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探究题破解
- 格式:ppt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0
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探究题一、考点解读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
二、解体要求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1、唯一型(有观点)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三、答题格式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
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1、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
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3、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4、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
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一、句、段内涵题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
接着深入挖掘出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
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以2013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何容何许人也》为例,最后一道题目便是探究段落内涵题。
根据以上探究句、段内涵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道题可做如下思考:首先要将这个句段放到全文中考虑,文章共六段,前五段主要照应和解释了题目,何容究竟是何许人也,何容是一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他的交往、生活、心理等方面。
最后一段是在前五段内容基础上的升华和总结,进一步指出了何容的为人。
其次要抓住此句段中的关键字词,“最大的原因”、“说得来朋友”。
“最大的原因”说明何容对社会的失望,他留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朋友;“说得来”说明何容和朋友之间的默契、投合,何容理解朋友,朋友也是何容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接着在理解此句段时,还得适当地结合文本的主旨义,因为此句段在文章的最后,而文章的结尾往往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何容的赞许之情,何容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何容的不幸,但那样的时代有何容这样的人,又是那个时代的幸运。
最后,在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等方面,如果有涉及则有必要考虑,如果没有则不必生搬硬套。
综合以上解题思路与技巧,再加上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考生的答案距离高考参考答案也就近在咫尺了。
二、全文深刻意蕴题首先梳理、概括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
通过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对考点的解读,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二轮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探究类考题破解考点突破复教学园地09-01 2302:二轮语文考点突破复习2.4散文阅读探究类考题破解一、(2010•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考情简述】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角度的个性思考。
【概念阐述】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
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设问方式】(1)(2022·全国乙)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请对此加以分析。
(《“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2)(2021·天津)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
”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方龄贵)(3)(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4)(2017·全国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度”等表答题方向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解题思路】1.审清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蕴涵”等动词和“意蕴”类的名词。
2.探究原则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也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散文标题探究题型(核心知识+典例精析+对点专练+答案解析)【核心知识】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即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意思是说文章的标题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题自然成为现代文阅读命题最热门的文章部位之一,标题含义和作用理解题屡屡出现在高考试卷及大市模拟卷中。
1.理解的总体要求(1)弄清标题自身的含义和特点。
①抓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弄清标题的意思。
②看拟题方法及其效果。
拟定标题的方法有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题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等。
(2)弄清标题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做标题类试题的核心。
一定要抓住标题与文本在哪个(些)方面、角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把这种联系找出来至关重要。
2.理解标题含义的思维路径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就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
所谓关键句,就是指文中点题句,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露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
第三步:深究标题的中心义。
中心义指的是文章的主旨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有时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也是本文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主旨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会对标题的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印象。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从标题的本义、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的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
3.理解标题作用的方法(1)注重结合标题含义分析其作用。
理解标题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讲中考散文阅读题之主旨探究类情感主旨是所有文章的核心,文章阅读的最终目的,肯定是理解其主旨。
而探究主旨类题目也是历年来中考散文阅读的一大考点,从两大方面考查:直接考文章主旨(文章的行文线索)与间接考文章主旨(包括对文章语句理解,谈感悟说启示)等众多方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相关答题技巧。
一、巧答主旨探究题:(一)答题方法: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2.首尾归纳法。
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方法。
一篇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
3.段意串联法有不少文章的主旨贯穿于文章的内容中,因而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等。
4.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
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5.重点语句法这里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文中的一一些议论、抒情语句。
作者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所以这些句子往往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6.背景分析法把握文章的主旨,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答题格式:1、直接问主旨类:通过……展现了……表达了(表达的深层含义或情感)……2、谈感悟启示类:文章中心+联系自身实际3、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解释语句的意思+表达的作者情感找行文线索的方法: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高考散文阅读“探究丰富意蕴”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解题指导】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文中的“情语”。
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
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
“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
常见的转换视角有:①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②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它在希望积极层面的东西;③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
(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
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另外,关于句子意蕴探究题,其方法同理解句子含意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
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层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
探究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
具体说来有:(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
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
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