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证据理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43.50 KB
- 文档页数:32
D-S证据理论(Dempster-Shaferenvidencetheory)DS 证据理论(Dempster-Shafer envidence theory)也称为DS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的哈佛⼤学数学家A.P. Dempster利⽤上、下限概率解决多值映射问题,由他的学⽣Shafer于1976年进⼀步发展起来的⼀种不精确推理理论,也称为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D-S证据理论),属于⼈⼯智能范畴,最早应⽤于专家系统中,具有处理不确定信息的能⼒。
⽽且Dempster的学⽣G.shafer对证据理论做了进⼀步发展,引⼊信任函数概念,形成了⼀套“证据”和“组合”来处理不确定性推理的数学⽅法。
D-S理论是对贝叶斯推理⽅法推⼴,主要是利⽤概率论中贝叶斯条件概率来进⾏的,需要知道先验概率。
⽽D-S证据理论不需要知道先验概率,能够很好地表⽰“不确定”,被⼴泛⽤来处理不确定数据。
它主要适⽤于:信息融合、专家系统、情报分析、法律案件分析、多属性决策分析作为⼀种不确定推理⽅法。
证据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满⾜⽐贝叶斯概率论更弱的条件;能够强调事物的客观性,还能强调⼈类对事物估计的主观性,其最⼤的特点就是就是对不确定性信息的描述采⽤“区间估计”,⽽⾮“点估计”,再区分不知道和不确定⽅⾯以及精确反映证据收集⽅⾯显⽰出很⼤的灵活性。
优点:1、证据理论需要的先验数据⽐概率推理理论中的更直观和更容易获得;2、可以综合不同专家或数据源的知识和数据;3、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的描述很灵活和⽅便。
缺点:1、证据需要是独⽴的(有时候不容易满⾜);2、证据合成理论没有坚固的理论基础,合理性和有效性争议⼤;3、计算上存在潜在的指数爆炸。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定义1 基本概率分配(BPA) 设U为以识别框架,则函数m:2u→[0,1]满⾜下列条件:(1)m(ϕ)=0(2)∑A⊂Um(A)=1时称m(A)=0为A的基本赋值,m(A)=0表⽰对A的信任程度也称为mass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