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篇一: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当时…1、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说明文专项训练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指导:(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①举例子(提示:“如”,“例如”,“比如”等词语)通过举……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特征(段中心句、上句、下句、本句),使得说明更具体充分。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特征(段中心句、上句、下句、本句),使得说明更具体充分。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特征(段中心句、上句、下句、本句),使得说明更具体充分。
④列图表列举了……图表,直观清晰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特征(段中心句、上句、下句、本句)。
(一)植物的窃窃私语……○4那植物怎么“听”同伴的“话”呢?研究发现,植物通过气孔摄入的BVOC可以进入植物的新陈代谢。
例如除虫菊在受到伤害时释放出的BVOC可以诱导相邻植株合成除虫菊酯,这个研究提示我们:当一株植物遭遇病虫害时,特定成分的BVOC的释放为相邻植株提供了“危险即将到来”的重要信号。
……第④段举除虫菊例子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二)灶头画……⑦在绘画技法上,灶头画通常采用湿壁作画,就是在灶壁石灰尚未全干的时候开始作画。
这样画上去的色彩容易渗入潮湿的灶壁,色彩与壁面混在一起,日后随着灶火的烘烤加热及自然挥发,灶壁面渐干,灶上所绘的图画、纹样历经十载二十载不脱落、不褪色。
这种画法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一种壁画画法——“湿壁法”十分相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三)上海田子坊……⑤原来的居民将住宅租借给创意产业,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对内部进行装修,而红砖墙、黒木门、条石门框、天井、厢房等建筑外观没有改变。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解的内容是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分析,一般这类题表现形式为“文中某个词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这类题通过总结是有一定解题模式的,好,我们通过例题讲解。
二.讲课内容:
例题“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提问)我国是不是到处都有石拱桥呢?不是,那么如果去掉了是不是就表示到处都有了呢,意思就不准确了,所以“几乎”不能删掉。
从此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于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的解题套路:首先,我们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最后加一句此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会发现就三部:
1.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
2.联系文章分析作用
3.最后加上一句,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现在我们来一起解析2011年石景山模拟卷II中的第19题,此题要我们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也许”一词,此题实际也是在考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模式解答这道题。
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总结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问然后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后发现:除了第
二段写生病不是好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段作者都在告诉大家,生病有时候是好事。
由此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是:生病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但是有时候确是好事。
题目中“也许”一词正好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所以把文章题目中的“也许”去掉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也不符合说明文的准确性。
(公布正确答案)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题的解题思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三部:词语本意,带入原文,准确性,以后遇到这样的题才不会丢分。
说明文阅读练习(一)①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
其实,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2002年5月25日,华航波音747-200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225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
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年的4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座。
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
18.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答:如果删去“单就桥梁而言”,就无法与前面的“普遍的现象”相呼应;同时使后面的“损坏”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二)③淡化废水既高盐度,又高咸度,并且其中富含重金属,对水下生物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些环境问题在海水淡化应用最广泛的地区——中东地区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因为该地区拥有世界50%的海水的淡化能力,每天能生产1000多万立方米的淡水。
由此可以肯定淡化废水的排放量也是惊人的。
仅海湾地区,每秒钟可以生产115立方米的淡水,并每秒制造1000立方米的浓缩海水。
如此发展下去,海水会越来越浓,海洋会越来越稠了。
18.结合第③段划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海湾地区”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2分)答:如果删去“仅海湾地区”就缺少了“生产淡水”“制造浓缩海水”的对象;也就无法与前面的中东地区“淡化废水的排放量也是惊人的”相呼应。
(三)⑥动物既能节约能量,又能有效地利用能量,生命在漫长的进化中,把自己的生存形式雕琢得如此精妙,不能不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动物的这种本领,使人类既好奇又佩服。
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都来源于同样的集合。
也许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明白更多自然的奥妙,那将会在医学和畜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说明了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说明了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如:(1)于是,许多航空爱好者绞尽脑汁进行扑翼飞行的研究。
运用答题方式①:答:不能删掉。
用了“绞尽脑汁”这个词,生动地说明了航空爱好者进行扑翼飞行的研究时想尽了各种办法,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如:(2)人们终于采用固定机翼的方式,于190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载人飞机。
运用答题方式①:答:不能删掉。
用了“终于”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人们采用固定机翼的方式是经过很多努力、尝试后才成功的,用了“第一架”这个词,准确告诉了我们人类1903年发明的动力载人飞机是历史性地突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如:(3)据估计,我国陆地上空的水汽年累积量约在20万亿吨以上。
运用答题方式②:答:不能,删掉“据估计”和“约”这两个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我国陆地上空的水汽积累量一定是在20万亿吨以上的,显得太绝对化,用上这个两个词才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如:(4)白云猪手是广州历史名菜之一,广州几乎每个酒楼都设有这菜式。
运用答题方式②:答:不能删掉。
删掉“几乎”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每个酒楼都设有这样的菜式,显得太绝对化。
用了“几乎”一词,准确说明了大多数酒楼是设有这菜式的,但不是所有,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二、知识梳理〔一〕命题角度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2、词语的指代义3、词语的语境义4、词语的联想义〔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以《童年的朋友》为例:〔一〕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例】语段中“可爱的动物〞和“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二〕依据具体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松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通过比照分析,结合平常对某个词语的认知和掌握,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体会词语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别含义。
【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练习一童年的朋友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辉,在笑容里,快乐地露出巩固的白雪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旧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给弄坏了。
它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愉快的、温暖的光辉。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松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好像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宝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求语文说明文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加点词的作用:一、研究一个词的表达作用的基本思路(1)要研究它的本义。
中国汉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扮演着记录信息、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一个词的表达作用,首先指这个词一般情况下传递什么信息,即它代表着什么意思。
(2)要研究它的作用。
不同的词性,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名次代表着事物的名称,有命名作用。
动词描述一种动作。
形容词描摹事物的状态和某种特征给人的内心感受。
副词有限制程度、范围、频率,表示估计猜测,表示否定等多个作用。
在本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主要起描摹作用,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3)要研究它在句子中的语境义。
一个词离开语境,在字典里有多种含义,放到语境里,到底是其中的哪一项,就确定下来了。
再者,一个词表述的含义可能是对一类事物的多个方面的表述,在具体语境中,一类事物就会因为语境而转化为一个具体的事物,表述的方面也会由多个不确定的方面,转化为具体的方面。
如“金碧辉煌”的本义是:形容建筑物的外观或内饰建筑和装饰得十分奢华。
如果把它放到具体的句子中:故宫太和殿的穹拱上苗龙画风,全用金箔装饰,四面的窗户也刷着金粉,站在大店中央,放眼一望,金碧辉煌。
“建筑物”就变成了“故宫太和殿”,“外观和内饰”就变成了“内饰”,这个词的语境义就变成“形容故宫太和殿的内饰十分奢华”。
第三,对于副词而言,往往只起某种作用,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它融进了具体语境,才能把含义说出来。
例如:房屋的檐头几乎贴在了围墙上。
这里的“几乎”,在语境中无法表达自身的含义,要结合其他词的含义才能具体解释:檐头差一点就贴在墙上,但没有真正贴在一起。
(4)要研究这个词的表义倾向——即这个词的存在强调或突出了什么。
任何一个副词或一个形容词,都有其自身的表义倾向。
如上面的“几乎”强调的就是檐头和墙的距离非常近。
再如“他大约15岁”中,“大约”本义是“上下”、“左右”、“大概”,语境义是:年龄比15岁略高或略低一点,它强调的是这个年龄是主观猜测的结果,不是档案调查的结果。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语言特点】(一)准确、简洁、严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二)生动1.准确:(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①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②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③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④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⑤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⑥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2)注意约数和确数。
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注意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
(5)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句式富于变化,形容词、动词、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考题类型】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4.“这”(“这些”等代词)指代什么内容?5.加点的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加点词语有何作用?7.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句子。
【答题对策】类型1:某个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对策:1. 表态:不能删。
2. 先定性:起修饰限制作用,表……(何种类型);再释词:是……的意思。
3. 带词解句:先“言下之意”:突出(说明、表明)……(把释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c无一例外的情况4. 去词解句: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太绝对。
5.“xx”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技巧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举例子 列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的…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2.列数字 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的…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3。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 4.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 5。
分类别 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 6。
引用 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谚语俗语等),说明了…的…特点,更具有说服力。
7。
作诠释 具体解释了…的…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通俗易懂。
8.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示…的…本质特点(或地位、影响、作用等)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
空间顺序(建筑物多用空间顺序)、 3。
逻辑顺序(介绍科学理论研究或科技产品多用逻辑顺序) 三、说明内容围绕XX (说明对象的具体名称),文章主要写了…… 例如:围绕地震的余震现象,文章主要写了余震的产生原因、应对方法的内容.四、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1.表推测、估计 可能、估计、大约、可算、应该、似乎、或许、大概、左右、上下 2.表限制 ①限制时间(也可以写成限定时间) 目前、当下、迄今为止、现在、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有时 ② 限制程度(也可以写成限定程度) 很、最、稍微、较、略微、更、十分、非常、相当 ③限制范围(也可以写成限定范围) 大面积、之一、一般、最少、差不多、几乎、全都、大部分 3.表信息来源 按照他的计算、据测定、传说、在调查中 (二) 题型有: 1. 加点字词能否删掉(换成XX)? 答题格式:不能删掉(不能换)。
(1)解释该字词 (2)该词说明了…… ★(3 (4)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例如“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当地病菌流行的原因之一”中“可能"能否删掉?答:不能删。
(1)“可能"表示推测估计,有不确定的意思。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1、起限制作用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掉,“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以及作用《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小朋友们,你们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些特别的词语呀?这些加点词可有着神奇的作用呢!比如说“大约”这个词,在“这座山大约有 500 米高”这句话里,“大约”就告诉我们这个高度不是特别精确,只是一个估计。
它让我们知道了信息可能不是百分百准确,但是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
再比如“几乎”,“这片森林里几乎看不到垃圾”,“几乎”说明不是完全没有垃圾,只是非常少,少到好像没有似的。
还有“可能”,“明天可能会下雨”,“可能”就表示不确定,也许会下,也许不会下。
这些加点词让说明文变得更加准确、严谨,也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就像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公园玩,有人说“公园里的花差不多都开了”,这里的“差不多”就和说明文里的加点词一样,让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花全开了,但开的很多。
小朋友们,以后读说明文的时候,可要多留意这些加点词哟!《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说明文里那些加点的词。
在说明文中,加点词的作用可大啦!比如说“据统计”,当我们看到“据统计,这个城市每年的降雨量在 800 毫米左右”,“据统计”这三个字就让我们知道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根据的,是经过认真调查和计算得出来的。
“一般来说”也很常见,像“一般来说,猫在晚上的视力比白天好”,这就表示这是通常的情况,但也可能会有例外。
还有“主要”这个词,“这种植物的用途主要是观赏”,说明还有其他不太重要的用途。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老师说“通常情况下,认真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都不错”,这里的“通常情况下”就和说明文里的加点词一样,不是绝对的,但是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情况。
小朋友们,明白了加点词的作用,咱们就能更好地读懂说明文啦!《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说明文里的加点词可有意思啦!比如说“约”字,“这条河约 50 米宽”,一个“约”字就让我们明白,这不是准确的 50 米,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
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 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 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 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 一词有 何表达效果答:“好像”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 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 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词表示猜测,并 毛的原因可能(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 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 不确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周密。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 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体现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周密。
分析加点词能否去掉说说划线词语“可能'台"的表达作用 答.“(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 一词能否删掉,为 什么不能删掉,大多表示大,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 活水的情况。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 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不 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或 词性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 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严密,(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答: 部分是这 卜样性。
“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说明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旨趣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承接、照应等逻辑关系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修辞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8.特殊修饰、限制词。
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例举(一)表估计或推测:也许、可能、大概大约左右好像(二)限制时间:目前近二十年迄今(三)限制程度:很、非常比较几乎(看语境)(四)限制范围:之一单单根据不完全统计主要(看语境)(五)表依据:根据科学家推算长期研究实践证明(六)表频率:指一般情况下,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常常经常(七)表强调:(根据语境判断,不要死记)只要竟只有甚至几乎仅仅表数量:多余三、方法技巧四抓四联系(一)四抓1.抓关键词。
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2.抓修辞手法3.抓表达方式(描写)4.抓表现手法(二)四联系1.联系上下文:注意句于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2.联系作者情感、主题:抓住中心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联系3.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在具体的言环境中,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句子的潜在信息4.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最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四、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五、解题步骤(一)释词:分析这个词语含义。
如果是副词,表明这个词语表(估计、推测、限制…)。
1.该词(句)的表层义(本义)这个词(句)表层义是(原指)…2.该词(句)的深层义(语境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感情色彩、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等。
)(1)比喻义(2)引申义(3)象征义(4)色彩义(爱憎分明,褒贬明显)(5)言外之意这个词(句)深层义是(这里指)…(二)析句: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角度及在句子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一、什么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整理阐释明白,而使用的某种方法。
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资料(引用)。
(注:前四种考得最多)三、考试题型:1、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找出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四、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一)举例子。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文中如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2、作用: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3、答题模式: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4、例题展示。
《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举例子,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这三大特点。
5、牛刀小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二)列数字。
1、概念: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数字可分用确数和概数)2、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3、答题模式: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4、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答:介绍桥的长度和宽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5、牛刀小试。
这只蟹的体长超过20厘米,重量达2.5公斤,可算是蟹中的巨无霸了。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三)作比较。
1、概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或是关键信息点,或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或是承前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1.重要的句子有以下几种情况(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提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内在含义。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统领全文,有的阐明要旨,有的设疑激趣,有的总结全文,有的前后照应,有的承上启下。
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既要注意它在段中和篇中的位置,还要认真深入地分析它和文章中心或结构的关系。
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主要有五种题型(1)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式与技巧: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考点分析: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型一:一个词能否去掉判断+解释(注意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推测等)+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去掉的后果+套话(准确、科学、权威等)典型例题:1、“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中“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指正常情况下,说明松鼠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搭窝具有普遍性,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太绝对,与实际不符。
用这个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中“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据专家介绍”表明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的有关介绍是出自专家之口,增强说明的权威性、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具说服力,去掉后,就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强化训练(中考作业本)1、P、89(3)画线句子中“比较”、“通常”两词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
2、 P、91(2)选文弟(2)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P、91(3)第二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P、96(4)“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 P、93(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5、P、99(2)第(5)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6、 P、100(4)文段(7)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7、 P、103(3)文章弟(4)段中加点的词语“据统计”能否去掉,为什么?8、“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中为什么强调“据考证”?(“据考证”表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一事实是经过大家考证的,是确凿的,增强说明的权威性、科学性。
)题型二:分析一个词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解释(同上)+(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套话(准确、生动、科学、权威)典型例题: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1、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3)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
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
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
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翼龙发现的可能性。
如果去掉,就与原意不符,体现不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据说”,表揣测,是一种不太肯定的说法,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当然也可能没有,删去后,就变成“一定有功效”,这样说就太绝对了,缺乏一定的科学考证。
所以这样表示大概的词,反而体现了说话的严谨性。
C、两词可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1)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答案:不能。
“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
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和事实不相符。
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点击: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互换后的表达效果
(2)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如果将“亟待”一词可以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
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
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
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换。
2、起修饰作用
(1)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请说说“分外”一词的表达效果。
《巍巍中山陵》
“分外”是“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技巧点击:这类题先解词,然后再说明这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在句子中的效果。
(2)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请说说“尤其”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尤其”是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此起强调的作用,表示在有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危害更大。
(3)“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
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
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
3、词语顺序能否调换
1: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