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442.50 KB
- 文档页数:32
病虫害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它们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我们带来经济损失。
那么,什么是病虫害?它们又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一、病虫害的定义病虫害是指病害和虫害的统称。
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
而虫害则是指昆虫、螨类等有害生物对植物造成的危害。
二、病害的分类1、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这些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例如,小麦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2、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如营养失调、水分过多或过少、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不足、土壤酸碱度不适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植物出现各种病害症状,但不会在植物体内传播。
例如,番茄脐腐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水稻生理性烂秧是由于低温引起的。
三、虫害的分类1、咀嚼式口器害虫这类害虫通过咀嚼植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来获取食物,造成植物组织的机械损伤。
常见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有蝗虫、螟虫、菜青虫等。
2、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通过细长的口针插入植物组织内,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卷曲等。
常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蚜虫、飞虱、叶蝉等。
3、虹吸式口器害虫虹吸式口器害虫的口器呈虹吸状,主要吸食花蜜等液体食物。
常见的虹吸式口器害虫有蛾类、蝶类等。
4、锉吸式口器害虫锉吸式口器害虫通过锉破植物组织来吸食汁液,常见的有蓟马等。
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的发生通常需要三个条件:病原物、寄主植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栽培育种ZAIPEIYUZHONG 种植管理 土传病害是指潜伏在土壤中的病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侵染辣椒根部引起发病致使辣椒植株死亡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绢病、茎基腐病、枯萎病和青枯病。
如防控不及时,常引起大棚辣椒成片大面积死亡。
笔者通过调整辣椒生产环节来防治土传病害,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效。
1 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1.1 发病时期 通过对辣椒发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在南方气候条件下,一般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5-10月,尤以6-9月的发病率最高,主要与大棚内温度高、湿度较大有关:一方面,由于高温灌水次数多,灌水量大,导致土壤通透性差;另一方面,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辣椒受到逆境影响,植株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危害。
调查中发现不同品种的辣椒均会发病,品种间发病率差异较小。
1.2 发病阶段 初花期至盛花期发病率较高。
此阶段辣椒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植株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在定植后便会感染病菌,病菌对辣椒的为害已经导致植株出现萎蔫等外观可见的症状。
1.3 发病规律1.3.1 土壤湿度过大,发病较重 因土壤含水量过高,辣椒根部的土壤透气性差,导致部分根系腐烂容易引起病菌感染。
水稻土黏重、通透性差是高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1.3.2 土壤温度高,发病较重 特别是夏秋季节,大棚内5~ 10 cm的土壤温度可达到38 ℃,土壤温度偏高,根系容易受到伤害,提高了病菌感染的概率。
1.3.3 苗龄过大的辣椒苗,发病也重 由于大棚辣椒育苗均以穴盘育苗为主,穴盘基质内容积及营养基质有限,当苗龄过老时(辣椒苗开花后),一方面根系盘根错节,密度大,部分老根衰退或死亡,移栽后受大田土壤中病菌侵染,且根系下扎缓慢,缓苗期延长,抵抗力较弱。
另一方面,因苗龄过长,穴内养分不足,须根细弱,移栽后土壤养分吸收能力差,也降低了幼苗抵抗力。
1.3.4 浇水过多,发病较重 夏秋季节,大棚内温度高,蒸腾量大,加上根系分布较浅,吸收的水分有时难以满足植株生长需要,滴灌次数增加越多,浅层土壤养分流失较多,且浅层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差异较大,造成土壤淋溶反应增强,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降低了植株的抵抗力,有利于病菌侵染。
病害发生特点
病害发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和季节性:病害的发生往往具有时间和季节性的特点。
例如,春季是植物繁殖繁荣的季节,也是许多春季病害的高发期。
寒冷的冬季则会使一些病害的发生率降低。
2. 地域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生态环境,会影响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概率。
3. 传播方式:一些病害可以通过空气、水流、昆虫等方式传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侵染性。
4. 症状表现:每种病害都有其独特的症状表现,例如叶片出现斑点、变色、坏死、腐烂等,或者植株矮化、畸形等。
5. 发生规律:病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在特定的季节或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或者在特定的植物种类或部位上更容易侵染。
6. 防治难度:由于病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防治病害往往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而且需要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因此,了解和掌握病害发生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理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112023.6公斤/亩、237.2公斤/亩,增产率分别为7.9%、7.4%。
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差异不显著(F=0.047<F0.05),处理间差异极显著(F=55.488>F0.01),表明试验田基础肥力均匀,试验可以用来衡量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肥效,多重比较表明,处理2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1,而后二者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油麦菜增产显著。
吴家点,处理2分别比处理1、处理3增产203.1公斤/亩、187.5公斤/亩,增产率分别为 6.7%、6.1%,证明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显著促进了油麦菜的增产。
2.3 经济效益分析经效益分析发现,后营子试验点中,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2)比常规施肥(处理1)每亩净增收659.7元,产投比6.9∶1;吴家点中,处理2比处理1每亩净增收513.3元,产投比5.3∶1;而两地喷施清水的处理(处理3)则不增收,表明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经济效益好。
3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于油麦菜生长期喷施3次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每次每亩用量200毫升),改善了油麦菜的成长因素,株高增高、株幅增加、单株重提高。
小区测产表明,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后油麦菜增产显著,平均每亩比常规施肥增产203.1~252.0公斤,增产率6.7%~7.9%;比同期喷施清水增产187.5~237.2公斤,增产率6.1%~7.4%。
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本品,农户的经济收益明显提高,平均每亩比常规施肥净增收513.3~659.7元,产出投入比为(5.3~6.9)∶1。
试验证明辽宁由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由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合作区分公司)生产的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油麦菜上施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可在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表2 不同处理油麦菜生物学性状调查地点处理株高(厘米)株幅(厘米)单株毛重(克)后营子134.824.4226.5237.125.1238.1335.423.8227.9吴家130.922.8220.1233.124.0227.5330.723.1219.6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汤振彬(辽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辽阳 111000)大豆褐纹病也称大豆褐斑病,是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病害之一。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一、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1、入侵动物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在发生之前,必须先有感染源侵入该区域。
入侵动物传染性病原体,往往依靠宿主异种或异地大量迁移、贸易而进入新领域,入侵动物传染性病原体及其媒介宿主在传播潜力上差异悬殊,一般以其中病原体的传播潜力大者(例如李斯特虫),以及具有较重的传染病害(例如新口蹄疫、蓝耳病)尤其具有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主要分布入侵病菌。
2、病原污染和传播动物传染病的病原污染和传播,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宿主、病原物及媒介传播病原的路径,传播病原的方式主要有气溶胶传播、染毒者传播、植物和动物传播及寄生虫传播等。
3、病原复制和毒力病原自身的复制和毒力,即病原进入宿主机体后,在它的细胞或组织中繁殖,诱发宿主机体抵抗和受损,产生特定的病理改变和病征。
这种毒力,是由病原体的性质及抗性状决定的,病原体的毒力不一,杂菌性和寄生虫的毒力较小,而病毒的毒力要比前者大得多。
4、宿主抵抗大部分动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性,部分动物具有强烈的抗病性,能形成有效的抗性防御,部分动物则缺乏一定的抗病性:发放者和特定病原组合形成的抗性因素,以及动物群体中的社会因素也对动物的疾病的影响很大。
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强力预防入侵病原及早排查、投诉及早治疗,及时加强传染病的监测,维持动物无病状态,净化污染细菌,及时加强传染病的卫生管理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事项。
2、强化隔离强化鼠疫、蓝耳病、新口蹄疫、猪阿塞菌病、伊拉克病毒和鹿疫等有害动物传染性病原体的隔离,强化入侵病原的封堵工作,分离地区及病原宿主和媒介传播者,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和蔓延,尽量达到“治未病、预未病”的目标。
3、科学防控依托动物传染病防控中心,推进动物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发挥动物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诊断检测、防控技术咨询、兽医培训、动物传染病研究等功能;支撑动物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落实动物传染性病原抗性调查,推动动物传染病智能防控督导系统等技术科学的应用,做好病原学研究和鉴定。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木材、纤维和药材等各种物质,还能够改善环境、保护水土、净化空气。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给林木健康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了解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对于维护森林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1. 病原菌的孳生林木病害的发生主要受到病原菌的孳生和扩散的影响。
病原菌一般会通过林木的伤口、气孔等侵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进行繁殖,并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扩散传播,导致病害的爆发。
控制病原菌的孳生是预防林木病害的关键。
2. 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一些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林木病害的爆发。
而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林木受到伤害或者生长迟缓,也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林木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林木对于病害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一些树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树种则相对较弱。
林木生长的环境也会影响林木病害的发生,例如土壤条件、空气湿度等都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改善生长环境为了防止林木病害的发生,首先要从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入手。
可以合理施肥、浇水,调整土壤酸碱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2. 剪除病部一旦发现林木受到病害的侵袭,应及时进行剪除病部,以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3. 选用抗病苗木在进行林木栽种时,应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苗木,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
4. 使用生物农药对于一些病害,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安全,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5. 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定期对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损失。
6.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开展病害的防治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菌的生长规律、传播途径等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为小麦赤霉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常常导致小麦成穗、结实不良,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的环境条件下。
一般情况下,小麦赤霉病从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病,到了成熟期逐渐减少。
赤霉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萌发赤霉菌在适宜的气温、湿度和营养基质下,产生一定数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被风或人工传播到小麦上,在小麦表面凝结形成一个稀薄的水膜。
此时,孢子萌发,形成管状吸管,从小麦的表皮直接侵入到麦茎。
2.菌丝生长当赤霉菌侵入小麦内部后,开始在茎部形成菌丝。
菌丝受到小麦茎的营养供应,迅速生长、形成。
菌丝的形成使小麦表现出一些典型病变症状,包括茎发红、变形、产生黑色斑点等。
3.分生孢子产生随着菌丝的生长,赤霉菌会逐渐分裂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和人工传播到其它小麦上进行侵染。
此外,一些被侵染的小麦茎上的菌丝也会分泌许多分生孢子,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传播。
4.遗传进化由于这种病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专家们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还在研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而赤霉菌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型和生物类型,形成了复杂的抗性。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传播与气候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因此农业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入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小麦赤霉病在病区内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同时,在田间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排干土壤中的积水,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2.选择耐病品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一些耐病品种是很重要的。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抵抗赤霉菌的攻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药物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化学防治药物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不能越过应用剂量。
第一章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植物病毒: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致病因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受程度,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在生理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的不正常状态。
病毒三要素: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病害症状:植物遭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后,其内部的生理活动、细胞组织结构和外部器官形态表现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患病植物本身由内而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生长在患病植物病部的病原物特征。
变色:植物发病后色泽发生改变,叶片为黄化和花叶,可表现为褪绿斑驳和坏斑等,整株可表现为白化,花瓣上有花裂等。
花叶:病株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部分相间,一般遍及全株,上部叶片较为显著,是病毒病害最为常见的病状。
坏死:发生在植物任何部位,表现为细胞死亡。
腐烂:植物患病后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有软腐干腐之分。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丧失膨压使枝条和叶片萎垂。
畸形:多数促进性病变和抑制性病变都可能导致畸形,如叶片膨肿、皱缩、小叶、蕨叶等;果实的缩果和其他畸形;整株的徒长、矮缩;局部器官如花器和种子的退化变形和促进性变态等。
隐症现象: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
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复合病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危害而形成。
思考题:1、植物病害发生应具备的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简述症状的复杂性:每种病害各自特定的症状;病害都有病状,但不一定有病征;同源异症——同一病原体在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同症异源——植物表现症状相同而引起病害的病原不同;隐症——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身边的植物会遭遇各种病害的侵略?这些病害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3. 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展规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预防控制。
三、观点诠释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指植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并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按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植物病害可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等。
四、发生规律1. 病原微生物侵入: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气孔、根部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
2. 感染病原微生物:植物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病变。
3. 病原微生物繁殖: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体内迅速繁殖,加重病害。
4. 病害发展:病害逐渐扩散至整株植物,导致植物发展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五、发展规律1. 病害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水、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加速病害蔓延。
2. 病害防控: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优化发展环境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3. 抗性培育: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案例分析某果园的苹果树出现了真菌性病害,导致果实腐烂、产量下落。
经过专家分析,发现病原微生物是通过风传播引起的。
果园主人采取了及时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果园恢复了正常发展。
七、总结通过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定义、分类、发生规律和发展规律,掌握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珍爱植物健康,增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八、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2. 了解不同季节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茶园主要病害1 、茶饼病图-茶饼病1.1症状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
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
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1.2发病条件该病系低温高湿型,台刈抽新梢多、凹地和高山雾重的茶园,发病重。
主要是在春秋茶采摘期间比较严重。
1.3发病原因茶饼病的病原叫做外担子菌。
通常患病部位隆起的白色粉状物就是病菌的子实层。
一般来说,茶饼病的病原会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于茶树叶面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在春秋季节爆发,尤其是以春天为主。
当平均温度在15~20度之间,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菌丝就开始生长发育形成担孢子,春秋季节多雨有风,孢子随风雨浸染萌发,侵入茶树叶片组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病斑,最终形成子实层。
1.4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2、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3、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封园, 早春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用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4、采摘茶园根据预测预报于发病初期喷用99%绿颖矿物油乳油150-200倍,或0.5%大黄素甲醚500倍或1%蛇床子素300-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或25%吡唑醚菌酯1500-2000倍,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
2、茶白星病图-茶白星病2.1症状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病害是指病原体侵染导致树木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树木器官的病变和损伤。
病害的发生不仅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了解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林木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发生:大部分林木病害都有发生的季节性规律。
一些真菌病害多发生在潮湿的春季和夏季;而叶斑病多发生在雨季;根腐病多发生在湿度较高的秋季和冬季等。
在这些季节,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工作。
2.环境适宜性:林木病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真菌病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病原体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有些适宜于湿度较高的环境,而有些适宜于湿度较低的环境。
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3.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病原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有些病原体能抑制其他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而有些病原体则会增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能力,促进病害的发生。
控制病害不仅要考虑单个病原体,还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林木病害的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对病害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品种,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速度。
2.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的基础。
通过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养分供应,可以提高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发现一些病害初期症状时,可以立即剪去受感染的枝条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控制。
4.合理施用农药:使用农药是防治林木病害的一种常用措施。
使用农药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药剂和剂量,并且要遵守使用农药的标准和要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5.加强病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病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和防治病害的能力,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