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观园-梧桐雨制作(讲解版)
- 格式:ppt
- 大小:14.11 MB
- 文档页数:171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作为元曲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王国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笔者认为,《梧桐雨》一曲有着醇厚的诗意诗味。
一、内涵丰富的意象《梧桐雨》中“霓裳”和“梧桐”在剧中经常出现,是剧中的核心意象。
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乃至情感的表达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梧桐雨》第二折【快活三】【鲍老儿】【古鲍老】【红芍药】四支曲子写的是陈香亭下舞“霓裳”的情景,这里的“霓裳”就是指的《霓裳羽衣曲》。
其中【快活三】写的是乐舞前的准备工作,【鲍老儿】【古鲍老】写的是在沉香亭中弹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红芍药】一曲写的是杨贵妃妙曼的舞姿。
从作品的结构来看,“沉香亭中舞霓裳”作为《梧桐雨》中重要的场面之一,它在整个作品的叙述结构中是重要的一环。
在作品第四折中,“【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听回廊祝誓约。
不合把梧桐挨靠,?言词絮絮叨叨。
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吵吵。
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觅着,暗暗地还报。
”在此,“霓裳”的意义已经凝练成一种感情的载体,它寄托着唐明皇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霓裳”这一意象读到所谓的亡国之音。
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即是明显的例子。
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霓裳”成为亡国的祸根,这是他们对明皇声色误国的切身的体会。
再说“梧桐”,一般认为作品的名字出于《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历来写李杨的故事很多,所选用的名字也很多,有“马嵬坡”“华清宫”“长生殿”“霓裳曲”等,唯有白朴以“秋雨梧桐”名篇,完全理解为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是不妥当的。
“梧桐”意象在这部戏剧中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
梧桐树在剧中为李杨爱情的见证。
第一折【醉中天】和第四折中【白鹤子(三)】写的是梧桐树见证了李杨爱情的盟誓。
而第四折【白鹤子(四)】与【滚绣球】两支曲子目睹了“舞霓裳”的欢乐场面,这才有了“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的悲凉心境。
元代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赏析元代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赏析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
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
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一、《梧桐雨》简介《梧桐雨》是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名作,是一部宫廷爱情悲剧。
是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爱情故事的历史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著称。
这一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题目取名也来自其中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雨》为末本戏,正末为李隆基。
现有明嘉靖间李开先刻《改定元贤传奇》本、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匏集本、《元明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丙集本、《酹江集》本、《元曲大观》本、《古今名剧选》卷一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剧情梗概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
共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shā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
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
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
论梧桐雨的艺术特色《梧桐雨》描写了安史之乱以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纠葛离愁。
杂剧共四折一楔子。
楔子介绍了安禄山因未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欲将他斩首,但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的故事。
第一折讲诉在七月七日那晚,明皇与贵妃共聚长生殿。
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情节。
第二折则将时间立刻跳跃到天宝十四年,当时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的仓皇之态。
到第三折,写到了驻扎马嵬驿时,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杨国忠与杨贵妃,明皇无奈,为平定骚乱,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的悲惋爱情结局。
在最后的第四折中,凄婉叙述了收复京都后,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的情景。
全剧紧扣主题,内容虽是描写了古老的爱情故事,显得略有陈旧,但其艺术表现方式却有着极大的审美性。
对以后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其丰富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冲突跌宕起伏,视角多样。
首先,《梧桐雨》构思严密,情节连贯性强。
《梧桐雨》为一本四折,楔子以安禄山押解进京来引出多重人物及其矛盾关系,为下文做铺垫。
如张九龄与皇帝之间的争论,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
第一折借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来引出明皇与贵妃之间的感情之深。
但是,到第二折,却将楔子中不斩安禄山的隐患变成了故事的大背景,以唐明皇与左丞相李林普之间的对话来印证楔子中提到的君臣矛盾。
在第三折中,在描写众均要求赐死杨贵妃时所用的褒姒,妲己的理由,正好与第二折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相照应。
让人能进行联想,从士兵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作者:刘嘉慧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2期摘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为元代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在唐代安史之乱背景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本剧不单单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描写了比之爱情更为深邃的历史。
《梧桐雨》抛弃了中国戏曲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作为结尾,这种写作思路与作者自身境遇及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关键词:《梧桐雨》; ;爱情悲剧; ;历史悲剧; ;白朴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22-03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受文人青睐,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后来关汉卿所写的《哭香囊》、庾天锡的《华清宫》和《霓裳怨》以及白朴的《梧桐雨》,这一略带民间传奇性质的历史题材为后世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朴的《梧桐雨》是一出彻底的悲剧,王国维自《人间词话》中评价此剧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1],评价之高足见其文学成就。
白朴的《梧桐雨》在写作上直白毫无隐晦,他不为渲染两人伟大爱情而淡化史实,在楔子中便提到杨贵妃原为寿王李瑁妃子,因貌美被唐明皇相中先度为女道士后封为贵妃,在后文中更是对两人的荒淫无度,唐明皇的不理朝政进行了大胆描述。
若是往深处研读,便可以看出《梧桐雨》言情而不纯,其还想要表现更加深刻的国家兴衰以及人性的幻灭感等主题,可以说这部作品思想复杂又意蕴深刻。
一、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并不纯粹,或者说这是一场唐明皇的单恋。
白朴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塑造上一改前人赞扬或同情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这两个人物都具有批判性,其中最有批判意味的便是杨贵妃。
《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既虚伪自私又薄情淫乱。
从本文所写背景来看,杨玉环本为唐明皇的儿媳,因美貌吸引了唐明皇因而成为了他的妃子,这个时候唐明皇已年愈花甲,而杨贵妃却正值青春华年,再嫁的对象比自己大了几十岁,对方即便是皇帝恐怕也不能产生真爱。
第二节《梧桐雨》此剧为爱情悲剧,是白朴历史传说剧的代表作。
一、《梧桐雨》剧情:全剧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由楔子开场,幽州节度使张守琏,派裨将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丧师失机,论罪当斩,但又爱惜他是骁勇好将才,便送他入京请唐明皇决断。
丞相张九龄虽然力劝明皇诛斩安禄山,明皇不听,又把他给杨贵妃做义子。
此时安禄山已暗下伺机作乱的野心。
第一折: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庆赏七夕,他赐贵妃七宝金钗和百花钿盒以表深情。
深夜里,二人闲步瑶阶,共赏秋凉月景,因感于牛女情长,而对天盟誓——“愿世世永为夫妇”。
第二折:明皇和贵妃在沉香亭下设宴,四川道专使进贡给贵妃的荔枝正好送到,乘酒兴,贵妃在翠盘上演“霓裳羽衣舞”。
正酒酣兴浓之际,左丞相李林甫人报安禄山叛军已近长安,力劝明皇幸蜀避兵,以观后变。
第三折:明皇带着贵妃、杨国忠、高力士和太子,在郭子仪、李光弼扈从下离京西行,半途因乡里父老之请,太子带郭、李二将,统领三千人马回京,主理中原杀贼等国是。
但扈从军兵行到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县西),兵士忽然掣剑嗔忿,不肯前行,右龙武将军陈玄礼报告军兵要“清除君侧奸邪”的意愿,明皇无奈,便任由兵士杀了杨国忠;但众军依然喧哗不进,陈玄礼又为兵士请求处死贵妃,以安军心。
明皇愤懑无奈,欲救无从,只得让高力士引贵妃到佛堂中缢死,军兵又率马践踏了尸首。
明皇捡了贵妃的一条汗巾,哭着上马前行。
第四折:安史乱平,明皇回京,传位肃宗,退居西宫养老,日夕苦念贵妃,因此叫画工画了贵妃的遗容,以相对哭奠,依然心情抑郁,白发日多人越瘦。
这天,越看画像越伤感,步出沉香亭畔遣闷,却是“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昔日同欢今冷落,更平添懊恨无聊。
回到寝宫,昏灯长夜助人愁,秋虫、玉马争喧,闹得他焦燥难熬,苦闷地和衣瘫倒床上。
忽然贵妃入来请他到长生殿赴宴,这梦境却被窗外雨打梧桐树的声音所惊觉。
这一夜,他便对着梧桐、听着雨声、想着贵妃,在新秋的凉夜中,追思往事,悲伤目前,独自垂泪到天明。
白朴《梧桐雨》主要内容赏析《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主要写唐明皇荒淫致乱,由欢到悲的变化过程。
唐明皇在太平盛世时与杨贵妃过度淫乐,招致国家动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国家的动乱也给他个人带来无法解脱的悲哀。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
白居易的《长恨歌》把李杨故事作为爱情题材来处理,颂杨李杨爱情的真挚专一和生死不渝。
白朴的《梧桐雨》,则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处理李杨故事的,对他们的关系及其后果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梧桐雨》把李杨故事作为政治题材来处理,首先表现在折次的安排上。
在楔子里,作者一开始就写失机番将安禄山的情况、杨贵妃的经历,以及唐玄宗赦安禄山应杀之罪,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不正当关系。
在第一折,作者虽然用大量篇幅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幸,写杨贵妃七月七日由向天公乞巧转为向皇帝乞誓,写李杨海誓山盟。
但因为本折一开头便不无目的的写了一段杨贵妃对和她有暧昧关系的恨恨离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念,所以便在李杨关系上投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
第二折作者先写安禄山为夺江山取杨贵妃起而造反, 而唐玄宗却命使臣进荔枝,贵妃舞金盘。
正在这淫乐无度之时,安禄山兵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只好携妃子登程幸蜀避祸。
第三折先写李隆基于赴蜀途中交传国于太子,接着写马嵬兵变,兵士刀砍杨国忠,马踏杨贵妃。
第四折写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李隆基退居西宫,思念贵妃,忆昔伤今,烦恼愁闷的情景。
作者没有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得象汉元帝思念王昭君那样令人同情,而是让人感到个人淫乱招致国家动乱, 国家动乱加深个人哀怨的后果。
《梧桐雨》作者把李杨故事作为政治题材来处理,还表现在对待李隆基态度上。
作者对李隆基不是同情、肯定,更没有颂扬,而是贬责。
在楔子里,作者借唐玄宗之口说道: “昨寿邸杨妃,绝类嫦娥,已命为女道士,既而取入宫中,策为贵妃” 。
在第一折,贵妃也自我介绍说: “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圣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赐号太真。
元曲白朴《梧桐雨》第四折原文注释,生平介绍见前。
《梧桐雨》为其代表作,叙述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奸臣杨国忠当朝,招致安禄山叛乱。
唐明皇仓皇逃亡四川避难,行至马嵬驿,发生兵变。
护驾兵士杀死杨国忠后,又迫使唐明皇赐杨贵妃自尽。
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回到长安,成为太上皇。
使人描摹杨贵妃真容,朝夕哭奠。
在雨打秋桐的秋夜,则倍加思念。
此处节选的第四折即表现唐明皇在秋夜梧桐雨中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梧桐雨》第四折(高力士上,云)自家高力士是也。
自幼供奉内宫,蒙主上抬举,加为六宫提督太监。
往年主上悦杨氏容貌,命某取入宫中,宠爱无比,封为贵妃,赐号太真。
后来逆胡称兵,伪诛杨国忠为名,逼的主上幸蜀。
行至中途,六军不进。
右龙武将军陈玄礼奏过,杀了国忠,祸连贵妃。
主上无可奈何,只得从之,缢死马嵬驿中。
今日贼平无事,主上还国,太子做了皇帝。
主上养老,退居西宫,昼夜只是想贵妃娘娘。
今日教某挂起真容,朝夕哭奠。
不免收拾停当,在此伺候咱。
(正末上,云)寡人自幸蜀还京,太子破了逆贼,即了帝位。
寡人退居西宫养老,每日只是思量妃子。
教画工画了一轴真容供养着,每日相对,越增烦恼也呵!(做哭科,唱)【正宫•端正好】自从幸西川还京兆,甚的是月夜花朝!这半年来白发添多少,怎打叠愁容貌!【幺篇】瘦岩岩不避群臣笑,玉仪儿将画轴高挑。
荔枝花果香檀卓[1],目觑了伤怀抱。
(做看真容科,唱)【滚绣球】险些把我气冲倒,身谩靠,把太真妃放声高叫。
叫不应,雨泪濠咷。
这待诏手段高[2],画的来没半星儿差错。
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
【倘秀才】妃子呵,常记得千秋节华清宫宴乐,七夕会长生殿乞巧。
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命夭!(带云)寡人越看越添伤感,怎生是好!(唱)【呆骨朵】寡人有心待盖一座杨妃庙,争奈无权柄谢位辞朝。
则俺这孤辰限难熬[3],更打着离恨天最高[4]。
在生时同衾枕,不能勾死后也同棺椁。
《梧桐雨》元曲鉴赏《梧桐雨》元曲鉴赏(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
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
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
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且喜近年以来,边烽息警,军士休闲。
昨日奚契丹部擅杀公主,某差捉生使安禄山率兵征讨,不见来回话。
左右,辕门前觑者,等来时报复我知道。
(卒云)理会的。
(净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也。
积祖以来,为营州杂胡,本姓康工。
母阿史德,为突厥觋者,祷于轧荦山战斗之神而生某。
生时有光照穹庐,野兽皆鸣,遂名为轧荦山。
后母改嫁安延偃,乃随安姓,改名安禄山。
开元年间,延偃携某归国,遂蒙圣恩,分隶张守珪部下。
为某通晓六蕃言语,膂力过人,现任捉生讨击使。
昨因奚契丹反叛,差我征讨。
自恃勇力深入,不料众寡不敌,遂致丧师。
今日不免回见主帅,别作道理。
早来到府门首也。
左右,报复去,道有捉生使安禄山来见。
(卒报科)(张守珪云)着他进来。
(安禄山做见科)(张守珪云)安禄山,征讨胜败如何?(安禄山云)贼众我寡,军士畏怯,遂至败北。
(张守珪云)损军失机,明例不宥。
左右,推出去,斩首报来。
(卒推出科)(安禄山大叫云)主帅不欲灭奚契丹耶?奈何杀壮士!(张守珪云)放他回来。
(安禄山回科)(张守珪云)某也惜你骁勇,但国有定法,某不敢卖法市恩,送你上京,取圣断,如何?(安禄山云)谢主帅不杀之恩。
(押下)(张守珪云)安禄山去了也。
(诗云)须知生杀有旗牌,只为军中惜将才。
不然斩一胡儿首,何用亲烦圣断来。
(下)(正末扮唐玄宗驾,旦扮杨贵妃,引高力士、杨国忠、宫娥上)(正末云)寡人唐玄宗是也。
自高祖神尧皇帝起兵晋阳,全仗我太宗皇帝,灭了六十四处烟尘,一十八家擅改年号,立起大唐天下。
传高宗、中宗,不幸有宫闱之变。
寡人以临淄郡王领兵靖难,大哥哥宁王让位于寡人。
即位以来,二十余年,喜的太平无事。
赖有贤相姚元之、宋璟、韩休、张九龄同心致治,寡人得遂安逸。
梧桐⾬《梧桐⾬》与《汉宫秋》之⽐较在⼈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早期剧坛上,⽩朴、马致远的艺术创作别具⼀格,被后⼈列⼊元剧“四⼤家”,他们的杂剧代表作《梧桐⾬》和《汉宫秋》均写得⽂才斐然、意境深邃,令时⼈和后⼈激赏。
从题材上看,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上帝王后妃的爱情故事;构思⽅⾯都在前三折完成戏剧冲突,最后⼀折(即第四折)作为剧作的感情⾼潮;⾓⾊安排上都属于末本杂剧;从戏剧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悲剧;两剧曲词格调相近,典雅优美,充满诗意。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近相似乃⾄相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作堪称“异曲同⼯”。
同时,两剧⼜毕竟是“异曲”,在诸多⽅⾯的相象中⼜呈现出各⾃的特⾊与内涵,如两剧题材⼀是取⾃唐代帝妃故事,基本依据史料;⼀是取⾃汉代帝妃故事,虚构成分较重;⼜如同是第四折,《梧》剧利⽤秋⾬梧桐渲染⽓氛;《汉》剧则将孤雁悲鸣作为象征意象。
⼀、悲剧形象由于两剧都是末本戏,男主⾓⾃然为悲剧主⼈公,⼥主⾓虽处于陪衬地位,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悲剧形象。
显然,⽩朴和马致远对⾃⼰剧中悲剧形象的态度不尽相同。
《梧桐⾬》中前三折中对唐明皇的昏庸荒淫有⼀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如其耽于享乐、是⾮不分、宠幸逆贼;但综观全剧,作者对其态度更多的是同情。
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出发点是⾊,爱她貌美“绝类嫦娥”,会跳《霓裳⽻⾐舞》,也能使他“珊瑚枕上两意⾜”,这是他对杨妃产⽣爱情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作者对他在爱情⽅⾯所表现出来的诚挚态度是肯定的。
当陈⽞礼持仗兵权,胁迫赐死杨贵妃时,他曾极⼒以争,说:“⾼⼒⼠道与陈⽞礼休没⾼下,岂可教妃⼦受刑罚!她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御榻,她⼜⽆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取笑,纣妲已敲胫觑⼈。
早间把她个哥哥坏了,纵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也会饶过她,⼀地胡拿。
”由此可见,唐明皇在赐死贵妃的过程中,内⼼做过⼀番相当痛苦的折磨。
我们不能谴责明皇马嵬赐死杨妃是违背长⽣殿盟誓,因为那毕竟是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不能抹杀或掩盖明皇对贵妃逐渐加深的真挚感情。
简析白朴和他的《梧桐雨》简析白朴和他的《梧桐雨》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
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
当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首都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家眷则留在城内。
不久城破,白朴的母亲死于浩劫之中,年才八岁的白朴,幸得其父亲好友元好问携带抚养。
白朴“幼经丧乱,仓皇失母”,心灵饱受创伤,长大后又曾漂流于大江南北,看到了社会凋残山河破碎的情况,心情十分沉重。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感到无法对付,决心不参与政治,“放浪形骸,期于适意”。
或是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或是在风月场中,和杂剧作家以及勾栏歌伎们往还。
1279年南宋灭亡,东南战事平定,白朴也长期在南方居住,经常和耆老聚饮,题咏前朝名物,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沧桑之感和失落之哀。
白朴擅词曲。
词集名《天籁集》,“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所作杂剧,据《录鬼薄》所录名目,凡15种。
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
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等著述。
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关汉卿写过《哭香囊》,庾天锡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王伯成写过《天宝遗事》。
但这些剧本都已亡佚,惟独白朴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
金元时期,李隆基与梧桐的细节,受到诗人的重视,与元好问、白华有联系的冯璧、姚枢、袁桷等人都为名画《明皇击梧桐图》题诗。
白朴的《梧桐雨》,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受到启迪。
从中唐开始,历来描绘、评论杨、李故事的作品,或侧重同情、赞誉杨、李生死不渝的爱情;或偏于揭露、讽喻杨、李耽于享乐,贻误朝政。
《梧桐雨》《长生殿》结构助词对比分析作者:马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助词作为汉语虚词中的重要部分,用于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显示语气、构成各种结构,是汉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出现和形成,也是近代汉语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因而值得我们的进一步刻画和把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汉语助词系统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力图对元杂剧《梧桐雨》和清代戏剧《长生殿》文中出现的结构助词做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将结果放入汉语史中进行考察分析。
希望对元到清汉语结构助词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所把握。
关键词:梧桐雨;长生殿;结构助词;汉语史作者简介:马坤(1996-),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第一个提出“助词”的人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称助词为“助字”,并定义助词为:“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2]笔者参考了《古代汉语纲要》中关于“助词”的相关研究理论:助词“是一种作为造成词句的辅助材料的词类,它是一种特殊的虚词。
”[3]笔者支持书中所说的“助词”较之表语气语音的语助词更广泛,词素中的虚素和结构中的虚素也算作助词。
本文判别“结构助词”所依据的定义与判定方法取自《古汉语知识辞典》对于结构助词的解释,即“用于句子中间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
如‘之’、‘是’等。
”[4]本文语料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第一版)的徐朔方校注的《长生殿》和选自《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为底本。
方法上,笔者首先利用antconc3.2.4w软件对两份语料分别进行助词搜索、词频统计筛选出可能的句子,进而运用课上所学汉语史语法知识确认该词的结构助词用法,之后逐个对实例进行刻画分析。
最后将两份语料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放入汉语史中进行考察。
第六章白朴与《梧桐雨》第一节白朴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概况一、白朴的生平及其思想倾向白朴(1226---1306后),原名恒,后改名为朴,字仁甫,又一字太素,好兰谷。
是元代文坛上以文采见长的作家,也是终身拒绝出仕的作家,这与其家庭出身及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1、从家庭出身来看:他的祖父白宗尧,笃信佛教,没有做过官。
伯父白贲,1202年进士,官至歧山令,精于禅学道书、岐黄之说,是个享名的诗人。
叔父是个和尚,法名宝莹,也是诗人。
父亲白华,字文举,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是金朝著名的文士。
总之,白朴的父辈们在金朝是有政治地位,有信仰、又很有文名。
2、从其人生经历来看:他诞生于金王朝走向灭亡、蒙古帝国兴起的时候,从小经历了人生的离乱。
他7岁时,金朝为蒙古所灭,此时父亲随金哀宗出奔在外,母亲在变乱中丧命。
幸得其父密友、著名诗人元好问照顾,他才得以平安。
元好问待其如子,关于此,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有详细记载,他说:“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
太素即寓斋仲子,于遗山为通家侄,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寓斋以事远适,明年春,京城变,遗山遂契以北渡。
……尝罹疫,遗山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
盖视亲子弟不啻过之。
读书颖悟异常儿,日亲炙遗山,謦咳谈笑,悉能默记”;“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
总之,他少年时代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以及元好问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白朴以后的成长及人生志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1233年,白朴的父亲白华在邓州降宋,倍受压制,于是又于1235年10月,投降蒙古。
他的临危变节行为遭到当时人们的多方面谴责,他本身也异常痛苦。
回到北方后,他便带着儿子寄居真定,受到北方最早降蒙的史天泽的庇护。
他的父亲虽然依附于史天泽,但其内心的矛盾却十分激烈,所以他一心教育儿子读书,不准备让他们出仕。
如他在《示恒》诗中写到:“忍教憔悴衡门底,窃得虚名玷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