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 格式:ppt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42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结构,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特点及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法;个性倾向性,学前儿童需要、动机、兴趣的发展;气质,气质类型,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变化及其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性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及其表现;能力,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一)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产生与特点依恋是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一)依恋的特征婴幼儿的依恋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表现在:(1)渴望和依恋对象在一起,和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能感到最大的愉悦,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会比看到别人表现出较多的高兴微笑依偎、跟随、手舞足蹈、拥抱等。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3)依恋对象让儿童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婴儿的依恋行为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称之为信号行为模式,婴儿会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目的是把母亲呼唤到身边;另一种称为接近行为模式,婴儿的行为有吸吮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总体而言,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
(二)依恋形成的前提与标志依恋的产生是儿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建立的前提有两个:(1)社会环境尤其是某种养育条件的存在是儿童依恋产生的首要前提。
(2)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依恋建立的认知前提。
2.依恋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它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该依恋想象的普遍存在。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婴儿的依恋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