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情绪生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802.00 KB
- 文档页数:58
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等。
生理学第八章是生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神经生理学和感觉生理学。
本文将以梳理生理学第八章的重点知识为目标,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突触传递、感觉器官与感知、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读者能对生理学第八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1神经元的组成结构:细胞体、突触和轴突1.2神经元的功能: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1.3神经元的细胞膜特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4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化学突触和电突触1.5神经元的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2.1静息电位的维持: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负荷平衡2.2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兴奋和阈值2.3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纤维的盐atory传导和耗损性传导2.4动作电位的原理: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2.5动作电位的调控:抑制性和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三、突触传递3.1化学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3.2突触传递的过程:释放递质、受体结合和效应器的激活3.3突触传递的调控:自主调节和药物调节3.4突触传递的类型: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3.5突触传递的重要性:神经信息的传播和整合四、感觉器官与感知4.1感觉器官的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4.2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受器、感觉细胞和感觉传导4.3感觉信息的处理:感觉神经元的编码和感觉皮层的加工4.4感觉器官的调节:适应性、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4.5视觉和听觉的机制:光感受和声音传导的物理原理五、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5.2大脑的功能区域:感觉皮层、运动皮层和联合皮层5.3小脑的功能:协调运动和平衡5.4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5.5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退行:胚胎发育和老龄化过程总结:通过对生理学第八章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们对神经生理学和感觉生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情绪的生物学基础大脑中的神经途径情绪的生物学基础: 大脑中的神经途径简介:情绪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思维、决策和社交交流起着关键作用。
要理解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大脑中涉及情绪调控的神经途径。
本文将介绍情绪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大脑中负责情绪产生和调节的主要神经途径。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引发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整体状态。
它们可以被分为基本情绪,如喜、怒、忧、思、恐惧和惊奇,以及更复杂的情绪,如幸福、伤心和焦虑等。
基本情绪被认为是人类遗传程序中固有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
二、情绪的神经解剖学大脑中涉及情绪的主要结构是扁桃体和前额叶皮质。
扁桃体是情绪调节的核心,负责对威胁和奖励刺激的处理,并与记忆和决策等功能紧密相连。
前额叶皮质则参与情绪的认知和调节,帮助我们对情绪进行理性的解读和控制。
三、情绪产生的神经途径1. 扁桃体-杏仁核途径扁桃体通过与来自感官皮质区域的输入相连,发挥着情绪产生的关键作用。
当我们遇到威胁或潜在的危险时,扁桃体会释放出激活情绪的信号。
这种信号可以通过杏仁核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引发恐惧或愤怒等情绪反应。
2. 边缘系统途径边缘系统是一个与情绪产生和调节密切相关的大脑网络。
它包括前扣带和后扣带等多个脑区,这些区域参与对情绪的评估和情绪反应的生成。
边缘系统还与扁桃体和前额叶皮质等结构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连接,共同参与情绪的调控。
四、情绪调节的神经途径1. 前额叶皮质-扁桃体途径前额叶皮质通过连接扁桃体和其他脑区,调节情绪的生成和表达。
它能够对扁桃体激活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行抑制,并在个体中引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2. 杏仁核-下丘脑-腹侧纵隔神经核途径这条途径是情绪和生理反应之间的桥梁。
当情绪激活了扁桃体后,杏仁核会通过下丘脑和腹侧纵隔神经核,调节体内的应激反应,例如心率加快和呼吸加深。
五、情绪的调节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的失调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如抑郁症、焦虑症和情绪不稳定等。
第八章情绪的生理心理学情绪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情绪的表达占据了人类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很难设想,人如果没有情绪,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情绪的神经机制。
情绪机制的研究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很多用于研究感觉或运动系统的方法不适合于情绪机制的研究:如果研究对象是感觉系统,我们可以施加刺激来寻找对其发生反应的神经元,还可以调节刺激参数来选择最适刺激以引起一个最大反应。
但是,我们无法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情绪。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观察内在情绪的外部行为表现,因此,必须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加以区分。
目前,对情绪神经机制的了解来源于两个方面的研究:动物情绪表达的研究和临床病例的研究。
第一节什么是情绪情绪,例如,爱、恨、厌恶、欢喜、害羞、嫉妒、内疚、恐惧、焦虑等等,是我们时常都能体验到的。
但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们下个定义。
关于情绪有两种不同学说。
一、情绪学说19世纪的几位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如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研究过脑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
根据对人类和动物情绪表达和对人类情绪体验的细致观察,科学家们形成了关于情绪表达和体验的学说。
1、James - Lange学说William James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界的领导人物。
James开始是研究内脏反应与情感或情绪之间的关系。
例如,爱、怒或怕的心理反应如何? 这些问题后来成了情绪的生理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Lange是丹麦的一位医生,他和James几乎同时提出了这种理论,因此称之为James –Lange学说。
James - Lange学说认为,情绪体验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反应。
感觉系统把当前所处的处境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把加工后的信号传到身体,从而改变肌肉状态、心率等。
然后,感觉系统再对由脑引起的这些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正是这种感觉构成了情绪。
如果这些生理变化被解除,情绪也随之消失。
例如,因为我们哭了,所以我们感到悲伤,而不是因为感到悲伤才哭。
再例如,人在森林中遇见了一只大熊,它是对自己有威胁的特殊刺激,人见了熊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要逃跑,同时心率和呼吸加快,肌肉紧张,这一系列的自动的身体变化被知觉后,大脑解释为相应的情绪,那就是恐惧情绪。
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一)大脑与情绪大脑是产生情绪的物质基础,情绪是脑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体现。
但凡动物都有情绪,因为都有可以思考的大脑,在情绪的引领下求生存、求适应、求发展。
当脑功能正常时,情绪反应与认知一致。
也就是说,获得满意时愉快,不满意时痛苦;而脑功能出现故障时,情绪就会紊乱,比如意识不清时、得精神病时,情绪会失常。
有时候我们同时体验到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如小孩偷吃巧克力时可能会感到既高兴又害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活动的记录表明,如果一个人是右利手,积极情绪的加工主要在大脑左半球,而消极情绪的加工主要在大脑右半球进行,所以两种情绪是基于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我们才会同时感到愉快和悲伤。
我们有时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因为情绪与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的认识相关;有时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恐惧或无名焦虑,比如看立体电影时,面对一列迎面急驰而来的火车,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避让,尽管明知这是看电视,火车不会开过来压伤自己。
那是因为还有一个叫杏仁核的大脑区域,它能不经大脑皮层直接而迅速地得到感觉信息,并使人在没有真正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之前就对潜在的危险作出反应,这种原始的恐惧反应不受大脑中枢的控制。
杏仁核受损的人无法识别情绪,就是歹徒用枪对着他,他也感觉不到害怕,所以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情绪,会出现社交障碍。
(二)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情绪能引起相关生理反应,如不愉快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心率加快、烦躁、干渴、想吐、尿频、颤抖、对大的声音极为敏感,此外还有许多内分泌、免疫等变化。
这些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中,你是处于放松还是紧张状态完全取决于这两个系统的活动状态。
一般地说,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激发身体采取紧急行动——“战斗还是逃跑”,这可以激活某些机体系统,而将其他进行抑制,这些变化的目的是:糖被释放到血液中,使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