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37.24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其中水意象的运用更是别具一格。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水意象,分析其形式、内涵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以期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世界。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水意象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苏轼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通过对水意象的描绘,苏轼将读者带入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苏轼笔下的水意象,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水的千姿百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将长江之水与历史典故相融合,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缅怀。
而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则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浩渺无垠的水景画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该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作品。
在词中,苏轼以赤壁为背景,追述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辉煌事迹。
其中,“大江东去”的意象尤为引人注目。
苏轼通过将长江之水与英雄人物相映衬,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同时,也传达出时光荏苒、英雄已逝的感慨。
这种通过水意象传递情感与思想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水意象在苏轼的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通过对水意象的描绘,苏轼将读者引入了他独特的文学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比分析苏轼与其他文人墨客笔下的水意象,探究其异同点与传承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探究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与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水字的古诗一、水字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水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基本构造单元,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使用,并且与丰富的意象相联系。
水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喻意和象征性,被诗人用来表达生活的点滴和内心的情感。
1.水的清澈和纯洁水字在古诗中通常被用来形容清澈和纯洁之物。
清澈的水代表着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它可以洗涤尘埃和疲惫,带来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例如:清流潺潺,世间红尘不扰;水泠泠,心绪莫测。
2.水的柔和和流动水字也常被用来表达柔和和流动的形象。
水是柔软而顺从的,它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形态。
古诗中常用水来比喻女性的婉约和温柔,也用水来象征人生的变迁和流动。
例如:水漾漾,女子的容颜娇柔;江流不息,人生的旅途无尽。
3.水的包容和广阔水字还常被用来表达包容和广阔之意。
水能容纳万物,它无私地接纳一切,并且没有偏好和嫉妒之心。
水的广阔也代表着人的胸怀和志向,以及人生的无限可能。
例如:万顷碧波中,无私无我;大江东去,志向永远向前。
二、水字古诗中的经典之作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浪淘沙·北国风光》—辛弃疾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北国的风光。
飘雪的枫叶,散落在千山万水间。
三、水字在不同诗体中的运用1.水字与律诗在古代的律诗中,水字常常被用来做为押韵的字。
律诗严格遵守音律和格律,而水字的音韵和读音使它成为律诗中的常见字。
例如:江河万里水,山高千丈人。
2.水字与词在古代的词中,水字也经常出现。
词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文学形式,水字的轻盈和柔和符合词曲的要求,可以用来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含蓄的意境。
例如:水悠悠,心悠悠;水小小,心小小。
3.水字与古文在古代的古文中,水字经常被用来象征生命和道德的纯净。
古文追求心灵上的净化和道德上的升华,把水字作为表征纯洁的象征,以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例如:水,源于天地;心灵之水,洗涤万物。
[论湖北旅游与水文化]水文化资料峡江西来,江汉会流,大江东去。
这一方源远流长、气势磅礴、风情万种的皇天后土,养育3600余万荆楚儿女,造就了彪炳史册的志士仁人,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孕育了气象万千的湖北水文化。
大凡游历过湖北的人,对这里的水土,这里的古今变迁,大都会留下强烈的水文化印记。
1 沧海桑田,造就了湖北山水地貌的本质特征对一方水土的追根寻源,是众多旅游者的天性。
远古遗存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远古时期的长江西部地区被地中海占据,海水淹没西藏、青海、川西、黔西等大片地区,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海湾。
在距今一亿年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后,留下云梦泽、滇池等几个大水域。
这些水域所形成的水系,由东向西流入地中海。
在距今约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后,地面被抬高,逐步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这就形成了今天向东流的长江形态。
秦巴山脉大量的水土流失,泥沙俱下,冲击成了江汉平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湖北神奇而独特的地质地貌,既为荆楚生民铺就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奠定了水文化的厚实平台,山岳景观和湖泊水体景观,使湖北成为富集旅游资源的大省。
神奇的地质构造、肥沃的田野和广阔的水域,成就了鱼米之乡的农耕文明,使“湖广熟,天下足”成为可能,也使湖北成为具有高富集度旅游资源的资源大省。
湖北省共有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等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省级地质公园。
近30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如利川小河水杉森林沼泽湿地、神农架大九湖泥潭藓沼泽湿地等多类型湿地旅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都弥足珍贵,游人所至,既可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又可追古抚今,增长知识。
2 万山来朝,造就了湖北旅游的灵秀特色秦巴云雨潇湘水,千山万壑向荆楚。
西高东低、起伏连绵的地里走势,使得山重水复,江河纵横,水网交错。
境内西部山脉蜿蜒千里,如龙走水。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
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才是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
所谓的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
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
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
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容。
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
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
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
“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通过人们对山的考察月选择也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倾向。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体现中国文化的山不只有五岳名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
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中国文化与山的关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水文化也不示弱,为中国文化撑起半边天。
所谓的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
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浅析“江”“河”在古汉语中的特指“江”和“河”在古汉语中常常被使用,它们是指流经中国以东的两大水系,包括了长江、黄河、珠江和松花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
这两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在古汉语中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主要从古语言学的角度,对“江”和“河”在古汉语中的特指进行分析。
一、“江”在古汉语中的特指“江”在古汉语中的特指是比较显著的,它除了指代东方的长江之外,也能用来代指玉米、云和妇女的发髻。
例如,“江夏之阳”,就是对长江下游地区的称呼。
这一用法不仅多用于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在文言文中。
此外,“江”还有“进入”、“交汇”等意思,在文化上,周朝君主经常使用“江”字命名重要官衙,因意义上是“集中”一处的意思。
例如,“江都”指的是京口和扬州交汇的地方,“江山”则是指大山的聚集之地。
文化内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大江东去”就是指长江的东去,而江水拍打的地方,也是古代文人名士汲取灵感,留下千古佳句的地方。
二、“河”在古汉语中的特指相较于“江”,“河”在古汉语中的特指并不十分显著。
在古代中原地区,“河”主要指黄河,就如同“江”主要指长江一样。
例如《离骚》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彼造船者,木处可楫。
”中的“大江”和“木处”都是指黄河的含义。
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书中,也常把黄河称之为“河”。
尽管如此,河流的名称中也有很多都用“河”这个字作为说明,比如“淮河”、“黄河”、“钱塘江”等等。
在文言文中,“河”这个词还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思想情感的流淌。
例如《史记》中的“首阳之水,流出三溪”,就用“河流”比喻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表达出了一种隐喻手法。
三、结论“江”和“河”在古汉语中的特指,虽然并不如现代汉语中那样显著,但是,它们依然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文学创作和历史记录中,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它们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和文化气息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形容中国五大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的成语或成语文案可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些大河流域的特点和文化象征意义。
1.长江:
o滔滔不绝:形容长江水势浩大,奔腾不息。
o大江东去:表达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寓意历史的进程和时光流逝。
o才高八斗,源自“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暗喻长江流域丰富的文化和人才。
2.黄河:
o百川灌河:比喻黄河为众水汇聚之处,体现其在中华文明中的中心地位。
o泥沙俱下:源于黄河含沙量大,引申指事物好坏混杂在一起。
o中流砥柱:形容黄河中坚固的砥柱山,比喻在危难时刻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力量。
3.珠江:
o碧波荡漾:形容珠江水面清澈如碧玉,波光粼粼。
o星罗棋布:用来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城市众多的情形。
o南国明珠:借喻珠江流域的富饶美丽与独特风貌。
4.淮河:
o温润如玉:形容淮河水性温润,如同美玉般滋养两岸土地。
o一衣带水:尽管淮河曾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但两岸关系紧密,犹如一条衣带隔开的距离。
o淮橘为枳:出自《晏子春秋》,原指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北会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化对事物性质的影响。
5.黑龙江:
o北国风光: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以其冰雪世界闻名,此成语体现其地域特色。
o龙飞凤舞:形容黑龙江蜿蜒曲折的走势,宛如龙蛇飞舞。
o雪域长河:表达黑龙江冬季严寒,雪景壮丽,河流纵贯千里。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乡土情结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现象。
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中,更在于那些古老的诗文中,记录了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深情款款。
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古诗文中的文字,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乡土情结。
一、山水之怀山水之间,蕴藏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便表达了对黄土高原的眷恋。
在《静夜思》中,王之涣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在异乡对月的思念,如同远方的亲人一般,让人感受到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田园之思乡土情结中,田园之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展现了故乡丰收的景象,令人感叹时光荏苒。
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更是通过对农田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安宁、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乡愁之歌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通过歌颂家乡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用“家住南浦水,远隔天涯地角”表达了在异地的思乡之情。
而陆游的《秋夕》则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为开篇,表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奈之情。
四、岁月之长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沉淀。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岁月如梭,沧海桑田的感慨。
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则透露出对故土历史的思考和眷恋之情。
五、异乡之怨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常伴随着游子在异乡的怨怼。
杜牧的《秋夕》中“惆怅今年好风景,萧条画角频吹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土世情薄,人情恶》中,辛弃疾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归乡的渴望。
而陆游的《秋夕》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在表达对故土深厚情感的表露了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憧憬。
十、心灵之回乡土情结的文化现象也体现在游子心灵的回归。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亲戚故旧,乡人父母,既没名位,益慕羁旅,辎重车甲,十馀万口,徙倚中原,适口陆海,同穴窅理,以幽陋相保焉。
文化符号与文化识别——以唐代诗歌为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文化符号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是语言、艺术、风俗或其他文化现象,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文化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符号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识别的标志。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之一,唐代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诗歌运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刻的哲理,展示出了唐代文化繁荣盛世的风采。
唐诗中的文化符号十分多样,它们隐喻着唐代的文化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于了解唐代文化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唐代诗歌中,最经典的文化符号之一便是“桃花”。
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美好、吉祥、纯洁和幸福。
在唐诗中,桃花被赞美为“春风满面皆朱粉,人间能得几回闻”,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纷繁的姿态,抚慰人们心灵中的疲惫和孤独。
桃花不仅是唐代文化中美好的象征,也是唐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美好的象征。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是“月亮”。
唐代诗人往往通过月亮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唐诗中,月亮是理性、思维和精神境界的象征。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通过描绘月亮的形态和光辉,表达了思想和情感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选题,不仅是唐诗中表现情感的经典题材,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唐代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文化符号,比如“山水”、“酒”、“玉”等。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名句,表达了他对山水美景的倾慕之情。
唐代文人饮酒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唐诗中有许多记载饮酒的佳句,如白居易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唐代,玉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唐诗中出现了许多描写玉的诗句,如王之涣的“汉家宝剑,生死由君取”,表达出了对玉的珍重和爱护。
文化符号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它们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
NATIONALITIES民族论坛F O R U M文 米幼萍[民族文化]象征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深融于传统文化的有机体之中。
水作为大千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自然形态多样,因而被赋予了“人格、情感、时间、美、生命本源”等众多的象征义,并且透过水的象征义也折射出“正道直行、民为邦本、豁达乐观”等民族文化精神。
一、水的象征义(一)水具有人格象征义所谓人格象征义是指在原本与人类和人性没有关系的意象中,赋予人性和人格的含义,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水是有生命的物质,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赋予了水理想人格的象征义——君子,这些观点在先秦诸子论水的著作中比比皆是。
先秦诸子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尚“比德”,亦即由客体自然物的某一特征中领悟品味出某种与主体相关的美德。
荀子在《宥坐》篇中,以孔子为代言人,把水的形态、性能、功用与人的性格、意志、品德、知识能力等联系起来,指出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 乎不 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老子在《老子・八章》中有句名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就是像水一样。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也对水推崇有加,他用“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为老子的“上善若水”作了极好的注脚。
从这些先哲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水的形态、性能、功用等方面的特质与君子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志”等优秀品德修养有十分相似的地方,所以他们热衷于以自然之水的品性和功用比附于君子之德,通过以水“比德君子”,即从“水”的某水的象征义及其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些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的生活内容及其理想的人格,从而显现出自然之“水”的文化象征意义。
周敦颐《太极图说》武陵——雪峰山脉苗蛮文化王夫之周朝清朝毛泽东毛泽东宋教仁面”,“道莫盛于趋时”。
魏源说:“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
”新湖湘文化的典型体现。
才常等。
思想。
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就是这种新思潮的典型代表。
作用,这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
学习的先驱人物。
“人”的自身存在意义进行思考。
章士钊宋教仁陈天华蔡锷黄兴A.“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展。
刊宣言》中说:“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
”次发展,创立并发表了很多富于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以此指导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湖湘文化以深刻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创见为灵魂、为指引。
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治国的宏愿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长龄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思想的自然延续,也是他们开创的湖湘学风濡染的结果。
文化传统的弘扬与光大,堪称湖湘文化重要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又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构成推动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内在机制。
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
甚至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思想。
魏源还专门研究过王夫之的著作,其《诗古徽》即附了船山的《诗广传》。
书》外,贺长龄也在贵阳刻有船山著作,河篇》等一系列针对时政急务补阙救弊的策文。
比传统文化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进了一步。
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以“康济时艰”作为治学宗旨。
方。
前途之方的地方,同时更是他们精神得以安顿、人格臻于完善的地方。
所谓“潇湘洙泗”,是因为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
制度萌芽。
可知,湖南是最早实行行政区划制度的地区之一。
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
三国时期,湖南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地,曾经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
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
当诗人驻足水边,凝望江河湖海的水面时,或激昂奋进,歌豪迈慷慨之志;或凄苦哀怨,叹伤感失落之意;或情意绵绵,颂人间天上之情。
水激发诗人的壮志,抚慰诗人的心灵,净化诗人的情感;诗人则赋予水以不同的情感和不朽的灵魂。
那一首首闪烁着生命之源的诗歌,就像源远流长的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显示了诗人的胸怀与人格魅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水文化氛围。
一、汹涌澎湃的水,昂扬奋进的志“诗言志,歌永言”,虽说人们对“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志”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面对翻滚起伏、浩荡不息的水,激情饱满、胸怀大志的诗人总是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向人们昭示催人奋进的阳刚之美。
而诗词中“水”与“志”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气势宏大、雄伟壮观的意境,可谓是壮美。
这是一种激情四溢、令人荡气回肠的水文化,是一种昂扬奋进的水文化。
虽然,以水言志的诗篇数量并不多,但却有着巨大的力量。
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经》、《楚辞》中有许多写水的诗句,但有人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第一篇以水为主题的咏水诗。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像尽收眼底。
诗中描绘的虽然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诗人没有继承中国文人的“伤秋”情怀。
这是因为,北伐凯旋归来的诗人是踌躇满志的。
诗人的心中涌动着平定北方、统一中国的伟大志向。
他将胸中涌动着的豪情壮志溶入到这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描绘出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草木繁茂的景象,可谓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诗人赋予沧海之水以激情和力量,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又形神兼备地传达了诗人心中喷涌的激情壮志。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言志的咏水之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从古典山水诗文看祖国河湖之美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7期从2004年春天开始,一批热爱祖国河川之美的人士在水利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敬正书的带领下,仿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编纂《中国河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
编纂出版《大典》,旨在为那些有意了解我国河流湖泊自然状况、人文情怀和相关信息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部可供查阅、检索的案头工具书。
全书预计11卷,约2000万字,全彩印刷,包括大量再现河湖美景和文物古迹的彩色照片。
经过一两千人五六年的奋斗,笔者供职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终于在2010年春推出了《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上、下册)。
实践证明,它兼具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时代性等特点,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当年夏天,笔者同事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出访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闻讯前往求订之。
值得一提的是,《大典》将把台湾的河湖纳入其中。
编纂现代版《水经注》,今人具有郦道元难以企及的优势,诸如资料的翔实性、数据的科学性、写作手段的先进性等等。
但饱受工业文明浸淫的现代人也有自己的严重不足:大多缺乏郦道元那种山水诗人般的情怀和素养,加上千人共纂,参差不齐,《大典》要在文学上达到《水经注》那样的高度,即使不是绝无可能的,至少也是难如行蜀道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本着一颗虔诚之心,借机恶补祖国的水文化,旨在从中汲取营养,尽可能提高《大典》的文化品位与文学价值。
唯如此,我们才能不负今人和时代的重托,不辱现代版《水经注》的美名。
我国古典文学有很多表现形式,诸如诗词、歌赋、散文、楹联、成语、神话等等,而自然之水也有众多形状流态,举凡河流、湖泊、瀑布、泉水、井水、沟渠、雨雾、霜雪之类,不一而足。
这些元素在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下翩翩起舞、双双配对,产生了无数绚丽多彩的文学佳作。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关于水的经典哲理名句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在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的著作中,关于水的经典哲理名句不胜枚举。
下面将列举一些关于水的经典哲理名句,以展示水的重要性和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 “滴水穿石。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意思是虽然水滴很小,但经过长时间的滴落,也能穿透坚硬的石头。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出自《庄子》。
它告诉我们水既可以支撑船只,使其顺利航行,也可以翻覆船只,造成灾难。
这句话提醒我们,物质和力量的运用需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3. “水不留痕。
”这句话出自《庄子》。
它意味着水流过的地方,不会留下痕迹。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活在当下,不要留下痕迹,不要埋怨过去,要积极面对未来。
4. “水至清则无鱼。
”这句话出自《庄子》。
它意味着水太清澈了,鱼就会被人捕捞殆尽。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适度的模糊和不完美反而能够保护自己,避免被人利用和伤害。
5.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出自《孟子》。
它强调了水的力量和影响力,告诫人们在处理事物和人际关系时要谨慎行事,不可过分依赖他人或自己的权力,以免造成倒果为因的结果。
6.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这句话出自《论语》。
它告诉我们水的力量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来支撑船只的行进,也可以用来煮粥养人。
这句话寓意着水的用途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
它以大江东去的景象来比喻人们的生命和事业。
水流不息,时间不停,所有的人物和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8. “江山如画。
”这句话形容风景如画的江山。
水光潋滟、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感受生命的美好。
形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诗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从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可以找到许多形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诗句。
1.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山水之间的相融,还是明月的共享,都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和融合。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句,形容了中国文化中的情感纽带。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灵相通,天涯海角也能感受到知己的陪伴。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这是宋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描绘了中国文化中的壮丽景色和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景观的壮美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4.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这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一句,形容了中国文化中的博爱精神。
无论身份地位的差异,人们都应该团结一心,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这种博爱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形容了中国文化中优秀人才的辈出和历史的延续。
长江东流,浩浩荡荡,千百年来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他们的才情和智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诗句不仅形容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情感的感悟,以及对博爱和智慧的追求。
这些精神内涵将继续影响和传承中国文化,延续下去。
无论是文学创作、艺术表现,还是生活中的点滴,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都在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启迪和激励。
中国历史⽂化经典系列之——苏轼及其词:⼤江东去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
⾃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规矩纷纷被打破,演变为⼤张旗⿎的⾰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批词⼈,词坛风⽓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学艺术上有多⽅⾯成就的⼤家,在历史上产⽣过巨⼤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貌。
他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三卷,存诗2700多⾸,词350余⾸。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新的主将。
他打破许多已形成的规矩,在词中表现了⾃⼰⾃由的个性,被时⼈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
“诗⾔志词⾔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些不⽢⼼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泛的注意,产⽣⼴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积改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动。
⾸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胁,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难安。
每⼀位有志于现实的⽂⼈⼠⼤夫当然也牵挂着这⼀切,期望⾃⼰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代,边塞⽭盾集中在防御西夏的⼊侵⽅⾯。
其次,苏轼词多从侧⾯再现了农村⽣活。
苏轼平⽣在许多地⽅任过职,每到⼀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为当地百姓⼲⼀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产尤为关⼼,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都围绕着农业⽣产。
这⽅⾯的关⼼表现在词中,于是出现了第⼀个把农村⽣活纳⼊词这⼀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了复杂的内⼼世界。
⼴义地说,任何⽂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作者内⼼世界的⼀种反映,⽽这⾥所说的“内⼼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了反映内⼼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是抒写了个⼈的政治理想、⼈⽣态度、内⼼的苦闷和思想上的⽭盾。
浅谈文学作品中“水”的诗词意象与哲学内涵作者:邹飞飞龙曼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水既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是包含着人类文明与记忆的载体。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关于水的文化史。
水从古至今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心中不停地流淌,幻化出了众多包含文化与思想深度的意象。
本文从水在诗词中的意象与水所代表的思想内涵出发阐述水文化,揭示出水不仅是包含着众多诗词意象的载体,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还成功地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思想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水文化;水的诗词意象;水的哲学作者简介:邹飞飞,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龙曼莉,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教于湖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教学法、教育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生命起源于水,水不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还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可以说水贯穿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在人类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佛教中的四大里面有水(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事物。
崇拜现象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由于水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以及不可捉摸的性情,使人们对水产生了又爱又怕的情感,人们往往会通过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
一、水所体现的诗词意象中国的水文化源远流长,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离不开水,农作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古人们对水的崇拜与敬畏。
水作为五行之一组成了世间万物,为历代文人们所推崇,自然也诞生出了众多关于水的优秀文学作品。
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而其中的水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从古代汉水、黄河到现代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中国人对水的运用和认识一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带有水文化的痕迹。
比如古代的风水文化,其中对于水的运用和认识有着深刻的体现。
古代人们相信,水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因此在各种建筑和布局中,都会设立水池、流水和喷泉等东西。
另外,水也经常被运用在古代的园林设计当中。
比如,池塘、小溪和瀑布等景观,就是存在于许多园林当中。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诗歌、绘画和小说中,都有大量描写水文化的内容。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即是一首出色的水文化诗歌。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水比喻成自己的生命,而江水代表着他的心情。
这种文艺表现形式,深刻地体现出了古代人们对水的感情和爱好。
更为重要的,则是古代中国建筑工程中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被认为是世界上古老且最为发达的水利文化。
黄
河流域的古建筑,以依靠水利工程为依托而建造。
中国的古代城市,也大多依托于水文化形成。
比如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城市,都是盛名的水城。
而这些城市的繁荣,则与长江、太湖和黄浦江这些大江大湖的水运行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水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里的许多习俗。
比如,在春节期间的“赛龙舟”活动中,就可看出古代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就与龙舟比赛和粽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些活动和节日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水运动的热爱和崇尚。
总之,中国的水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和经济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大地上的大江大湖,始终在见证着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璀璨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