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 刘勰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8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7讲:时序篇)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7讲:《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教学内容:《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时序》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时序》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的“时”是时代,“序”是顺序,“时序”即时代发展。
本篇就是从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来探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
本篇是一篇文学简史或文学简史论,集中讨论了各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原因。
刘勰提出“十代九变”,可以看出他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学的;更重要的是在探讨各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时提出了精到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作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科学论断。
其次,从各代文学的继承发展中看到了文学一经产生,即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原文】(一)时运交移①,质文代变②;古今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③,德盛化钧④;野老吐“何力”之谈⑤,郊童含“不识”之歌⑥。
有虞继作⑦,政阜民暇⑧;“薰风”诗于元后⑨,“烂云”歌于列臣⑩。
尽其美者何⑾?乃心乐而声泰也⑿。
至大禹敷土⒀,九序咏功⒁。
成汤圣敬⒂,“猗欤”作颂⒃。
逮姬文之德盛⒄,《周南》勤而不怨⒅;太王之化淳⒆,《邠风》乐而不淫⒇。
幽、厉昏而《板》、《荡》怒21,平王微而《黍离》哀22。
故知歌谣文理23,与世推移24,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25;六经泥蟠26,百家飙骇27。
方是时也28,韩、魏力政29,燕、赵任权30;五蠹、六虱31,严于秦令。
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32:齐开庄衢之第33,楚广兰台之宫34;孟轲宾馆35,荀卿宰邑36;故稷下扇其清风37,兰陵郁其茂俗38;邹子以谈天飞誉39,驺奭以雕龙驰响40;屈平联藻于日月41,宋玉交彩于风云42。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序志刘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
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辞训之异,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五)时势与文风第四十五章时势与文风(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时运交替,社会变迁,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与之衍生,也伴随变化不断。
一直以来,文化艺术似乎总与人类代代相传,事实上,文艺与社会之间相辅相成而又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更是贯穿始终,且如影随形。
这便是世间“天理”与“人情”所谓“合二为一”的客观关系,即“天、地、人一体化”的道德真相。
远在氏族社会逐步走向集权化的上古中国,当迁徙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之间的“陶唐氏”尧帝主政时代,天下道德清明,民众休养生息。
于是,当时路边野老,始有传唱“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击壤歌》,而且田间稚童,也相互讴歌“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的《康衢谣》。
进入有虞氏舜帝掌控的年代,集权隆盛,国富民闲。
于是,海洲之上,四处飘荡着“解吾民之愠兮,阜吾民之财兮。
”的《南风歌》。
而在宫殿之中,则有此起彼伏的《卿云歌》:这边有一人吟咏“卿云烂兮”,那边群臣随之附和“日月光华,宏于一人。
”的一片欢呼。
像这一时期的歌谣风采,为何能够如此纯真质朴而又美丽动人呢?因为他们都是发自心肝肺腑的真情实感,所以才会有“质”与“文”的相得益彰。
当夏禹裂山分水,功高盖世,终于家国天下之后,人间“正名列位”的秩序信仰,愈发肃穆井然。
因此,宫廷内外,盛赞“九功之德”的《九歌》(亡轶),愈发弘扬播散。
在商革夏命之初,成汤典当自身而为天下祈福,其圣明虔敬,令人神肃穆。
于是,商人“猗与那与”的盛大祭祀,一直延绵不绝。
步入姬周朝代,颂扬周初文德武功的《诗经·周南》诸篇,被专家学者评价为反映了当时民生的“勤而不怨”;同样,体现周原邠地民俗风情的《诗经·豳风》,则被后世名人视为“乐而不淫”。
西周在厉王至幽王期间,朝廷政令昏庸,社会匮乏动荡,像《诗经·大雅》中《板》《荡》有“老夫灌灌,小子跷跷。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的怒号,已然不避尊卑,而是慷慨直陈了。
文心雕龙·时序卷四十五(4)原文
文心雕龙·时序卷四十五(4) 【原文】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
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①,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②。
降及怀愍,缀旒而已。
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③摇笔而散珠,太冲④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
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⑤清英,流韵绮靡⑥。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注释】
①受命:受天命,指称帝。
②弗简皇虑:皇帝没有心思考虑。
简,考查,关注。
③茂先:张华的字,西晋初期作家。
④太冲:左思的字。
⑤结藻:写作有文采。
⑥靡:细密。
【译文】
到了晋宣帝司马懿开始打下开国的基础,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继承父业;他们在行动上忽略儒学和风雅,致力于钻研篡夺皇位的阴谋权术。
至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新王朝,在太平时代称帝,但是学校和辞章,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下传到晋怀帝和晋愍帝,皇帝只
成了装饰品罢了,哪里谈得上提倡。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一)定林俗客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
其祖父刘灵真,除了《梁书·刘勰传》提到“宋司空秀之弟也”以外,不见于史传记载。
刘秀之乃是宋代司空,官位仅次于丞相;如此说来,刘勰的家世是颇为显赫的。
但不少研究者以为,《梁书·刘勰传》的这句话实不可信;刘氏虽是东莞望族,但刘灵真这一系已属旁支远族了。
据王元化先生的考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1。
六朝时期,士庶之别犹天壤之隔。
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即使你才华出众,一旦出身庶族寒门,也就几乎进身无望了;而血统高贵者,他们生来就是做官的,以至于平流进醛坐至公卿。
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也就是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中所痛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不过,虽然整个六朝时期士庶区别的大势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是有所不同的。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便以平民身份而靠军功起家,因此刘勰出生的时代应该就是士庶区别有所缓和的时期。
也许正因如此,就在刘勰出生前后,他的父亲刘尚开始步入仕途。
至刘勰五岁左右,也就是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前后,刘尚升任越骑校尉一职。
越骑校尉乃是汉代所设置的五校尉之一,位列七班,选中者皆以其才力超越;刘尚得以升任中级官吏,这对刘勰的童年是有影响的。
另外,宋明帝于泰始六年(470)设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并设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同时“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南史·宋本纪下》),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会影响到刘尚对幼年刘勰的教育。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知识点总结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1. 刘勰生平刘勰(约466-约530),字义山,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在山东,后来移居扬州。
刘勰精通经史,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学批评。
他的思想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道家、墨家和法家诸家之长。
他的著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
2. 《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背景是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局面。
刘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学创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二、《文心雕龙》的内容概况1. 《文心雕龙》的体例《文心雕龙》共20卷,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的内容主要是论述文学创作的心法和原则,下篇则是具体剖析文学修辞的技巧和方法。
《文心雕龙》的结构严密,内容翔实,论证周密,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2.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文学是要想象、要创造、要虚拟、要美化的。
文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言传情、以文抒志、以文为快、以诗妙心等。
(2)文学创作的原则: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六字箴言,即“严谨正直审慎精研”,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态度。
(3)文学创作的心法:刘勰强调文学创作需有“灵感”和“技法”的结合,要有“积蕴”和“沉潜”的过程,要有“真情”和“意境”的营造。
(4)文学修辞的技巧:刘勰深入剖析了文学修辞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比兴、比类、象物、转喻、典比、对类、指事、象声、对仗、相映、照影、暗射等。
3. 《文心雕龙》的影响《文心雕龙》一书的影响非常广泛。
首先,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文心雕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次,《文心雕龙》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也有重要的影响。
中华智慧经典《文心雕龙》·刘勰《文心雕龙》·刘勰1、简介《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建康的定林寺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5]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2、文学史观《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
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
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
”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44--46)四四、总术《总术》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四篇,综合论证写作方法的重要性。
刘勰的创作理论是很广泛的,从根本原则到具体技巧问题,都分别作了专篇论述。
本篇是总的论述掌握创作方法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笔”之分。
自晋、宋以后,“文”、“笔”之分逐步明确起来。
刘勰对这种区分,基本上是赞同的,所以,上卷是“论文叙笔”,按“文”、“笔”两大类分别列论。
但对颜延之的“文”、“笔”、“言”之分,则取反对态度。
第二部分在对论创作技巧的《文赋》进行批评之后,提出“研术”的重要意义。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和音乐一样,乐师虽不一定能掌握一切乐器和曲调,但必须懂得音乐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
”只有全面研究各种文学体裁,明确写作的基本法则,才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胜利。
第三部分以下棋和掷采为喻,来进一步说明掌握写作方法的必要。
下棋是要讲究方法的,掌握了写作方法的作家,就同会下棋的人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掷采则是碰机会,不懂得写作方法的人就和掷采一样,即使偶有所得,却不能取得完全成功。
因此,刘勰要求作家必须“执术驭篇”,而不要在写作上去碰运气。
“文”、“笔”之辨,是晋、宋以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所谓“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多种多样的“文”和“笔”的出现,表现方法问题也随之复杂和重要起来。
因此,有必要“务大体”,穷根求源,探索“乘一总万”的写作方法。
本篇把“文”、“笔”之辨和“执术驭篇”两个问题,“列在一篇”来讨论,其原因就在这里。
本篇虽未提出什么新的创作理论,但对文学创作提出一个总的要求,却是很值得重视的。
刘勰要求文学作品应写得:“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
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
”除了内容充沛,辞采丰富外,这里还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及其感人力量。
刘勰在他的创作论的总结中提出这种要求或理想,这很有助于我们对其整个创作论的理解。
《文心雕龙一一时序第四十五》作者: 刘勰【原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②,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③。
有虞继作,政阜民暇④,薰风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⑤。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⑥,九序咏功,成汤圣敬⑦,猗欤作颂。
逮姬文⑧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⑨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注释】①质文:质朴和文华,朴实和文采。
代:替代。
②钧:同“均”,普及。
③“郊童”句:《列子•仲尼篇》载,尧化装在大路上游访,听到儿童唱童谣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含,衔,指经常在口里唱。
④阜:盛。
暇:安闲安乐。
⑤烂云:指《尚书大传》记舜和臣子们唱和的《卿云歌》。
舜首唱的歌辞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列臣相和的歌辞为,“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⑥大禹:夏禹。
敷土:划分土地,即分为九州。
敷,分布⑦成汤:殷代第一个帝王,名汤,谥号成。
圣敬:《诗经•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跻,进、升。
⑧姬文:周文王姬昌,周代第一个帝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他为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
⑨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刘。
【译文】随着时代的交替推移,崇尚文采或者质朴各代不同,古往今来的情理发展,似乎可以谈一谈吧!从前在唐尧的时代,道德高尚,教化普及,田野的老人吐出了“尧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的言谈,郊外的儿童口里唱着“不识不知”的歌谣。
虞舜继承唐尧的事业,政治清明,百姓安闲,元首大舜唱出了《南风歌》,列位臣子相和歌唱起了《卿云歌》。
这些作品为什么都极其美好?乃是因为大家心里快乐声音和畅啊!到了夏禹治理水土有了成就,有九种有益民生的事物发挥作用而被加以歌颂;成汤圣哲英明,尊敬贤德,《商颂•那》篇作出了“美啊”的颂辞。
到了周文王姬昌的德政盛行,《周南》的民歌便反映了勤劳而不怨恨的精神;周的太王教化淳厚,《邠风》的民歌便充满了欢乐而不过分的情调。
文心雕龙—45·时序文心雕龙—45·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
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
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
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
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
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
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馀采,莫与比盛。
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
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之路。
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亦已美矣。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
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47--50)四七、才略《才略》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七篇,从文学才力上论历代作家的主要成就。
全篇论述了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作家近百人,正如黄叔琳所评:“上下百家,体大而思精,真文囿之巨观。
”本篇确可谓古代批评史上作家论的洋洋大观。
全篇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先秦作家,其中如“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等,不仅是不可靠的传说,也还谈不到什么文学作品;至于《五子之歌》原是后人伪作,刘勰竟奉为“万代之仪表”,这都是其历史局限。
第二部分评两汉作家三十三人。
第三部分评魏代作家十八人。
第四部分评两晋作家二十五人,附带说明宋代作家“世近易明”,不再评述。
第五部分是根据以上评述所作的小结,主要说明文人成就的大小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这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以评论作家才气为主,这只是作家成就高低的主观因素,篇末强调“贵乎时”,则注意到了作家成就的客观因素。
文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时序》篇的论题,本篇简要地提出,不仅必要,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也应看到,刘勰在这里讲的“贵乎时”,主要指“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本篇按略远详近的原则评论历代作家,其略与详,主要指所论各个时期作家的多少而言;凡所论及,其详略虽也稍有不同,总的来说,都是很简要的。
但刘勰所论,话虽不多,大都概括了作家的主要成就、基本特点和重要得失。
这些作家在“论文叙笔”的各篇,大都各有分别论述,所以,本篇的概括评论,则是刘勰对作家的总论。
在这篇总论中,也有如曹操、陶渊明等少数重要作家没有谈到。
曹操在本书其他篇章还讲到几处,陶渊明则除存疑的《隐秀》篇外,全书都没有提到。
就《才略》篇来说,陶渊明或被列入“宋代逸才”而不论,不讲曹操就毫无道理了。
此外,如班婕妤、徐淑、蔡琰、左芬等女作家一个不讲,这就是刘勰的儒家正统观念造成的了;其中对《五子之歌》、尹吉甫、马融等评价太高,也是这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虽对“九代之文”做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史诗赋、章表奏议等都有所涉及,但刘勰对文学艺术和学术论著的不同特点,在这些评论中却表现了他更为明确的认识。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刘勰【原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②,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③。
有虞继作,政阜民暇④,薰风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⑤。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⑥,九序咏功,成汤圣敬⑦,猗欤作颂。
逮姬文⑧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⑨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注释】①质文:质朴和文华,朴实和文采。
代:替代。
②钧:同“均”,普及。
③“郊童”句:《列子·仲尼篇》载,尧化装在大路上游访,听到儿童唱童谣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含,衔,指经常在口里唱。
④阜:盛。
暇:安闲安乐。
⑤烂云:指《尚书大传》记舜和臣子们唱和的《卿云歌》。
舜首唱的歌辞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列臣相和的歌辞为,“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⑥大禹:夏禹。
敷土:划分土地,即分为九州。
敷,分布。
⑦成汤:殷代第一个帝王,名汤,谥号成。
圣敬:《诗经·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跻,进、升。
⑧姬文:周文王姬昌,周代第一个帝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他为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
⑨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刘。
【译文】随着时代的交替推移,崇尚文采或者质朴各代不同,古往今来的情理发展,似乎可以谈一谈吧!从前在唐尧的时代,道德高尚,教化普及,田野的老人吐出了“尧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的言谈,郊外的儿童口里唱着“不识不知”的歌谣。
虞舜继承唐尧的事业,政治清明,百姓安闲,元首大舜唱出了《南风歌》,列位臣子相和歌唱起了《卿云歌》。
这些作品为什么都极其美好?乃是因为大家心里快乐声音和畅啊!到了夏禹治理水土有了成就,有九种有益民生的事物发挥作用而被加以歌颂;成汤圣哲英明,尊敬贤德,《商颂·那》篇作出了“美啊”的颂辞。
到了周文王姬昌的德政盛行,《周南》的民歌便反映了勤劳而不怨恨的精神;周的太王教化淳厚,《邠风》的民歌便充满了欢乐而不过分的情调。
周幽王、周厉王昏庸无能,所以《诗经·大雅》里的《板》诗和《荡》诗便表达了愤怒的感情,周平王东迁后宗室衰微,《王风·黍离》便表现了哀怨的感情。
所以我们知道歌谣的文采与情理随着时世转变,政治教化像风那样在上面吹动,歌诗就像水波在下面震荡一样。
【原文】春秋以后,角①战英雄,六经泥蟠②,百家飙骇。
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③,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④,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⑤以谈天飞誉,驺奭⑥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⑦,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注释】①角:较量胜负。
②六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记》、《春秋》。
泥蟠:屈伏在泥里,指埋没。
③五蠹六虱:见《诸子》,喻蠹国害民的官吏。
④庄衢之第:齐王重视文化学术,为各家学者“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庄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第,府第,高房大屋。
⑤邹子:指邹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阴阳家。
他说的话极为夸大,喜欢推究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的情况,当时人叫他“谈天衍”。
⑥驺奭(shì):战国时期齐国人。
他说话很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一样,当时人称“雕龙奭”。
⑦笼罩:超过,罩盖。
雅颂:指《诗经》。
【译文】春秋以后,七国角逐争战竞相称雄,六经被抛弃,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像狂飙一样使人吃惊。
那个时候,韩国、魏国使用武力征战,燕国、赵国任用权谋;商鞅、韩非反对儒家,把文学看做“五种蛀虫”、“六种虱子”之一的法治主张,命令严加禁止;只有在齐楚两国里,富有文化学术。
齐国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开设了府第招待学者,楚国广建兰台宫,用来延纳文人学士,孟轲作为齐国的贵宾住在客馆,荀卿当了兰陵县令;所以齐国的稷门之下掀起了清新的学风,楚国的兰陵地方培养成了美好的风俗,邹衍因为能谈天说地而声名远扬,驺奭因为有“雕龙”似的文采驰骋文坛,屈原的作品可与日月争光,宋玉色彩相交的作品可与风云辉映。
看看他们艳丽的文辞,就要笼罩住《诗经》中的雅颂,所以我们知道文采照耀的诡异文思,是从战国时诡异风俗中产生出来的。
【原文】爰至有汉①,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②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③: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④,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⑤,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⑥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
自元暨成⑦,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
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⑧,亦已美矣。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⑨,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注释】①爰:发语词。
有:语助词。
②天纵:即天使他这样。
③骛:驰。
④叹倪宽:倪宽原是张汤门下管牛羊畜牧的,后受汉武帝重用当了御史大夫。
最高司法官廷尉张汤有疑难案件上奏,两次都被汉武帝退回,主管文书的不知怎么办。
后来倪宽代写奏书便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⑤严:严安,西汉作家。
终:终军,西汉作家。
枚皋:西汉辞赋家。
⑥暇豫:闲逸。
⑦元:汉元帝刘奭,宣帝子。
成:汉成帝刘骜,元帝子。
⑧子政:刘向的字。
雠校:校对各种版本。
刘向奉汉成帝之命编订校对古籍图书目录,未完死去,其子刘歆继父业,编成《七略》,其中有《六艺略》。
⑨九变:多种变化。
【译文】到了汉代,处在秦始皇焚书之后,汉高祖刘邦崇尚武功,戏弄儒生怠慢学者。
虽然礼法和律法已经开始创作,但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诗经》《尚书》这些经典,尽管如此,但汉高祖的《大风歌》和《鸿鹄歌》,也算得上是天才的杰作了。
汉高祖的尚武影响到孝惠帝,直到汉文帝、汉景帝时,经学稍稍兴起,可是文人还是不受重用,这只要看看贾谊遭到贬抑,邹阳和枚乘的地位低下不得志,也可以知道了。
到了汉武帝尊崇儒家学说,要用文采来粉饰他鸿大的功业,制礼做乐,争放光辉,文辞与华藻竞相纷驰。
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开宴联句而成《柏梁诗》,在瓠子河堤上作了忧民的《金堤咏》,用安稳的蒲轮车去征聘枚乘,给主父偃以鼎食高官的待遇,公孙弘的对策好,就擢升为第一加以任用,赞叹倪宽拟写的奏书非同凡俗,卖柴为生的朱买臣,让他穿上了官服锦衣,开酒馆洗杯碗的司马相如,让他披上了皇家绣袍做使节,于是司马迁、吾丘寿王这些人,严安、终军、枚皋一类人,他们的回应对答确实灵活没有一定,他们写的文章也并不匮乏,风流文采遗传下来,没有比那时更兴盛的了。
越过汉昭帝到了汉宣帝的时代,确实继承了汉武帝的事业,他召集群儒在石渠阁展开对经学的辩论,文士在文会上从容讨论,既聚集了创作辞赋的杰出人才,又发出贬低辞赋尊重经书的高论。
在这个时候,王褒这些有文才的人,凭着文采等待皇帝的诏令得到高官厚禄。
从汉元帝到汉成帝,都很重视收集整理图书典籍,赞美像珠玉般美好的言辞,为文人们扫清了通向金马门的道路,因此扬雄在上千首的赋上用尽心思,刘向父子整理校订了包括《六艺略》的群书目录《七略》,做得很到家。
自从汉家王朝建立以来,到汉成帝、汉哀帝为止,虽然时代经历了一百余年,文人写作的变化很多,然而他们仍然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屈原留下的影响,在这些作品里就可以看到。
【原文】自哀平陵替①,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②。
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③,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
自和安以下④,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⑤,存而不论。
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⑥儒风者也。
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羲皇之书,开鸿都⑦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⑧,其余风遗文,盖蔑如⑨也。
【注释】①平:汉平帝刘衎,哀帝弟。
陵替:像丘陵倒塌,指衰败。
②遐弃:远远抛弃。
③肄(yì):学习。
璧堂:指皇宫中的明堂、灵台、辟雍三处宫殿,是汉明帝讲习礼仪的地方。
④和:汉和帝刘肇。
安:汉安帝刘祜。
⑤文章之选:指上述作家中优秀作品的选录。
⑥靡:披靡,倒下,指受到影响。
⑦鸿都:鸿都门,东汉藏书和讲学的地方。
⑧俳(pái)优:弄臣。
古代士大夫认为俳优是供人玩弄的。
⑨蔑如:指不足称道。
蔑,无。
【译文】自从西汉的哀帝、平帝时汉朝趋向没落衰微,到光武帝中兴,他非常推崇图箓谶纬之学,而对文辞却颇为忽略。
然而杜笃因献《大司马吴汉诔》而让光武帝免去了他的刑罚;班彪为西河大将军窦融写的奏章写得好,也被增补为徐县的县令。
虽然不是广泛的搜求人才,然而也可以看到汉光武帝对文人也并不远远的抛弃。
到了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在文章写作方面可算得是东汉叠璧双耀的时代,他们都崇尚经学,明帝在大学里学习了礼仪,章帝在白虎观里讲论经书。
班固帽侧插上笔杆,撰写出汉代的国史;贾逵接到纸札,写作了瑞祥的颂文;东平王刘苍发挥专长,写下了许多美好的礼文;沛献王刘辅振扬笔杆,写出了阐述“五经”的《沛王通论》。
皇帝立下准则,藩王做出规范,像光辉般互相辉映。
自和帝、安帝以下,到顺帝、桓帝为止,在文坛上便有班固、傅毅和崔骃、崔瑗、崔寔、王延寿、马融、张衡和蔡邕,众多的大学者时时产生,并不缺乏,对他们的文章作品的选录,我们暂且不谈。
然而自从光武帝中兴之后,历代众多的文人在文章写作上渐渐改变了从前的道路,在文采和内容的结合中,酌量采用经典中的辞藻,这大概是因为几代以来都聚集学者儒生讲经,所以便逐渐受了儒家风气影响的缘故。
下传到了汉灵帝,当时的风尚爱好是写作辞赋,他也亲自写作了《皇羲篇》五十章,开放鸿都门来接待写作辞赋的文人。
后来乐松之徒,招集了些浅俗鄙陋的文人,也在那里写辞作赋,所以杨赐把他们称为害人的驩兜,蔡邕把他们比为小丑。
他们余留下来的习气和文字,是不值得讲的。
【原文】自献帝播迁①,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②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③,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④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⑤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⑥而多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