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3
- 格式:doc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6
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分析。
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学生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量与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发展情况,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个性化指导。
因此,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分辨各种体育测量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2. 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体育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价。
3. 能够分析和解释体育测量与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训练计划。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体育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分类和使用。
3. 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案例分析。
4. 体育测量与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5. 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案例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评价。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案例分析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针对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教学过程。
1. 第一节课,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第二节课,体育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分类和使用。
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评价,掌握各种体育测量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技能。
3. 第三节课,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案例分析。
分组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方法。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体格测量的基本要求;2.了解体格评价的基本内容;3.掌握体格测量的注意事项..重点难点:1. 体格测量的注意事项;2. 体格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三章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一、体格测量一量度测量1.体重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人体形态学把体重作为反映人体长、围、宽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测量仪器:杠杆式体重计测量方法:注意事项:二长度测量1.身高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测量方法:注意事项:2.坐高坐高是指人体呈坐位姿势时;头顶点至座板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坐高反映了躯干的长度..严格来讲;躯干长是指胸骨上端至耻骨联合点的垂直距离;但为了测量方便;通常以坐高代替..躯干长度可间接反映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用坐高与身高的比、坐高与体重的比;还可评价人体体型及营养状况..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测量方法:注意事项:3.颈长颈长指颏下点至胸上点之间的直线距离..4.项长后颈长项长指枕外隆凸点到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5.上肢长上肢长指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6.上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到桡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7.前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时;桡骨点到桡骨茎突点之间的直线距离..8.手长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到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9.中指间距两上肢向左右做水平伸展时两侧中指尖点的直线距离..测量方法:10.手足间距人直立时手臂尽量上举;中指尖至足底平面的垂直距离..测量器材:测量方法:11.下肢长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在体育测量中习惯称为下肢长B..还可采用以下方法表示下肢长:身高减去坐高髂嵴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H..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C..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A..12.小腿长+足高大小腿屈90度时;胫骨点至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13.小腿长大小腿屈曲90度时胫骨点至内踝点之间的垂直距离..14.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到跟点的垂直距离..15.足长足跟点到趾尖点间的直线距离..测量仪器:足长测量器测量方法:三宽度测量1.肩宽肩宽表示肩的长径;它与体重、胸围等指标有关;是反映体型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形态测量的常用指标..使用器材:测径规测量方法:注意事项:2.胸廓横径通过测量胸廓可以评价胸廓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程度..测量方法:注意事项:3.胸廓前后径矢状径或纵径使用器材:测径规测量方法:注意事项:4.骨盆宽使用器材:测径规测量方法:5.手宽使用器材:测径规或带游标的直尺..测量方法:6.足宽使用器材:测径规或带游标的直尺..测量方法:四围度测量围度也是用来评价身体发育的常用指标..围度指标受年龄、性别、劳动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肌肉较为发达;身体各部的围度比一般人要大队腰围外..1.胸围胸围反映呼吸器官、胸部肌肉和脂肪的发育状况..测试方法:注意事项:2.呼吸差呼吸差为最大吸气时解围值与最大呼气时解围值的差数..使用器材:带状皮尺测试方法:注意事项:3.臂围1上臂紧张围与上臂放松围:臂围反映上臂肌肉发达的程度..使用器材:带状皮尺测试方法:注意事项:2前臂围使用器材:带状皮尺测试方法:注意事项:4.腰围腰围主要反映腹壁肌和腹部脂肪的情况;当腹壁肌肉紧张降低或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时腰围会增加..体育锻炼可使脂肪减少;腹部张力提高;因而可使腰围减少..测试方法:注意事项:5.腿围使用器材:带状皮尺测试方法:注意事项:2小腿围使用器材:带状皮尺测试方法:注意事项:二、体格评价体格评价可直接用测量获得的数据作出绝对评价;也可把测量数据转换为指数作出评价..形态指数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和相互内在关系;把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的测量值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的相对值..用形态指数作出身体发育水平的评价时;可以使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种族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评价建立在对等的条件之上;使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具有科学性..因此;形态指数在评价身体生长发育和运动员选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国内外常采用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用形态指数进行体格评价时;先计算出形态指数;然后用离差法、百分位数法对形态指数划分等级;制订出体格评价标准..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必须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应按类别和年龄分别制订评价标准..国外的一此评价标准不宜直接引用于中国人;而且不是所有的指数对任何性别和年龄的被评价者都是越高越好..一描述人体各环节长度的指数1.上肢长/身高×1002.指距/身高×1003.坐高/身高×1004.前臂长/身高×1005.下肢长/身高×1006.足长/身高×100二描述人体各环节宽度的指数1.肩宽/身高×1002.骨盆宽/身高×1003.腰宽/身高×1004.手宽/身高×1005.足宽/身高×100三描述人体各环节围度的指数1.胸围/身高×1002.腰围/身高×1003.上臂放松围/身高×1004.上臂紧张围/身高×1005.大腿围/身高×1006.小腿围/身高×100四描述人体整体发育水平的指数1.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该指数是被称作“人体测量之父”的克托莱提出的;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作为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来反映人体的围、宽、厚度以及机体组织密度;又称作肥瘦系数..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身体的充实度;指数越大;相对体重越大..该指数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但同年龄不同个体、群体、种族和地区的指数会有较大的差异..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身高和体重的非等比增长;男女性该指数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维尔威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该指数是1920年维尔威克提出的..它实际上是体重与身高之比和胸围与身高之比两个指数的和;反映了人体长、围、宽、厚度和组织密度;与心肺和呼吸机能密切相关..身高、体重、胸围是衡量体格发育状况和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三者的结合;可以说明人体的充实度和发育发达程度..因此;它不仅是体格、体质的评价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营养评价指数..五人体比例1身高中点为耻骨联合上缘..该点至垂直支撑面的距离为身高的1/2;小于1/2为腿短型;大于1/2为腿长型..2指间距肩臂长与身高等长..指间距/身高小于1者为臂短型;大于1者为臂长型..3坐高与身高比例..一般用“坐高/身高×100”这一指数研究评价人体体格、体型特征..。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案背景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测量和评价,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育学习状况,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教案旨在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认识。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测量与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5.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育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三、教学内容2.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3.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4.体育测量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体育测量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作用?2.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2)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3)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作用(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3)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4.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1)确定评价目标(2)选择评价方法(3)实施评价(4)整理评价数据(5)分析评价结果(6)反馈与应用评价结果5.实践操作分组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总结与反馈(1)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出优点与不足(3)教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六、课后作业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提高自己的体育学习效果。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3、学习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3、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5分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测量与评价对提高体育水平和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讲解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20分钟)分析测量的目的和对象,介绍常用的体育测量方法和技术,如体质测试、运动能力测试、柔韧性测试等。
4、讲解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20分钟)讲解体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如成绩评价、自评评价、教师评价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体育水平进行评价。
5、实践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选择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进行测量和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测量与评价的技巧和方法。
6、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实践操作的必要性,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注重测量与评价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运用。
五、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2、体育器材:准备相关的体育器材和测量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实践操作: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1(推荐五篇)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1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耐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了解并掌握柔韧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1.耐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柔韧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及测量形式(一)耐力素质的分类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
肌肉耐力又称为力量耐力,力量耐力又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的能力,静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的能力。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有氧耐力通常叫一般耐力。
一般耐力与心肺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代表心肺功能的水平。
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形式根据耐力素质的特点,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测量形式:(1)定量计时法:测量受试者完成特定动作或距离所需时间的方法。
(2)定时计量:测量受试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的次数或距离的方法。
(3)极限式测量:测量受试者竭力完成规定动作或距离的方法。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内容与方法(一)一般耐力的测量1.800m跑(女)或1000m跑(男)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800m跑(女)或1000m跑(男)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耐力就越高。
中国学生800m跑(女)或1000m跑(男)评价标准见表5-11。
2.12分钟跑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衡量一般耐力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实验教学安排一、实验题目:体格测量与评价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身体形态测量仪器使用的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受试者的部分体格指标进行测量和简单价值判断,学习实验操作规范。
2、实验仪器与药品:全套形态测量尺、体重身高计3、实验步骤及方法:①选择测试指标,制作实验记录表②依次进行测量并记录,计算标准观测值。
4、实验结果与分析:例:受试者BMI=65/1.752=21.22,通过查BMI评价表,得出结论受试者身体质量处于理想体重范围,身体质量无健康危险。
例:受试者属大三男生身高174.5cm,通过查大学一年级——大学四年级男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表,得出结论其体重66kg位于正常体重范围。
附件1:表4.1 大学一年级——大学四年级男生身高标准体重(体重单位:公斤)/csphw/press/dx1.html附件2:表4.2 大学一年级——大学四年级女生身高标准体重(体重单位:公斤)/csphw/press/dx2.html二、实验题目: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实验1、实验目的:观摩生物电阻抗测试法的基本程序,掌握皮褶(脂)厚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皮褶厚度法测定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2、实验仪器与药品:YAMATO DF830生物电阻抗测试仪,皮脂厚度计3、实验步骤及方法:①观摩生物电阻抗测试过程,思考其测试原理。
②在实验报告上制作皮褶(脂)厚度法实验记录表,测量并记录相应数据:3、实验结果。
计算受试者的体脂肪率,参照附表对受试者的体脂肪率进行评价!附表:身体成分评定标准ⅠⅡⅢⅣⅠⅡⅠ三、实验题目:体型测量实验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体型分类的方法,熟悉希思——卡特体型分类法,并且能够利用所测数据对受试者的体型列出体型三联数。
2、实验步骤及方法:①在实验报告上制作实验记录表;②根据测量结果查找各胚叶对应分值。
③列出受试者体型三联数并命名。
3、实验仪器和设备:体重身高计、皮脂厚度计、软带尺和测径规。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3[5篇模版]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3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2.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
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
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
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验的方法和要求,记录、评分的方法和要求,测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案例措施。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2.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3.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4.体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和排名,以及体育训练中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思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讲解概念通过PPT或黑板等方式,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体育测量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体育运动中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测量;体育评价是指根据测量结果对个体和团队的体育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
3.讲解目的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测量和评价,可以客观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体能水平,为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提高训练效果。
通过测量和评价,可以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个体和团队的能力水平。
通过测量和评价,可以对个体和团队的体育能力和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4.讲解方法和步骤(1)方法:测量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身体测量法、心肺功能测量法、力量测量法、灵敏度测量法等。
根据具体的测量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价。
(2)步骤: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步骤为设定目标、选择方法、制定测试计划、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5.应用实例通过实际案例,演示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体育项目,如100米跑、跳高、仰卧起坐等,对学生进行测量和评价。
可以设计实验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自行进行测量和评价,并讨论结果的差异和改进措施。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活动或作业,检查学生对体育测量与评价概念的理解程度;2.通过实际案例的测量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体育测量及评价教案教案名称:体育测量及评价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测量的概念及意义。
2.了解不同体育测量项目的方法及操作。
3.掌握体育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4.能够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进行体育测量。
5.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PPT和教具。
2.体育测量项目的相关设备和工具。
3.学生课前研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与学生讨论什么是体育测量,为什么需要进行体育测量。
二、体育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20分钟)1.介绍体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等。
2.展示不同体育测量项目的相关设备和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体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数据分析和评价(20分钟)1.教学PPT展示不同体育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2.讲解如何对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向学生展示实际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
四、体育测量的意义和应用(20分钟)1.讲解体育测量的意义和应用,如体育训练评估、体育选材和体育比赛等方面。
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体育测量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与学生讨论体育测量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3.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运用,选择一个体育测量项目进行研究。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2.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评估学生对体育测量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4.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拓展建议:1.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更多的体育测量实践,提升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可以参加相关学术和实践活动,了解最新的体育测量技术和方法。
3.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体育测量项目的调研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学生体育素质的量化评估,可以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技巧水平和身体状况,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科学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的体育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将测量结果转化为针对个体的训练计划。
三、课程内容1. 体育测量基础知识1.1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1.2 体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常用的体育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
2. 体育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2.1 器械类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2 无器械类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3 测量工具的维护和校准。
3. 体育测量实践3.1 体育测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2 测量数据的收集和记录;3.3 数据分析和解读。
4. 体育评价与训练计划4.1 个体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4.2 个体训练计划的制定;4.3 群体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4.4 群体训练计划的制定。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实验和数据处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和评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与合作能力等;2. 实践操作:包括测量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等;3. 课程作业:包括理论题目、实验报告、数据分析等;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书目1. 《体育测量与评价学》杨文洪著2. 《体育测试与测量》李国华著3. 《运动生物力学》张健著七、教学资源1. 体育测量工具和设备;2.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3. 实验室和场地设施;4. 互联网资源。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掌握评价自己和他人在体育方面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体育测量与评价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体育测量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 常用的体育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3. 体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4.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5. 体育测量与评价在训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体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体育测量的概念、作用和分类,以及常用的体育测量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进行体育测量,并展示一些实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体育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感受,总结体育测量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精神。
2. 学生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练习结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体育测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如何进行体育测量。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体育测量练习。
4. 讨论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感受,进行课堂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材。
2. 测量器材:如身高尺、体重秤、计时器等。
3. 评价表:自评表、同伴评价表等。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进行体育测量。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体育测量练习。
5. 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感受,总结体育测量的注意事项。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个好的教案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吸收知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下文是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欢迎阅读。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体育测量与评价有概括的了解,明确学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一、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任务、研究对象;二、体育测量与评价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班级:98(1)、98(2)教学过程第一节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测量:是前提,是基础。
体育测量与评价统计:是方法,是手段。
评价:是目的,是结果。
二、体育统计学体育统计学:是运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中的问题,探讨体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体育测量体育测量(广义的):是指在体育运动中,以仪器或者其它测量手段,对人体各种属性特征进行定量化的过程。
体育测量(狭义的):是指以仪器或其它测量手段,直接对受试者测定其固有的各种指标。
如身高、体重、胸围等。
体育测量体育测验:是指受试者进行某种特定身心活动的条件下,以仪器或其它测量手段,测定其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包括强度、时间、次数、得分等)。
四、评价评价:即价值的确定。
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测量的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以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第二节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范畴中各种信息的测量、处理、评价及反馈等理论和方法问题。
第三节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2、体育测量的科学性3、体育测验的编制与组织4、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5、人体形态测评6、身体机能测评7、身体素质测评8、学生体质测评9、体育成绩测评10、疲劳的测评第四节体育测量与评价发展概述一、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内容时间(年)1、体形测量 1860-18902、力量测量 1880-19103、心血管系统测量 1900-19254、运动能力测量 1900-19355、社交感知测量 1920-6、评价 1920-7、技术测验 1930-8、知识测验 1940-9、适应性测验 1940-二、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特点复习思考题: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2.了解并掌握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1. 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2. 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
平衡性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人体的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中枢神经、前庭分析器、本体感受器及视觉感受器等机能能力的综合反映。
平衡性与很多运动项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体操的平衡木、自由体操、跳马、花样滑冰、滑雪等运动项目;日常生活中的走独木桥、走窄路、骑自行车活动。
一、平衡性的分类及测量形式
(一)平衡性的分类
平衡性分为静态平衡性和动态平衡性两种。
静态平衡性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保持姿势稳定的能力。
动态平衡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维持平衡的能力。
(二)平衡性的测量形式
静态平衡性以时间形式来测量,而动态平衡性以时间、距离或分值等多种形式测量。
二、平衡性的测量内容与方法
(一)静态平衡性的测量
1.闭目单足立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也可评价受试者在不依赖视觉的情况下,位置感觉和本体感觉间的协调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生至老年男、女。
评价:闭目单足立测验的是在不依赖视觉的情况下,位置感觉和本体感觉间的协调能力。
闭目时间越长,则受试者静态平衡能力就越好。
中国成年人和老年人闭目单足立评价标准见表5-28、表5-29。
2.单足前脚掌站立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单足前脚掌支撑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单足前脚掌站立的时间越长,则受试者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3.鹤立测验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单足前脚掌支撑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应于中学到大学男、女。
评价:鹤立测验的时间越长,则受试者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大学生鹤立测验评价标准见表5-30。
4.横向踩木(纵向踩木)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单足前脚掌支撑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横向踩木(纵向踩木)的时间越长,则受试者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二)动态平衡性的测量
动态平衡性更接近于体育运动,而且在运动过程中调整身体平衡的情况更常见,但动态平衡性测量的可靠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相对于其他指标较低。
1.平衡木行走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人体动态平衡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3岁至6岁幼儿。
评价:长平衡木行走测验的时间越短,则受试者动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中国幼儿平衡木行走评价标准见表5-31。
2.闭目原地踏步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动态平衡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闭目原地踏步的时间越长,则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就越好。
3.直线行走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人体动态平衡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应于中学到大学男、女。
评价:偏差值=(S1+S2)。
偏差值越小,则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就越好。
三、灵敏性测量的注意事项
(1)在闭目单足立测量时,受试者周围2m不能有其他物体,以免受试者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碰伤。
(2)在进行静态平衡性的测量时,受试者所穿鞋对平衡能力的测量结果有影响,所以,要统一赤足测量。
(3)进行动态平衡能力的测量时,受试者可按测量方法练习几次,体会正确动作要领。
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单项身体素质的测验只能测量某一单项素质的属性,对客观地了解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进行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根据测试者的需要如何设计、编制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如何选择和使用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要考虑以下几个文献的问题:
(1)测试者的研究或测量目的
(2)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发育水平以及运动能力
(3)各种测量的条件,包括场地器材、测试人员等
(4)测验编制与实施的要求。
一、巴罗运动能力测验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用于诊断和定级。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测验指标:
第一套: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对墙传球(15秒)、Z字形跑、推实心球(6磅)、60码(55M)冲刺。
第二套:立定跳远、Z字形跑、推实心球(6磅)
评价:一般运动能力=2.2*立定跳远+1.6*垒球掷远+1.6*Z 字形跑+1.3*对墙传球+1.2*推实心球+60码(55M)冲刺。
二、斯科特运动能力测验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用于诊断学生运动能力的缺陷及分组教学。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测验指标:篮球掷远、4秒钟跑、对墙传球(15秒)、立定跳远、障碍跑。
第一套:成绩=0.7*篮球掷远+2*4秒钟跑+1*对墙传球+0.5*立定跳远
第二套:成绩=2*篮球掷远+1.4*立定跳远
七、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和得分
可参考表5-34。
作业:1.解释组成身体素质的各类素质的概念。
2.对组成身体素质的各类素质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