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第四章土地等级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45
1地籍的定义: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地籍信息回答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六个问题:第一,“是谁的”,具体指权属主与土地及其附着物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二,“在哪里”,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空间位置。
第三,“有多少”,具体指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量的描+述。
第四,“在什么时候”,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发生、转移、消灭等事件的时间。
第五,“为什么”,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存在依据及其有关说明。
第六,“怎么样”,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发生、转移、消灭等事件的过程说明或依据。
3现代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4地籍的分类:(1) 按地籍的用途划分,地籍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 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地籍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5地籍调查的目的、内容和原则(1) 目的:为维护土地制度、保护土地产权、制定土地政策和合理利用土地等提供基础资料(2) 内容:税收地籍调查的内容、产权地籍调查的内容、多用途地籍调查的内容(3) 原则:①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②实事求是的原则③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④符合多用途的原则6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1)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2)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
具体内容:①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②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③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④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⑤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⑥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一、名词解释1. 初始地籍2. 土地分等定级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 建筑占地面积5.界址点6. 组合宗7. 地籍图8. 变更地籍调查9、地籍调查和土地权属调查 10.地籍 11.地籍测量 1 2.宗地 13.土地权属14.土地税收 15.飞地 16..土地分割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按照地籍的发展阶段,可将地籍分为、产权地籍和。
2. 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地籍档案管理。
3. 地籍五要素是指、、、、。
4.土地登记的基本程序是申报、、权属审核、、颁发证书。
5.土地统计调查方式按组织形式分为:和。
6.我国现行的土地证书的种类包括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四种。
7.一般所说的土地调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8. 地块是指一个连续的区域,并可辨认出的的土地空间区域。
9. 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主要有,,,。
10. 在城镇的主要区域,要求界址点的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要达到,限差为。
11. 我国现在主要测绘制作的有:城镇分幅地籍图、、、、土地所有权属图等。
1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即、、。
13. 成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由套内房屋的面积,面积,面积三部分组成。
14.地籍最初是为了而建立的一种有关土地的簿册,是土地的。
15. 地籍测量是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范围大小、质量等级和利用类型等基本状况信息的测绘工作。
16.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制度有农业税、和等。
17. 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是土地管理的核心。
18.图解法面积量算的常用方法有、等。
19.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的精度和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
20.大地体坐标系的两个参考面是和。
21.测量界址点的方法主要有、交会法、和直角坐标法。
22.变更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包括地籍测量的外业补调,修测和重测,的补测,面积的重新量算等。
23.地形图表达的内容为和。
24.我国的土地权属性质为和。
25.野外机助成图的编码方法主要有、和。
第四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第一节概述一、土地的质量与性状二、土地等级评价一、土地的质量与性状不同质量水平的土地被人们利用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认识土地的质量,客观上是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于土地质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特定用途所表现(或可能表现)出的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是指土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性质与状态,是判断土地质量水平的依据。
土地评价,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地等级的评价,都必须以土地性状为基础。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
二、土地等级评价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是地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籍调查中也要把土地等级调查清楚,记载在地籍调查表中。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土地用途不同,衡量等级的指标亦不同。
所以土地等级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涉及学科较多的综合性工作。
土地分等定级是地籍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土地质量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的,并且必须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性状调查为基础。
土地分等定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我国上古时代就有按土壤色泽、性质或水份状况来识别土壤肥力,进行土地生产力的评估和分类的记载。
在《禹贡篇》和《管子?地员篇》中就有当时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土壤分类评级的实际记载。
据《禹贡篇》记载,夏禹治水后,将九州土地的自然肥力估计为上、中、下3等,每等又分上、中、下3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
距今2630余年的战国时的《管子?地员篇》将土地分为3等18类,每类又分为5种,共90种。
第四章土地等级调查石志宽石志宽1第一节概述一、土地的质量与性状 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是指土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性质与状态,是判断土地质量水平的依据。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
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因素;社会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因素。
石志宽2二、土地等级评价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土地分等定级是以土地质量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的。
因此,它是衡量土地质量好坏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石志宽3第二节土地性状调查土地性状调查是指对土地性状指标的调查,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
一、土地自然属性调查 (一) 地形地貌调查 主要应当查清地貌类型、地面坡度、坡向、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
(二) 土壤调查 调查的项目主要是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及土层构造、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等。
(三) 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
石志宽4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2.人口和劳动力•3.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环境条件•4.土地利用水平•5.地段形态特征石志宽5第三节土地分等定级概述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一)城镇土地等级体系 为正确反映土地质量的差异,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
城镇土地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的地域差异。
城镇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大城市5~10级 中等城市4~7级 小城市以下3~5级石志宽6(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定法•地价分区定级方法石志宽71.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揭示市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及其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划分土地级别的方法。
《地籍测量》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现代地籍(地籍):是指由国家建立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权属、利用、位置、数量、质量等状况的簿册、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地籍的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地籍;(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5)对每一块土地,都必须描述其权属、利用、位置、数量、质量等五个要素;(6)对于一个区域,地籍簿册是由土地调查册、土地登记册和土地统计册组成。
3、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
4、地籍的类别:(1)按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2)按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区域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5、所谓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本簿册)。
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的杈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
6、地籍测量的内容:(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5)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地籍变更测量,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补测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7、地籍调查的含义: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用途、数量等状况进行的基本调查。
可分为地籍总调查和日常地籍调查。
第二章土地权属调查1、土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