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及对比课件 (一)

中西方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及对比课件 (一)

中西方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及对比课件 (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创意人士开始关注不同文化对

设计的影响和启示,中西方文化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两种。从设计的

本质出发,中西方文化在创意、色彩、体现手法、历史背景等方面有

所不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意

中西方文化在创意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念的不同。西方文化强

调的是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概念,而中国文化着重强化的是集体主

义和家庭观念。在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创意风格的不同。

以包装设计为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将构图和定位等元素进行简洁化

和规范化处理,强调对消费者情感和价值体验的亲和力;而中国文化

则更注重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定位和设计,强调产品与文化背景的融合,情感联接以及新旧融合。

二、色彩

中西方文化在色彩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西方文化强调使用红、黄、蓝、绿色等丰富而标准的颜色,着重强调色彩的亮度和鲜艳程度,以

达到动感和活跃的视觉效果;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黑白灰等单色系的

运用,强调的是用色的质感和厚重感,以达到稳重和精致美感。

三、体现手法

中西方文化在视觉表达中所使用的体现手法也有所不同。西方文化更

加倾向于现代风格,强调几何形态、线条性构造和简洁的图形表现手

法,以突显时尚和前卫;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古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线条的变化、美感、雕纹和手工制作的独特性。

四、历史背景

中西方文化在历史背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殖民时代、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潮流,而中国文化则是源远流长、悠

久历史,主要是以传承和发扬汉唐文化,以及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精髓

为主。

结论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设计师们需要面对并克服

的挑战。这里并不是说其中谁更出色或优秀,而是需要我们认识到文

化差异的存在,了解文化的不同价值,正确应用文化因素,才能为设

计打下更有分量、具有吸引力的创意基础,让设计更加符合人类的心

理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设计之前,了解目标用户、场景、定位、文

化背景等因素,对于设计师而言,不仅可以让设计更加丰富多样,而

且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成效。

中西方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及对比课件 (一)

中西方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及对比课件 (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创意人士开始关注不同文化对 设计的影响和启示,中西方文化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两种。从设计的 本质出发,中西方文化在创意、色彩、体现手法、历史背景等方面有 所不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意 中西方文化在创意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念的不同。西方文化强 调的是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概念,而中国文化着重强化的是集体主 义和家庭观念。在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创意风格的不同。 以包装设计为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将构图和定位等元素进行简洁化 和规范化处理,强调对消费者情感和价值体验的亲和力;而中国文化 则更注重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定位和设计,强调产品与文化背景的融合,情感联接以及新旧融合。 二、色彩 中西方文化在色彩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西方文化强调使用红、黄、蓝、绿色等丰富而标准的颜色,着重强调色彩的亮度和鲜艳程度,以 达到动感和活跃的视觉效果;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黑白灰等单色系的 运用,强调的是用色的质感和厚重感,以达到稳重和精致美感。 三、体现手法 中西方文化在视觉表达中所使用的体现手法也有所不同。西方文化更 加倾向于现代风格,强调几何形态、线条性构造和简洁的图形表现手

法,以突显时尚和前卫;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古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线条的变化、美感、雕纹和手工制作的独特性。 四、历史背景 中西方文化在历史背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殖民时代、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潮流,而中国文化则是源远流长、悠 久历史,主要是以传承和发扬汉唐文化,以及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精髓 为主。 结论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设计师们需要面对并克服 的挑战。这里并不是说其中谁更出色或优秀,而是需要我们认识到文 化差异的存在,了解文化的不同价值,正确应用文化因素,才能为设 计打下更有分量、具有吸引力的创意基础,让设计更加符合人类的心 理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设计之前,了解目标用户、场景、定位、文 化背景等因素,对于设计师而言,不仅可以让设计更加丰富多样,而 且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成效。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 摘要: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 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 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 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 典建筑实例,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 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址、布局、格调、色彩、渊源、文化差异、建筑功能、生活习惯 中西古代宫廷建筑欣赏及其文化比较: 以上两幅图分别显示了中西宫廷建筑的不同风格,其明显的区别一目了然,那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呢? 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建筑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皇宫强调的是皇宫建筑的单体,即以某一宫殿主体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而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主题。 在中国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的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皇家宫殿,它们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最能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格。另外,中国宫殿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的差别,而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

设置就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国王的起居之处大多与大臣们的共处于同一楼层面,没有外在的等级差别,只是室内装修略显不同而已。 对比中西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了不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在形成的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和融入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的不同。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并将其作为承重体系,因此墙体没有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的很大,甚至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可以作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而西方普遍的采用石材。其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其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中西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与自然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及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上的反应,西方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及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早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蓄的活动方式,由此繁衍发展出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反应中西方文化制度,性格文化的区别。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布局,在地面平面铺开,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对内和平自守,对外防范求安的某种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内向压抑性的心理在建筑上的反应和表现,也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强调群体对个体压制甚至遏制的反应。中国建筑的美是一种群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单体的开放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表

中国服装设计文化和西方的不同点

中国服装设计文化和西方的不同点: 一、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 1、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上是比较封闭的,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装形制有着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比较困难。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标准。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于抒情性,追求于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漠视“性”的存在,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备感官刺激的要素,宽衣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西方文化: 1、西方文化起源 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上是比较开放的,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 2、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特别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 3、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要求。 4、崇尚人体美,很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 二、式样 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前开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历史上叉使用几千年了,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三、面料 从服装面料来看,中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苎麻是中国特有的植物,欧洲人称之为“中国草”。中国人穿棉布较晚,棉 花是从印度引进的。 四、造型以及穿着方式 从中西服装的不同造型特点,可以看出不同的造型观。从总体的造型特征来看,崇尚人体的美,衣服作为其附属品。如果说前哥特式时期是西方服装盘体式造型的形成阶段,那么,哥特式时期以后,朝着静态的雕塑方向发展。而中国服装在空间造型上具有稳定的连贯性,尽管每个朝代有其各自的时代特征,从总的造型发展看属于平面式的。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于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五、结构特征 有人说中式服装是像平面的绘画,西洋服装是像立体的雕塑,这种感觉大体是对的。中式服装表现两维效果,忽视侧面结构设计。而西式服装强调三维效果,适合于人体结构特点并适应人体运动规律,既合体又实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青睐。 六、局部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于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从服装的局部特点看,中式服装的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处两侧开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后左右开四衩,衣服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东方特色的局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一、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 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把目光移到远古的中国,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流域以其广阔的平原和良好的气候、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农耕和渔猎两种文化形态,而农耕比渔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麦类粮食的表皮结构紧密,若不粉碎,口感很差,粟米和水稻的米粒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粒食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农业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的蔬食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而麦类制作的面包,用手即可进食,虽然后来西亚和欧洲大陆也有种植稻类,但已经形成的进食习惯,却在漫长的岁月里稳定的沿袭着。 如果不伴随着谷物的贮藏和炊煮需要而出现了陶器,很难说用热石板烹熟谷物的中华民族是否也会一直采取手抓的方式进食,但当陶器让食物的加工方式从简单的烧烤发展成烹、煮、炒的方式,人类的饮食了发生了革命,陶烹也成为了人类进食手段的分水岭. 从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距今大概一万年左右,也让中国成为陶器出现最早的国家。西亚的陶器出现在距今8000到9000年前,比中国晚了1到2千年,而正是这漫长的时间让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二、中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餐具的历史演变 饮食器具产生于农业经济出现之后。 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烧制陶器。陶罐的问世,也正是饮具和食具的诞生之日,它具有

中国设计对西方设计的影响

中国设计对西方设计的影响 中国设计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1、形式上的影响1753年,伏尔泰 将元曲《赵氏孤儿》改编后搬上欧洲舞台。其后随着台湾影片《卧虎藏龙》、2023年奥运会,APEC会议等文化媒介的轮番视觉冲击。'中国风' 带着新的活力再次席卷全球。'中国风'的恒久魅力证明了文化的价值。今天,欧洲纺织品设计以及顶级成衣设计艺术不断运用中国元素焕发出新的 活力。意大利品牌Prada近年推出以中国扎染工艺和中式小立领、盘扣、 对襟、斜襟、织锦等元素的设计。法国品牌YSL推出仿旗袍立领垫肩设计、蝴蝶盘扣、云龙纹饰刺绣等设计。和18世纪相似,'中国风'的主要推动 者还是来自上流社会。有着70年历史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会2023 年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并邀请中国人参与总设计与主持。这对之后 的西方知识分子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家的审美方式也有很大影响。其中,包 豪斯奠基人密斯·凡德罗,约翰·伊顿均受到过老庄、儒家著作的影响。 无一不能看出其'禅'的思想。他们这种旺盛的创作能力与广阔的视野尤为 值得中国人学习与反思。中国在专业设计领域还只是个学生。对此,欧洲 人对'中国风'的应用就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 1、形式上的影响 1753年,伏尔泰将元曲《赵氏孤儿》改编后搬上欧洲舞台。而1998 年迪士尼亦将《花木兰》搬上大银幕。其后随着台湾影片《卧虎藏龙》、2023年奥运会,APEC会议等文化媒介的轮番视觉冲击。“中国风”带着 新的活力再次席卷全球。和18世纪的“中国热”别无二致,从市井到官邸,从日用品到艺术品,从杂志封面到网络。“中国风”的恒久魅力证明 了文化的价值。

今天,欧洲纺织品设计以及顶级成衣设计艺术不断运用中国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意大利品牌Prada近年推出以中国扎染工艺和中式小立领、盘扣、对襟、斜襟、织锦等元素的设计。法国品牌YSL推出仿旗袍立领垫肩设计、蝴蝶盘扣、云龙纹饰刺绣等设计。 还有意大利Armani Prive 2023春夏高定的水墨竹系列,甚至动用汉唐式襦裙、苏绣和珐琅掐丝等设计元素。和18世纪相似,“中国风”的主要推动者还是来自上流社会。有着70年历史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会2023年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并邀请中国人参与总设计与主持。作为美国社会最顶级的生活方式与艺术品味的炫耀与展示的舞台,堪称18世纪“中国热”盛景的重现。 2、思维上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对德国哲学以及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老庄、孔子等大家的经典对莱布尼茨、黑格尔、歌德、伏尔泰和尼采等大哲学家产生过深厚的影响。这对之后的西方知识分子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家的审美方式也有很大影响。其中,包豪斯奠基人密斯·凡德罗,约翰·伊顿均受到过老庄、儒家著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曰:“少则得,多则惑”,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少即多)。而约翰·伊顿在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直接引入了老庄思想,他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抛开结构的束缚,用直觉和意念去体会自然形态。伊顿还经常引用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阐述建筑空间理论。 他还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者、倾向理性结构者、倾向真实再现者三种类型加以不同的指导。这明显源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无独有偶,贝聿铭也喜欢从哲学层面解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激烈。其中,视觉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商业、教育、艺术等领域,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和跨国企业来说,理解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非常重要。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是指各种视觉形式和视觉信息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共识。它包括了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形式和风格。视觉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递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 二、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 1. 视觉语言 中西方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中文是象形文字,像“山”、“水”等字形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象征意义。因此,在图形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各种象形的形状和形式,来传递文化和价值。而西方的视觉语言则注重形式逻辑和符号体系的建立,更注重图形设计中的形状和比例、色彩和材质的协调,强调视觉效果和感受。 2. 设计理念 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科技、创新等元素,强调视觉冲击和表现力。而中国传统设计则注重形式的简化和空间的处理,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节奏、对称和比例等因素,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体的意象。 3.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对视觉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人文的价值,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谦让”等概念。这些价值观也会贯穿于设计中,在设计上强调温馨、友好、亲和,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与品质。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更注重另类的、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强调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体现出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化与品质。 三、应用研究 1. 商业设计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在商业设计中尤为明显。在品牌策划、标识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去设计不同的视觉语言,以达到更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效果。 2. 教育设计 如何在教育设计中更好地结合中西方的视觉文化进行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的方式设计教室、学校、教材等元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 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设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领域。在中西方视觉文化碰撞中,艺术设计可以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达更为深刻的东西,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总结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异国文化,同时还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探索更多应用研究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长远的文化交流。

中西方不同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doc

中西方不同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探 究- 中西方由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下,致使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不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环境艺术设计是融合多种因素的综合学科,就中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上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差异性的体现源于文化思想上的不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不同的文化也使得人们的意识产生了差异,最终导致了艺术发展的不同,使得彼此形成了各有特点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最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计文化。在表现方式上,西方艺术家的设计手法相对直接一些,东方艺术家就要比西方艺术家含蓄许多。因此研究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看环境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的现象,它是由人们长期创造而产生的,是历史的沉淀。东方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上千年,这样文化中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来表现中国艺术。中国人历来以含蓄作为美的标准,着重道德和理性,大多数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不是物质方面的。在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直接、张扬,西方文化表现的也比较侧重理性,从根本上去认知世界,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改造,让世界能够与人相适应,所以西方在设计上更注重物质方面。

由此可看,中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是各有所长,有一定的互补性。例如,中国园林更加注重自然化,追求的是和谐的、含蓄的,有意蕴的设计。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物质化的形式,从它的人工和几何形式布局体现出来。所以,在东西方环境艺术上体现出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不一样。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中西方因文化的差异和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被儒、道两大思想主使着,这两大思想对中国的建筑园林,室内景观都有这深刻的影响,注重和谐、内敛、礼仪与含蓄的传统儒道文化下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阶级性、和谐性和隐喻性的特征。如在空间上有的等级尊卑有序的礼制,尤其以皇宫宫殿布局最为显着,而且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这样的阶级性空间布局结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中国人在建造建筑是多用木材,也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间的亲和关系,质感温和、温润而有内涵,从取材上就体现了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还会渗透神秘的风水观念,这其实就是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诉求。 西方国家与中国相比,西方人多信奉宗教,在当今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具有主导性的宗教思想作为西方的传统哲学思想,对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基督教为例,西方建筑文明里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受其思想影响,建筑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这也是表达对神的崇敬与敬仰。在西方主要以和谐形式作为美的思想标准,在室内中的空间设计上强调要宽广宏大,力求能够达到超人的空间尺度,突破实际条件的限制。通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北宋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风格大气、华贵,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写意,庄重严肃,雍容华丽,亲切宜人,自由委婉,种类庞大,令人赞叹! 2、西方建筑发展历程。西方建筑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罗马式建筑是因其借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造型、结构,又加以变革、发展而得名。其建筑多为教堂。风格与特色是: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结构;墙壁厚实,圆拱顶厚重;窗窄且小,主体建筑内部狭小、阴暗。拜占廷式建筑是融古代西亚建筑的砖石拱券、古希腊建筑的柱式风格,和古罗马建筑的宏大气势为一体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其建筑形制和结构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呈辐射状设计,中心为大穹窿(即圆顶式)结构的主体建筑。公元7世纪后,拜占廷式建筑又出现了将中心的大穹窿式结构,改为几个小穹窿群,且平面面积缩小,增加高度的新风格建筑。哥特式风格一改罗马式建筑厚重、阴暗的特色,和半圆形拱门的式样,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造型秀挺的尖形拱顶(即小尖塔),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顶,轻盈的飞扶壁,修长的束柱,以及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棂等,给人以向上升华、神秘的感觉。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欧洲古典传统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这种建筑以矫揉做作、粉饰的手法,来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以获得特殊效果。多采用堆砌、装饰等方式,将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通过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装饰,给人以脱离现实之感。除这些别具风格、特色的传统建筑外,西方的传统建筑,还有巴西利卡式、欧洲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风格、特色的建筑。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____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

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方式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今天小编为你讲解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方式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

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设计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设计的影响 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概念很广,几乎涉及了政治、经济、科技、人文、艺术等等各个领域,也包含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总之,文化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闭门造车,不通过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而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文化交流是历史总结的经验。如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捷和便利,这种便利也不免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信息强势的西方国家是否会通过科技和信息垄断的优势向我们大肆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其实,在中西文化双向的交流中,接纳、吸收与融合成为了主要的内容,这一点在设计领域有着明显的体现。 一、汉斯·瓦格纳和明式家具 中国的家具设计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榻。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家具设计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明代时期的家具是中国家具设计的代表,具有造型优美、材美工良、榫卯结构等特征,被称为世界家具设计史中的“一颗明珠”,明式家具也成为了特有名词,无论制作于何时,也无论材质的贵重,只要是具有明代家具的风格,皆称之为明式家具。 北歐的家具设计在国际上同样声誉显赫,二战之后北欧的家具设计与当时欧洲盛行的钢材质家具不同,他们更加注重传统家具的式样,偏爱自然材质,特别是木材质,这与明代时期的家具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丹麦是北欧国家中较早发展现代设计的国家之一,其在家具设计上的成就很大。战后丹麦最重要的家具设计师是汉斯·瓦格纳,他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瓦格纳善于从传统中寻找灵感,他早年潜心研究传统的中国家具,在家中摆放着许多亲手制作的中国明式家具的模型,

中西方古建筑发展及差异

中西方古建筑发展及差异 回顾西方建筑史从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到斗兽场再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及后来的佛罗伦萨主教堂,西方建筑发展史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辉煌的成就无一不是一部部凝刻在石头上的 史诗巨作。由于西方建筑的地域与时间的差异,其建筑的发展历程如下: 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一是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 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 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达到金字塔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二是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 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 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三是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 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其 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人对建筑的本质看法:建筑形式总是让人被动地接受,而关于建筑的本 质看法只能意会于心,而本能经常发现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人们知道要恰当设计一个建 筑物的维度,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比例。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现身,有时建筑形 式的完美性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偏爱的形状。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 在建筑形式、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 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 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 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 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 筑风格。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 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 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 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 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 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 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 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设计艺术思想差异下中西简约风设计的不同与比较

设计艺术思想差异下中西简约风设计的不同与比较 摘要:早在20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的设计学者就产生了对东方文化的追求与向往,中西的交流使得中西文化与设计美学相碰撞,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美学。本文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审美内涵的比较以及对于设计艺术思想的探究,以中 国的宋瓷简约之美与西方的北欧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为例,探究在设计艺术思想差 异下中西简约风设计的想通与区别。一个国家的设计艺术思想是由各自的民族文 化所决定的,两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但所表现出来的设计特征有着相似之处, 正是这种奇妙的关系,使得中国的宁静含蓄之简约与西方的进取直接之简约共同 造就了艺术设计中不同的简约之美。 关键词:设计艺术思想,宋瓷,北欧设计,简约风设计 引言: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历史、哲学与思想上,还涉及到艺术设计与审 美意识上的区别。审美与艺术是我们了解东方与西方在思想文化上不同的体现。从远古时代,设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人类特有的智慧。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与对 理性思想的追求所衍生出来的的设计理念,带给两个国家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与感触。中国的 宋瓷的美学与北欧的设计艺术,都是以“简”来著称的,两个国家文化背景有着差异,所表现 出来的设计特征有着相似之处。 一、中西设计的艺术思想差异 (一)中西审美文化内涵的差异 历史的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而对于艺术设计审美内涵的不同则正是体现了历史文 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对艺术设计的审美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两者审美内涵的差异不仅仅 只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多的是源自于环境。自古以来,河流贯穿于我们中国的大部分 领域,而西方文化起源于优美的海洋文明,相比较,海洋给人更加广阔豁达的感觉,因此, 使得西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审美艺术,而中国则是形成了一种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更加的保守与稳重。 (二)中西设计思维的比较 中西艺术设计思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在艺术设计上并不注重逻辑思维,没有把想 象力与创造性摆在首位,而是用具象思维来引领设计,而西方人则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 体系,用逻辑思维来进行创作。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在设计思维方面比较注重感性,在设 计中强调自然,在真实的感情基础之上追求一些神似与和谐。而西方由于海洋文化的影响, 使得人的个性得到了解放,艺术设计思维也较为自由与开放,他们更多的以一种包容欣赏的 态度对待艺术设计,对设计思维更是一种尊重与理解。中国重精神,而西方重形象。中西方 对于设计艺术的审美与认知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历史文化发展所形成的产物。由此 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缘环境与历史文化因素,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内涵与设 计思维。 二、“简约”设计 简约风设计及简单的表达,但这里的简约并不是“极简”,也不是设计的简陋与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艺术的删减与提炼。简约风设计可以说是现在设计中最常见与最主要的设计风格,它是设计者用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设计思维将复杂进行高度概括与省略,力求用最简洁的 方式来表达。简约风设计并不是意味着删除一切的多余之物,而是通过对设计要素的简化, 用最简洁的设计方式勾勒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只有简单的元素才能够使主题变得明确,才能 满足审美需求。可以说,简约风设计就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 三、宋瓷—“简约之美” “简约”追求一种清新淡雅与简单朴素的的审美情趣,使人超越表面,进入一种纯净的审 美直观中。“美”对于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认知与理解。简约风设计和宋瓷的产生,并不是 在一个时期,甚至相聚千年,但经过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得出来,宋代瓷器的设计风格竟然 与简约风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宋瓷的美也堪称经典,它上承汉唐时期的繁荣,下启明清 时期的冗杂。它以一种质朴与自然的方法来描绘瓷器,使其透露出简约大气之美。所以,宋 瓷呈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妙之感。

浅谈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中西方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学校建筑传统上有大门和围墙,以行政领导和教师为中 心,显示出一种封闭的人文意味;而西方校园则为开放式,面向社会,强调个性和交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组校园的结构和空 间,创造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新校园空间。 关键词:建筑文化校园建筑空间大学 一、绪论 所谓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及大学生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它是和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对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作比较,选择性的借鉴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国校园建筑的优良传统,将两者加以融合,从而拓展新校园空间,塑造新时期的大学校园环境正是本文的主题。 二、中西方大学校园起源和演变的比较 大学,如同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是指有意识地致力于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审慎评价成果和培养真正高层次人才的机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所以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使中西方大学校园的起源和演变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我国传统校园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起源于住宅,后逐渐演变为私塾,最后成熟于书院。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而建。如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楼阁庭院尽在参

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湘潭大学期末论文 题目: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 学院:兴湘学院 专业:英语 学号:**********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 摘要: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服装文化,由于中西方各民族在审美观念、着装理念和服饰礼仪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内涵、不同特色的中西方服装文化。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服装的特征差异,和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对比,以及导致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服装文化都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对于服装文化的差异,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我们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使之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民族服装文化 Abstract:Dress is a culture symbol of a nation,a partic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of human.Different times have different dress culture,because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ities exist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standard ,dress concepts and etiquette uniforms,which forme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This article introduced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ompared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and the reasons lead to diversit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Through the argumentation, we can see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have rich content and distinct identity,there are precious culture heritages form ancestors,and also especially become the rarity of the world culture.The diversities towa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we should select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inherit and advocate our distinctive 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make it outshine in the world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Culture;Diversity;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 一、服装的特征差异 一是服装思想观念差异,中国的服装表现出浓重的道德、礼仪色彩,通常具有保守、含蓄、隐喻等特点,朦朦胧胧,藏而小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

浅析中西方家具设计的相互影响

浅析中西方家具设计的相互影响 1 中西方家具设计的比较 1.1 中西方家具设计理念差异 在中国家具设计中,道器论、创物论、工巧论以及致用论是思想根本,因此,设计项目要以实用性为基础,要在审视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结构和不经雕琢的结构保证造物的丰富性,从而真正追求审美境界。也就是说,在中国家具设计中,也秉持著“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确保实用性更加贴合需求。 而在西方设计结构中,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为家具设计项目奠定了基础,在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理念中,美和善是根本也是万物确定的基础,因此,在西方家具设计中,更多的开始追求实用、美观以及经济性。而在进入到巴洛克美学时代后,工艺上浮华奢靡成风,利用精美的设计凸显贵族装饰的风格成为了当时的设计坐标,尤其是在家具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新颖和标新立异。在文艺复兴后,整个西方家具设计实现了回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平衡,在维护设计要求和设计体系的同时,也为后续设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家具整体设计结构也更加灵动。 总之,中西方设计结构和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思想趋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和”思想一直主导着文化领域,因此,我国家具设计也一直秉持流动平和的设计理念,这对西方后期设计产生了深化的影响,为文化融合提供保障。

1.2 中西方家具设计材质差异 追溯中西方家具设计差异就不能忽略家具的材质,这主要取决于差异化地区的地理条件、资源储备等。在家具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基础性材质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设计的基础性要求。设计人员要结合不同的材质对其自身特性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保证其发挥最大的优势。在我国传统的设计结构中,由于软木数量较多,因此,被应用在家具中的几率也较大,若是按照木材的硬度以及实际强度对其进行划分和区别,最突出的就是热带硬木,以紫檀木和黄花梨木为代表,以保证整个家具的使用年限以及整体质量。但是,在西方的家具设计工作中,对于软木有着不一样的概念和理解,主要针对是针叶树,其中,冷杉、雪松等是较为常见的“软木”,而在西方的定义中,硬木主要是指核桃树、樱桃树等,这一点恰恰和中国相反。正是由于材质的划分存在差异,因此,在造型处理和制作工艺流程方面,中西方家具也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 在我国历史记载中,唐代器物主要是以花梨木为根本,明代则多用紫檀红木、楠木以及樟木等,更加注重木质本身,因此,为了体现其材质和色泽,一部分家具并不需要油漆填涂,形成了硬木家具系列。整合结合木质本身的特性,工匠利用通体光素的方式对其不进行刻意的装饰,只是突出其本身的文理结构,从而带给人回归自然的清净质感。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楠木的应用路径较为广泛,由于木质本身十分稳定,纹理也非常细腻,工匠们会将其进行简单的打磨,然后作为家具,也就是俗称的金丝楠木。此时在国外,利用厚橡木制作家具的数量较多,在填涂漆料后能呈现出暖色调,成为了巴洛克时期的关键性设计结构和家具代表。 1.3 中西方家具设计造型差异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共2篇)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教育离不开文化。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的密切交融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观念和模式上;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让艺术世界大同、让人类永远和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下来,并且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意识形态。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取舍,继承中的扬弃,即批判地吸收,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体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对人们现实的一切活动发挥着影响,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有的被我们感知,有的潜移默化甚至达到我们感觉不到的程度。 1、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等客观因素,必然使中西文化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综汇百家优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西方文化由于其自身产生的地理因素使然,是以宗教为核心、以神学为精神支柱并渐融为一体的文化,并且是一种具有扩张性和渗透性的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在生活态度上,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传统中国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泼墨写意,强调绘画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而西方人不理解我们的抽象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在西方的经典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 2、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尊重文化可以理解为尊重传统、尊重民族、尊重一个地域的文脉。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精神体现,其深层含义就是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代表人们所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