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上第四单元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知识点整理:
血肉筑长城
血肉筑长城
1.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3)总指挥:彭德怀
(4)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
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召开(1945年4月延安)
(1)主要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
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百年民族屈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知识点整理:血肉筑长城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第16 课血肉筑长城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国共内战,叙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战例和抗战的胜利。
抗战是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这条主线索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1.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台儿庄战役。
2.百团大战。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歌》,屏幕展示《国歌》歌词,学生齐唱。
教师:这首歌曲告诉我们,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面对日本的侵略,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民族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灾难沉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去感受那条血筑的长城。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国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教师:同学们,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当敌人可以用坦克、平射炮大举进攻我国领土和杀害我们同胞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仅仅是我们的血肉之驱,而在这血与肉的搏斗战中,又以我们课本上的这几次战役为典型。
第四单元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知识点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2)经过: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取得胜利。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2. 台儿庄战役
(1)背景:1938年春,日军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阻止在山东临沂和山东台儿庄。
思维拓展:阅读课本插图《台儿庄战役形势图》,说说日军为何要夺取台儿庄。
提示:台儿庄位于山东峄县京杭运河的咽喉要道,处于台枣(庄)公路及台潍(坊)公路的交会点,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是进攻徐州的必经之道。
国民政府和日军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想夺取这个军事重地。
(2)结果:台儿庄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3)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的战役性胜利。
知识点二:百团大战
1. 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战争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抵抗,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 百团大战
(1)背景:敌后战场的开辟,严重威胁着敌人后方。
于是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
相关链接:1940年夏,德国法西斯在北欧、西欧取得暂时胜利,英国在欧洲战场中遭受严重失败,无力东顾,美国战备尚未完成。
日本侵略者为尽快解决中国问题,一方面加紧对蒋介石集团威逼和诱降,另一方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加紧推行“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其占领区。
(2)目的: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3)概况: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
(4)目标:八路军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知识点三:中共七大
1. 召开: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内容
(1)中心议题: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2)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攻。
2. 加速胜利的因素
(1)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3)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3. 时间:1945年8月15日。
4. 结果: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例题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了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点拨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探究能力。
根据材料的有关信息:“华北地区”“一百团”“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判断材料描述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的百团大战内容分析判断,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C。
答案C
【例题2】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 )
①规模大,战绩辉煌
②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③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④提高了国民党的威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结合所学的有关内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战绩辉煌。
不仅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
答案C
【例题3】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发动两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虽然进行了抗争,但结果截然不同。
你认为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
A.是否有外国支持
B.武器是否先进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点拨此题是比较分析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都是日本在近代发起的侵华战争,但结果完全不同,中国一胜一败,通过对两次战争不同原因的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