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说明文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26.74 KB
- 文档页数:5
常见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
例如: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作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资料、名人名言,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作比较说明抽象的或者是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例如:鲸的一条舌头就有几十头大肥猪那么重。
好处: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例如:目前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5)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不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例如: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打比方也就是应用比喻来说明事物。
例如:鲸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8)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好处: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9)作假设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哪?用法好处:从事物的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说明文基础知识一、说明文的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一)、说明对象:(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二)、说明特征: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
(三)、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举例子、打比方1、下定义说明方法(1)概念:用简洁、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地介绍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就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注意事项:①下定义不能用比喻句和否定句,一般用陈述句。
②下定义时,应认识清楚说明对象的属性,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下定义时,语言简洁、明了。
2、作诠释说明方法(1)概念:就是对说明对象作一些解释说明。
(2)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下定义在语言、句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作诠释比下定义要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的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注:区分作诠释与下定义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大部分适应,不是所有都行)3、列数字说明方法(1)概念:运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作用(好处):数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使说明更简明、精确、具体、更有说服力。
4、分类别说明方法(1)概念:将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和方面,一类一类地进行说明的方法。
(2)注意事项:科学的分类要做到正确、对等、包举(详见书上184页)(3)作用(好处):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5、作比较说明方法(1)概念:运用不同的事物之间(横比),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纵比)、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3)作用(好处):更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6、画图表说明方法(1)概念:运用表格,图形来直观明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五年级说明文五年级说明文(通用27篇)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说明文,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大类。
你写这类作文时总是没有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说明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说明文篇1从小到大一直以来妈妈就不让我玩电脑,走遍我全家也不会看到一台电脑,只要是妈妈否认的东西,那我家就一定不会出现。
可以说我连碰都不能碰一下电脑,电脑就如定时炸弹一般,我只要一碰它,我就会马上殉国。
听着表弟表妹们整天说着这个游戏多好玩,那个游戏多有趣,这个电影多好看,那个电影多好看……我本来一点都不动心的,可是他们整天说这个好玩那个好看的,他们说电脑是多么多么得好,想查什么就可以查到什么,我开始慢慢动心了,有一天,妈妈出差了,我就和表弟表妹们一起去大伯家玩电脑了,我一玩,觉得他们说的真的没有错,电脑就像是一本’万能书‘一样,想看什么想查什么都能看到查到。
妈妈出差回来了,我就求她也买一台电脑吧!我一直说着电脑的好处,把嘴巴都说烂了,妈妈却说:孩子,你知不知道电脑的坏处呢?我说:电脑想干什么都可以,有什么不好的?妈妈回答道:电脑既影响视力,也影响学习,所以不能常玩。
而且一个学生怎么能玩电脑呢!学生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
五年级说明文篇2这一天,我来到了校园里的植物园,看见了一种十分奇异的植物。
那是一棵高大的昆士兰伞木。
一想到这个名字,就使我不禁猜测:为什么叫昆士兰伞木呢?因为它很“懒散”吗?不对啊。
那是因为它是昆士兰“伞木”吗?他确实有点像伞,不过这名字真奇异啊!从远望去,细长的树干从底部直线延伸上去后,倾斜地长出了5、6米高,又在中间潇洒地伸出两根棕色的枝。
枝上只长了几片嫩叶,就像两只爪子,而上面的叶子整体来看,宛如一顶绿色的大帽子,和这两根枝竟然形成了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一个人的手在半伸直着,似乎想把旁边的那个“人”打败似的,十分有趣。
再往上一米后,就长出了分杈,枝丫又分开出枝丫,丫又生丫,看起来有无数枝丫一样,十分地“奇”。
第12讲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2、会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
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
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业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
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
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
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大空垃圾和核垃圾等。
大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
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
近10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已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10。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1.说明文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用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大雁归来》里面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判断方法:①看题目。
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判断方法: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如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词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
说明文有哪些语言角度篇一:说明文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 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 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 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 差不多是x 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 xx大多x 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 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 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分类(7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经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经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善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分类篇一我们的校门宏伟壮丽,远远看去特别像一座桥,似乎是要引领我们通向学问的海洋。
校门正上方是“合兴试验学校”六个大字。
校门是电动的,只要按一下遥控器,它就能自动打开、关闭,真便利。
走进校门,是一条又宽敞又平坦的路,路面是用麻石铺成的,两旁种上了花草树木。
一走进校内,就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路的左边是镇中心幼儿园,那儿的房子像童话王国里的城堡一样,院子里还有蹦蹦床、海洋球等游乐设施,幼儿园的小伴侣们正在快乐地玩耍。
路的右边,三栋楼房并排矗立着,前面是办公楼,中间是教学楼,后面是食堂和宿舍。
白色和红色的墙砖,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我们的教室在三楼,又大又宽敞,雪白的墙壁,崭新的桌椅,乌黑的黑板。
教室里还装上了“班班通”,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全新的学习感受。
老师把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让我们感觉在这里学习非常好玩。
穿过办公楼与教学楼之间的过道,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操场。
宽大的足球场上绿草如茵,鲜红的塑胶跑道围围着整个足球场,红绿搭配,让人眼前一亮。
穿过足球场,我们又来到了篮球场。
篮球场的一端是一个移动升旗台,艳丽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儿是我们集合、做操的地方。
操场的四周全部都是花草树木,空气是那么新奇,只要一下课,这儿就成了欢快的海洋。
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合兴试验学校就是我们学习的乐园。
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我为自己能在这么漂亮的学校学习而傲慢!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分类篇二导读:关于月亮的说明文有好多,可以从多个角度选题对月亮进行说明,写成说明文。
本文是对我们在地球上所见月亮形态——月相的说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 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800字(优秀范文6篇)关于说明文的语言,精选4篇优秀范文,字数为800字。
这次培训,我们有幸听了教育局各位老师的讲座,他们的讲座给我的感触最深。
说明文的语言(优秀范文):1这次培训,我们有幸听了教育局各位老师的讲座,他们的讲座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还有课堂教学方面的等等。
通过理论的学习,知识的更新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什么是教育,如何面对新课程整改。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中要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引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合、指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通过认真观看、听讲以及与专家、同行的互动交流,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程整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在缩短,知识容量的不断增加。
要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随时补充自己的能量,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才能“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
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
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
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整改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
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说明文相关知识点总结一、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画图表作诠释2、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其最大特点是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做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等进行说明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文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的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下面是XX整理的说明文说明方法有哪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说明死海的长、宽、深的文字。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作用: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说明文阅读3——说明的语言一、介绍说明文语言的地位。
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说明文始终占据一席之地无法撼动,其中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成为常考题型。
针对这种现状,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三种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技巧。
二、说明文语言的三种题型及解法。
第一种:【题型】:给出一句话,分析其中加点的字或词的表达作用或效果?〖解法〗:加点词语的意思,+句子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种题型的例题】:“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这句话中“左右”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或效果?【赏析】:句中“左右”一词的意思是“前后”,表示推测,“左右”一词说明了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前后,“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种题型的训练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这句话中“非常”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或效果?【学生解答】:第二种:【题型】:删除或更换句中加点的字或词,行不行?为什么?【解法】:通常的答法:字词的意思,+原句的意思,+去掉字词后句子的意思,+去掉该字或词后,与实际不符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除或更换。
【第二种题型的例题】:“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句话中“绝大部分”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赏析】:“绝大部分”一词的意思是“大多数”,“绝大部分”说明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大多数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是不对称的。
去掉“绝大部分”后,句子的意思变成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去掉“绝大部分”后,与实际不符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第二种题型的训练题】:“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中“极少”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赏析】:第三种:【题型】:根据文中的相关语句,自己揣摩,具体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解法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
品味说明文语言说明文语言,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①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②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③表时间:当时、迄今为止、目前为止、一、品味准确性或能否去掉(删去)基本格式:①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字义或作用),②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句义或作用),③去掉后句义或作用,不符合实际(原意)或太绝对(肯定)了。
所以不能去掉。
④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注意:品味准确性用①+②+④。
能否去掉(删去)先作出判断,再用①+②+③+④1、好像(似乎):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不符合实际(原意)或太绝对(肯定)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可能(大概、也许):表估计(揣测),说明……是不确定的。
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太肯定了,不符合原意。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 、大多(大部分):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的情况。
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太绝对了,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至少: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刚好是……”,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5、迄今为止(目前为止、现在为止):准确地表达是目前(现在为止,不排除今后还有……的可能性。
如果去掉,就与原意不符。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 、“据说”:表揣测,没有经过科学考证,是一种不太肯定的说法,说明……有可能有……,当然也可能没有。
删去后,就变成一定……,这样说就太绝对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7、分外:是“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说明……。
如果去掉,强调程度就削弱了,不符合原意。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 、尤其:是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此起强调的作用,表示……。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 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1.说一说“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一句中的“适当”能否删去?为什么?2.如果问“适当”的表达效果?二、关系罗列(一)、一般与特殊“通常”、“往往”、“一般”等强调一般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之下”、“只有------才”强调特殊情况。
(二)、全部与部分“所有的”强调全部,表示没有例外。
“大部分”、“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三)、主要和次要“主要”、“次要”;“其次”、“再次”(四)、精确与模糊“大约”、“左右”、“约”、“上下”、“可能”:大概、不确定,表示一种猜测、估计。
(五)、限制与形容1、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分别针对“早”、“多”作程度限制。
2、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惊人”突出了其地位影响。
(六)、依据与论断“据推算”、“在当时”:限制时间、条件。
例如:1、“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2、“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
(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答题模式讲解: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
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例题展示。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向沙漠进军》练习:1、“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这句话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2、“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这句话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3、“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性阶段”一句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4、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5、“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技巧:“……”这个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这句表示……(结合句意)的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
请你说说“有可能”一词的表达作用。
2、我国猪肉消费名列世界第一,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
结合语境,说说“似乎”一词的作用。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2)、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
上面句子中的词语“发明”改为“发现”可以吗?为什么?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
(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
(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
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
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答:(2)以上文段有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三句分别反映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答:4、试题演示(B)“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
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
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
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段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5、试题演示(C)近海吃海,蟹是少不了的海鲜。
湛江是美食天堂,更是吃蟹的天堂,每年九月十月,都是嗜蟹者最快乐的日子。
而这时的宾馆饭店,酒楼食肆,蟹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主菜,蟹的种类,菜式也非常的多。
除名贵的膏蟹外,也有较便宜清甜的肉蟹、花蟹。
清蒸油焗,生炒酥炸;酱醋油盐,甜酸香辣,蒜茸姜葱,椒盐药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任君选择。
外地客人到湛江,总希望品尝湛江蟹的滋味,也以此为一乐。
他们学着湛江人.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
到湛江吃海鲜,品尝螃蟹,大饱口福,如今已成了到湛江旅游的一大乐趣。
《复习指导》P.40《湛江的美食——螃蟹》▲▲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末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答:“不能删去。
因为“适当”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删掉后成了完全停止,与实际不符。
“适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答:“适当”起限制作用。
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一限制。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一种题型(1)“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