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53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一。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方二。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三。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伤寒论》——少阴病少阴病:1、少阴寒化七证。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咽痛而复吐利。
2、少阴寒化证的证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少阴寒化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寒化证大致可分为七种不同证型。
一是四逆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二是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药:甘草、附子、干姜。
三是白通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破阴回阳,通达上下;方药:葱白、干姜、附子。
四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其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方药: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
五是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茯苓、人参、白术。
六是真武汤证,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水行水;方药: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七是桃花汤证,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温涩固脱;方药:赤石脂、干姜、粳米。
3、四逆汤证和四逆散证的鉴别,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四逆汤证之四逆,为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因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末所致。
在程度上,四逆汤证的四逆明显较四逆散证为重。
且除四逆外,四逆汤证则见大便稀溏,精神困顿,胃寒、脉微欲绝等;而四逆散证可见阳气内郁之心烦易怒,舌红脉弦等症。
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四逆散证的辨证要点是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其病机是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治宜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4、真武汤证和附子汤证的方证鉴别。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中三阴病篇比较复杂,而少阴病篇也是如此,少阴病篇所述症状多与他经相似,少阴病提纲却不足以诠释它的复杂病情,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当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曾对少阴病进行解析,认为《伤寒论》中三阴篇最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阳病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病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
其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不足以贯穿上述之复杂病情。
少阴病共包含方证16首,从数量来看,明显少于太阳病,并非说明临床少阴病方证少见而太阳病方证多见。
少阴病以正气虚衰为主要特征,非阳虚阴盛,即阴虚火亢,故当禁用发汗、攻下以及火攻等治法。
下表从少阴病的正治和兼变证两个角度入手,正治又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两个方面。
少阴寒化证和化证为少阴之本证,多与患者平素体质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有关;而少阴病的兼变证,则多见太少两感证、热盛伤阴证、热移膀胱证、阳郁致厥证、伤津动血证、咽痛证等几个类型。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5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陰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陽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陰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陰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陰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陰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陰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陰病陽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陰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陰脖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陰陽虚的吐利症状。
少陰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陽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陰盛于下,则虚陽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陽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陽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陰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陰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陽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陰陽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陽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陽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陰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陰属下焦陽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少阴病病变部位---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以及足少阴肾的经脉。
少阴病的成因--直中和它经而传(表里,循经),“老怕伤害少怕痨,伤害专死下虚人”。
太阳传少阴就是表里传,太阴传少阴就是循经传。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篇里太阳病误治后、导致肾阳虚衰的例子,我们也把它归少阴病范畴,是有太阳传少阴的表里传。
少阴病生理---足少阴肾经,从足入腹,三阴经都是从足走腹到胸,络膀胱属肾。
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太阳经络肾属膀胱,肾经络膀胱肾。
少阴肾经到腹部,穿隔过肺,循喉咙挟舌本,咽痛证可以说是少阴经证。
少阴经分支从肺出,络心就构成心肾既济(水火相交)。
少阴涉及到心脏和肾脏,心为火脏,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
肾主水,主水液,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少阴病是一组心肾阴阳虚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全身性是机能正气衰退的证候。
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心肾阴阳虚衰时,全身也会虚衰。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寒化及热化。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内藏元阴元阳,当素体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涉及阳虚阴盛用四逆汤;阴盛戴阳用白通汤;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汤;阳虚身痛用附子汤;阳虚水泛用真武汤,还有下利滑脱用桃花汤,胃寒呕吐用吴茱萸汤。
心主火,肾主水,肾中内藏元阴元阳,素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出现少阴热化证,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有阴虚水热互结证用猪苓汤。
少阴也有经证(咽痛-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或兼证(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的禁忌--禁汗、禁吐、禁下。
少阴病是阳虚证为主,汗吐下不能祛除少阴的邪气,还要损伤少阴的正气,这样病情就恶化,所以少阴病治法应该禁汗吐下、禁攻邪。
少阴病也要禁火劫,火疗是强迫发汗的一种治疗手段,这样发汗过多则伤阴液,少阴病也应该禁火劫。
《伤寒论》少阳病求正《伤寒论》之少阳病,全篇包括传经、欲已、欲解等在内,仅有10条原文,自古至今,在少阳病的概念上,将“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等同看待。
一见少阳病,即用小柴胡汤治之,一见小柴胡汤证,即曰少阳病。
对其病位的认识上指认系半表半里,其“表”有指太阳者,有指三阳者;其“里”有指阳明者,有指太阴者,有指三阴者;其半表半里病位,有言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有言在三阳三阴即阳明太阴之间者,近时有人又提出半表半里从属于八纲(本报2006年6月26日《二个六经莫混淆》和8月24日《“半表半里”衍生于八纲》二文);对于其提纲证,有持否定态度者,有主张加入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者,更有据“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主张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提纲者等等。
一、少阳病提纲确当,妄加内容则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观其提纲,既不同于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主要脉症表现,又不同于阳明病之“胃家实”属病理特征,而是三个自觉症状,其意义何在?作为一经病之提纲,首先要能确切反映出本经病的特点,其次,要有一定的排它性,其三,对临床诊断上要有预见性。
对照此三点,再审视三症:其一,少阳属胆和三焦,其中胆为中清之腑,内寄相火,附于肝,具有疏泄功能,三焦为人体水火之通道,且少阳主枢,病在少阳,胆汁疏泄不利,少阳枢机失常,三焦郁而为热,胆热上腾则口苦,《内经》曰:“病有口苦者,名曰胆瘅”者是也。
少阳之脉夹咽,热伤津液则咽干。
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胆与肝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胆热上扰则目眩。
此三个症状结合在一起,颇能反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胆火内郁,上犯清窍,灼伤津液之少阳病病机特点。
其二,此三个症状属热证、实证的表现,符合三阳特点,三阴证不备。
太阳病一般多口和舌润。
有人提出,口苦咽干非少阳所独有,理由是189条有“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之语,以此说明阳明病也是口苦咽干,实则本条虽言“阳明中风”,却为三阳合病,其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表证未解,腹满微喘属阳明里证,口苦咽干为少阳病变,即使阳明病中间有口苦咽干,一则多不与目眩相伴,二则又多伴明显、较重之里热等,其口多渴,因此,此三个症状结合在一起,又有排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