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与紫外光谱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126
拉曼光谱和紫外光谱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吸收波长:拉曼光谱法中,样品吸收的是拉曼散射产生的电磁辐射,而紫外光谱法中,样品吸收的是
紫外波段的电磁辐射。
2. 产生的机制:拉曼光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为带光谱。
紫外光
谱则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发射、吸收或者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总的来说,拉曼光谱和紫外光谱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所研究的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以及这些光谱是如何产生的。
一、红外吸收光谱法概念:分子的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产生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得到振动-转动光谱,又称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属于分子吸收光谱的范畴。
红外又分为近红外(0.75-2.5um)、中红外(2.5-50um)和远红外(50-1000um)红外光谱仪发展:棱镜IR→光栅IR→傅里叶变换IR。
与光谱有关的三种振动形式:1.分子内价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可见紫外或者更短波长2.分子内原子的振动:跃迁需要中红外区波长3.分子绕起重心转动:远红外或者微波。
红外光谱图:纵坐标:透过率或吸光度T=I/I0*100% A=-lgT横坐标:波数或频率分子振动类型: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
伸缩振动分为对称伸缩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变形振动分为面内变形和面外变形。
光源:Nernst灯、硅碳棒光源检测器:热检测器、光检测器。
试样的处理和试样方法:原则是是大多数吸收峰的透过率在0.1到0.8之间。
制样方法:气体:在两端粘有KBr或NCl窗片的气体池内测量液体:液体池内测量、液膜法固体:压片法:和干燥固体和KBr(质量比1:100左右)混合均匀,压成透明薄片。
石腊糊法:与液体石蜡混合,调成糊状,夹在两盐片见形成液膜进行测量薄膜法:熔融后涂制或压制成膜或溶解在低沸点易挥发溶剂中涂在盐片上,待溶剂挥发成膜后测定。
二、拉曼1.产生原因:分子对光光的散射,分为Rayleigh散射和Raman散射。
Rayleigh散射:相当于弹性碰撞,光子能量没有变化,仅仅改变方向,Rayleigh散射与入射光频率相同,是强度最大的散射现象。
Raman散射:非弹性碰撞,产生Raman位移,负位移为Stokes线,正位移为Anti-Stokes线。
Stokes线:从振动基态→受激虚态→第一振动能级。
Anti-Stokes线:第一振动能级→受激虚态→振动基态振动基态分子数>振动激发态,故Stokes线强度高。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复习提纲题型:选择题(10分)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谱图解析(20分)《聚合物结构分析》基础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一次结构,二次结构,三次结构,松弛时间2、当温度由低变高时,高聚物经历、、三种状态。
第二章红外光谱1、红外光谱试验中有哪几种制样方法?对于那些易于溶解的聚合物可以采用哪一种制样方法?对于那些不容易溶解的热塑性聚合物可以采用哪一种制样方法?对于那些仅仅能在溶剂中溶胀的橡胶样品,可以采用哪一种制样方法?2、红外光波长在范围,其分为三个区,即区、区、区。
3、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4、分子的振动模式包括振动和振动。
5、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即纵、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6、记住书中p10表2-2中红外光谱中各种键的特征频率范围。
7、名词:红外光谱中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和特征吸收频率,官能团区,指纹区,透过率,吸光度,红外二向色性,衰减全反射8、红外光谱图中,基团的特征频率和键力常数成______,与折合质量成______。
9、官能团区和指纹区的波数范围分别是和。
10、论述影响吸收谱带位移的因素。
11、在红外谱图中C=O的伸缩振动谱带一般在范围。
对于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甲酯来说,按C=O的伸缩振动谱带波数高低,依次是。
12、如何根据红外光谱监测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
13、共轭效应会造成基团的吸收频率降低。
14、叙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
15、简述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16、以乙酸乙烯酯接枝的聚丙烯膜为例,说明如何用红外光谱测定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
17、如何用红外光谱鉴别(1)PMMA和PS;(2)PVC和PP;(3)环氧树脂和不饱和聚酯。
第三章激光拉曼散射光谱法1、与红外光谱相比,拉曼光谱有什么优缺点?2、名词:拉曼散射,瑞利散射,斯托克斯线,反斯托克斯线,拉曼位移,互相排斥定则3、红外吸收的选择定则是;拉曼活性的选择定则是。
5、对多数吸收光谱,只有频率和强度两个基本参数,但对激光拉曼光谱还有一个重要参数,即。
有机光谱复习总结(有些部分不是重点,有点多余,大家可以删减一下,期待更正补充哈~~~~~~)来源:陆朦辰的日志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近紫外区和可见区,称为可见-紫外光谱;键振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中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自旋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可吸收无线电波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核磁共振谱;c = λ·υ;E = h υ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
△E电子>△E振动>△E转动Lambert–Beer定律:A= -lgT=εCL= KCLA:吸光度;T:透光率,T=I/I o(I、I o分别是出射和入射光的强度):物质浓度为1mol/L 时所测得的吸光度,称为摩尔吸光系数;K:物质浓度为1%(g/100ml)时测得的吸光度,称为百分吸光系数;L:通常用1cm 吸收池(比色皿)分子轨道的类型:s-s重叠;s-p重叠;p-p重叠;n轨道电子跃迁类型:1、σ→σ*跃迁:ζ轨道上的电子由基态激发到激发态产生的跃迁。
它需要的能量较高,一般发生在真空紫外光区(≤150nm)。
饱和烃中的—c—c—键属于这类跃迁,例如乙烷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135nm。
2、π→π*跃迁轨道上的电子吸收紫外线后产生的跃迁。
它需要的能量低于ζ→ζ*跃迁,吸收峰一般处于近紫外光区,在200 :双键或三键中nm左右,其特征是摩尔吸光系数大,一般εmax≥104,为强吸收带。
如乙烯(蒸气)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162 nm。
3、n→π*跃迁:简单的生色团如-CO-、—CHO、-COO H、硝基等中的孤对电子向反键轨道的跃迁。
这类跃迁发生在近紫外光区。
其特点是谱带强度弱,摩尔吸光系数小,通常小于100,属于禁阻跃迁。
4、n→σ*跃迁:含有未用电子对基团中的未用电子对在吸收光能后产生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