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8
新版部编人教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数一数,这篇短文一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因为有了阳光,________更绿了,________更高了,________更亮了,亮得像长长的锦缎。
(3)阳光像________。我也喜欢阳光,因为________。
【答案】 (1)5
(2)田里的禾苗
;山上的小树
;河面
(3)金子
;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解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正和小伙伴玩着跳房子,
操场上却响起了上课铃声。
唉,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
不过,听老师讲故事,
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快乐——________
(2)这段话写出了“我”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写出文中“我”“唉”的原因。
(4)“我”为什么觉得很快乐,很有趣?
【答案】(1)欢乐
(2)苦恼;快乐
(3)上课铃响了,“我”不能和小伙伴玩跳房子的游戏了。
(4)因为虽然不能玩跳房子的游戏了,但是听老师讲故事很有趣,“我”感到很快乐。
【解析】
3.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这段话描写的是一幅________的图景。
(2)第二句中描写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分别与前一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后一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3)这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这段话中的哪些景物是想象的?
【答案】(1)春
(2)桃树;杏树;梨树;桃儿;杏儿;梨儿
(3)比喻;排比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解析】【分析】(1)、(2)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明小柳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文中第二自然段说明小枣树很谦虚。(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即使比喻,有是排比。(4)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表现在文中往往就是比喻的修辞。想象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点评】(1)、(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中燃烧着一片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因为它是流动的,所以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还没等你欣赏完,后面的一排则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上来。夜幕降临,天空中出现了长庚星。它是那么大,那么亮,那么令人注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4)作者写夏夜的海滨,按时间顺序,先写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的________,后写________时,天空中的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时的________。
【答案】(1)海滨夏夜 (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那么令人注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3)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夏夜。
(4)晚霞;夜幕降临;长庚星;夜色加浓;灯光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如:它是那么大,那么亮,那么令人注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 在句首: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夏夜。(4)考查从文中搜索信息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打答案。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4)此题主要考查从文中搜索信息的能力。
5.读一读,做一做。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乌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乌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 )地一起飞回窝里.( )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1)将下面的词恰当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天一黑,他们又________地一起飞回窝里,________地睡觉了。 (填序弓)
①安安静静 ②叽叽喳喳
(2)树和喜鹊为什么很孤单?在文中找出来。
(3)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 ________(填序号)
①因为树林里很热闹。
②因为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他们相处得很友好,所以很快乐。
【答案】 (1)②
;①
(2)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3)②
【解析】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句话。蚂蚁搬东西是因为要________了。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燕子________雨来到,鱼儿________雨来到。
(3)你还知道哪种现象出现就说明要下雨了?
【答案】 (1)3;下雨
(2)低飞;到水面上呼吸
(3)蛇过道,说明要下雨了。
【解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1)“时刻”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总是 ②立刻
(2)“挖井人”指的是________。
(3)回忆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乡亲们时刻想念毛主席?( )
A. 因为毛主席是革命家。 B. 因为毛主席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乡亲们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答案】 (1)①
(2)毛主席及其带领的战士和乡亲们
(3)B
【解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1)从“爬呀爬”可以看出小壁虎( )(多选)
A. 爬了很远 B. 爬得很慢 C. 爬得很快
(2)小壁虎是怎样向燕子借尾巴的?用“________”画出相关语句。从小壁虎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很________。
(3)燕子要用尾巴________,所以________(有 没有)把尾巴借给他。
【答案】 (1)A,B
(2)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有礼貌
(3)掌握方向;没有
【解析】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小袋鼠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进坑里,施上肥料,培上泥土。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小象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小树栽好啦!三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
(1)照样子,写词语。
又跳又笑 又________又________ 又________又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________树坑 ________肥料 ________泥土
________小手 ________课文 ________手工
(3)读短文选一选,填一填。
①皮口袋 ②长鼻子 ③尖嘴巴
小野猪用________拱出树坑,小袋鼠用________运肥料,小象用________给树浇水。
(4)用一句话来夸夸三个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