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篇
- 格式:ppt
- 大小:932.04 KB
- 文档页数:85
少阴病篇1、麻黄细辛附子汤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麻黄附子甘草汤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干姜附子汤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4、四逆汤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
当温之,宜四逆汤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四逆汤主之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5、四逆加人参汤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6、茯苓四逆汤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7、当归四逆汤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9、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伤寒六经求真》:第六编:少阴篇第一章:少阴病概说郭生白本能学堂今天第六编:少阴篇第一章:少阴病概说少阴病理阶段是伤寒表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
少阴与太阳是伤寒邪在表部位依据器官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分化的两种过程。
因此少阴与太阳有着因器官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机理。
然而,对少阴的病位,历代医家多据《素问·皮部论》“阳主外,阴主内”的理论而认定少阴病为里病。
同时又据阴阳离合论解释少阴为枢。
数百年来,这个“少阴主里,”少阴为枢”一直被认为少阴病理部位,尽管与伤寒少阴病理不符,但却从不曾有人提出异议。
《素问·阴阳离合论》,乃是以阴阳对立、统一法则与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来对天地、四时寒暑及人体生理功能的解释。
它将人体前后、上下、内外之部位,按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分为三阴三阳六经部位。
并又以开、阖、枢来说明它的生理特性和互相关系。
但阴阳离合论之六经与伤寒六经名同而实异。
二者是不同质的两种东西。
在古代,阴阳是作为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而使用的。
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是用来表示在对立统一过程中阴阳消长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东西。
这些概念在各个科学领域中被广泛的使用着。
所以,六经在不同领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
比如:在经络学说中,六经被用来表示气血运动的通路,及其相互联系的整体。
再如脏腑也用六经来说明它们的阴阳、表里关系的相对性和同一性。
脏因“藏精气而不泄”为阴;心、肺、心包在上为手三阴;肝、脾、肾在下为足三阴。
腑因“传化物而不藏为阳;小肠、大肠、三焦与手三阴各为表里,所以为手三阳;胆,胃、膀胱与足三阴各为表里,所以为足三阳;手足三阴三阳又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
又如“六微旨大论”以六经说明天之六气的对立统一过程中,阳阳消长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再如热病论以六经为热病发展过程中依次传变的六个阶段。
显然,六经是作为一个阴阳消长变化、相互联系的哲学观念来使用的;在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不同含义。
阴阳离合论的六经、经络的六经,以及脏腑、气运、热病论等之六经,虽然都使用了同一个六经,但它所表明的内容是各自特殊的。
少阴病和阳明病能量为阳的排病有三种,在表是太阳病,在里是阳明病,在半表半里是少阳病;能量为阴的排病,在表是少阴病,在里是太阴病,在半表半里是厥阴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阴病和阳明病。
一、少阴病少阴病的排病位置在表,能量是阴,是表阴证。
少阴病的典型证是脉微细,人白天困老是想睡觉。
老人有时有这个现象,大家在一起聊天或者看电视,老人就睡着了,问他怎么睡了,他还说我没睡。
白天坐着就睡着了,这是身体的气血很不足,脉也很弱,细细的,身体就会选择休眠来减少消耗,本质上来说是能量不足了。
少阴病的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包括麻黄、炮附子和炙甘草。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病人表不解,能量为阴,津液不足,于是用麻黄打开毛孔,能量不足就用炮附子,炙甘草补充津液。
如果身体气血不足的人感冒了,流鼻涕打喷嚏,但是脉微细,白天困倦老想睡觉,或者发烧或者不发烧,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是能量为阴病位在表,太阳病是能量为阳病位在表。
太阳病如果津液不足,用姜草枣来建中补津液,而太阴病就需要用附子来补充能量才可以。
麻黄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区别就是能量的不同。
二、阳明病如果能量为阳,病位在里,里阳证,就是阳明病。
阳明病的代表方有白虎汤和大承气汤。
白虎汤证的表现是心烦、口渴、大汗出、脉洪大。
心烦是因为里有热,热的一直出大汗,身体的津液也不足了,脉洪大有力。
白虎汤证的大局是里有热、津液不足,白虎汤里面有粳米、知母、甘草和生石膏。
生石膏性微寒清热,炙甘草补津液,粳米煮熟后的米汤也补津液,知母阴润也补津液。
因为里有热,不能用天花粉、麦冬、熟地黄来滋阴,如果用了会火上浇油。
知母阴润不滋腻,可以在里热时来滋阴补津液。
如果病人大烦渴,可以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如果病人里热继续加重,肠胃里面津液也消耗到很少了,大便无法排出,形成燥屎,人发热厉害,烧的说胡话,怕热汗出,甚至捻衣摸床,腹诊时腹部按痛、有硬块,甚至拒按,这个时候要帮助身体把燥屎排出去,就要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篇背诵条文
展开全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少阴病条文
伤寒少阴病条文涉及到《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
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9.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1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1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1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1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证-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
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1.少阴进化证
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若阴寒极盛,将残阳格拒于上医学教`育网整理,则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2.少阴热化征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病邪从火化热而伤阴,致阴虚阳亢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肾阴亏,心火亢,心肾不交,故出现心烦不寐;邪热伤津,津伤而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阴伤热灼,内耗营阴,故舌红而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