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的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16、黄山奇松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思路:自主预习——检查预习情况——交流讨论——教师随机点拨——感情升华——积累背诵前置性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誉、陡、屏、宾、屹、卧。
理解枝干遒劲、盆景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3.找出描写三大名松动人姿态的句子,在诵读基础上,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黄山松树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请大家欣赏。
播放黄山视频2、谁来说一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古代有个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奇景,真是名副其实啊!看,松林耸立,怪石罗列,令人叫绝;山谷中云雾迷蒙,像海不是海,像烟不是烟;温泉清澈洁净,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为黄山四绝。
可是“人们却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的松树板书课题:黄山奇松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生:黄山松奇在哪里?5、过渡:有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呢?生:引导学生说出读书去解决二、交流前置作业采用小组学习然后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学习1、、读书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赶快交流一下吧,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点拨,组长汇总修改3、小组选派代表交流4、评价交流优秀代表,鼓励为主。
.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
《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
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六.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黄山奇松的资料黄山奇松的资料(一):它们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
它们的树干挺拔,有参天气势。
它们的松针又粗又长,富有活力。
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环境,这样它们就具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如:黑虎松、龙爪松、多子多孙松、云海松、连理松、探海松、迎客松、送客松。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景点之一。
它的外形为:顶部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下面越来越小,最后一个树杈已经枯萎了。
这棵松树和黄山的其它松树有所不同,因为它生长在悬崖上,和探海松有相似的地方。
黄山的松树和其它的松树就是不一样,别有韵味。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
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
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
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
《黄山奇松》介绍材料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奇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昵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又有徐霞客在游历黄山后之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令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令人浮想。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
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现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
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
可是,迎客松毕竟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
黄山人极为重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
黄山园林局自1983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一位专职特护,对她实行全天候科学守护。
十多年来,迎客松未出现过任何意外。
生长环境黄山奇松针叶短硬,树冠扁平,颈干粗韧,叶色浓绿,盘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态适应性极强。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
《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
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课前交流:老师:老师和你们交流一下,我说,你们也跟着说。
四(2)班的同学早上好,你们跟着我学。
学生:老师早上好!客人老师早上好!老师:老师只想到了你们回答:“老师早上好”,没有想到你们这么懂礼貌还说了“客人老师早上好”,有一点点小遗憾,什么呢,有一点点拖腔,好,继续。
16.黄山奇松1.《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遒劲(jìng):雄健有力。
情有独钟:对某人或某事物感情专注。
钟,专注。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饱,充分。
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千方百计、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疮百孔3.黄山奇松的“奇”表现在:(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比喻)(2)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3)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拟人,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4.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5.赞美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6.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峰峦叠嶂、连绵起伏7.辨析“屹立”——“矗立”——“耸立”——“挺立”的异同:(1)同:这四个词都有“不倾斜、不弯曲、朝上直立”的意思。
(2)异:“屹立”着重在“稳”,像高山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 着重在“直”,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多指物也喻人。
“耸立” 着重在“高”,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只用于物,如高山或高大的建筑物。
“挺立” 着重在“挺”,挺拔而直立。
形容精神饱满,超出一般,可用于物和人。
17.黄果树瀑布1.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壮美的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2.本文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说教材《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介绍的黄山四绝之一的奇松,并分别介绍了奇松的三大名松,突出了黄山奇的特点。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先总写游人对黄山的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分别写三大名松,从而突出黄山奇松“奇”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的特点。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并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好教材。
说学情《黄山奇松》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五年级的学生是属于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对课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要让学生深层次去理解奇在哪里,还是有点欠缺,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屹立”、“饱经风霜”来造句。
3.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黄山奇松三大名松的特点,感受黄山松的美和奇。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我将把了解黄山松的奇作为重点,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我将把感悟三大名松的姿态美作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质疑启发法。
学法我主要运用圈、划、读、悟法。
说教学过程这一课的教学我预设用两课时来完成目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
下面我重点讲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四个环节:复习导入、精读感悟、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创境质疑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誉为,陡崖,屹立情有独钟,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等,然后请学生借用几个词语来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复习不仅检测了学生上一节课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还在交流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把握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四绝黄山奇松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
黄山松,它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於巨岩裂隙。
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迎客松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
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它是黄山松的代表。
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理,形象可爱。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陪客松位于黄山玉屏峰前文殊台上,海拔1670米处。
四棵古松,犹如仙女,亭亭玉立,姿态秀丽,常年累月在此陪伴游人观景,故名。
树龄均已500年,均高5米。
东侧两棵,干围1.15米;西面两棵,干围1米。
冠幅直径均为5米。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2021年北师版五年级《黄山奇松》课文及教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教案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教案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北师版五年级《黄山奇松》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课文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山奇松的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教案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二、学情分析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正去过黄山的孩子不多,对于黄山松树的奇特,他们缺乏真切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松的姿态奇特,精神顽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黄山奇松《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
但基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中完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1、上节课,通过《黄山奇松》第一小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点击课件)也知道了黄山闻名于世的“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在这“四绝”中,人们对于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留下潇洒、挺秀身影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点击课件)这个“奇”字,老师查了一下词典,共有如下四种解释:(1)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2)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
(3)惊异。
(4)姓。
那么这里“奇松”的“奇”,应该选择的义项是(1)。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徐霞客的脚步,来到被他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前,一睹黄山奇松的风采,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何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16-26课)6、黄山奇松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黄山奇松的“奇”表现在: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二、造句:屹立: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郁郁苍苍:雪松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饱经风霜:老红军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三、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山明水秀山穷水尽大好河山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峰峦雄伟满山遍野锦绣山河江山如画四、辨析“屹立”——“矗立”——“耸立”——“挺立”的异同:同:这四个词都有“不倾斜、不弯曲、朝上直立”的意思。
异:“屹立”着重在“屹”,像高山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着重在“矗”,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多指物也喻人。
“耸立”着重在“耸”,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只用于物,如高山或高大的建筑物。
“挺立”着重在“挺”,挺拔而直立。
形容精神饱满,超出一般,可用于物和人。
7、黄果树瀑布一、填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文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二、写近义词:喧嚣(喧闹)聆听(谛听)沉醉(陶醉)写反义词:喧嚣(清静)凉丝丝(暖烘烘)扩展(收缩)沉醉(清醒)三、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为:宽。
例: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的资料
它们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
它们的树干挺拔,有参天气势。
它们的松针又粗又长,富有活力。
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环境,这样它们就具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如:黑虎松、龙爪松、多子多孙松、云海松、连理松、探海松、迎客松、送客松。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景点之一。
它的外形为:顶部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下面越来越小,最后一个树杈已经枯萎了。
这棵松树和黄山的其它松树有所不同,因为它生长在悬崖上,和探海松有相似的地方。
黄山的松树和其它的松树就是不一样,别有韵味。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
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
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
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
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
可是,迎客松毕竟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
黄山人极为重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
黄山园林局自1983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一位专职特护,对她实行全天候科学守护。
十多年来,迎客松未出现过任何意外。
黄山松,热情而又稳重,好客却不谦卑,亲切略带矜持,迎宾绝无虚意,她不仅描绘了黄山人的性格,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采!
(二)黄山的松树为何能在石缝里生长
在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区黄山,光秃秃的岩石缝隙中生长着许多松树,有的树有好几十厘米粗,年龄有几百岁。
黄山的松树挺拔雄伟,给人以不怕艰难、不屈不挠的感觉。
为什么黄山的松树能在石缝里生长呢?
原来,松树的适应能力很强,它的根在很少的一点土壤里就能够生长,还能自己制造养料。
另外,随着松树长大,树根会分泌出酸性的汁液,这些汁液遇到花岩石、石灰岩等,能逐渐使它们变成粉末,形成土壤。
正是因为松树有着这些独特的本领,所以即使是在光秃秃的石山上,松树也能扎下根,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