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隧道工程渔沙坦互通设计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隧道防排水系统施工【摘要】高速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对于整个隧道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今后的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一项设计复杂,施工要求严格且隐蔽性很强的工程。
本文浅析了高速公路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排水机理,就以防排水施工材料并结合同类工程施工实践进行借鉴参考,避免工程人员对隧道防排水工程不熟悉引致的施工疏漏,减少工程结束后防排水系统对隧道造成的病害。
【关键词】隧道防排水材料施工隧道长期受到山体水、地下水的影响,如果防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完善,可能引起隧道渗漏,不但会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而且可能会使混凝土主体结构产生腐蚀、钢筋锈蚀,在施工阶段会危及工程施工安全,在运营期间将造成洞内通信、供电、照明等设备处于潮湿环境中发生锈蚀,甚至使路面积水,造成打滑危及行车安全。
因此,隧道的防排水系统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以广河高速广州段凤凰山隧道为例,浅谈隧道防排水施工的基本方法。
1. 基本概况1.1 工程简介凤凰山隧道是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广州段的中长隧道,其位于广州市天河区联合圩罗岗渔沙坦村境内,山顶高程约290米,隧道最大埋深约190米。
左线长1679m(zk3+522~zk5+201);右线长1706m(yk3+515~yk5+221),左右线间距洞口段约25米,洞身段约36米。
全隧道均采用复合式衬砌,按新奥法设计和施工。
1.2 气象水文凤凰山隧道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区内年平均气温21.8℃,极端最低气温-0.3℃,极端最高气温39.1℃。
年平均降水量约1680.5mm,日最大降水量284.9mm,时最大降水量101.1mm。
雨季的开始在4月初,结束期在9月底,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1%。
年内暴雨较集中在5~9月份。
年蒸发量1400~16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本区风向季节性变化比较显著,从春季至初秋盛行偏南风,秋季至冬末盛行偏北或偏东风,年平均风速1.9m/s,线路所在地区受台风影响,台风季节出现在每年的5~9月,工程施工过程及运营期间可能遭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和破坏。
关于沈丹线凤凰城至金山湾间扩能改造方案浅析1. 引言1.1 文章背景文章背景:沈丹线是连接凤凰城和金山湾的重要铁路干线,但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该段铁路运输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
为了提升沈丹线的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实现更高效的运输方式,对凤凰城至金山湾段进行扩能改造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对凤凰城至金山湾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扩能改造方案,以探讨改造对线路运输能力、服务质量、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通过对该段铁路进行改造,将为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添砖加瓦。
1.2 论述目的本文旨在对沈丹线凤凰城至金山湾间的扩能改造方案进行深入浅析,旨在探讨现有铁路线路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改造方案设计并分析其可行性及潜在影响,进一步评估改造措施的成本与效益。
通过对这一重要铁路段的全面考察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改善铁路运输效率、提升运输能力、优化交通网络结构等方面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推动铁路交通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促进国家铁路交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凤凰城至金山湾段现状凤凰城至金山湾段目前是一条繁忙的交通干道,连接了两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地区。
这条路段长约10公里,主要由单车道组成,车流量大且频繁,每天都会出现拥堵情况。
由于路面破损严重,车辆行驶起来颠簸不平,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路边停车位不足,经常导致车辆乱停乱放,给交通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凤凰城至金山湾段,不同车辆类型的通行需求不同,但目前的道路设计并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
大型货车、公交车和私家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常常造成交通混乱和事故发生的风险。
交叉口设计不合理,不易停车和转向,增加了交通拥堵的可能性。
目录1 建设条件 (3)1.1自然状况 (3)1.1.1 地形、地貌 (3)1.1.2 水文地质评价及水质分析 (3)1.1.3 地质构造 (5)1.1.4 气侯 (5)1.1.5 地震 (6)1.2沿线公路、铁路、城镇、文物等分布及规划情况 (6)1.2.1 公路 (6)1.2.2 铁路 (7)1.2.3 城镇 (7)1.2.4 文物 (7)2 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 (7)2.1技术标准 (7)2.2合同段划分 (8)3 路线总体方案 (8)3.1路线总体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8)3.2公路用地范围 (8)3.3施工注意事项 (8)4 路基、路面 (9)4.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说明 (9)4.1.1 一般路基设计原则 (9)4.1.2 路基横断面布置 (9)4.1.3 路基设计标高位置及路拱横坡 (9)4.1.4 路基超高 (9)4.1.5 中央分隔带形式及开口 (10)4.2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 (10)4.2.1 一般路基设计 (10)4.2.2 路基填料 (13)4.2.3 填石路堤 (14)4.2.4 不良地基 (15)4.2.5 陡坡路堤和填挖交界 (16)4.2.6 低填、浅挖路基 (16)4.2.7 高填、深挖路基 (16)4.3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的说明 (19)4.4路基支挡、加固及其防护工程设计说明 (22)4.5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说明 (23)4.5.1 设计原则 (23)4.5.2 路基排水 (23)4.5.3 路面排水 (24)4.6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25)4.6.1 路基土石方设计说明 (25)4.6.2 取土、弃土设计方案 (25)4.6.3 环保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26)4.7路床顶面验收标准 (27)4.8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 (27)4.9动态设计及监控方案说明 (30)4.9.1 挖方高边坡 (30)4.9.2 路堤边坡 (30)5 桥涵工程 (31)5.1设计标准 (31)5.2结构型式 (31)5.2.1 桥梁上部结构 (31)5.2.2 桥梁下部结构 (31)5.2.3 涵洞 (31)5.3曲线桥梁平面布置 (32)6 隧道 (32)6.1技术标准 (32)6.2延山隧道(A7合同段) (32)6.2.1概述 (32)6.2.2净空断面 (32)6.2.3洞门及明洞设计 (33)6.2.4复合衬砌设计 (33)6.2.5紧急停车带和行人、行车横洞 (34)6.2.6辅助施工设计 (34)6.2.7隧道防排水设计 (35)6.2.8路面及洞内装修 (36)6.2.9监控量测设计 (36)7 路线交叉 (37)7.1互通立交 (37)7.2分离式立交及通道天桥 (37)8 筑路材料调查情况 (38)8.1现有料场分布 (38)8.2各种材料的具体情况 (38)8.3交通运输条件 (39)9 各项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施步骤的建议及有关工序衔接等技术问题的说明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39)沈海复线漳州至诏安段高速公路A7标段路基土建工程参考资料1建设条件1.1自然状况1.1.1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域,属闽东南丘陵地形区,沿线穿越地貌以丘陵坡地为主,部分路段穿越河谷阶地、山间凹地等地貌,局部极少量属于中低山地貌。
广州市凤凰山隧道工程土建工程TJ-03合同段(ZK2+543.513~ZK4+923,YK2+565.749~YK4+992)凤凰山隧道中岩墙监控量测方案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凤凰山隧道工程TJ-03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凤凰山隧道中岩墙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凤凰山隧道工程路线总体呈东西走向,路线起自广河高速春岗互通,向东与广河共线,加宽广河高速为10 车道高速公路断面至渔沙坦互通后与广河高速分离,设隧道穿凤凰山后,通过黄陂特大桥上跨天鹿南路,设隧道穿牛鼻山后,沿山谷布线,至黄麻村后转向西南,通过牛鼻山大桥上跨广汕公路并设置广汕路互通,设隧道穿越斜山,经水西村后通过水西村特大桥跨水西路及北二环高速公路,终于广惠高速公路萝岗互通。
路线全长14.040km(以右线计),主线隧道长4762m/3 座(以右线计),桥梁长4960m/12 座;设渔沙坦、黄麻、萝岗互通立交共3 处,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m,设计时速100km/h。
本标段凤凰山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隧道起点位于鱼沙坦村,终点位于天鹿南路黄陂附近,穿越一低山,相对高差约200米,山坡较陡峻,山顶地势较平缓。
左洞隧道桩号为ZK2+563~ZK4+926(长2363m),右洞桩号为YK2+589~YK4+970(长2381m)。
本隧道ZK2+563~ZK2+755、YK2+589~YK2+753段左右线间距大于27m,属分离式正常段;ZK2+755~ZK4+891、YK2+753~YK4+896段左右线间距在18m到27m 之间,属分离式小净距;ZK4+891~ZK4+926、YK4+896~YK4+970段左右线间距小于18m,属分离式小净距。
二、中岩墙监测实施的目的及意义中岩墙监控量测可以及时提供隧道中岩墙土压力、周围岩内位移和围岩压力测量判断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稳定情况,通过上述测量,可以判断施工工艺的可行性,提出更加恰当的施工方法。
中交一公局雅康高速C16标喇嘛寺隧道洞身开挖方案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工程第C16合同段喇嘛寺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省雅康高速公路C1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零一四年九月目录1、编制说明 (4)1.1编制依据 (4)1.2编制原则 (4)2、工程概述 (4)2.1工程概况 (4)2.2地形、地貌 (5)2.3工程气象、水文 (5)2.4主要技术指标 (6)3、施工准备 (6)3.1施工用电 (6)3.2施工用水 (7)3.3施工供风 (8)3.4施工便道与弃土场 (8)3.5炸药库 (8)3.6材料组织计划 (8)3.7施工机械设备组织计划 (9)3.8人员组织 (9)4、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9)4.1预测、预报原则 (9)4.2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10)4.3地质超前预报时间安排 (11)4.4地质预报主要设备 (11)4.5地质分析方法 (11)4.6超前探测 (12)4.6.1超前物探 (12)4.6.2红外线探水 (13)4.6.3水平钻孔超前探测 (14)5、施工方案 (15)5.1总体施工方案 (15)5.1.1 Ⅴ级浅埋加强开挖方法 (16)5.1.2 Ⅴ级围岩及Ⅳ级浅埋段开挖方法 (18)5.1.3 Ⅳ级围岩深埋段开挖方法 (20)5.1.4 Ⅲ级围岩施工方案 (21)5.2洞身钻爆施工 (21)5.3装渣运输 (29)5.4洞身开挖施工技术措施 (29)5.4.1超欠挖的技术措施 (29)5.4.2控制变形及防塌陷的技术措施 (30)6、监控量测 (30)6.1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 (30)6.3地质和支护观察状态 (32)6.4下沉量测 (32)6.5水平收敛量测 (32)7、不良地质段隧道施工 (32)7.1断层破碎带施工 (33)7.1.1采用地质超前预报 (33)7.1.2做好断层地段施工的防排水 (33)7.2岩爆段施工 (33)7.2.1岩爆的预测 (33)7.2.2制定针对岩爆的施工方案 (34)8、质量保证措施 (35)8.1质量保证体系 (35)8.2质量保证措施 (37)9、安全保证体系及框图 (37)9.1安全保证组织机构 (37)9.2安全保证体系及框图 (38)9.3高处坠落、隧道坍方事故应急措施 (39)9.4火灾爆炸应急措施 (40)10、文明施工 (40)10.1文明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41)10.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41)10.2.1 挂牌施工 (41)10.2.2 图表上墙 (41)10.2.3场地硬化 (41)10.2.4垃圾处理 (42)10.2.5消防布置 (42)10.2.6 合理安排施工 (42)中交一公局雅康高速公路C16标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⑴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第C16合同段施工图设计文件。
广州市凤凰山隧道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听证方案一、项目概况广州市凤凰山隧道项目(简称“本项目”)路线总体呈东西走向,起自广河高速春岗互通,向东设隧道穿凤凰山后,通过黄陂村特大桥上跨天鹿南路,设隧道穿牛鼻山后,沿山谷布线,至黄麻村后转向西南,通过牛鼻头大桥上跨广汕公路并设置黄麻互通,设隧道穿越斜山,经水西村后通过水西村特大桥跨水西路及北二环高速公路,终于广惠高速公路萝岗互通,路线全长14 .039km (以右线计),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设主线隧道3处,共长4737m(以右线计),互通立交3处,分别为渔沙坦、黄麻、萝岗互通立交,桥梁12 座(其中特大桥2座),全长5271m,桥隧长度占路线全长的71.3 %。
本项目批复概算金额30.7亿元(后因征拆、建设期贷款利息等政策性费用调整,经省交通厅(粤交基〔2016〕1039号)批复同意调增9.887亿)。
本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35%,由增城区和黄埔区(原萝岗区)政府分别承担50%,其余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解决。
经市政府批准,由广州市凤凰山隧道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的贷款、建设及运营管理。
二、收费批复1、收费立项2012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关于凤凰山隧道项目前期工作的会议纪要》(穗府会纪〔2012〕123号)明确本项目采取单独桥梁隧道形式立项并向省政府申请作为政府还贷收费项目。
2012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以《关于凤凰山隧道收费问题的复函》(粤办函〔2012〕631号)批复同意凤凰山隧道工程项目作为政府还贷公路项目建设,项目资本金由广州市负责。
项目交工验收通车后纳入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收费偿还贷款,收费期限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执行。
2、收费站设置2017年9月,省交通运输厅以《关于广州市凤凰山隧道工程设置收费站的批复》(粤交费〔2017〕969号)批复项目建成通车后设置黄麻、萝岗两个匝道收费站。
三、收费标准的制定依据(一)政策依据1、收费依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车辆通行费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公路的技术等级、投资总额、当地物价指数、偿还贷款或者有偿集资款的期限和收回投资的期限以及交通量等因素计算确定。
大雁山隧道出口水泥罐缆风绳安装方案本方案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科学施工、环保节能”的原则,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保证工程质量,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第二章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深圳市,是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主体工程6101标段三工区的一部分。
本方案主要针对大雁山隧道出口水泥罐缆风绳的安装。
第三章缆风绳施工3.1水泥罐型号本工程采用水泥罐型号为XX,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2缆风绳设置缆风绳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缆风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设置缆风绳时,应考虑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
3.3地锚设置地锚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地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设置地锚时,应考虑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
3.4缆风绳安装缆风绳的安装应采用专业的工具和设备,确保缆风绳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安装缆风绳时,应注意操作规范,保证施工质量。
3.5缆风绳及地锚计算缆风绳及地锚的计算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缆风绳和地锚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
第四章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同时,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器材,及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为了确保深圳地铁6号线6101标线路建设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我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同时也坚持“文明施工、严密监控、保护环境”和“安全高效,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深圳地铁6号线主体工程6101标线路起自深圳北站,终于光明中心站,全标段长度为23.701km,共10站9区间。
其中上屋北站~长圳站区间暗挖隧道穿越大雁山,大雁山隧道全长3089m,其中包括明挖区间856m,暗挖隧道区间2233m,是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控制性工程。
喷锚拌合站设在大雁山隧道浅埋段,位于大雁山隧道出口右侧平地,负责隧道出口暗挖隧道喷锚混凝土拌合施工。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2月为加强城市建设风险管理,提高对大型工程技术风险的管理水平,推动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专家编制了《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
主编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按章节排序):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管理事务中心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主要起草人:黄忠辉、金磊铭、周红波、曹丽莉、高惕非、夏群、高承勇、朱晓泉、李冬梅、李浩、崔晓强、尤雪春、朱雁飞、陆荣欣、朱骏、唐亮、陈华、田惠文、梁昊庆、刘爽、周翔宇、张渝、李伟东、邵斐豪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风险管理范围 (4)3.2风险管理目标 (4)3.3 风险管理阶段 (4)3.4 风险等级 (4)3.4.1 概率等级 (4)3.4.2 损失等级 (5)3.4.3 风险等级确定 (6)3.4.4 风险接受准则 (6)3.5 风险控制职责 (7)3.5.1 建设单位职责 (7)3.5.2 勘察单位职责 (8)3.5.3 设计单位职责 (8)3.5.4 施工单位职责 (8)3.5.5 监理单位职责 (8)4风险控制方法 (9)4.1 风险识别与分析 (9)4.1.1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内容 (9)4.1.2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流程 (10)4.1.3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方法 (10)4.2 风险评估与预控 (11)4.2.1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内容 (11)4.2.2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流程 (11)4.2.3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方法 (12)4.2.4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13)4.3 风险跟踪与监测 (13)4.3.1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内容 (13)4.3.2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流程 (14)4.3.3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方法 (14)4.4 风险预警与应急 (14)4.4.1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内容 (15)4.4.2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流程 (15)4.4.3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法 (16)5勘察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 (17)5.1 建设场址 (17)5.1.1地质灾害风险 (17)5.1.2地震安全性风险 (18)5.2 地基基础 (18)5.2.1地基强度不足和变形超限风险 (18)5.2.2基坑失稳坍塌和流砂突涌风险 (19)5.2.3地下结构上浮风险 (20)5.3 地铁隧道 (21)5.3.1盾构隧道掘进涌水、流砂和坍塌风险 (21)5.3.2盾构隧道掘进遭遇障碍物风险 (21)5.3.3盾构隧道掘进遭遇地下浅层气害风险 (22)5.3.4矿山法施工隧道涌水塌方风险 (22)6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 (23)6.1 地基基础 (23)6.1.1基坑坍塌风险 (23)6.1.2坑底突涌风险 (24)6.1.3坑底隆起风险 (24)6.1.4基桩断裂风险 (25)6.1.5地下结构上浮和受浮力破坏风险 (25)6.1.6高切坡工程风险 (26)6.1.7高填方工程风险 (28)6.2 大跨度结构 (29)6.2.1大跨钢结构屋盖坍塌风险 (29)6.2.2雨棚坍塌风险 (30)6.3 超高层结构 (30)6.3.1超长、超大截面混凝土结构裂缝风险 (30)6.3.2结构大面积漏水风险 (31)6.4 地铁隧道 (31)6.4.1盾构始发/到达时发生涌水涌砂、隧道破坏、地面沉降风险 (31)6.4.2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地面沉降、塌方风险 (32)6.4.3区间隧道联络通道集水井涌水并引发塌陷风险 (32)6.4.4联络通道开挖过程中发生塌方引起地面坍塌风险 (32)6.4.5矿山法塌方事故风险 (33)7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 (34)7.1 地基基础 (34)7.1.1桩基断裂风险 (34)7.1.2高填方土基滑塌风险 (34)7.1.3高切坡失稳风险 (35)7.1.4深基坑边坡坍塌风险 (35)7.1.5坑底突涌风险 (37)7.1.6地下结构上浮风险 (37)7.2 大跨度结构 (38)7.2.1结构整体倾覆风险 (38)7.2.2超长、超大截面混凝土结构裂缝风险 (39)7.2.3超长预应力张拉断裂风险 (39)7.2.4大跨钢结构屋盖坍塌风险 (40)7.2.5大跨钢结构屋面板被大风破坏风险 (40)7.2.6钢结构支撑架垮塌风险 (41)7.2.7大跨度钢结构滑移(顶升)安装坍塌风险 (41)7.3 超高层结构 (43)7.3.1核心筒模架系统垮塌与坠落风险 (43)7.3.2核心筒外挂内爬塔吊机体失稳倾翻、坠落风险 (47)7.3.3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桁架垮塌、坠落风险 (49)7.3.4施工期间火灾风险 (52)7.4 盾构法隧道 (54)7.4.1盾构始发/到达风险 (54)7.4.2盾构机刀盘刀具出现故障风险 (54)7.4.3盾构开仓风险 (55)7.4.4盾构机吊装风险 (55)7.4.5盾构空推风险 (56)7.4.6盾构施工过程中穿越风险地质或复杂环境风险 (56)7.4.7泥水排送系统故障风险 (57)7.4.8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中土体流失风险 (57)7.4.9盾尾注浆时发生错台、涌水、涌砂风险 (58)7.4.10管片安装机构出现故障风险 (58)7.4.11敞开式盾构在硬岩掘进中发生岩爆风险 (58)7.5 暗挖法隧道 (59)7.5.1马头门开挖风险 (59)7.5.2多导洞施工扣拱开挖风险 (60)7.5.3大断面临时支护拆除风险 (60)7.5.4扩大段施工风险 (60)7.5.5仰挖施工风险 (61)7.5.6钻爆法开挖风险 (61)7.5.7穿越风险地质或复杂环境风险 (61)7.5.8塌方事故风险 (61)7.5.9涌水、涌砂事故风险 (63)7.5.10地下管线破坏事故风险 (63)附录A 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64)附录B 动态风险跟踪表 (65)附录C 风险管理工作月报 (67)附录D 风险管理总结报告格式 (69)附录E 风险分析方法 (70)附录F 风险评估方法 (71)1总则1.0.1 为了指导我国大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的控制,有效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影响,保障工程建设和城市运行安全,特制定本控制要点。
凤凰山隧道工程渔沙坦互通设计要点
摘要:本文介绍了凤凰山隧道工程渔沙坦互通的特点,方案设计的情况,设计的要点、难点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互通;特点;设计;要点
凤凰山隧道工程是广惠高速的延伸,是广惠高速公路的必要补充,凤凰山隧道工程路线总体呈东西走向,路线起自广河高速春岗互通,向东与广河共线,加宽广河高速为10车道高速公路断面,经渔沙坦互通后与广河高速分离,设隧道穿凤凰山后,上跨天鹿南路,设隧道穿牛鼻山后,沿山谷布线,至黄麻村后转向西南,上跨广汕公路并设置广汕路互通,设隧道穿越斜山,经水西村后跨水西路及北二环高速公路,终于广惠高速公路萝岗互通。
路线全长
14.039km。
一、渔沙坦互通特点
渔沙坦互通处于广州市天河区渔沙坦村,民房较多,征地拆迁难度较大。
该互通连接广河高速,西面有广河春岗互通,东面有广河高速凤凰山隧道,东南向则与本项目的凤凰山隧道相连。
因此该互通设计受到的制约条件较多,设计难度较大。
二、方案设计
根据交通量预测,2035年,惠州往广河方向交通量为31955pcu/d,而广河往惠州方向交通量为34466pcu/d,因此该互通按主线分、合流设计,匝道路基组成按分离式路基考虑,为单向三车道。
被交路广河高速为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为34.5m。
本项目主线
整体式路基为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为33.5m,分离式路基宽度为16.75m,单向三车道,因此考虑到车道数平衡,辅助车道设置为双车道。
该互通的设置主要是连接广河高速,以分流部分广河高速交通流。
结合交通量特点和本互通所处的地形,初测阶段在不动广河高速的前提下,提出了左幅上跨广河高速和下穿广河高速两种设计思路。
但原方案均不理想:首先,上跨方案匝道纵坡较大,大于4%,且与广河春岗互通的交织段长度较短,只有770m左右。
而下穿方案虽然改善了纵坡,但平面线形太差,最小半径只有150m。
在听取初测验收评审专家意见之后,初步设计阶段,提出了在改造广河高速的前提下,下穿广河高速的方案,该方案既减缓了纵坡、保证了平面线形指标,又增长了渔沙坦互通与广河春岗互通间的交织长度。
技术指标:广河主线左线半径为r=3000m,右线半径为r=3301m,纵坡为2.803%;匝道左线最小半径r=400m,最大纵坡为1.9%,匝道右线最小半径r=500m,最大纵坡为1.9%。
匝道路基宽16.75m,不设收费站;匝道设计速度为60km/h。
优点:线形流畅,匝道设计速度较高。
匝道紧贴广河高速,少占耕地,少拆迁。
仅需改造广河高速右幅桥墩,对广河高速运营影响最小。
缺点:匝道半径较小,对广河高速运营有影响。
三、设计要点
1、平面设计
渔沙坦互通西侧华快三期石坡隧道限速60km/h,广河高速限速100km/h,东侧的广河高速凤凰山隧道限速80km/h。
考虑到渔沙坦互通接入广河互通处,广河高速纵坡达到2.803%,结合互通设置的纵坡要求以及行车速度的延续性,因此拟对渔沙坦互通范围内的广河高速限速80km/h,以满足互通设置的基本条件。
互通型式为直连式,匝道设计速度为60km/h。
互通设置利用广河高速左幅54m钢箱梁下穿,仅对广河高速右幅的桥墩进行改造,将原桥墩改造成门架墩。
2、春岗互通与渔沙坦互通间距
路线起点接广河高速春岗互通,向东与广河共线,并加宽广河高速为10车道,再设渔沙坦互通接凤凰山隧道。
由《公路路线设计细则》14.3.8规定:当一个互通立交的入口与后一个互通立交的出口均设有或其中之一设有辅助车道时,若入口渐变段终点至出口渐变段起点的距离小于1000m,则应增长辅助车道将两者贯通。
在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增设辅助车道时,建议的辅助车道最小长度为760m。
本次设计广河春岗互通c、d匝道均为双车道匝道出入口,但由于c匝道与a匝道,d匝道与b匝道净间距均小于1000m,需设置辅助车道,本次设计c匝道与a匝道之间辅道长度为1150.044m,d 匝道与b匝道之间辅道长度为1230.676m,均大于《公路路线设计细则》的建议值760m。
3、变速车道型式及长度
广河高速春岗互通d匝道采用直接式双车道入口,加速车道长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加速车道长350m,353m,辅助车道长200m,
辅助车道长350m,因此d匝道辅助车道长度不符合路线规范要求。
广河高速春岗互通b匝道采用直接式双车道出口,减速车道长197m,辅助车道长169m,《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减速车道长190m,辅助车道长250m,因此b匝道辅助车道长度不符合路线规范要求。
为使本次设计满足规范要求,本次设计通过将春岗互通与渔沙坦互通辅助车道贯通使原设计辅助车道长度满足路线规范要求。
4、车道数平衡设计
本次设计渔沙坦互通a、b匝道为3车道匝道,广河高速春岗互通c、d匝道为2车道匝道,广河高速辅助车道路段为5车道(单向),正常路段为3车道(单向),以上车道数满足车道数平衡以及主线车道数的连续性要求。
5. 交织区交通工程辅助措施:
渔沙坦互通和春岗互通之间路段是广河高速和本项目公用路段,交通量较大,经分析,该路段的交织区服务水平达到三级,但较大的交织率仍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
在该项目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该路段的交织车辆交通冲突问题,做好车辆的诱导与控制管理。
在交通工程设计中采用安全保障措施如下:
①、标志诱导。
利用交通标志和可变情报板给道路使用者以确切的道路交通情报,合理设置车辆改道标志、指示标志、指向标志等,
提前做好路网信息提醒、车辆换道提醒。
②、设置导流、导向标线。
在交织区中除了设置车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等,还应从驾驶人认知角度出发,设置完善的减速让行线、导流线、出入口标线、导向箭头、转弯导向线等,并与标志相结合,达到车辆合理诱导的作用。
③、防撞隔离。
加强本路段的防护和隔离设施等级,分流端设置防撞垫,保障车辆行驶安全。
④、防眩及照明。
由于在高速公路的交织区要求车道变换较多、交通量较大,安装防眩设施能有效防止和减少眩光,改善高速公路夜间行车条件,降低夜间事故率。
在分合流前后设置路灯,能使驾驶员在夜间看清方向及路的各方面情况。
⑤、合理限速。
由于本路段位于互通之间,建议辅助车道继续使用匝道限速值,并对主线直行车道进行合理限速。
在进入交织区前配合使用震动标线,提醒驾驶人减速慢行。
四、总结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技术指标较多,制约因素也较多,无论从重视程度,设计程序,还是具体内容上,都有待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把每座互通式立交设计成满足功能、适应地形、线形流畅、行驶安全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