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
- 格式:doc
- 大小:426.50 KB
- 文档页数:2
2004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排序县域中郡指数竞争力等级竞争力动态1 江苏江阴市R1T2012 A级相对稳定2 江苏常熟市R2T2012 A级相对稳定3 江苏张家港市R3T2012 A级相对稳定4 江苏昆山市R4T2012 A级相对稳定5 福建晋江市R5T2012 A级相对稳定6 江苏吴江市R6T2012 A级相对稳定7 江苏宜兴市R7T2012 A级相对稳定8 浙江慈溪市R8T2012 A级相对稳定9 浙江绍兴县R9T2012 A级相对稳定10 山东荣成市R10T2012 A级相对稳定11 浙江温岭市R11T2012 A级相对稳定12 浙江余姚市R12T2012 A级相对稳定13 江苏太仓市R13T2012 A级相对稳定14 山东文登市R14T2012 A级相对稳定15 浙江诸暨市R15T2012 A级相对稳定16 浙江义乌市R16T2012 A级相对稳定17 福建福清市R17T2012 A级相对稳定18 浙江乐清市R18T2012 A级相对稳定19 广东增城市R19T2012 A级相对稳定20 江苏丹阳市R20T2012 A级相对稳定21 浙江瑞安市R21T2012 A级相对稳定22 辽宁海城市R22T2012 A级相对稳定23 山东邹城市R23T2012 A级相对稳定24 浙江海宁市R24T2012 A级相对稳定25 山东龙口市R25T2012 A级相对稳定26 山东胶南市R26T2012 A级相对稳定27 浙江桐乡市R27T2012 A级相对稳定28 山东即墨市R28T2012 A级相对稳定29 浙江富阳市R29T2012 A级相对稳定30 山东胶州市R30T2012 A级相对稳定31 江苏通州市R31T2012 A级相对稳定32 浙江上虞市R32T2012 A级相对稳定33 江苏海门市R33T2012 A级相对稳定34 福建南安市R34T2012 A级相对稳定35 山东平度市R35T2012 A级相对稳定36 福建惠安县R36T2012 A级相对稳定37 山东滕州市R37T2012 A级相对稳定38 山东寿光市R38T2012 A级相对稳定39 山东章丘市R39T2012 A级相对稳定40 山东莱州市R40T2012 A级相对稳定42 山东新泰市R42T2012 A级相对稳定43 新疆库尔勒市R43T2012 A级相对稳定44 江苏溧阳市R44T2012 A级相对稳定45 四川双流县R45T2012 A级相对稳定46 江苏江都市R46T2012 A级相对稳定47 广东普宁市R47T2012 A级相对稳定48 辽宁瓦房店市R48T2012 A级相对稳定49 河南巩义市R49T2012 A级相对稳定50 浙江平湖市R50T2012 A级相对稳定51 江苏泰兴市R51T2012 A级相对稳定52 浙江东阳市R52T2012 A级相对稳定53 河北迁安市R53T2012 A级相对稳定54 山东诸城市R54T2012 A级相对稳定55 浙江临海市R55T2012 A级相对稳定56 山东兖州市R56T2012 A级相对稳定57 江苏东台市R57T2012 A级相对稳定58 山东肥城市R58T2012 A级相对稳定59 福建石狮市R59T2012 A级相对稳定60 山东招远市R60T2012 A级相对稳定61 河北遵化市R61T2012 A级相对稳定62 山东乳山市R62T2012 A级相对稳定63 浙江玉环县R63T2012 A级相对稳定64 浙江永康市R64T2012 A级相对稳定65 湖南长沙县R65T2012 A级相对稳定66 江苏金坛市R66T2012 A级相对稳定67 上海崇明县R67T2012 A级相对稳定68 广东开平市R68T2012 A级相对稳定69 江苏靖江市R69T2012 A级相对稳定70 辽宁普兰店市R70T2012 A级相对稳定71 北京密云县R71T2012 A级相对稳定72 浙江海盐县R72T2012 A级相对稳定73 辽宁庄河市R73T2012 A级相对稳定74 浙江宁海县R74T2012 A级相对稳定75 福建长乐市R75T2012 A级相对稳定76 福建龙海市R76T2012 A级相对稳定77 福建闽侯县R77T2012 A级相对稳定78 山东邹平县R78T2012 A级相对稳定79 广东高要市R79T2012 A级相对稳定80 浙江象山县R80T2012 A级相对稳定81 浙江临安市R81T2012 A级相对稳定82 浙江长兴县R82T2012 A级相对稳定83 广东台山市R83T2012 A级相对稳定84 浙江嘉善县R84T2012 A级相对稳定86 辽宁大石桥市R86T2012 A级相对稳定87 江苏如东县R87T2012 A级相对稳定88 山东蓬莱市R88T2012 A级相对稳定89 江苏如皋市R89T2012 A级相对稳定90 浙江苍南县R90T2012 A级相对稳定91 浙江奉化市R91T2012 A级相对稳定92 河南偃师市R92T2012 A级相对稳定93 江苏仪征市R93T2012 A级相对稳定94 浙江嵊州市R94T2012 A级相对稳定95 江苏大丰市R95T2012 A级相对稳定96 山西河津市R96T2012 A级相对稳定97 湖北仙桃市R97T2012 A级相对稳定98 广东高州市R98T2012 A级相对稳定99 浙江德清县R99T2012 A级相对稳定100 河北藁城市R100T2012 A级相对稳定。
2011全国百强县排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
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了百强县行列。
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在新兴百强县中,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1.江苏江阴市 R1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2 江苏昆山市 R2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23 江苏张家港市 R3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34 江苏常熟市 R4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45 福建晋江市 R5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16 江苏吴江市 R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57 浙江慈溪市 R7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8 浙江绍兴县 R8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9 江苏宜兴市 R9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610山东荣成市 R10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11浙江余姚市 R11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312浙江义乌市 R12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4 13江苏太仓市 R13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7 14浙江诸暨市 R14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5 15浙江温岭市 R15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6 16山东文登市 R16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2 17福建福清市 R17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2 18浙江乐清市 R18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7 19广东增城市 R19T2005 相对稳定 A级粤1 20浙江瑞安市 R20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8 21浙江海宁市 R21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9 22山东邹城市 R22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3 23山东龙口市 R23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4 24浙江桐乡市 R24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0 25山东胶南市 R25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5 26江苏丹阳市 R2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8 27山东即墨市 R27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6 28浙江富阳市 R28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1 29山东寿光市 R29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7 30山东胶州市 R30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8 31山东滕州市 R31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9 32福建南安市 R32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3 33山东章丘市 R33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0 34山东平度市 R34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1 35福建惠安县 R35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4 36江苏海门市 R3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9 37辽宁海城市 R37T2005 相对稳定 A级辽1 38山东莱州市 R38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240山东新泰市 R40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3 41新疆库尔勒市 R41T2005 相对稳定 A级疆1 42浙江上虞市 R42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2 43河北迁安市 R43T2005 相对稳定 A级冀1 44四川双流县 R44T2005 相对稳定 A级川1 45河南巩义市 R45T2005 相对稳定 A级豫1 46辽宁瓦房店市 R4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辽2 47浙江平湖市 R47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3 48福建石狮市 R48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5 49山东兖州市 R49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4 50山东诸城市 R50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5 51江苏泰兴市 R51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1 52江苏启东市 R52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2 53湖南长沙县 R53T2005 相对稳定 A级湘1 54江苏溧阳市 R54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3 55河北遵化市 R55T2005 相对稳定 A级冀2 56江苏江都市 R5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4 57山东招远市 R57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6 58上海崇明县 R58T2005 相对稳定 A级沪1 59浙江东阳市 R59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4 60浙江临海市 R60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5 61福建长乐市 R61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6 62山东邹平县 R62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7 63山东肥城市 R63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8 64浙江嘉善县 R64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6 65浙江长兴县 R65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767浙江海盐县 R67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8 68福建龙海市 R68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769辽宁普兰店市 R69T2005 相对稳定 A级辽3 70山东乳山市 R70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19 71辽宁庄河市 R71T2005 相对稳定 A级辽472浙江宁海县 R72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19 73河南偃师市 R73T2005 相对稳定 A级豫274浙江永康市 R74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0 75浙江玉环县 R75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1 76北京密云县 R76T2005 相对稳定 A级京177江苏金坛市 R77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6 78山东蓬莱市 R78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20 79浙江象山县 R79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2 80浙江临安市 R80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3 81山西河津市 R81T2005 相对稳定 A级晋182河北武安市 R82T2005 相对稳定 A级冀383浙江德清县 R83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4 84山东莱西市 R84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21 85辽宁大石桥市 R85T2005 相对稳定 A级辽5 86江苏靖江市 R8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7 87江苏如东县 R87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18 88广东高要市 R88T2005 相对稳定 A级粤289内蒙古准格尔旗 R89T2005 相对稳定 A级蒙1 90浙江嵊州市 R90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5 91浙江奉化市 R91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6 92广东开平市 R92T2005 相对稳定 A级粤394江苏铜山县 R94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20 95山东桓台县 R95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22 96江苏海安县 R96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21 97浙江苍南县 R97T2005 相对稳定 A级浙27 98江苏大丰市 R98T2005 相对稳定 A级苏22 99山东曲阜市 R99T2005 相对稳定 A级鲁23 100福建安溪县 R100T2005 相对稳定 A级闽8 2010年全国百强县(市)1.江苏江阴市2.江苏昆山市3.江苏张家港市4.江苏常熟市5.福建晋江市6.江苏吴江市7.浙江慈溪市8.浙江绍兴县9.江苏宜兴市10.山东荣成市11.浙江余姚市12.浙江义乌市13.江苏太仓市14.浙江诸暨市15.浙江温岭市16.山东文登市17.福建福清市18.浙江乐清市19.广东增城市20.浙江瑞安市22.山东邹城市23.山东龙口市24.浙江桐乡市25.山东胶南市26.江苏丹阳市27.山东即墨市28.浙江富阳市29.山东寿光市30.山东胶州市31.山东滕州市32.福建南安市33.山东章丘市34.山东平度市35.福建惠安县36.江苏海门市37.辽宁海城市38.山东莱州市39.江苏通州市40.山东新泰市41.新疆库尔勒市42.浙江上虞市43.河北迁安市44.四川双流县45.河南巩义市46.辽宁瓦房店市47.浙江平湖市48.福建石狮市49.山东兖州市50.山东诸城市52.江苏启东市53.湖南长沙县54.江苏溧阳市55.河北遵化市56.江苏江都市57.山东招远市58.上海崇明县59.浙江东阳市60.浙江临海市61.福建长乐市62.山东邹平县63.山东肥城市64.浙江嘉善县65.浙江长兴县66.江苏东台市67.浙江海盐县68.福建龙海市69.辽宁普兰店市70.山东乳山市71.辽宁庄河市72.浙江宁海县73.河南偃师市74.浙江永康市75.浙江玉环县76.北京密云县77.江苏金坛市78.山东蓬莱市79.浙江象山县80.浙江临安市81.山西河津市82.河北武安市83.浙江德清县84.山东莱西市85.辽宁大石桥市86.江苏靖江市87.江苏如东县88.广东高要市89.内蒙古准格尔旗90.浙江嵊州市91.浙江奉化市92.广东开平市93.江苏仪征市94.江苏铜山县95.山东桓台县96.江苏海安县97.浙江苍南县98.江苏大丰市99.山东曲阜市100.福建安溪县。
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出炉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出炉2023赛迪百强县从发展规模看,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苏浙两省保持领先,闽湘皖蒙省(区)内差异较大,鲁鄂川三省发展潜力较大。
另外,相比于2021年,2022年“千亿县”增加了10个。
2023赛迪百强县设置评价“双门槛”,即GDP≥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4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这项研究显示,2022年54个“千亿县”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千亿县”财力雄厚,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作为普通人,能为增长国家GDP做些什么?作为普通人,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增长国家GDP做出贡献:1. 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持续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可以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变化,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2. 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如果你有创新的想法或创业的激情,可以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
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支持国内产品和服务:支持国内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加国内市场需求,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增长。
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和使用本国提供的服务,有助于支持本地企业和创造就业机会。
4. 提倡节约和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不仅有益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作为普通人,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使用水、电和其他资源,减少浪费。
此外,支持和采用环保产品和技术也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5. 守法纳税:遵守法律法规,按时缴纳税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纳税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国百强县分布及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增长模式介绍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分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注重经济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型模式。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区位优势发展型这类县域主要利用沿海、沿边或紧邻政治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和贸易经济等,属于较早实现经济腾飞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产业主导发展型这类县域主要利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资源和产业实现经济发展。
如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国家重点产业布局优势、传统优势产业等。
产业主导发展型根据产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和服务业主导型等。
(三)市场导向发展型市场导向主要是指面向国内市场还是面向国际市场,也即内向型和外向型。
在我国东部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域,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跨国贸易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一些内陆县域由于位置所限,其市场主要面向周边地区,大多属于内向型。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些发展类型尽管侧重点不同、发展途径不同,但其发展内涵却基本相同:都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都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条件为竞争手段,更重要的是,都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都属于“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增长型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夯实了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并使得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进而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的弊端日益显现,有些地方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因此,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经济增长型向统筹发展型的转变。
全国百强县分布及特征分析(一)区域分布情况根据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榜单,全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共26个,其次依次为山东21个、浙江18个、辽宁7个、福建6个。
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省上榜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赛迪顾问25日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今年的百强县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研究指出,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
“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百强县中千亿县新增十个今年的报告显示,2022 年“千亿县”总数达到 54 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相比去年,新增伊金霍洛旗、瓦房店市、东台市、高邮市、仙桃市、沛县、闽侯县、邹城市、仪征市、寿光市,10个新增里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高于6%。
从百强县排行榜中看出的问题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报告显示,县域经济的区域分布仍不均衡。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 65 席,中部地区占 20 席,西部地区占 14 席,东北地区仅占 1 席。
与 2022 年相比,不同区域进入百强的县域数量有所波动,东部地区上榜县域数量保持不变,中部地区减少 2 个县域,西部地区增加 4 个县域,东北地区减少 2 个县域。
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有什么好处一、提高现实竞争力,永争上流。
中国百强县的评比使很多县市燃起信心,全力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不断开发多种特色产业,拉动县区GDP,实现其地位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扩大。
2016中国百强县首次出炉!县域经济100强,都谁上榜了?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近日,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对全国将近3000个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发布了“县域经济100强”,这是衡量各地县域发展的重要参考。
为此,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此次100强榜单,并对各省区百强县数量进行了统计排名和解读,供大家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2016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排名县(市)所属省市区排名县(市)所属省市区1昆山市江苏省51章丘市山东省2江阴市江苏省52滕州市山东省3张家港市江苏省53招远市山东省4常熟市江苏省54象山县浙江省5石狮市福建省55昌吉市新疆自治区6太仓市江苏省56垦利县山东省7义乌市浙江省57长兴县浙江省8晋江市福建省58新郑市河南省9慈溪市浙江省59海安县江苏省10宜兴市江苏省60宁乡县湖南省11龙口市山东省61德清县浙江省12余姚市浙江省62南安市福建省13海宁市浙江省63莱西市山东省14长沙县湖南省64蓬莱市山东省15准格尔旗内蒙古自治区65平度市山东省16诸暨市浙江省66长乐市福建省17荣成市山东省67邹城市山东省18丹阳市江苏省68诸城市山东省19桐乡市浙江省69四会市广东省20广饶县山东省70奉化市浙江省21胶州市山东省71宁海县浙江省22即墨市山东省72如皋市江苏省23伊金霍洛旗内蒙古自治区73海城市辽宁省24南昌县江西省74东阳市浙江省25平湖市浙江省75惠安县福建省26扬中市江苏省76肥城市山东省27温岭市浙江省77临安市浙江省28嘉善县浙江省78郫县四川省29迁安市河北省79府谷县陕西省30海门市江苏省80石河子市新疆自治区31神木县陕西省81泰兴市江苏省32玉环市浙江省82巩义市河南省33海盐县浙江省83新泰市山东省34瓦房店市辽宁省84锡林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35乐清市浙江省85东台市江苏省36靖江市江苏省86荥阳市河南省37溧阳市江苏省87宜都市湖北省38浏阳市湖南省88义马市河南省39三河市河北省89嵊州市浙江省40瑞安市浙江省90青州市山东省41永康市浙江省91如东县江苏省42福清市福建省92桐庐县浙江省43寿光市山东省93安吉县浙江省44乌审旗内蒙古自治区94新昌县浙江省45阿拉善左旗内蒙古自治区95新密市河南省46桓台县山东省96龙海市福建省47邹平县山东省97蓟县天津市48莱州市山东省98岱山县浙江省49格尔木市青海省99乳山市山东省50启东市江苏省100安宁市云南省。
2015百强县名单预测2014全国百强县排名名单2014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居民满意度构成幸福指数以“建设幸福县域”为主题的2014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于20日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会上发布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并揭晓2014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本届报告提出“幸福县域建设指数”概念,在百强县居民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全国百强县的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进行了评价探索。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报告从富裕程度、绿色指数和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评价县域科学发展。
报告显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较上届有所提高,由此说明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正在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绿色县域建设。
广东省仅2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位于前列的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头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
中国经济网记者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中发现,百强县分别在18个省区分布,具体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准格尔旗名列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前十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为倡导“强县富民”的理念,促进“强县”与“富民”的统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进行评价。
据介绍该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的反应富裕程度的综合评价工作。
报告显示,第十一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14.60,比上届提高了0.68个百分点,“强县富民一致性”进一步得到改善。
2015全国百强县名单。
中新网长沙8月23日电(记者刘柱) 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22日公布,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并列第一,江苏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分列第二、第三名。
“三湘第一县”长沙县位列第八名,连续8年居中西部第一,成为中国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在新常态下,今年公布的百强县有三个特征性板块发生了变化:“辽宁现象”板块淡化,发展速度下滑,百强县数量减少;“苏北速度”板块分化,内部相对速度和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中三角崛起”板块强化,保持并增强了中三角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较快发展势头。
在中三角地区中,三湘首善长沙县“一马当先”。
数据显示,长沙县2004年位居65位、2008年排37位、2014年跻身全国十强位列第九,今年再进一步升至第八位,牢牢占据中西部第一的位置。
长沙县官方透露,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民币1100.6亿元,同比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04元,增长9.8%;完成财政总收入207.2亿元,增长15.1%;完成工业总产值2128.2亿元,增长12.5%。
今年上半年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07.3亿元。
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透露,该县在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体系板块的支撑下,将继续保位前进,力争冲击全国县域经济前三至五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