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刘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以辨析文学艺术为主题,全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要领和艺术原则。
它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诸多文体,包括诗、赋、歌、乐、赋、剧、小说等,可谓博大精深。
其内容主要由绪论和下文八篇组成,下文包括理情、辩议、纪效、议尚、劝进、文教、志操、悦性八篇。
全书共三十余万言。
在当时的文学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都会学习并研读《文心雕龙》。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备受赞誉。
刘勰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剖析和比较,发掘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共性和独特之处,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
《文心雕龙》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
翻译作品要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然而,《文心雕龙》的翻译并非易事。
首先,因为该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文体和文学批评理论有深厚的造诣。
其次,因为中文和英文等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对于某些特定概念的准确翻译常常会遇到困难。
此外,因为该书是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翻译者还需要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心雕龙》,翻译者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尽可能地理解原书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体规范,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尽管不可能完全照搬原书的表达方式,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和转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最后,要有耐心和恒心。
翻译一本如此庞大而深入的著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诞生,何等辉煌呀!玄妙、黄色的混合,产生了天地,方圆使它们的形体有了区分。
日月如重叠的璧玉,来展现上天的美好形象。
山川如灿烂的锦绣,来铺就大地的美丽形态。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有文采的表现。
抬头观察天上日月闪耀的光芒,低头察看地上草木茂盛的景象,天地高卑的位置已经定位。
所以天地间有了阴阳二气。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是自然钟爱的生灵。
这就是所说的“三才”。
人是五行中的优秀生灵,是天地的心灵。
心灵产生了思想,思想形成了语言,语言明确了文明。
这是自然的道理。
由此推及到世间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吉祥的征兆;虎豹凭借鲜明的条纹凝聚成矫健的英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设色的妙笔挥洒;草木花朵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想。
这些充满文采的自然景象难道都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吗?(其实)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发出响声,音调谐畅如吹竽笙埙篪;泉水击石石头发声,声韵和谐像击磬鸣钟——所以形体确立文采就形成了,声音发出语言就产生了。
没有知觉的事物都有丰富的文采,(这样看来)有知觉的动物难道没有文采吗?。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该书以去俗归雅为宗旨,以雕缕龙纹一样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文章的精髓,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
一、背景介绍《文心雕龙》创作于南朝齐和梁之际,刘勰生于梁代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出身寒门,但自幼好学,尤喜佛学,在20岁时即出家为僧。
然而,刘勰对仕途抱有向往,他观察到当时的文坛上,追逐新奇、忽视传统、作品庸俗华丽的风气盛行,因此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
在齐末和梁初,刘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
二、对比与参照与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述的精细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钟嵘的《诗品》相比,《文心雕龙》更侧重于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而《诗品》则更注重对诗歌作品的艺术评价。
此外,《文心雕龙》也不同于萧统的《文选》,它不仅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五十篇,以骈体文写成,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又以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贯穿全书。
刘勰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整部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书中以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严谨的结构,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四、主题分析《文心雕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之妙,在于雕缕龙纹”,即通过精细的构思和雕琢,创造出犹如龙纹一样精美复杂的文学作品。
刘勰认为,文学的精髓在于“文心”,即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心”的雕缕,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具体的内容上,《文心雕龙》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风格、鉴赏、创作等多个方面。
刘勰认为,文学是具有生命的实体,它既有客观的存在,也有主观的感知。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文心雕龙,又称《文心雕龙辩》、《雕龙章》等,是南朝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堪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刘勰生于东晋末年,是南朝宋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家,以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批评见解而闻名于世。
《文心雕龙》是他精心编纂的一部论文教材,被后人誉为“文学之魂、书斋之宝”,对于文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心雕龙》写作于刘勰年间,共分为六篇,每篇都是对文学的不同层面和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这六篇分别是“原道篇”、“辞章篇”、“修辞篇”、“应制篇”、“文辞篇”和“骚雅篇”。
每篇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雕”和“龙”两个特殊的词为标题,寓意着对文学作品的精雕细琢和神秘深邃的解读。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精品。
同时,他将“龙”象征着神奇和高贵,暗示了文学的卓越性质和深远影响。
在“原道篇”中,刘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原则和追求。
他指出,文学应当追求真实而深入的表达,要以“诚”和“各法”为基础,追求心灵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享受。
他以“解酲”和“颓馀”两位诗人的作品为例,生动地展示了文学创作中真实感与创作技巧的平衡。
“辞章篇”是论述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一篇,刘勰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讨论了修辞技巧。
他认为修辞应当符合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不应过分华丽和炫技,而应以质朴和朴实为主导。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例子,他对比了不同修辞手法的优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评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修辞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刘勰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讲解的地方。
他以“重章”、“体材小长”为中心,分析了修辞在表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他提出“重章”要求修辞杰出的作品应当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章节,同时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
他用古人文人杨雯的诗歌语言差异为例来论述章节的重要性。
在“应制篇”和“骚雅篇”中,刘勰分别对文学作品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文体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最早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它涉及的范围之广,评论之深,影响之大,都是后世文学批评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本文将分享“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并深入探讨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心雕龙》原文《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原文共分为六十个篇章,包括题记、跋、序言、绪论、批评文章等。
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篇章举例解读。
篇名:才性原文:“夫才性者,天之所先施。
气象常制,不可移易。
慧狄生良,公刘、蜀梁、隗固以为奇。
岂天人之所能改废者哉?”翻译:才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才能。
它是天赋的,常规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类似慧广生了一个才子,公刘、蜀梁、隗固也觉得奇怪。
这说明才性是无法被改变或废弃的。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意义1.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类别,并阐明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学史迹的描述和推断,指导了中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揭示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心雕龙》呼吁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以及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内部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出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在《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原则,为后续的文学发展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4.为文学思想释放空间《文心雕龙》开创了对文学思想的解读空间。
只有对文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论《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著作,并对后世文学批评著述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精湛的文笔,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后世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文心雕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雕、龙、索引。
其中,“雕”部分是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批评,“龙”部分是具体的文学创作技巧和方法的讲解,“索引”部分则是对该书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在“雕”部分,刘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批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规范。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具备“心性之奥妙”,即作者应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触动和体悟,表达出至深至诚的情感。
他还讲述了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文采”、“变化”、“意气”等。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文采”,即言辞华美、铿锵有力;同时,作品中应当有变化的节奏和音乐感,以及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意气。
这些原则和规范对于古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龙”部分,刘勰则详细介绍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主张作品应具备“合笔”、“制艺”、“文士”等要素。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笔法要精细娴熟,能够把握好节奏和韵律;作品中的艺术构思和处理要适当得体;作品的内容要体现出作者的学养和修养。
刘勰还介绍了各种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运用对仗、比兴、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趣味性。
“索引”部分是对整个书籍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刘勰按主题对各章节进行了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和参考。
这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点和引导。
最后,我给大家带来文心雕龙的经典原文一则:心形不探深,邪真盈一凑。
千纬蹇误捻,凝矣川洋沤。
那去不清尘,井娄岂外蓬?若丘丸何碇,淬筮梦之蹭。
这段原文表达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文字的铺陈和音韵的呼应,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采和意境。
这是文心雕龙一书中众多精彩之处之一。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心雕龙诗《文心雕龙·赞诗才》文心自古妙难言,雕龙手段赋佳篇。
才思恰似江河水,汹涌奔腾向海天。
笔落惊神惊鬼处,韵成醉月醉星间。
诗林漫步寻真意,墨海扬帆岁月闲。
衍生注释:“文心”:这里指创作诗文的用心或者心思,是一种对文学创作核心精神的泛指。
“雕龙”原指细致入微、精巧如雕刻蛟龙般的文学创作方法,在诗里体现那种对诗歌的精雕细琢。
“才思”就是才华和思想,将其比作江河水,形容才思犹如江水滔滔,源源不断。
“笔落惊神惊鬼处”表示笔触落下能达到震撼鬼神的绝妙效果,是夸张地说写诗技艺的高超。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对诗歌创作才华的赞扬。
情感充满着对诗才的倾慕与赞叹。
表现手法上,它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仗。
诗的首联开篇点题,将文心与雕龙的概念提出,引出后文对诗才的描写。
颔联把才思比作江河是非常生动的比喻,让人们能形象地感觉到才思的不断涌流。
颈联的夸张,笔落惊鬼神、韵成醉星月,使得诗才的高超被渲染到极致。
尾联“诗林漫步”和“墨海扬帆”则有一种悠然自得探索诗境的感觉。
作者介绍:从这首诗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个对文学创作有深刻见解的人,有可能是一位研习文学多年的老学者或者是对古代文学典籍如《文心雕龙》有深入研读的人,自身也有很高的诗歌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运用片段:例子一: 在一场诗歌研讨会上,有一个年轻人对诗歌创作感到迷茫,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才情。
这时候一个老诗人就对他说:“孩子啊,写诗不能灰心。
你得相信自己的潜能啊,像古人说的‘才思恰似江河水,汹涌奔腾向海天’,只要坚持挖掘,总有一天会在诗坛大放异彩的。
”例子二: 在学校的文学社里,大家在讨论诗歌的魅力。
有个同学说:“我觉得真正厉害的诗歌总能给人以震撼。
”另一个同学马上附和:“没错,就像诗里说的‘笔落惊神惊鬼处,韵成醉月醉星间’,那种境界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例子三: 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书房里,对着一摞稿纸叹气,觉得自己在诗境里迷失了方向。
他的朋友进来看到后说:“老兄,别这么悲观嘛。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最新版】
目录
1.文心雕龙的概述
2.文心雕龙的翻译
3.文心雕龙的原文
正文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全书共分十卷,内容涵盖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的翻译,是指将这部原本以文言文书写的著作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外语。
这样的翻译有助于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境和意义,同时要尽可能地使译文通顺易懂。
文心雕龙的原文,是刘勰以文言文所写的原著。
这部著作的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价值。
然而,由于原文的语言较为晦涩,需要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才能理解和研究。
第1页共1页。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创作的著名文学批评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批评理论著作。
全书共分三十篇,篇章内容从文学的观念、风格、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原文:凡撰述之家,贵求其始而达其终焉。
始有所由验而后见其于宇宙,终有所由验而著其于人心。
要知其所以始者,直其所以终,导其终而自其始,不厄於物之谓务。
务於物所谓天,故天所资与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不仁,以圣人为刍狗。
中人之不仁,以善人为刍狗;善人之不仁,以小人为刍狗。
故道恶有所恶,恶恶者是谓之恶;道善有所善,善善者是谓之善。
稀而不察,深而不究,精而不疏,著而不炫也。
然则言远者玄,行闲者诚,恶好者深,远近不亏,古今不改焉。
此之谓知,非复所谓学也。
简单的英文翻译:"Wenxin Diaolong" is a famous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written by Liu Xie, a literary scholar in the Tang Dynasty. It is also the firs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The book consists of thirty chapters, exploring various aspects of literature, such as concepts, styles,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It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theory book.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Every writer should strive for a clear beginning and a successful ending. The begi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end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mpact on people's hearts. To understand the beginning, one must understand the ending, guide the ending from the beginning, and not be trapped by worldly matters. The worldly matters that should be pursued are called "Heaven," and Heaven provides support in this regard. Heaven and Earth are impartial, treating all beingsas humble creatures. A saintly person treats ordinary peopleas humble creatures. The impure nature of Heaven and Earth is seen in the eyes of a saintly person. An average persontreats virtuous people as humble creatures, and virtuous people treat petty individuals as humble creatures. Therefore, when the Way encounters evil, it perceives it as evil. Whenthe Way encounters goodness, it perceives it as goodness. Those who are rare but not noticed, who are profound but not investigated, who are refined but not arrogant or flashy, are considered to have understanding. This understanding is not a mere form of learning.(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translation may not capturethe full essence and depth of the original text.)。
《文心雕龙》诗句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心雕龙》的诗句及例子:
1. “文心雕龙妙笔生,恰似春风拂面轻。
”比如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像是挥舞着一只神奇的笔,文心雕龙的理论不就像是那缕温柔春风,指引着我们把文字变得美美的,让人读起来感觉好舒服呀!
2. “雕龙文章如瑰宝,岂不比那繁星耀。
”你想想,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如瑰宝一般吗?岂不是比夜空中闪耀的繁星还璀璨夺目呢?
3. “文心开启智慧门,犹如钥匙解迷津。
”当我们困惑于如何表达时,文心雕龙不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一下子就开启了智慧之门,解开了我们的迷惑呀,这多神奇!
4. “龙跃文海掀巨浪,好比勇士战沙场。
”写文章也可以像勇士在沙场战斗一样激情澎湃呀,文心雕龙让我们的文字在文海中掀起巨浪,多有气势!
5. “文心诗意韵无穷,仿若仙乐耳畔融。
”读那些充满诗意的作品,不就好像听到仙乐在耳畔流淌融合吗?那种美感,文心雕龙里就有很多呀!
6. “雕龙文采耀千古,恰似明灯照前路。
”从古至今,文心雕龙的文采一直闪耀着,不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前行吗?这真的好重要哇!
我的观点结论:《文心雕龙》真的太牛了!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启发和美妙体验,我真的好喜欢它!。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一)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
此盖道之文也8。
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
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
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
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
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
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
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
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
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
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
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
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
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
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注释〕1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
文心雕龙什么意思
寓意用一颗文人的心写书,写一本巨作,文人眼里的书就像木匠手里的雕刻,雕龙是寓意杰作。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文心雕龙》是北宋作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共56篇。
其名源于文章如心雕雪,形若神龙,寓意诗文之美如雪花般纯洁,且有如神龙飞舞般翩翩起舞。
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总汇”,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书中共涉及诗、词、赋、文四种文体,对这四种文体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进行介绍。
1. 情理:情理是指感情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情感的表达,但也要有合乎逻辑和道理的论述。
2. 高古:高古是对于古代文学的赞美和追求,代表着文人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规范,追求写作的高尚和纯洁。
3. 正史:《文心雕龙》中的正史指的是史书中对于历史对象的真实描写和记录。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可以参考正史,但不能简单地照搬,而要加以提炼和改编。
4. 论文:论文是指文学批评性质的散文,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的文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5. 审褒贬:审褒贬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方式,即审查、表扬和批评作品的好坏。
刘勰强调审褒贬要客观公正,不能偏袒个人喜好,而要以文学标准为依据。
6. 投机取巧:投机取巧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奇特或独特的手法和技巧,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规范。
刘勰认为投机取巧违背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方式。
7. 窈窕:窈窕是指文章或诗词的优美和精致,是对于作品风格的赞美。
刘勰认为好的诗文应该具备窈窕之美,追求优美的表达和精细的文笔。
8. 幽咽:幽咽是指诗词音韵的悦耳和动人,是对于声音美的追求。
刘勰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有动人的音韵,能够打动人心。
《文心雕龙》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书中,刘勰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概念和名词的解释,彰显了刘勰对于文学批评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文心雕龙_原文夫镕钧六义,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斐然,三曰精约,四曰繁缛,五曰壮丽,六曰新奇,七曰轻靡,八曰重旨。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三百篇,持人情性,三百篇亡后,汉人赋颂,由情入文,而情为文所蔽。
自魏晋以来,作者继踵,属辞比事,名实难求,虽文章日富,而述作日寡,良由弃本逐末,轻文而重工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颜延年以为:“笔者为在言志,文者所以在咏情。
”此其妄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皎皎极有明之体,曒曒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喁喁逐黄鸟之声”,斯并赋也。
至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并直举也。
观其体势,或遗理以存异,或忘文以存采。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故似而非也。
是以子云观书,治于庄老;安仁轻辞,而称情于潘岳;士衡多才,而善于清省;太冲雅致,而长于讽谕。
此四家之文,别为一体,各入一家,故能致功,自以为工。
自宋武爱文,文帝典文,笔路始广。
颜延之以为:“文制本须讽谏,不必自见也。
”以此言之,则古之赋颂,皆诗人之赋颂也,今之赋颂,则诗人之赋颂也。
古之诗赋,诗人之赋颂也,今之诗赋,诗人之赋颂也。
故知文辞之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则笔退则文进,其势然也。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文学批评法09汉语言0950110013 杨秀芬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多处涉及到作家作品的评价,除了《时序》、《才略》重点论述各时作家作品和文学风尚,《原道》到《辨骚》是对五经、纬书、楚辞等作具体分析外,其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也散见于各篇:《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分论各体文章,各篇中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部分也是对作品的具体批评,《神思》以下十九篇着重论述文章风格和修辞手段,也是结合许多作家的例子进行说明。
由此不难看出,《文心雕龙》一书作家作品的批评占了大半比例。
那么刘勰在写作时是用什么方法对这些作品作家进行批评的呢?《文心雕龙》“知音”篇就具体的大体阐述了刘勰对文学批评现象的见解与批评的方法,本文将主要根据“知音”篇具体阐明文学批评的具体步骤,刘勰的“六观”批评方法和“六义”批评标准。
关键字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批评鉴赏六观六义披文入情一、知音其难哉《知音篇》是论述批评和鉴赏的专篇,知音的本意是指得懂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刘勰这里借指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刘勰之前虽然前人也涉及到了一些文艺批评的问题,如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庄子的“不可言传”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也对文学批评中的不好现象给予了评判,但都没有建立自己系统的批评方法体系,刘勰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在《知音》篇中首先分析了文学批评困难的原因,篇章开头刘勰就提出了“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开篇三个“难”字,先是说明了文学批评鉴赏的困难,然后交待了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
客观上是“音实难知”,文学作品本身就难以理解,“主观上是“知实难逢”,指知音人的难以相遇。
一是批评家们多“贵古贱今”,二是封建文人士大夫们大多“崇己抑人”,三是由于读者“学不逮文”,学识不够,识别能力不强而导致“信伪迷真”,四是“知多偏好”,即学者评论作品时只从自己个人主观偏好爱憎出发。
以上都是文学批评困难的原因,针对主客观两方面刘勰紧接着就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与具体方法。
二、批评主体的修养与要求前面说到刘勰认为文学批评有批评主体的因素影响,因此刘勰认为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批评家首先要有较高的修养与正确的态度。
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在这里刘勰认识到了“博观”和体验对提高批评家修养的意义,也根据历史经验认识到了只有克服个人己见,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才能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当然我们知道批评过程中批评家或多或少都会受个人喜恶影响,不可能像过称那样公平,评论文辞也不可能像照镜子那样明白,但刘勰要求文学批评尽量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这无疑是进步的。
其次,刘勰认为在进行正确的文学批评时,批评主体还要有“沿波讨源”,“深识鉴奥”即深入理解与专研的精神。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文学批评虽然是复杂而且艰苦的,但却并不是不可知的,“音本易知”,见诸文字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情动”的结果,所以作品中作家的情理不可能完全隐藏。
只要眼睛明亮,内心聪敏,就没有不能明白的道理。
关键在于批评者要有深入专研的精神,深思见奥。
这里刘勰又提出了批评的原则——“披文以入情”,即从外(文本)到内(情意)过程。
这是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重大发展。
朱自清《诗言至辨》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志推诗之志。
”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不管哪一种说法是孟子的本意,他们都强调批评作品时不拘泥于作品中个别文辞的意思,着眼于作品实际去把握作品实际感情。
那么这样一来,“以意逆志”的解读作品方法实际上是具有很大主观随意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作者的主观臆测。
刘勰的“披文以入情”克服了这一弊病,既强调了批评者深入专研的主观的一面,又指出了这种主观努力受到文学作品内容形式制约的一面。
三、作为一种解读模式的“六观”说针对如何处理客观文本,刘勰创造性的提出了他的极具操作性批评方法——“六观说”。
关于“六观”的说属性问题。
“龙”学界争议颇大。
罗根则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认为刘勰在《知音》篇中设法摒弃主观的偏见,建立了一种客观的批判标准,就是他的“六观”法。
①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刘勰“因为批评上要避开主观的偏见和印象的褒贬,他于是提出了‘六观’的标准”。
②以上两位先生都认为《知音》篇是试图建立一种客观的批评标准。
但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初举“六观”为法。
③汪洪章先生在《<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一书中也提出:“我认为,这种批评类似于英美新批评的文本客观阅读法,称其为一种实际的批评方法,可能比视其为批评标准更为恰当。
”④文学批评标准是检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准则。
它体现批评者对文学的思想内容、社会作用、美学理想、艺术趣味的根本要求。
⑤从这方面来看,似乎杨明照先生的“'六义'作为刘勰的批评标准,'六观'作为批评方法”⑥更为恰当。
先说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方法“六义”。
刘勰在《宗经》中根据《五经》的体制与特点提出了文学写作与批评的六项标准。
“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情深、事信、义直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评判标准,风清、体约、文丽则是文章文体风格方面的评价标准。
总的来说,就是文章要文采与风骨相结合,文质兼备,文质彬彬。
这是贯穿整部《文心雕龙》的衡文标准,即肯定作家作品的根本准则。
刘勰认为文章只要符合这六项标准就是好文章了。
有了批评的标准,刘勰的批评方法“六观”说才能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参考张长青和汪洪章两位先生的说法。
对《知音》篇中“六义”的解释如下:“一观位体”,即观察文章的体式、风格和内容。
看文章是否“设情以位体”(《镕裁》),是否“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定势》)。
也就是说批评一篇文章时要先考察作品的题材、主题、风格是否“随势各配”,从这方面来看,“观位体”包含着我们现在文学批评的对内容和形式结合程度的考察。
“二观置辞”,即考察作品的选词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心雕龙》中《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练字》、《隐秀》、《指暇》诸篇对文章如何“置辞”才是好文章作了详细的分析。
例如对文章的章、句的安排,批评者要考察是否做到“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前后之间应该内容贯注,文辞照应。
对丽辞的运用是否贵有奇气异彩,是否“迭用奇偶”。
夸饰的运用是不是“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章练字是不是注意了“避诡异、省联边、权重出、调单复。
”有没有注意字形的繁简有美丑的区别。
文章有没有运用“隐”和“秀”两种表现手法,让文章“情在辞外,状溢目前(南宋张戎《岁寒诗话》)。
“三观通变”,就是考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否“参古定法”、“酌于新声”并“望金而置奇”。
这实际上是强调作品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
“四观奇正”,“正”即雅正,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纯正,符合儒家正统思想规范。
“奇”即新奇,标新立异,用事奇诡怪诞,辞彩奇崛,风格雄肆而不堕庸凡。
批评者在考察作品风格是要看作品是“执政以御奇(《定势)》”,还是“逐奇而失正(《定势》)”。
好的文章应该“执政以御奇”、“酌奇而不失其真(《辨骚》)。
可见在刘勰看来,“奇”与“正”是一对矛盾,“正”是主导方面,“奇”是次要方面,“正”应该统帅“奇”,“奇”则辅助“正”“五观事义”,即考察作品的用典情况。
用典不能长篇累牍,要“取事贵约”,还要“援古证今,用人若己”。
(《事类》)刘勰在《事类》一篇中分析了当时出现的摘用典故的谬误,却没有批评用典过多的弊病,由此可见,刘勰对于用典这方面还是有所偏爱的。
“六观宫商”,说的是考察作品的声律美、节奏美。
这项批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诗歌和骈文的。
刘勰认为美的诗文应该“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声律》)。
具体来说就是文章字句应该抑扬交错,平仄交错,要注意“和”与“韵”。
“韵”就是押韵,“和”是指一句中平仄搭配得当,句与句之间平仄得当。
总的来说,以上六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位体”、“通变”、“事义”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考察,“置辞”、“奇正”、“宫商”则是针对作品形式考察而言。
这与上面说到的“六义”所决定的批评原则——文质彬彬是相对应的。
结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虽然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知音》篇中并未详细论述批评的原则与方法,但不能据此认为“六观”说不足以构成系统的批评方法,更不能认为刘勰的文学批评未构成体系。
《文心雕龙》的其他篇章与《知音》篇间有着许多联系,一同构成了刘勰的文学批评方法。
正如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一观位体,《体性等篇论之;二观置辞,《丽辞》等篇论之;三观通变,《通变等篇论之;四观奇正,《定势》等篇论之;五观事义,《事类》等篇论之;六观宫商,《声律》等篇论之。
大较如此,其细条当参伍错综以求之。
”故在总结刘勰文学批评方法时不能只局限于《知音》篇。
参考书目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238页至239页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314页至315页③汪洪章《<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⑤王一川《文学批评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文心雕龙新释》张长青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