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5
- 格式:rtf
- 大小:125.24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1)古诗的教学。
①朗读品味法②扮演绘画法。
③观察体验法。
(2)现代儿童诗的教学。
①导入语情真意切。
②朗读要贯彻始终。
③部分词可以不求甚解。
④多媒体的恰当利用。
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1)反复朗读,学习语言。
(2)体悟形象,培养想象。
(3)理解内涵,锻炼思维。
(4)拓展延伸,运用生活。
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主要体现在课程总目标的第8、9两条。
第8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侧重对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审美。
第9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侧重多种媒介的利用和审美能力。
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或者,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这一名称意味着语文课程要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重。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1)激发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12章单元测试(含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A:语文课程标准B:语文教学大纲C:教学参考书D:参考文献答案:A2、多选题:语文教育的特点有A:实践性B:间接性C:汉语的特点D:人文性答案: ACD3、多选题: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A: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B: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C: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D: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答案:ABCD4、多选题: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B:注重教师的知识灌输C: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D: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答案: ABC5、判断题: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探究引入教师的思维中。
A:对B:错答案: B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从教材的编排看,识字数量最多的年级是A:五、六年级B:二年级C:一年级D:三四年级答案: B2、多选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材料有A:寓言B:神话故事C:古诗D:民间故事答案: ABCD3、多选题: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课外阅读,比如:A:和大人一起读B:推荐阅读整本书C:略读课文D:我爱阅读答案: ABD4、判断题: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阅读,形成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A:错B:对答案: B5、判断题: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小学语文教材推荐课外阅读整本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A:对B:错答案: A第三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B:教学设计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答案: A2、单选题:把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原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用精当的词语和句子依次板书出来构成的板书是()。
A:综合式板书B:图示式板书C:纲要式板书D:表格式板书答案: C3、多选题:教学重点是()。
A: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关键点B:获得知识最关键的方法与技能C:最核心的思想与价值观答案: ABC4、判断题:作业分层就是形式分层。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 2500个B 3500个C 4500D 5500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B 容易组织和管理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 现代汉语修养B 古代汉语修养C 文章和文学修养D 语文教育史修养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蓝天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1)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2.(1)“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2)“五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它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3.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在语文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
无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赛场竞争。
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推进作用。
前边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成为进入新境界的障碍;前边的任务完成得好,就会成为攀登新高峰的阶梯。
(3)控制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
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
(4)评价作用。
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5)管理作用。
目录绪论 (5)一、名词解释 (5)1、课程 (5)2、教学 (5)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5)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5)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5)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6)一、名词解释 (6)1、语文 (6)2、工具性 (6)3、人文性 (6)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6)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7)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7)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 (7)一、名词解释。
(7)1、课程目标 (7)2、语文课程目标 (8)3、语文素养 (8)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8)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8)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 (9)一、名词解释。
(9)1、语文教学大纲 (9)2、语文课程标准 (9)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9)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9)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10)一、名词解释。
(10)1、语文课程内容 (10)2、语文知识 (10)3、语文能力 (10)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10)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1)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1)一、名词解释。
(11)1、语文教材 (11)2、分编型语文教材 (12)3、合编型语文教材 (12)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2)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13)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14)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14)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15)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 (16)一、名词解释 (16)1、课程资源 (16)2、地方课程 (16)3、校本课程 (16)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6)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17)第八章识字写字教学 (17)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卷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论则是研究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B.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学科。
C. 语文课程主要是传授语文知识,教学论则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
D.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学科。
2. 下列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B.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C.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D.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3. 下列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问答法。
B.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法和讨论法。
C.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法和自学法。
D.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演示法和实验法。
4. 下列关于语文教学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B.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C.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D.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5. 下列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和参考书。
B.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C.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学校图书馆和学生自主开发的资源。
D.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资源和校内外的人文环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 请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构成。
3. 请简述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 某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反思·提升(1)如何认识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你如何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价值?(3)语文课程和语文学科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它们的性质、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差异分别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4)明确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的意义是什么?(5)阅读一些语文教育史方面的著作,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理解和思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问题。
(6)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角度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是什么?反思·提升(1)综合分析国外语文课程理念的发展变化趋势。
(2)综合分析国外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化与特点。
(3)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和我国的语文课程理念进行比较,试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反思·提升(1)综合评述国外教材编制的经典理论。
(2)分析国外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比较分析国内外语文教材的一些片段,为编写语文教材提几点建议。
(4)解释下列概念:多元智力、不断分化、综合贯通、教学质量三因素、教材编制六原则(整体性、预决性、有序性、关联性、范例性、操作性)反思·提升(1)学习了本章内容后,你对诗教课程和文教课程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对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你认为它们有哪些借鉴的地方?(2)说说国语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3)阅读一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史书籍,结合国际语文课程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谈谈你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与功能的认识。
(4) 解释下列概念:诗教课程、兴观群怨、言志、缘情、美言、文教课程、切世、创意、简言、传道、授业、解惑、国语国文课程、大众化、实用化、科学化、个性化、语文课程、主体性、言语性、思维性、知识性反思·提升(1)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谈谈你对独立设置语文课程和设置国语课程意义的认识。
(2)1904年以来,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的理念变化、目标变化各有哪些特点?哪些教训值得我们要好好反思?(3)香港、台湾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4)认真阅读2012年语文课程标准,说说课程理念有哪些发展性变化?(5)解释下列概念:奏定学堂章程、国语课程诞生、程式化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反思·提升(1)国外课程理论的发展对我国课程理念的变化,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目标的建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章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单选题1.“三、百、千”的“三”代表( )。
A、三字经 B、易经 C、春秋 D、论语 答案: A2.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要求默读一般读物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是针对中学段学生而言的B、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言语实践训练C、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D、有的词语适合在学完了课文之后才教,如《狐假虎威》中“狐假虎威”答案: 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 A、 ①明确阅读的方法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③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B、 ①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②鼓励学生精读阅读材料 ③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C、 ①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③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D、 ①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③追求阅读教学的美育境界答案: C4.下列哪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A、基础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单一性 答案: D5.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内容中声母一共有( )个。
A、16B、23C、21D、39答案: B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指学生的听说能力。
B、汉语拼音方案中有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C、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
D、汉字的构字规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答案: A7.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对文章形式的理解 B、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 C、对文章思想的领悟 D、对文章的语言和主题的研读过程 答案: B8.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有:( ) A、口语训练、设置场景、设置悬念 B、语言描述、加强引导、设置悬念 C、语言描述、设置场景、提高兴趣 D、语言描述、设置场景、设置悬念答案: D9.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 )的概念。
A、国文 B、国语 C、语文 D、文学 答案: C10.引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五光十色”一词的词义,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联系生活B、分析词素C、联系已知D、结合课文答案: D11.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等形式,属于( )。
第1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1.1复习笔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性质反映语文课程的特点,对语文课程的方向和功能进行界定,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一)性质问题的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历经多个时期,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化。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使语文课程更接近语文教育的实质。
1.新中国成立初期(1)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占主导地位。
我国没有颁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编辑大意》起到了教学大纲的作用。
(2)注重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强调。
教育部1956年5月颁布了《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语文教学大纲。
2.20世纪60年代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特质。
教学大纲开始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有机融合。
3.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重新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十二年制),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同等重要。
4.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界掀起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丰富为“人文性”“基本性”等。
国家通过教学大纲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新认识。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正式界定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义务教育课标),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高中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全新界定,第一次在国家法规文件中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统一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练习题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选择题:(1)提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观点的是:__________A、陶行知B、凯洛夫C、赫尔巴特D、杜威(2)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自于:__________A、华生B、苏格拉底和柏拉图C、布鲁纳D、罗杰斯(3)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是:__________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B、课程论包含教学论C、既独立又依存的辨证统一关系(4)国文教授法时期是:__________A、.1920-1918B、. 1918-1924C、. 1924-1939(5)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__________A、拉特克B、拉特克、C、夸美纽斯D、夸美纽斯E、昆体良(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四个基本”__________A、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原则B、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导向、基本原则C、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D、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7)“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__________A、教育学——教学论——语文教育学B、教学论——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C、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__________A、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B、教育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C、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9)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A、实践、研制和应用B、管理、研制和应用C、管理、研制和开发(10)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__________A、学科课程、融合课程、关联课程、广域课程B、关联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融合课程C、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D、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课程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选择题:(11)《三字经》的编写者是__________A、.周兴嗣B、王应麟C、刘英庄D、叶圣陶(12)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__________A、《唐诗三百首》B、《昭明文选》C、《文章正宗》D、《古文观止》(13)语文单独设科是在:__________A、1916年B、1912年C、1902年D、1903年(14)语文名称的确立,国家是接受哪位教育家的建议:__________A、徐特立B、叶圣陶C、张志公D、吕叔湘(15)《千字文》是谁编写的:__________A、.刘英庄B、.王应麟C、.周兴嗣D、.昆体良(16)“五经”是指:__________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战国策》B、.史记》、《尚书》、《礼记》、《易经》、《春秋》C、.《诗经》、《尚书》、《国语》、《易经》、《春秋》D、.《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7)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__________A、.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技术问题B、.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原则问题、教学方法问题C、.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方法问题(1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__________A、.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作文教育、忽视知识教育B、.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C、.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审美教育D、.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19)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__________A、.推动了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B、.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C、.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素质教育模式(20)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理念上。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汪潮第三版课后习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孰(谁,哪一个)能无感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B.彼(那些)童子之师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赠送)之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正确答案)2、1“小王一把拽住正准备闯红灯的老伯说:‘你活得不耐烦了?真是为老不尊!’”这句话中小王使用的语言不得体。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1柳永《雨霖铃》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收敛(liǎn)贪婪(lán)谆谆教诲(zhūn)B、荫庇(pì)云霄(xiāo)自怨自艾(ài)(正确答案)C、涎水(xián)富饶(ráo)惟妙惟肖(xiào)D、汲取(jí)谄媚(chǎn)一哄而散(hòng)6、修辞手法选择: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
[单选题] *拟人比喻未用修辞(正确答案)夸张7、“睿智”的“睿”的正确读音是“ruì”。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下面选项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颇多pō外壳ké淤泥yū睥睨pì(正确答案)B、旖旎qí嫌弃xián 招惹rě赐名cìC、洋溢yì萌芽méng 赋予fǔ耀眼yàoD、抗御yù观摩mó堕落duǒ吸吮yǔn9、1《琵琶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分别为李白和杜甫,两人均为盛唐诗人。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跫(qióng)音春帷(帷幕)窗扉(门)B、炫(xuàn)耀慰藉(jiè)归(回家)人C、威仪(外貌仪表)相融(róng)向(对着)晚(正确答案)D、红硕(大)霹雳(lì)虹霓(ní)11、1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渲染(xuàn)抽噎(yè)逞能(chěnɡ)自惭形秽(huì)B.迸溅(bènɡ)荣膺(yīnɡ)褶皱(zhě)气冲斗牛(dǒu)(正确答案)C.殷红(yīn)阔绰(chuò)惩戒(chéng)戛然而止(jiá)D.缄默(jiān)追溯(sù)栈桥(zhàn)鲜为人知(xiān)12、1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他借助《卖白菜》中母亲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做人行事的看法:再穷也不能失掉志气,再穷也不能丢掉真诚。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综合性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性学习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A.语文素质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在一起,改为()。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 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 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与,其宗旨或任务是()、()和()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提炼出来的3.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和()。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和()。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布鲁纳的()、布卢姆的()、罗杰斯的()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巴班斯基的()、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1918年出版()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和(),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填空1. 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文中。
2.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和()。
3. 最早的教育内容是原始社会人们()和()的诸项内容。
4.在我国,古代课程一直延续到()。
5. 我国带有现代色彩的课程最早是在()里诞生的6. 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包括()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A. 语言知识、文化素养B. 思维能力、审美情趣C. 语言技能、文化理解D. 语言知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2. 教学论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A. 明确性、可行性、可测量性B. 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C. 系统性、全面性、发展性D. 以上都是3.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A. 增加课外阅读量B.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C. 只教授课本知识D. 强制学生完成阅读任务4. 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A. 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B. 随意性、多样性、创新性C. 系统性、全面性、发展性D. 以上都不是5. 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A.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B. 只教授标准答案C. 避免学生提出不同意见D. 以上都不是6. 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A. 通过标准化测试B. 通过学生的阅读量C. 通过学生的阅读速度D. 通过学生的阅读深度和理解广度7.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哪些因素?A. 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B. 教师的喜好、学生的喜好C. 教学设备、教学环境D. 教学时间、教学资源8.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A. 增加学生的写作练习B. 减少学生的口语表达机会C. 只教授语法规则D. 以上都不是9.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选拔优秀学生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 惩罚落后学生D. 以上都不是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A.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B. 限制学生的想象力C. 只教授传统知识D. 以上都不是答案:1. D2. A3. B4. A5. A6. D7. A8. A9. B 10.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答: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1-0-8问题:[单选]某教师在上语文写作课时,外面飞进来一只小鸟,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进行题为“赏鸟、说鸟、写鸟”的活动体验课,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对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恰当的是()。
A.这堂语文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B.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C.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D.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虽然该教师临时决定以小鸟为对象进行本堂课的学习,但仍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故选A项。
问题:[单选]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正确掌握生字词;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
A.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的明确设定B.作者老舍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C.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D.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纵观这三个目标,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层面设定目标,缺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应舍掉,故A项评价正确,当选。
问题:[单选]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
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组观点。
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A.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B.小组活动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C.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D.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本文作者是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全文,A项正确;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应巡视指导,C项正确:通过阅读,找出好笑段落,再进行讨论,培养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能力,D项正确;课堂互动活动虽比老师“满堂灌”花费更多时间,但只要围绕课堂主题,合理策划、有效组织,就能收到良好效果,B项直接否定小组活动,是片面的,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