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宋明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5
宋明理学4第四节本心与良知“本心”和“良知”是陆王心学的基本范畴。
以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是在与道学一系的辩论和竞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与朱熹曾进行过多次学术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理学的几乎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则波及当时的多个学派。
朱、陆以及后学之间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从时间上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从空间上说则不局限于中国本土的范围,随着理学的传播,还扩展到古代的朝鲜和日本。
王守仁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具体成果。
王守仁心学既是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从心学立场出发对朱陆双方的综合,是在程朱道学日益走向僵化的环境下去回应理学所面对的时代的挑战的。
一、陆、王的生平与著作(一)陆九渊的生平与著作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因其讲学于象山,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自幼悟性甚高,据称他几岁的时候就能对“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深思至忘寝食”,后又感觉程颐的讲理与孔孟讲仁、讲心、讲性之言不类。
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后来竟成了他创立“心”学的思想肇因。
他16岁时,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夷狄乱华”和宋所受的屈辱,便立志习武,以图收复失土,雪靖康之耻。
登进士第后,陆九渊朝夕与友人问答论学,学术声名大振,“远迩闻风而至,求亲炙问道者益盛”(《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集》卷三十三)。
自此开始讲学授徒,培养人材极多。
有鉴于陆九渊和朱熹的学术出入甚大,吕祖谦出面邀请双方相会于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欲使两家学术“会归于一”,史称“鹅湖之会”。
但讨论的结果不仅未能达到朱陆的会归统一,反而使两派的学术分歧公开化了。
后朱熹在其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时,特邀陆九渊做学术演讲。
陆九渊以《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进行发挥,直讲得听讲者“莫不悚然动心焉”,获得了朱熹的高度评价。
朱陆在学术争论中所表现出的相互尊重、包容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堪为后来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