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90.24 KB
- 文档页数:8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治疗的关键是急性期,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对大血管闭塞效果欠佳。
各国指南相继更新,将机械取栓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首要治疗方式,并给予最高级别推荐。
中国卒中学会组织本领域专家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提出适合中国AIS血管内治疗病例选择及技术操作的影像评估专家指导意见。
专家共识性意见大血管闭塞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 )应作为可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筛查方法,以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
实施血管内治疗前,尽量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大血管闭塞;对可疑大血管闭塞患者,推荐使用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 ) +CT灌注成像(CTP )影像检查方案,快速实施术前影像评估,指导血管内治疗。
发病3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分或发病6 h内、NIHSS评分"分时,提示存在大血管闭塞;无条件实施无创影像评估时,建议NCCT排除颅内出血后,快速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评估血管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代偿,选择适合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死核心梗死体积与血管内治疗功能预后密切相关,推荐使用NCCT/CTP/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患者核心梗死体积或计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评分)o 对于ASPECTS评分n6分或核心梗死体积< 50 ml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尽早行血管内治疗。
对于ASPECTS评分<6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完善更多的影像学检查,评估侧支循环及缺血半暗带情况,指导血管内治疗方案选择。
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评分)是基于NCCT评估MCA区域早期缺血改变简单而系统的一种方法。
将MCA 供血区各主要功能区分别赋分(4个皮层下区:尾状核C、豆状核L、内曩IC、岛叶I ;6个皮层区,标志为M1-M6)(图1 ),共计10分,每累及一个区域减去1分,即正常脑CT为10分,MCA供血区广泛梗死则为0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01 概述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
据统计,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人,发病率为246.8/10万人,病死率为114.8/10万人。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
由于我国群众对该疾病早期识别认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足、院内急诊延误等导致AIS救治延迟以及溶栓率较低,我国在发病3h内到达急诊科的AIS患者只有21.5%,适合溶栓治疗者仅12.6%,而进行了溶栓治疗的患者只有2.4%;从患者进入急诊科到接受溶栓药物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是116min,较发达国家显著延长。
因此,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仍不理想,形势严峻。
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
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管理指南》中将卒中急救流程概括为8D生存链:Detection(发现)、Dispatch(派遣)、Delivery(转运)、Door(到院)、Data(检查资料)、Decision (临床决策)、Drug(药物治疗)、Disposition(安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脑卒中治疗教育工程的概念,强调应该将院前、急诊、住院治疗有机地联系起来。
本共识着重于前两个部分的内容,以期优化我国AIS急诊急救的流程、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02 卒中急救系统建设2.1 急救人员培训院前正确识别卒中有利于后续现场急救和转运、缩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提高再灌注率。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卒中年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 114.8/10万、246.8/10万及114.8/10万;在欧美国家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国人的发病率却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显著高于世界卒中总体年发病率。
目前,卒巾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在新发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总体的70%,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
虽然静脉溶栓(IVT)是治疗AIS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IVT的血管再通率较低,疗效欠佳。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探索经动脉内采用药物溶栓、机械碎栓、支架置入和机械取栓(MT)等方法开通闭塞血管。
直到2015年后,6项关于MT治疗AIS-LVO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陆续发表,其中包括:荷兰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RCLEAN)、延长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至动脉内溶栓时AIS-LVO患者,IVT联合MT组即刻血管再通率、术后90d良好临床预后率均优于单纯IVT组。
优化救治流程一、加强公众教育推荐意见:提高公众识别卒中的能力,加强AISLVO高危患者及其家人的科普教育,了解急性卒中早期溶栓、取栓的重要性,发现疑似症状及时拨打120,有助于缩短发病至呼救的时问。
二、院前急救1.现场评估:2.转运:3.预警:推荐意见:院前急救人员采用适当的AIS-LVO评估量表进行现场评估,将可疑的AIS—LVO患者直接转运至有血管内治疗能力的高级卒中中心并实施预警,有助于缩短发病至启动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三、院内急救院内救治常需急诊科,神经内、外科,影像、检验、放射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参与。
推荐意见:各级卒中中心应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进行优化改进,并加强院内急救流程建设,使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90min。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4.5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
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6%-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
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于2015年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系统要求。
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机械取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比较大。
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流程,文中进一步总结国内外近年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完善一套基本完整的操作流程规范,以期为临床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一、快速诊断和及时静脉溶栓《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以及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流程均进行了详细规定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但需要强调的是:(1)在临床急救工作中,要快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2)虽然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疗效较差,且可能带来后续血管内介入操作中的不便,但静脉溶栓仍然是目前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为充分的治疗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 h)[1,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90 d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21%和68%[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器械(支架取栓装置以及血栓抽吸装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血管成形支架术)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4,5],但在目标人群及时间窗选择、最佳治疗流程、远期获益等方面尚缺乏肯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S血管内治疗可能仍将作为静脉溶栓禁忌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种补充或补救性治疗手段。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总结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已有的国际临床试验的结果及初步证据,同时结合国内本领域内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旨在为AIS血管内治疗提供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策略。
对目前不能形成推荐意见的问题期待有进一步临床试验结果来提供理论依据。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年龄18~80岁。
2.临床诊断缺血性卒中,神经系统功能症状持续30 min以上且在治疗前未缓解。
3.发病时间8 h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 h。
适合动脉溶栓患者的时间窗:前循环发病6 h以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 h(症状出现时间定义为患者能够被证实的最后正常时间)。
4.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且无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或低密度影(前循环未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后循环未超过脑干体积1/3)。
5.多模式或多时相(或单项)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CTA/MRA)检查证实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4.5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
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6%-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
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于2015年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系统要求。
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机械取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比较大。
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流程,文中进一步总结国内外近年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完善一套基本完整的操作流程规范,以期为临床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一、快速诊断和及时静脉溶栓《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以及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流程均进行了详细规定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但需要强调的是:(1)在临床急救工作中,要快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2)虽然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疗效较差,且可能带来后续血管内介入操作中的不便,但静脉溶栓仍然是目前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为充分的治疗方法。
2019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
目前,我国各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差异较大,AIS-LVO的血管内治疗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治疗效果同质性差,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的操作流程,专家组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围绕影响临床预后的4个主要方面(快速诊治流程、适宜患者选择、成功血管再通、规范术后管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2017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
本文对其中的推荐意见进行总结。
优化救治流程加强公众教育推荐意见:提高公众识别卒中的能力,加强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高危患者及其家属的科普教育,了解急性卒中早期溶栓、取栓的重要性,发现疑似症状及时拨打120,有助于缩短发病至呼救的时间。
院前急救推荐意见:院前急救人员采用适当的AIS-LVO评估量表进行现场评估,将可疑的AIS-LVO患者直接转运至有血管内治疗能力的高级卒中中心并实施预警,或从初级中心转运至高级中心并实施预警,有助于缩短发病至启动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院内急救推荐意见:各级卒中中心应按照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进行优化改进,并加强院内急救流程建设,使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人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90 min。
病例筛选临床评估推荐意见:➤对于≥18岁的AIS-LV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获益明确,对<18岁的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合理的。
➤前循环AIS-LV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为24 h,但对于发病时间在6~24 h的患者应该在多模态影像学指导下进行。
➤对于NIHSS评分≥6分的前循环AIS-LV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获益明确,<6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合理的。
➤对于拟行血管内治疗的AIS-LVO患者,术前需将血压控制在185/110 mmHg之内;对于发病前mRS≥2分和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应慎重。
全文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修订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年9月第35卷第9期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09.002通信作者:刘建民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王陇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声明:AIS-LVO的血管内治疗非常复杂,且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理念不断涌现。
因此,本共识是对该领域的阶段性认识,仅代表参与编写及讨论专家的观点,不具备法律效力。
解释权归本共识编写委员会。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委员会成员共同执笔 杨鹏飞、张永巍共识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曹毅(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柴尔青(甘肃省人民医院)、陈鑫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琳孙(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一木(天津环湖医院)、冯大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文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高国栋(唐都医院)、何伟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洪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侯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清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姬云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姜卫剑(火箭军总医院)、冷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宝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李秋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侠(西)、李佑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宗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梁传声(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国标(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刘建民(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刘健(海南省人民医院)、罗祺(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任少华(山西省人民医院)、史怀璋(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万杰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汪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大明(北)、王陇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王志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吴红星(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吴科学(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肖福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谢晓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奕(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杨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杨铭(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杨鹏飞(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鸿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扬(安徽省立医院)、张永巍(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占普(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振伟(唐都医院)、朱刚(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朱卿(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修订版)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一、概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血管内治疗即经导管介入的血管内技术,包括机械取栓、内颅动脉成形术和内颅动脉溶栓术。
该共识的目的是明确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治疗时机、技术选择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的指导。
二、引起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病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病变包括大脑内侧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分支的闭塞或狭窄。
三、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1.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启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入院时间≤6小时,经颅血流重建后可能获益,不存在绝对禁忌证。
2.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延迟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入院时间>6小时,但是能满足颅内大血管再通的条件,不存在绝对禁忌证。
四、血管内治疗的技术选择五、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处理血管内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血管破裂和血栓形成等,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在术前须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术中要保持圆滑通畅的操作技术,术后要注意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六、血管内治疗后抗栓和抗血小板治疗血管内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特点,选择适当的抗栓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七、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指标和临床评分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指标包括再通率、再通时间和血运重建;评价临床效果则可采用重要血管分数和临床结局尺度。
八、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管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出血、恶化性脑梗死和颅内大血管再闭塞等,需要及时处理以防止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通过明确血管内治疗适应症、技术选择、并发症处理和后续治疗等方面的指导,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卒中年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及114.8/10万;在欧美国家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国人的发病率却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显著高于世界卒中总体年发病率。
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在新发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总体的70%,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
虽然静脉溶栓(IVT)是治疗AIS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IVT的血管再通率较低,疗效欠佳。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探索经动脉内采用药物溶栓、机械碎栓、支架置入和机械取栓(MT)等方法开通闭塞血管。
直到2015年后,6项关于MT治疗AIS-LV0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陆续发表,其中包括:荷兰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RCLEAN)、延长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至动脉内溶栓时间的临床试验(EXTEND-IA)、前循环近端闭塞小病灶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并强调最短化CT至再通时间临床试验(ESCAPE)、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SWIFTPRIME)、西班牙支架取栓与内科治疗8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随机对照试验(REVASCAT)、机械取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THRACE),证实了对于前循环AIS-LV0患者,IVT联合MT组即刻血管再通率、术后90d良好临床预后率均优于单纯IVT组。
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差异较大,AIS-LV0的血管内治疗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治疗效果同质性差,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的操作流程,撰写组总结了国内外近年的研究结果,围绕影响临床预后的4个主要方面(快速诊治流程、适宜患者的选择、成功血管再通、规范术后管理),结合我囯实际情况制定了本专家共识。