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
- 格式:ppt
- 大小:5.95 MB
- 文档页数:5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为下列多音字注音a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b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c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d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答案:a xìng b hèc mó d hè,sàn解析:分析:高兴读xìng,兴奋读xīng;酬和读hè,和睦读hé;模仿读mó,模样读mú;唱和读hè,和谐读hé,散落读sǎn,散场读sàn.点评:本题考查多音字注音,结合语境根据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确定读音。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迤西()龙吟凤哕()辟疫免灾()即物起兴()不犯忌讳()答案:yǐ|huì|bì|jí|huì解析:分析:迤读yǐ,不要误读成yí;哕读huì,不要误读成suì;辟读bì,不要误读成pì;即读jí,不要误读成jì;讳读huì,不要误读成we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3.根据拼音写汉字蹲jù() jīng条() 土kǎn() chún朴()nuò米() uò木() pì喻() 晨光xī微()答案:踞|荆|坎|淳|糯|柞|譬|熹解析:分析:根据拼音写词语。
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再现课文中词语,然后正确书写。
容易错的字有:譬、熹、淳(容易错写成“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课文要关注词语的积累和记忆。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蹲jù( ) 酬hè( ) pì( )喻xī( )微忌huì( ) chún( )朴答案:踞|和|譬|熹|讳|淳解析:分析:根据拼音写词语。
16 云南的歌会【记忆再现】1・ jd hd pl xl hul hul xlng yl gu2. D3.沈从文作历史文物《边城》【牛刀小试】1.D2.示例:令人陶醉的西湖,青山、秀水、使万千游客乐不思蜀。
令人神往的黄山,奇松、怪石,让多少游人牵肠挂肚。
【文苑漫步】1.⑴三长两短⑵纸上谈兵⑶放任自流⑷望眼欲穿2. 宋江张顺宋江张顺李逵【课文品读】1.主要介绍了“云南的歌会”中“金满斗会”的盛况。
2.演唱方式:百多人集合在一起,六人围坐一桌,轮流低唱歌曲。
演唱内容: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举行目的:集会表而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3.因为在歌会上,老年人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看到下一辈熟悉了,心里髙兴。
4.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弘的特点。
【美文赏析】1.衬托了湖水的奇淸。
2.星云湖因湖水奇淸,像仙人伸手摘下一片星星白云撒进湖里一样而得名:抚仙湖则因水的淸奇能使天宫神仙痴迷于美景,乐而忘返,幻化成抚仙石立于湖畔而得名。
3.针对两湖“鱼虾不共游”的现象所说的。
17端午的鸭蛋【记忆再现】1. mOi jl ydn ndng xidn yin sii hudng2. hudng惶急di大抵hudng辉煌di砥柱中流3.⑴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⑵与之同感荣耀。
4.汪曾祺散文家【牛刀小试】1 .⑴观⑵也⑶扑2.(1)对,牛弹琴。
(2)拍摄失败,不能使人们喜欢。
【文苑漫步】1.示例:艺髙胆大武松猛打虎2. C3.李俊卢俊义关胜【课文品读】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2.引用这段文字,既介绍了高邮咸蛋的特点和吃法,又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3.示例: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髙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岀鸭蛋似的!②我疋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③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4.虽然文章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课题:云南的歌会【课标与教材分析】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现代文的目标要求是:(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2.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术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默读朗读课文,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了2.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查阅字典和书籍,基本能够解决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内容。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很多同学对于一些社会风俗背后的故事或许他们还缺少深入的认识。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内容及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1、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篇篇文章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因此,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注意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突出了重点也加强了资源与资源之间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其次通过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尤其是互联网资源),扩宽学生学习空间,近距离的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提到云南,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地理课所学的有关知识,憧憬着那儿优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动听的歌谣……而且云南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地,各方面的媒体介绍较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到过那儿游玩,即使没去过的学生,对云南也是为之向往,这些都构成了学习此文的良好条件。
所以,以《云南的歌会》为教学载体,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能够为我们的教学设想的实现提供很好的保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课件演示1:课题画面《云南的歌会》歌声是我们生活的点缀,听歌、唱歌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同学们你们一定会唱很多歌曲,就在你脱口而唱周杰伦、李宇春、花儿乐队的时候,可想唱唱我国的民歌?今天,我们就跟随沈从文先生去听听、看看我国云南的歌会。
二、了解作者:课件演示2:作者生平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
文件编号________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20 年月日榜样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
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
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选文略有改动)(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回到家里→→答乡亲疑问→→获得嘉奖(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和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①“悲”②“壮”导学后反思:答案【自主预习案】1、dūn jù chóu hè xī huì yǐ zuò gū huì pì2、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用诗词应答。
打比方。
形容阳光不强。
(多指清晨的)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
生面:新在面目。
3、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
八年级下册《16.云南的歌会》课文例:(1)“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有意思。
(2)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3)“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
(4)“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
”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
重点分析体会“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
3、师小结:中国的这个“乐”字,很有意思,它既读“yuè”也读“lè”,音乐的实质是什么,可能就是给人快乐。
这些年轻女人对歌不求胜败但求快乐,她们已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
(指着课件)其实,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只要轻轻地推开它,就会发现天光云影、意思无限。
现在,我们大家不妨再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读找到的句段。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之所以觉得有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尽在诗意中,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然而,有人提出第四段中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很没意思。
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2、学生读课文。
3、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小女孩子唱歌自然、轻松。
环境对唱歌的人有影响,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有这样的歌声。
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目的不只在于写歌会,而在于写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
)4、教师补充: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是错误的。
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
那就是中国最为基本的传统人生哲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谁知道?(天人合一)(点课件)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