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 格式:docx
- 大小:11.97 KB
- 文档页数:2
史学导论试题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3)3、“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
4)4、斯大林指出的民族的4个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5)5、史学三才是指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己),章学诚在其著作《文史通义》中明确“史德”概念。
6)还相应地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周的“天府”、汉的“兰台”、唐的“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的“皇史馆”、清的“内阁大库”。
7)石刻铭文中价值最大的记事碑,它们往往记录了史书中没有的重要史事。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期景教、基督教流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
8)史料的讹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流传中产生的讹误、有意作伪9)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10)史料学专治史料,内容主要有辨伪、考证、校勘、搜集和整理史料。
11)张心徵《伪书通考》统计,经部伪书七十三、史部伪书九十三、子部伪书三百一十七、集部伪书一百二十九。
12)明代胡应麟作《四部正讹》,第一次提出八点辨伪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扩张为十二点。
13)学案体始创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他广泛收集明代学者文集、语录,文析宗派,条整源流,著成真正开创学案体的专著《明儒学案》,后又作《宋元学案》14)文献校法:对校法、本校法、它校法、理校法、15)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章节体16)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
这种体裁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
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
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
17)清代考据学大为发展。
钱大昕《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8)历史书籍编著的基本要求:1、明确书著的阅读对象2、弄清楚书著编写的任务、目的3、定下分期和断限4、确定史书的体裁和结构5、注意文字表述19)各时代史著内容不同,其形式也往往不同,如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魏书》特别设立“释老志”;隋唐科举制度创立,《新唐书》增加了“选举志”,还有”府兵制”;20)起居注是古代帝王言行录,最早出现于唐代,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21)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22)甲骨文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3)罗振玉作《玺印姓氏徵》。
《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文心雕龙是东晋嵇康所著的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艺批评的经典。
该书在唐代时期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为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情况,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唐代文学史时期背景二、文心雕龙的作者嵇康三、文心雕龙的版本整理四、文心雕龙在唐代的社会影响五、文心雕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六、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流传和影响七、唐代文学家对文心雕龙的评价八、文心雕龙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九、文心雕龙的现代研究和应用价值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文心雕龙在唐代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能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唐代文学史时期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
唐代文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独特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古代文学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心雕龙的作者嵇康:嵇康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学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概括。
三、文心雕龙的版本整理:文心雕龙自东晋时期开始就多次被修订和整理,唐代时期也出现了一批版本,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由于版本的流传和使用方式的不同,文心雕龙的内容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文心雕龙在唐代的社会影响:文心雕龙在唐代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唐代文艺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唐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
五、文心雕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在唐代成为了文学界的一部“圣经”,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它对唐代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创作和展示方式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甚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六、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流传和影响:唐代的文学家对《文心雕龙》十分关注,纷纷引用和借鉴,这使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一本汉代刘勰所著的文学专著,共分六十篇,介绍了汉代以前的文学发展史以及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关于文学的定义和价值文心雕龙首篇为《文心》篇,阐述文学的定义和价值。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具有传承、启迪、感化等重要作用。
二、文学发展史文心雕龙的大部分篇章是介绍文学发展史,从周代到汉代的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其中,对于《诗经》和《楚辞》的评价和解读颇具特色。
三、文学创作技巧文心雕龙介绍了许多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包括节奏抑扬、对仗工整、意象生动、情感真实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并提出“文必理,理必顺,顺必验,验必成”的文学创作四步骤。
四、文章鉴赏文心雕龙将文章鉴赏放在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从表现手法、主题内容、情感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作者提出了许多称赞或批评文章的准则,为后人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精神指导。
五、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文学理论,如格律、音韵、比兴、典故等方面的论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意境”,意境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意境的修辞手法,被后来文学界广泛接受和应用。
六、文学名篇选辑文心雕龙最后十篇是名篇选辑,从诗、赋、文等多个方面选取了许多代表作品,为后人提供了文学鉴赏的范本。
总之,文心雕龙凝聚了汉代以前文学发展的成果和心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而且对于爱好文学的人,也是一本享受的佳作。
文心雕龙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的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多元。
在政治上,东汉后期正处于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分权崛起的历史环境之中。
加上宦官势力及各地文武豪强的纷争,东汉后期成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成为了文人思想创作的重要背景。
在经济方面,东汉时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不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血脉相通的局面。
同时,东汉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地主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而百姓则生活艰难,贫富悬殊愈发显著。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知识点总结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1. 刘勰生平刘勰(约466-约530),字义山,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在山东,后来移居扬州。
刘勰精通经史,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学批评。
他的思想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道家、墨家和法家诸家之长。
他的著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
2. 《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背景是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局面。
刘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学创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二、《文心雕龙》的内容概况1. 《文心雕龙》的体例《文心雕龙》共20卷,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的内容主要是论述文学创作的心法和原则,下篇则是具体剖析文学修辞的技巧和方法。
《文心雕龙》的结构严密,内容翔实,论证周密,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2.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文学是要想象、要创造、要虚拟、要美化的。
文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言传情、以文抒志、以文为快、以诗妙心等。
(2)文学创作的原则: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六字箴言,即“严谨正直审慎精研”,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态度。
(3)文学创作的心法:刘勰强调文学创作需有“灵感”和“技法”的结合,要有“积蕴”和“沉潜”的过程,要有“真情”和“意境”的营造。
(4)文学修辞的技巧:刘勰深入剖析了文学修辞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比兴、比类、象物、转喻、典比、对类、指事、象声、对仗、相映、照影、暗射等。
3. 《文心雕龙》的影响《文心雕龙》一书的影响非常广泛。
首先,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文心雕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次,《文心雕龙》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也有重要的影响。
1世居京口刘勰(约465-约532年)[1],字彦和,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鸿篇巨制——《文心雕龙》的作者。
关于刘勰的籍贯,在《梁书》及《南史》本传中有着相同的记载:即刘勰“东莞莒人”[2]。
而近代《中国人民大辞典》亦称刘勰“莒人”[3]。
东莞为郡,莒为县。
《晋书·地理志》载,“西晋太康十年(289年)置东莞郡,莒县在属。
”地望为今山东莒县。
可是,上引关于刘勰籍贯的表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今山东莒县即是刘勰出生、生长的地方。
其实,本传中所载的“东莞莒人”只是指原籍,而刘勰家族在江南的世居地则完全被忽略了。
当西晋末年,江淮以北战火连绵,先后有数十万的百姓大举南迁,并且在江南侨置了一批与本土同名的州、郡、县,其中即包括徐州及其所属的东莞郡及莒县。
而东莞郡及莒县的侨寄治所被安置在今江苏常州市区以南。
《读史方舆纪要》有:“于晋陵(今常州市)南境,侨置莒县为治。
又侨置姑幕等县属焉。
此其旧址也。
……无实土,宋、齐因之”[4]。
有学者又循此误将常州南境当成刘勰的出生处所。
其中,持这一观点的如《刘勰传》作者,他在书中写道:“东莞郡莒县设在江苏省武进县(今改属常州市)南廿里处。
在侨置莒县境内有一村名长贵里,这里是刘勰家族的聚居地,到刘勰辈上已是传到七世或八世了。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刘勰就诞生在这里”[5]。
而持这一观点者主要是混淆了侨县治所与侨民住址的地望区别,缺乏对于侨置莒县性质的了解。
《南齐书·州郡志》有着明确的记载,“南东莞郡”(侨置江南的郡名前加南)等“散居无实土”[6],也就是说,只有寄治的县署,并不拥有实际土地,而所属侨民皆散居各地。
那么,刘勰先世南下后的定居地究竟在何处?而《梁书》本传中有关刘勰的家世交待得十分简略,只知道祖父名灵真,南朝宋司空刘秀之之弟;父名尚,曾任越骑校尉。
至于刘勰的世居地未见有所披露。
这一谜团终于被一次考古发现揭开了面纱——在1969年江苏句容出土了一方刘勰的堂叔刘岱墓志石刻(现藏镇江博物馆),其中详细地记述了刘勰前五代的家世:即第一代刘抚,任彭城内史,于永嘉(307-313年)之乱后率家族南迁;第二代刘爽,任山阴令;第三代刘仲道,任余姚令;第四代刘灵真,还有刘岱的父亲刘粹之以及司空刘秀之等同为兄弟;第五代刘尚(刘勰之父),与刘岱为堂兄弟。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一)定林俗客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
其祖父刘灵真,除了《梁书·刘勰传》提到“宋司空秀之弟也”以外,不见于史传记载。
刘秀之乃是宋代司空,官位仅次于丞相;如此说来,刘勰的家世是颇为显赫的。
但不少研究者以为,《梁书·刘勰传》的这句话实不可信;刘氏虽是东莞望族,但刘灵真这一系已属旁支远族了。
据王元化先生的考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1。
六朝时期,士庶之别犹天壤之隔。
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即使你才华出众,一旦出身庶族寒门,也就几乎进身无望了;而血统高贵者,他们生来就是做官的,以至于平流进醛坐至公卿。
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也就是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中所痛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不过,虽然整个六朝时期士庶区别的大势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是有所不同的。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便以平民身份而靠军功起家,因此刘勰出生的时代应该就是士庶区别有所缓和的时期。
也许正因如此,就在刘勰出生前后,他的父亲刘尚开始步入仕途。
至刘勰五岁左右,也就是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前后,刘尚升任越骑校尉一职。
越骑校尉乃是汉代所设置的五校尉之一,位列七班,选中者皆以其才力超越;刘尚得以升任中级官吏,这对刘勰的童年是有影响的。
另外,宋明帝于泰始六年(470)设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并设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同时“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南史·宋本纪下》),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会影响到刘尚对幼年刘勰的教育。
文心雕龙经典名言30句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名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30句经典名言,并对其含义进行拓展。
1. '章有始有终,曲有中有休。
' 这句名言强调了文章的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文章需要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2. '不得其发而作,不得其所而为。
' 这句名言强调了写作的创作灵感和主题的选择是关键,只有找准了发作的时机和适合的题材,才能写出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3.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 这句名言指出了学习和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吸收前人的精华,才能在创作中有所突破。
4. '凡作为者,皆发乎情,止乎理。
' 这句名言强调了情感和理性在作品中的平衡,情感可以激发灵感,但作品的结构和逻辑需要基于理性的思考。
5. '上可观其大略,下可辨其纤微。
' 这句名言强调了文章要具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既要能看到整体的大意,又要能分辨其中的细微之处。
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这句名言指出了成功之路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超凡的才华,二是坚定的毅力和决心。
7. '浅则反复,深则躁动。
' 这句名言指出了写作的两个误区,一是内容浅显,反复琢磨不得要领;二是内容深刻,却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8. '多读书,然后如才;多为文,然后工巧。
' 这句名言强调了读书和写作对于提升自身才华和技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阅读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9. '文章之家,三要明心见性,洞贯山河。
' 这句名言指出了写作的三个要点,一是理解自己的内心和真实感受,二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具备广阔的知识和眼界。
10. '文章有气象,有形势,有动静,有变通。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
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
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
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
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
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
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心》。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
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