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下面将从水的意义、水的象征、水的应用和水的保护四个方面,探讨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水被视为阴性的代表,与阳性的火形成了天地间的两个重要元素。
水被认为是柔软、温和的,象征着包容、温情和柔韧的力量。
同时,水也被视为润物无声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无为而治”、“静水流深”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水还被视为财富和繁荣的象征,因为水能够滋润大地,使万物生长。
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依赖水进行农业生产,水稻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亦是养育着数百万农民的母亲。
此外,水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饮食、工艺等方面。
中医理论中,水被认为是五行中的一种,与肾脏和冬季相对应,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清汤、煮菜等都需要水的参与。
此外,水还被用于制作茶、酒等传统饮品。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水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瓷器、丝绸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因此,保护水资源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课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包括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加强水环境保护等。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使用节水设备和改善生活习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象征着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也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丰富的水文化,让水继续为我们带来生命和繁荣。
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一、爱情的阻隔物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
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就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
《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另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与织女为天河所阻,望眼欲穿,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有情人不能相依相守,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水不仅装点了客观环境,而且也使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
二、万物依附的母体崇拜自然之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之一。
诗人寄情山水,讴歌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社会理想,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话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借助水来写雄浑阔大的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起潮落,江海一色,海天相接,明月似乎是从海潮中涌出。
张照的《观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大海似把天地一切融为一体,日月映于大海之中,有如双丸浸在水中。
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诗中则更胜一筹。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薄!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
中国水文化特色分析《中国水文化特色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水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更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水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水文化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与哲学思想的紧密结合。
道家的“上善若水”这一理念,将水的特性与至高的道德境界相联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种谦逊、包容、无私的品质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儒家也强调水的品德,认为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和灵动如同水流一般,能够适应环境,顺势而为。
水的特性在哲学思考中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的启示和榜样。
在宗教信仰方面,水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中的“水观”修行,通过观想水的清净和平等,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道教中,水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与长生不老、修仙得道的观念相关联。
许多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水都被用作净化心灵、祈求福祉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更是一个常见且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诗词歌赋里,水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烘托氛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出春天江水浩渺与明月交相辉映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水的连绵不断比喻忧愁的难以消除,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水的形态多样,或奔腾汹涌,或潺潺流淌,或平静如镜,都为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水也有着丰富的形象和寓意。
大禹治水的传说,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水患抗争的不屈精神和智慧。
龙作为一种与水密切相关的神话生物,象征着力量、权威和吉祥。
水神、水仙等神话角色,寄托了人们对水的敬畏和祈求平安的愿望。
中国的建筑艺术也充分体现了水文化的特色。
传统的园林中,常常引入水景,如池塘、溪流、瀑布等,以增添灵动和生机。
水榭、亭台依水而建,营造出宁静、优雅的氛围。
水乡古镇,河道纵横,房屋依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而其中的水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从古代汉水、黄河到现代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中国人对水的运用和认识一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带有水文化的痕迹。
比如古代的风水文化,其中对于水的运用和认识有着深刻的体现。
古代人们相信,水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因此在各种建筑和布局中,都会设立水池、流水和喷泉等东西。
另外,水也经常被运用在古代的园林设计当中。
比如,池塘、小溪和瀑布等景观,就是存在于许多园林当中。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诗歌、绘画和小说中,都有大量描写水文化的内容。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即是一首出色的水文化诗歌。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水比喻成自己的生命,而江水代表着他的心情。
这种文艺表现形式,深刻地体现出了古代人们对水的感情和爱好。
更为重要的,则是古代中国建筑工程中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被认为是世界上古老且最为发达的水利文化。
黄河流域的古建筑,以依靠水利工程为依托而建造。
中国的古代城市,也大多依托于水文化形成。
比如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城市,都是盛名的水城。
而这些城市的繁荣,则与长江、太湖和黄浦江这些大江大湖的水运行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水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里的许多习俗。
比如,在春节期间的“赛龙舟”活动中,就可看出古代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就与龙舟比赛和粽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些活动和节日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水运动的热爱和崇尚。
总之,中国的水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和经济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大地上的大江大湖,始终在见证着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浅谈水文化、水利文化和水利行业文化2012-11-05何为水文化何为水文化?我个人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水关系的文化。
水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十分新颖的文化形态。
说它非常古老,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第一次”就有了水文化:说它十分新颖,是因为在我国把水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提出来进行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事。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水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浮天载地,高高下下,无处不在。
水是生命之源,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现代人经常仰望星空,叩问“哪个星球上有水?”因为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生命的存在。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
水养育了人类,人它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远超过世间万物;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骄子(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繁衍生息须臾离不开水,创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润和哺育。
当然,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
而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生成文化,只有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发生了关系,人类有了治理、利用、保护、管理水以及亲近水、鉴赏水等方面的实践,有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考,才会产生文化。
比如,大禹治水“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思路,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黄河方略,等等,这些都是治水文化(治水文化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华。
同时,水作为一种载体,通过打上人文的烙印即“人化”,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如黄河大堤、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精神的——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滴石穿”、“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曾经沧海难为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水性哲学”。
与此同时,这些“人化”的东西,反过来又起到“化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人是水文化的主体,水事活动是产生水文化的源泉。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史,在众多历史时期中,每一段都留下了历史痕迹。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代,水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水文化,主要来源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
从古代就有,水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水文化还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水被赋予了仁慈、公正、宽容的品质,水的象征意义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整个文化体系,水文化的含义影响了中国的古代政治、社会、宗教等多方面。
比如孔子就曾说过“爱水,但不要称赞水。
”这句话象征着孔子主张仁慈、公正、宽容,强调家庭君主控制国家时公正、公平。
水文化也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体系方针。
此外,在古代,水文化还被认为有着神秘的力量。
当时的人们相信,水中游动的宝贝能够成为植物生长的根本,贤君能够借助清洁的水去平息各类灾害,平息争端,平复社会秩序。
沿江的古代城市更是在此基础上延续,它们不仅有体现中华文明精髓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最丰富多采的历史痕迹和宝藏。
最后,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也对地理空间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汉代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这种船只使整个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建立的基石。
水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大群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及水文化中多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分布和传播。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
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
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
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
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
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
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
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
五中国水文化(一)水,文明与生命所在谈起水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这里面既包含着人类对水的感激崇敬之情,也有对水的畏惧和忧虑,还有更多的是与水有关的具体的、确定的文化内涵。
浅议传统文化中水的审美形态潘 杰内容提要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
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
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审美 水文化水的自然之美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水的自然之美中,领悟和感受智与乐的思想力。
如今诸多的作品文章中都把仁者乐山放于前面,其实先是乐水,才有乐山,先有智慧,才有仁德。
否则,人的生命诞生不是在水中,而是在石头里;否则,中国的思想家就不是首先从“水”这样的根源性隐喻中得到了哲学启蒙。
而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的“先觉先知”了。
“水”的自然之美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孔子用“水”来阐述关于智慧的概念,用恒久的、积极的、永不停息的流动之水来说明人类应追求的美好的理想社会和完美的人格品德。
道家则认为:“水”代表了世界最柔弱的美,“天下莫柔弱於水”(《老子・七十八章》),但“水”又代表了最强的力量:“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现出“水”的“强悍美”。
故而道家的祖师爷临死前还教育弟子要“以水为师”,从中明白以柔克刚的道理。
儒、道两家在把“水”的美学寓意与人的美好理想和人格魅力相联系的方面,又有着惊人的一致。
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挖掘出的帛书中记载了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另一种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如果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是道家学者的真正意思所在,他们所承认的与孔子所强调的之间就不存在太大的差异。
孟子认为孔子观水有术,对其“术”孟子包括诸多学者都试图对孔子所论及的智和水作出解释。
例如:《孟子》、《荀子》、《春秋繁露》等都有不同的阐述。
笔者以为正是孔子对自然之“水”的美有着独到的审美情趣,且将这种审美情趣上升为哲学理念,从而达到“智者乐水”的境界。
【浅谈中国水文化】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水文化也极为的悠久,中国的水文化作为中国流行文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首先,中国的水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水文化被广泛的用于供水、水利工程、河道规划等。
比如,春秋时期水利专家李表襄,他主持了许多水利工程,比如在楚地修筑狮子沟。
另外,当年盛唐朝,杨忠节曾取得很大的成就,他设计了很多民间河流,修筑了许多水渠和湖库,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水文化影响了中国的诗词文学。
中国的传统文学大多受到了水上文化的影响,比如《桃花源记》和《钱塘江记》等著名诗词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水文化内容。
此外,中国文艺表演也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内涵,比如昆曲、京剧等,不仅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时见识到中国古老的水文化,还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水诗歌、水墨画等。
此外,中国的水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生活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水的国家,水文化在中国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比其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水是中国人的及时祭祀运用的物品,米制的水满神位也是众所周知的。
此外,中国的水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历史上在水利和治水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唐高宗在位期间,便派出官府以治水为主,并任命前后四代灌治水务,从而推动了中国水利的发展,让中国治水成为一门技术,水文化成为一种学问。
最后,中国的水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优美景色,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体验中国古老的水文化。
例如,五大道(黄河、长江、淮河、黑龙江、松花江)是中国的国宝,每位游客都无不叹为观止;也有众多的游弋湖泊的观光景点,比如洞庭湖,西湖,横店以及百花洲。
总之,中国的水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中国的诗词文学、生活文化、政治文化以及旅游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国的象征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让中国人民万古不变地把水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令其在繁荣发展中更快的成长。
简述水文化的内涵水文化是指与水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水作为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支撑着生命的存在,也在精神层面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文化不仅涉及到水的利用与管理,还包括对水的崇拜、赞美和思考。
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有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也有水的艺术表现和哲学思考。
水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被崇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易经》中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说法,强调水的柔软和温和,它象征着和平、包容和亲和力。
中国人还形成了许多关于水的谚语和俗语,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这些都体现了对水的敬畏和智慧的认识。
在西方文化中,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被视为水的主宰者,他统治着海洋和河流。
此外,西方文学中也有许多以水为主题的作品,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德谟克利特的《泰坦尼克号》。
这些作品通过对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水文化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许多地区的民间艺术中都有与水相关的元素,例如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和水上木偶戏。
此外,水也是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例如游泳、划船和钓鱼等活动。
人们在与水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水的清凉和舒适,同时也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水文化还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人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和利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水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中关于水的理解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水以其独特的属性与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体现了古代先哲的哲学思想,又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哲学象征意义。
古人云:“上善若水”,这不仅是对水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提炼。
水善于滋润万物,包容万物,无私奉献,这正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写照。
水以其柔美、坚韧、顺应自然的特性,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
水在文化层面的体现无处不在。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灵渠等,既展示了古代科技的智慧,也彰显了水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水景建筑如西湖、颐和园等,以及诗词歌赋中的水元素,都是水文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丰富表现。
水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
顺应自然、坚韧不拔、润物细无声等品质,都是水精神的体现。
古人通过崇尚水德,教育后人要以水为师,学习水的优良品质。
在传统习俗方面,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祈福、洗涤、礼仪等活动中,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成为了人们祈求幸福、洁净心灵的象征。
进入现代社会,水文化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水资源保护等理念,正是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水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引导我们在新时代中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水资源。
总之,水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既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又在
现代社会具有现实价值。
浅谈中国水文化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
《管子•水地篇》中有言曰:“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到了唐代张若虚感慨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流水无情,但人有情,因为有了人,流水与年华才扯到一起,人永远多情,于是水永远和年华在一起。
失意和哀怨是人生常见的情感,中国文人,在哀伤袭上心头之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水。
孔老圣人早就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仕途失意时,苏东坡从长江岸边走了,一百年之后,辛弃疾来了。
登上高高的郁孤台,眼望滔滔长江水,想起中原仍在敌手,回复遥遥无期,人民流离失所,空洒几多热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人生是脆弱的,于是难免苦痛,水也被注入人类伤痛的情愫,李煜曾沉痛的叹息道“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人生长恨水长东~”水是无依的,漂泊也是无依的;水是凄柔的,漂泊也是凄柔的;水是悠长的,漂泊也悠长。
感情是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淡如水的是友情,深似海的是爱情。
取江水之悠长象征友情之持久,取溪水之曲折,象征友情之跌宕,取潭水之深碧,象征友情之厚笃,均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手法。
从“青莲居士”李白李太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桐城派祖师姚鼐姚梦谷的“草色独行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真可谓是唱绿了千尺桃花水,留下永驻之谊。
水以其柔弱故,似乎能表达人类一切情感,中国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心灵去体味水演绎的一幕幕的故事,苍凉而凄切,在潺潺的水声中,鸣动着整个世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水文化是众文化发展起来的根基,是众文化起步的垫脚石,水文化与众文化的关系犹如树根与树叶的关系。
因此,水文化是世人的必修课,是为人处世的圣经法典。
中国的文明史是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步腾飞起来的,因此,国人必须对水文化静静的思考一番。
柔情似水是对水特点的高度概括。
水的柔是众所周之的,它的温顺是显而易见的。
它任凭摆布,从不挑剔,倒在水杯里是一杯水,舀在锅里是一锅汤,流在河里是一河水,汹涌于河里是一海水,漂在空中是雾,落在草上是霜,跳舞于银装素裹的世界是雪。
温度高时被蒸发的无痕无迹,温度低时被随意搁置,干涸时被无情的汲取,洪涝时被随意的丢弃,不管它愿不愿意。
它是那么的温柔,不排斥外物的净浊,与黑则为墨,与红则变赤,充满着包容,喷香的肉汤满足人们的食欲,污浊的水被任意挥弃。
它是那么的无私,为山青,为柳绿,为花香而死而后已,为小草萌发而打气,为庄家结实的拼力,为人类健康而搏击,为世间万物而不离不弃。
它呵护着一花一草,它抚育着小家大家,它孕育着五彩缤纷的事物,它承载着亿万生灵的脆弱生命。
它似母亲般呵护着自己的儿女,它若温柔贤淑的妻子般照顾着自己的丈夫,它露出襁褓力婴儿的甜蜜的能融合万物的笑触动着你我的灵魂。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是水报恩的方式,众所周知,水来自泉眼,来自大地。
不可否认,水最终仍是回归大地,大有“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韵味。
为什么水会源源不断地从泉眼中冒出?我个人认为它这是在报恩,它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每一滴水的产生会因“报恩”而裙带地缔造出更多的似“涌泉”般的水。
这样循循相生,生生不息,才会形成水的世界。
若芸芸众生似水般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会出现辱师骂亲的劣根现象,人人尊师重道,那么孝悌礼义就在我辈胸中。
孤儿院不知道会不会少,但我相信敬老院必会减少。
“海枯石烂,水滴石穿。
”也许会在你的恋人前适时提起,你只当是爱情甜蜜的催化剂,是爱情继续的威武誓言,只愿为他或她一人说出着八个字。
中国文化中关于水的理解
水是中华文化中的关键角色。
当水被赋予美德时,对水的控制便是道德的掌控。
水流的路线也被赋予了正道的意义,一条支流如何流入大海,一条大河如何汇聚成江海,这些自然的意义被延伸至中国的社会规范中,水流汇入正道的行为也融入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中。
在儒家文化中,水的多变性成为一种隐性的担忧,但同时水的纯洁与活力也被儒家广泛接受,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为善,后期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就像水一样,本身是纯洁清澈的,一旦混入了污浊与杂质才会导致污染,儒家的使命则是清除杂质,引导控制水的纯洁。
另一方面,水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水的稳定性却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持久且永恒的稳定,在最低的水平面保持着平静,是水的优良品质,人们通过这一象征寻找到稳定的道德与最低的包容,被动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一种优越的道德和美好品质。
水的天性虽然是被动的,但是它的内涵却是积极的。
水的适应性强,柔弱易顺从,总是在寻找阻碍最少的路径,所以它几乎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
既顺从又保持平稳的能力,道家从中孕育出“无为”的思想。
水在文化上成为中国人的思考对象,现实层面水还成为历代统治者格外重视的政治因素。
古代水灾等天灾与政治紧密相连,天人感应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因素,灾难不光挑战着人类的生存能力,还挑战着古代政权的合法性。
大型水利工程必须有极强的统治力作为依靠,让各个阶层的人放
弃阶层利益,去奔着大目标而付出、奉献。
古代中国的政治并非一团热火、你死我活,反而是矛盾中藏着合作,没有永远的敌人,在不同目标下必须要灵活变通,这与水的特质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在与水的斗争中得到的智慧。
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华水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水文化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成,主要表现在对水的崇拜、对水的使用与保护、对水的艺术表达等方面。
其理念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并发挥着重要地作用。
一、崇拜水崇拜水是中华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蕴涵着中国古代人对水的感知认识与精神崇拜,体现在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的信仰体系中。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水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必须保护和控制的重要资源,因此,中国传统上把水视为宝贵的资源,并以水为神祇礼拜。
例如,夏王朝就把水上的龙神视为国祚,是多民族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对水可享有至尊之称,得到国家的尊重和敬仰。
二、使用水和保护水古代中国重视节水利用,根据中国的水文地理构造,专门在水域、河岸以及水库周围修筑护坝护防水患,并利用水进行农耕、渔猎、贸易等种类繁多的经济活动。
古代中国也很重视水资源的保护。
早在战国时期,以秦始皇称帝颁行的《秦律》中已经提出“禁止破坏林木滥捕鱼鸟”的政策,表明古代中国极力维护水资源的完整。
随着社会发展,到汉代,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众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行为,并且实行赏罚制度,对对水资源的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三、水的艺术表达水不仅唤起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美学审美形式。
早在古代,就有诗人、书法家之类利用水作品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形式,把水文化内涵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给人们带来非凡的审美享受。
例如,古典园林中以水泉瀑布为内容的假山,以及朴实的水墨山水画,都体现出中国文人对精神审美的认识,更加具体体现出中华水文化的特色。
总的来讲,中华水文化的一直融汇着不同的文化成分,发展着更多的新的特征和形态,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周易》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系辞上传》)墨子曰:“河出《绿图》,地出乘黄。
”(《墨子·卷五·非攻下》)《淮南子》曰:“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淮南子·卷二·俶真训》)《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这些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都表明,中国第一文献《河图洛书》的产生和河、洛这两条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一步揭开河图洛书说的神秘面纱,不难看出其真实的核心观念:水孕育了中华文化,初民图绘水物象,以记录语言,说明事理,文字得以产生。
另外,汉字的来源和造型都与人水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即产生于汉水之滨;“水”字就是先祖取水的流动之貌而造的象形文字。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水”字逐渐演化成现在的造型,虽与古汉字“水”的造型相去甚远,但仍然保留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征。
而且“水”也成为汉字的一个部首,许多汉字都从“水”部。
不仅如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里,也隐藏着丰富的人水和谐的文化,由于水自古以来就被华夏民族视为生命之源和图腾崇拜之物,人水相依的意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作品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吟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泻千里的瀑布生动地道出了李白心中的万丈豪情。
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感叹:“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恋人的伤愁情怀溢于言表。
王维在《青溪》中写道:“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通过描写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诗人恬淡的心境和闲逸的情趣跃然纸上。
诸如此类人水相亲、融为一体的文字作品,不胜枚举。
水,成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认知对象,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作品中蕴涵了浓厚的人水和谐的意蕴。
二、中国的水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人认识世间万物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思想。
水不仅为中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文字文学,还创造了世界上以水为载体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哲学思想。
1、水“几近于道”。
老庄哲学带有十分明显的水性特点,甚至可以说,老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当我们深入探求老庄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我们发现老庄多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甚至以水为道具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
老庄哲学均是以“道”为核心而展开的。
归结起来,老庄之道有两大含义⑥:一,“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
这个“道”既无法被我们所感知,也没有确切的形体和称谓,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
二,“道”作用于社会人生时,它就是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对于“道”是最高实体的宇宙观,老子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把握宇宙本体的“道”,他以水喻之:“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从上述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出: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渊深不可测的江河湖海等水域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江河湖海的广大在古人的直观视觉中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恍恍惚惚,缥缥渺渺,神神秘秘的。
庄子也以水论“道”:“夫道,覆载万物也,洋洋乎大哉。
”同样表现出“道”的渊博、广大、无限和绝对。
就“道”作用于社会人生而言,“道”体现出许多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指导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老子言:“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在老子眼中,水,柔弱清静,往低流淌,甘居卑下,默默奉献,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功,正与“道”的清虚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相近,难怪老子断然地说水的品性“几于道”了。
老子还这样借水阐述“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七十八章》)在老子眼中,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同时也没有比水更具有攻击坚强的品质,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
”的确,点滴不断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一切。
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则将它提炼为一条哲学道理,甚至还引出了更多包含深邃辩证法的观念。
由“水”柔弱胜刚强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事物往往是以成对的矛盾形式出现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人们一定要着力把握“道”的这一原则,要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有利的结果,如“以屈求伸”,“欲擒故纵”;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即“居安思危”。
同样,庄子也通过“水”来感悟人生哲学,但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是借助水的寓言故事来表现“道”的深刻内涵的重要特点。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理想。
它强调人要超越现实的局限性,达到无拘无束、自由快适的境界。
《大宗师》中庄子以“鱼与水相忘于湖”来展开他人生“逍遥游”的哲学深思。
“江湖”是无限、至大、意足的象征,“鱼相忘于江湖”超越了失水、浅水的局限。
这就好比人只有彻底超越有限现实(功名富贵)的羁绊,优游自乐,才能达到“至人”的哲学境界。
综观老庄水性哲学,我们发现老庄用水感悟着玄妙的“道”,从中提炼深刻的哲理,这一切都给予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莫大的启示,并教给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方法。
2、水之道乃治世与修身养性之道。
以水来比喻治世与修身养性之道在古人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孟子》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言,《荀子·君道》中也说“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
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这些都阐述了一些治国之道。
此外,管子也有相似论述:《管子》认为,治国治民必须要掌握好七条基本原则,其中用好“决塞”之术是重要的一条。
何谓“决塞”,《君臣篇下》解释为:“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之。
决之则行,塞之则止。
”就是说,百姓过于封闭就要去疏导,过于流通就要去封闭,就如同流水一样,开坝使之流,堵塞使之止。
《七法篇》中又言:“不明于决塞,而趋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管子》受水有利有害、内外能行能止、能上能下等特性的启示,在治民治国上制定了一些处理矛盾对立统一的策略。
如“治人如治水潦,居身论道行理,则臣服教”。
古人以水来说修身养性也是很常见的。
例如,儒家学者认为:水无常形。
水屈从坚强并寻找通道,所以,它是以周围容器或沟渠的形状来构形。
与道家思考相似的是,他们都觉得水具有柔韧性与适应性,就像人可以具有适应环境的行为能力一样。
此外,儒家学者们还归结出“止水清如鉴”的道理。
浑水里有很多沙石,但当水静止之时,泥沙就会沉淀下来,使水变得清澈。
由此推出,自我澄清是水的一个重要特性。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追述,孔子曾对他的弟子指出这样一则歌谣所蕴涵的智慧:“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孔子在其中观察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此段经常被后人引用,意指人们应该远离浑沌之世而退隐。
总之,儒家的历代学者都曾利用水与哲学的关系,阐发了许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时代发展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了解了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水为基石走进中国灿烂的物质文化之中,走进语言文学之中,走进中国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里,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健康、幸福地生活下去。
参考资料:1、《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思想研究》肖冬华国家期刊网2013年第一期2、《长恨人心不如水——浅谈老子“水”的哲学》穆婵君期刊网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