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9 种群曲线图解题策略(习题精练含答案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种群曲线题》专题复习练习

1.(2021湖南卷·16·多选)为研究某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多样性,研究人员在1月到12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

B. 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

C. 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

D. 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答案】BCD

【详解】

A、由题图曲线可知,在4—5月份,物种丰富度增加,但个体总数减少,A项错误;

B、由题图曲线可知,趋光性昆虫个体总数在4月份最大,由于林区面积是固定的,故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B项正确;

C、由题图曲线可知,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C项正确;

D、由题图曲线可知,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D项正确。2.(2021·1月浙江选考)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还与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有关。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

K值会上升。

【详解】

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项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项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项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3.(2021·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项正确,A项、C项、D项错误。

4.(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乙处于劣势。单独培养到10-12天时,甲藻的数量维持在2.0×106个,即K值为2.0×106个,K/2时(1.0×106个)种群增长最快。

【详解】

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项正确;

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项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甲藻数量增加,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

5.(2020·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甜瓣子是豆瓣酱的重要成分,风味受蚕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影响,也受发酵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的多种代谢产物影响。其生产工艺如下图所示。

某研究团队对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盐度15%,温度37 ℃,发酵30天)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甜瓣子风味得以提升。新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

时期时段(天)盐度(%)温度(℃)

前期0~12 6 12

中期12~16 6 37

后期16~30 15 37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新工艺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由温度升高导致

B. 新工艺后期活细菌总数下降由温度、盐度均升高导致

C. 新工艺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活性

D. 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提升,与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高和氨基酸终产量高均有关【答案】B

【分析】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的参数是盐度15%,温度37 ℃,发酵30天。从前期到中期,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活细菌总数上升,但是都比传统工艺的高,氨基酸产生速率前期传统工艺和新工艺几乎一样,中期新工艺加快;从中期到后期,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霉菌总数继续下降,活细菌总数下降,氨基酸产生速率后期传统工艺和新工艺都稳定,新工艺比传统工艺高。

【详解】

A、分析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说明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是由温度升高导致,A项正确;

B、新工艺从中期到后期,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细菌总数下降,说明活细菌总数下降是由盐度升高导致的,B项错误;

C、新工艺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因此,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由于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的活性,C项正确;

D、比较两种工艺的结果,新工艺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和氨基酸终产量都比传统工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