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 格式:docx
- 大小:25.43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浅析《文心雕龙》作者:马畅蓬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儒道思想,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并结合日常写作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儒道继承发展写作特色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作品。
它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不仅总结了齐梁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而且还把具体文章上升到文学理论。
作者运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对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及各个时代的额代表作家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批评。
文心,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文心雕龙的具体看法。
一、《文心雕龙》的儒道思想《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从刘勰的文章中看,《原道》篇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即,到依靠圣人来表现在文章里面,圣人则利用文章来阐明道。
这里面的圣人指的就是孔子,那么这里面的道也就是儒家之道。
同时刘勰还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
“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是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
这充分显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
其次,《文心雕龙》推崇自然之道,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这又说明,刘勰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
《原道》篇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有评论家研究表明,这里面的德就是“得道”,因此,这里面的“道”就与老子的“道”相似。
二、《文心雕龙》对《文赋》、《典论论文》的继承与发展《文心雕龙》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的批评理论与魏晋以来的文学批评分不开,更与六朝文风分不开。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实在惭愧,当看到同学分享的竖版、繁体、影印版的《文心雕龙》时,我是拒绝的。
个人对理论性文章实在难以提起兴趣去研读,总觉得那些理论很绕,很伤脑筋。
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又哪来那么多闲心去思考那些复杂、奥妙的哲学理论。
最为学习任务,找了简体版的《文心雕龙》来读,读了几篇后却也慢慢有了感觉。
下面我将呈现我阅读《文心雕龙》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文《文心雕龙·原道》“什么是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曾在研读《文学理论入门》时给了我很大的困扰。
《文心雕龙·原道》里面对“文”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层级分明的解释,大概就是“自然之纹—人的思想—语言---文章”这样一个包含演变顺序和层级的过程。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载”,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人做为万物之灵长,是天地的核心,有着复杂完美的文化体系。
然而,人以外的万物呢“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花草上的纹路又何不是花草的美丽文章呢古人相信万物有灵,都有其喜怒哀乐,因此敬畏自然,相信因果循环,心里有一把“刀子”在规训着他们。
到了现代,我们对自然认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透彻,也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文化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慢慢失去了信仰,变得无所畏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承载了一个名族甚至一种文明的延续,当这个名族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名族也就消失了。
圣人《文心雕龙·征圣》《文心雕龙·征圣》里说: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意思就是说写文章必须学习圣人,因为圣人全面观察事物,得其最奥妙之处。
在现在看来,只是抑制个人的发展,限制个人思想,实行思想统治。
《文心雕龙·养气》篇的主旨辨正
《文心雕龙·养气》篇的主旨是讨论如何培养和提高文学创作中的精神气质。
首先,刘勰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具备内在的精神气质,这是作品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
他指出,精神气质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
其次,刘勰提出了“养气”的观点,认为通过培养和提高精神气质,可以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
他指出,“养气”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比如要保持身心健康、注重道德修养、积累知识经验、提高审美水平等等。
只有通过这样的“养气”过程,作家的精神气质才能得到提高,作品的生命力才能得以显现。
最后,刘勰还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
他认为,作家的精神气质应该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个性相符合,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真实、感人。
同时,他也指出了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一些不良情绪和心态的出现,比如过分追求名利、浮躁情绪等等。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主旨是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文学创作中的精神气质,并强调了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气”之内涵王世家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风骨》篇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三篇,在整个创作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在《风骨》篇中第一次将“风骨”作为文论范畴提出;另一方面,从创作论的角度讲,《风骨》篇为创作提供了一种美学规范,同时也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
另外重要的一点,《风骨》篇还将“气”这一重要理论范畴与“风骨”相结合,使其成为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气作者简介:王世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80-01在作《风骨》篇时,刘勰纳入了“气”的概念。
所以在谈《风骨》篇时,就不得不探讨气与风骨的关系,清代黄叔琳就曾经指出:“气是风骨之本”。
“气”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理论范畴,它的含义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境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孟子云:“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注解道:“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
失养故馁。
”这里的气指的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它存在于整个生命体中,没有了气整个生命体也无法正常运行。
道家的学说里也提到过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世界本源的问题,《老子》中写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知北游》中写道:“人之生,气之聚也。
”《庄子•大宗师》中则这样写道:“彼方且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这些基本都是从人的角度去探寻“气”之本质。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气乃生命体之本源的学说占据了主导,人们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人的生存离不开气的支撑,气可以调节生命的平衡。
到了汉代,“通天下一气耳”的学说成为了主流,各家各派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基本认可并接受这一学说。
《论衡•齐世》中写道:“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声,俱得一气。
摘要“气”与“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
历来对它们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
本文在对关于它们的一些重要说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打乱《养气》与《风骨》两个篇章在《文心雕龙》文本中的逻辑顺序,提出了一些对“气”与“风骨”各自内涵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气风骨刘勰在《序志》中把《文心雕龙》全书分成为五个部分,“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和“长怀序志”。
在第三部分“剖情析采”中,刘勰探讨了创作论上的若干问题。
而《养气》与《风骨》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历来为众多学者研究探讨,本文即是在前人探讨基础上对经典的继续解读。
一、“气”的本质内涵《文心雕龙》中谈到“气”的地方很多,而以《养气》篇最为集中。
刘勰正是在继承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气”的本质和内涵。
要理清刘勰“气”之本质内涵,就要先探讨一下刘勰所说的“气”属于哪一种哲学范畴。
首先,《养气》篇开宗明义地指出,“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已而作,岂虚造哉!”作为有生命的人,也是元气转化而来的有机体。
所以说,自然体气,即生理之气是自然元气的一部分,自然元气包含着生理之气,刘勰《养气》篇中的“气,‘就带有自然元气和生理之气的特征。
但是刘勰并没有停留在自然元气与生理之气的基础上,而是进一步触及到”气“与”形“、”神’的关系问题,形、神的饱满与昂扬要依靠气之和顺从而使得文思畅通,因此最终关注的不单是气自身,而是自然体气与进行精神性的创作活动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
其次,刘勰《养气》篇的气还来自于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气之论。
曹丕《典论・论文》把构成人生命体的气引入文学评论。
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此说常被古文论家引用,多为说明文气乃天之所赋,非人力能为,甚至被进一步引申,言其强调天赋,否定(或忽视)人之主观能动性。
而《养气》篇中谈“气”却重在谈“养”,由此可见,刘勰思想中的“气”不仅仅局限于天赋,更强调了人的自觉。
关于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养气作者:刘勰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
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
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
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
战代技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
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
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
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
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
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
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
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馀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赞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文言文翻译:《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
所谓“神疲而气衰”。
本篇所讲的“气”,是和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常常“神”、“气”并称。
其主要区别在于:“气”是人体所具有的内在因素,精神则是“气”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本篇具体论述中,或称“气”,或称“神”,或称“精气”等,大都是措辞上的变化,并无实质区别。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古代文学唐欢2016110993关键词:气建安文学Key words: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
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
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 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 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
”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
《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张载《正蒙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
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
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
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
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因此,文心雕龙的中的气这一概念,最好要能在人的血气与生命力这一层面上进行理解。
二、前《文心雕龙》的文论对文与气的关系主要的论述。
对“气”的探讨与文学有关的,最早的可能是孟子的“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把道德与人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之后的精神的升华。
本质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在道德中,使得道德内化,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有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勒。
”(《论语雍也》)这正是颜回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生命一部分后的表现。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文与气的关系的当是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文不是指的一般的文章,可以把它理解为广义上的文,但更好是理解为“文章的体貌”,气,也就是上文反复强调的人的生命力。
这里指出了关键一点,文章的体貌或风格由作者的生命力决定。
人的生命力是各有个的不同,也即“气之清浊有体”,是不能强求而至的。
就比如孟子的养气说,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到道德理性之中,使得人的生命力与道德融合无间。
伟大的作品也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到文章之中,使得文章充满着作者澎湃的生命的,这在读者的视角感受下,就是作者的鲜明的个性,就是作品鲜明的风格。
这就可以推出文与气的关系:作者与其生命力→文章与其风格。
其中作者与文章之间、作者与文章的体貌风格之间全部由气,作者的生命力来贯通联系。
二、文心雕龙中“气”的使用文心雕龙五十篇,其中直接出现“气”的凡八十处,分别如下:秀气成采《征圣》气往烁古,辞来切今《辩骚》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志感丝簧,气变金石《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同上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同上臧洪誓辞,气截云霓《祝盟》藻溢于辞,辞盈乎气《杂文》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同上列御寇之书,气伟而才奇《诸子》辞气之大略也同上气含风雨之润《诏策》聲如衡風所繫,氣似攙搶所掃《檄移》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同上李斯法家辞气,体乏鸿润《封禅》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章表》砥砺其气《表启》气流墨中同上辞气质素《议封》汉来笔札,辞气纷纭《书记》志气槃桓同上条畅以任气同上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神思》气倍辞前同上王冲气竭于思虑同上才有俊庸,气有刚柔《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同上才力居中,肇自血气同上公幹气褊同上才气之大略同上志气之符契也风骨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同上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同上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同上相如赋仙,气号凌云同上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同上论孔融则曰体气高妙同上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同上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同上信含异气同上并重气之旨也同上骨劲而气猛也同上情与气偕同上文辞气力,通变则久《通变》疏古竞今,风味气衰也同上会通负气以适变同上颇亦兼气《定势》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声律》气力穷于和韵同上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同上(无实义)所以节文辞气《章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丽辞》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夸饰》后进之才,奖气携声同上言必鹏运,气靡鸿渐同上气寒而事伤《隐秀》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养气》神疲而气衰同上长艾识坚而气衰同上气衰者思密以伤神同上精气内销同上蹙迫和气同上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同上卫气之一方同上素气资养,水停以鉴同上宫商为声气《附会》辞气丛杂而至《总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因谈余气,流成文体同上阳气萌而玄驹步物色英华秀其清气同上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同上写气图貌,既随心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同上膏润于笔,气形于言才略孔融气盛于为笔同上阮籍使气以为诗同上方声气序志“气”这一范畴在《文心雕龙》中一共直接出现了八十次,并且在《养气》篇中作为标题出现。
同时,加上序志的五十篇中有三十一篇使用了“气”这一范畴。
风骨中出现气的频率最高。
以上可以证明“气”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按意义给文心雕龙中出现的八十处“气”一字可大致分为以下十类:(一)才气:秀气成采《征圣》气往烁古,辞来切今《辩骚》才气之大略《体性》公幹气褊《体性》后进之才,奖气携声《夸饰》;孔融气盛于为笔《才略》(二)气势: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藻溢于辞,辞盈乎气《杂文》;放怀寥廓,气实使之《杂文》;列御寇之书,气伟而才奇《诸子》;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檄移》;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章表》;砥砺其气《表启》;气流墨中《表启》;条畅以任气《书记》;气倍辞前《神思》;神思相如赋仙,气号凌云《神思》;骨劲而气猛也《风骨》;文辞气力,通变则久《通变》;疏古竞今,风味气衰也《通变》;颇亦兼气《定势》;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夸饰》;言必鹏运,气靡鸿渐《夸饰》;宫商为声气《附会》;辞气丛杂而至《总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膏润于笔,气形于言《才略》;阮籍使气以为诗《才略》;方声气《序志》(三)辞气、风格:志感丝簧,气变金石《乐府》;辞气之大略也《诸子》;气含风雨之润《诏策》;李斯法家辞气,体乏鸿润《封禅》;辞气质素《议封》;汉来笔札,辞气纷纭《书记》;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风骨》;论孔融则曰体气高妙同上;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同上;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同上;信含异气同上;并重气之旨也同上(四)音乐、声气: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乐府》;聲如衡風所繫,氣似攙搶所掃《檄移》(五)意气气格(作家风格)魏之三祖,气爽才丽《乐府》;志气槃桓《书记》;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神思》;志气之符契也《风骨》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风骨》;情与气偕风骨;会通负气以适变《通变》;气无奇类,文乏异采《丽辞》;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同上;臧洪誓辞,气截云霓《祝盟》(义气)(六)语气:汉来笔札,辞气纷纭《书记》;所以节文辞气《章句》气寒而事伤《隐秀》(七)体气、生命力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体性》;才有俊庸,气有刚柔《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体性》;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风骨》;缀虑裁篇,务盈守气《风骨》;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声律》;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养气》;精气内销《养气》;蹙迫和气,同上;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同上;卫气之一方,同上;素气资养,水停以鉴同上。
(八)气力王冲气竭于思虑《神思》;气力穷于和韵《声律》;神疲而气衰《养气》;长艾识坚而气衰《养气》;气衰者思密以伤神同上。
(九)风气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时序》(十)气息、空气阳气萌而玄驹步《物色》英华秀其清气同上;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同上写气图貌,既随心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同上无实义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声律》以上把文心雕龙中出现的气之概念按照意义分成了十类,这只是粗略的分类,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本身极其复杂,而且其用法也很多,例如“臧洪誓辞,气截云霓《祝盟》(义气”一条,气指得应该具体是值得誓词的精诚,但这种精诚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于人的意气,所以也可以把这一条归入“意气”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