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84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一、H-O模型的提出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
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其出发点有两个: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同学们好!前面两次课中我们学习了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的基本知识,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巩固加深同学们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认识,本次课将带大家通过几个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案例分析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纺织品较多地使用了便宜地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而美国的机器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所主张的生产与贸易模式: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日本纺织品的相对价格是1/2,美国纺织品的相对价格是1,日本的纺织品具有比较优势,美国的机器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日本出口纺织品而进口机器,美国出口机器而进口纺织品。
学习了H-O模型后,我们可以发现,与古典贸易模型相比,H-O模型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假设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关于两国生产能力不同的原因。
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
同学们根据下面这个图就有会有更清楚的理解,我不再赘述。
案例分析2A.首先对美国的钢铁和大米生产进行总体均衡分析:从图中可知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钢铁的能力强于生产大米。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外凸,表明收益递减。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即是机会成本。
交易前两国的情况:贸易→产量结构(切线)→无差异曲线→消费均衡点交易后两国的情况贸易→产量结构变化(切线)→新的无差异曲线→新的消费均衡点→进口和出口请大家思考关于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的3个问题,(1)按照上述模式生产和交易,对两个国家的均能的价格有什么影响?(2)对两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有什么影响?(3)两个国家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吗?从交易前后对两国的影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3个结论:1、两国交易后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中国钢铁价格↓中国大米价格↑美国钢铁价格↑美国大米价格↓2、对生产的影响:美国钢铁产量↑中国大米产量↑3、对消费的影响: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消费量都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