连要饭也要不到,即使是在这过年之际。
这何等有力的表现了那个社会对她的冷酷无情呀!鲁迅从祥林嫂年纪、神态和配物等细致描写,让人倍感到那时一个底层的妇女的悲残遭遇。
采用工笔描写法描写人物肖像,要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腻、具体的刻画,能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人物的彩色照片。
白描原是国画中的一种技法,即不着色彩,用墨线勾勒物象,突出其神韵;后用于借指文章的一种描写手法,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极俭省的语言,准确有力地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第一句写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辨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
工笔与白描的修辞手法
工笔和白描都是中国画中的两种技法,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表现方式的差异。
工笔注重细节表现,强调色彩、线条和纹理等方面的处理,可以呈现出精细、细致的效果。
而白描则更注重形态和结构的表现,通过线条和阴影的描绘,表现出主体形态和空间感,可以呈现出简洁、明快的效果。
在修辞手法方面,工笔和白描都有各自的特点。
1. 工笔的修辞手法:
(1)颜色的象征:工笔画中通常选择鲜艳的颜色,寓意着生气勃勃的生命力和充满活力的意境。
(2)层次的渗透:工笔画可以通过层层渲染深入表现画面,突出重点和层次感。
(3)形象的夸张:由于工笔注重细节和线条的处理,画家可以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印象或表现出想象力。
2. 白描的修辞手法:
(1)形态的静态:白描画家通过线条和阴影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形体的动态和静态的变化。
(2)空间的感觉:通过线条的虚实和阴影的变化,白描画家可以巧妙地表现出空间的深浅和主体的位置感。
(3)情感的寓意:在白描中加入情感元素来表达个性化的情感色彩,表达出作者对主题的情感态度。
总的来说,工笔和白描虽然技法不同,但都是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画家的意境和风格,增强艺术作品的内在品质。
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垂钓。
点面结合,突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白描/工笔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又如《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
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
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
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知识清单13】白描一、什么是白描?白描是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
文字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
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与细描(工笔)相对。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二、白描的特点1. 简洁传神白描要简洁传神,不加渲染烘托。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轮廓和特点。
例如《三国演义》中,对赵子龙肖像的勾勒:“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
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仅用“身长八尺……”寥寥十二个字,就将赵子龙这位“威风凛凛”英俊勇武的少年将军的神态突现了出来。
2. 抓住特点我们要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个性、言行的特点,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写。
如《藤野先生》一文: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就这么简单的几笔介绍,将一个老师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3. 凸现主体许多经典作品,往往通过白描手法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藤野先生》一文就是很好的一例: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用白描手法,抓住盘辫子的细节,几笔勾勒,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和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思想本质。
我们仿佛听见鲁迅先生在满怀悲愤地大声呐喊,字里行间那颗疾恶如仇的拳拳报国之心呼之欲出。
三“白描”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